《川西剿匪记》讲述了新中国诞生的暮鼓晨钟中,川西烟道要塞两河口的青年周致斌与江湖戏班女子丹凤一 对苦命鸳鸯的爱恨情仇。血性青年周致斌,与戏班台柱子丹凤在万年台上飞刀定情。却不想父亲周文轩也倾慕上了丹凤的豪气与侠义。国民政府派来的新任县长的一纸禁烟令,将两河口卷入了争夺烟道的血雨腥风。周致斌与镇长之子张济邦、两河孤儿黄登宝结为兄弟,誓死保卫两河口。三人为救丹凤,几次勇闯匪窝,却被烟道大土匪金刚钻活捉。阴差阳错间,黄登宝投奔金刚钻码头,成为了他手下的一名得力悍将。张济邦遭恶人陷害,被开明的县长马玉之暗地里送到了省城的军校去读书。而周致斌则为救丹凤,被金刚钻打成瘸子。丹凤为保周致斌不死,只得答应金刚钻嫁给周文轩做填房。一场浩大的婚宴后,一对昔日的恋人,成了二娘和继子……周文轩在官匪勾结中被害丧命,使得周致斌和丹凤遭到世人的诬蔑和唾弃。丹凤谨记周文轩死前的遗愿,用“二娘”的身份撑起了整个周家。周致斌受不了昔日的周家在两河口落到今天的田地,只得自己离开了两河口,去省城投靠参加军校的张济邦。将父亲死的罪责归到自己身上的周致斌在金刚钻的引诱下,沾染上了烟土。因无钱支付烟馆的开销,被人毒打一顿送回两河口。得势的小人李耀武借机将周致斌五花大绑上万年台,让他当着全镇人的面,成为了“一条狗”。丹凤用周家的房契和全部家当换回了周致斌的一条命,自己却抱着周家祖宗的牌位住进了破旧的茅草屋。周致斌好不容易来到省城的军校,得到的却是济邦和县长的女儿马菊花因是共产党已被枪毙的消息……姜维淑将落魄成乞丐的周致斌救回到丹凤的茅草屋内,看着眼前的一切,周致斌终于醒悟了自己肩上对周家和二娘的责任。决心血债血偿的周致斌为了给父亲报仇而大开杀戒。丹凤不忍看周致斌被世道变成恶魔,用母爱的温情帮助他戒掉大烟,又让他娶下怀有济邦骨肉的姜家小姐姜维淑,想让他重回家的温暖。黄登宝因金刚钻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徐二小姐而耿耿于怀。借周致斌与姜维淑大喜的婚宴,周致斌与黄登宝新仇旧账一起算,联手杀死了金刚钻。维淑因自己被蒙在骨里,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担忧。周致斌终于坐上了两河口镇镇长的宝座,黄登宝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烟道上最大的匪首。共产党禁烟剿匪的消息传入两河口,黄登宝在幕后大鳄林四爷的举荐下离开两河口参加了黄埔军校。周致斌发现共产党禁烟剿匪的消息传入两河口,黄登宝在幕后大鳄林四爷的举荐下离开两河口参加了黄埔军校。周致斌发现了儿子周维的身世之谜,因为丹凤和维淑隐瞒了自己而大发雷霆。丹凤明白周维和自己是横在周致斌与维淑之间的两道鸿沟,她决定悄悄抱走周维,让周致斌和维淑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维淑的坚持下,丹凤最终一个人离开了周家。周致斌感怀“二娘”的一片苦心,只得认下周维,和维淑过上了平淡宁静的日子。 张济邦在谷毅团长和马菊花的帮助下进步神速,当上了解放军的连长。当“已死”的济邦成为解放军连长,而登宝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特派员,两人带领各自的队伍重回两河口时,周致斌茫然失措。隐居山林多年的丹凤得到两河口不安定的消息,带着义子水牛重回周府。愚昧的周致斌担心张济邦的“起死回生”会夺走维淑和周维,共产党的“共产共妻”会让自己重新变得一无所有。所以周致斌拒绝和共产党合作,坚决不肯打开两河口让解放军进驻。黄登宝在林四爷的指示下利用周致斌对张济邦的担忧从中挑拨离间,使周致斌与张济邦渐行渐远。张济邦为了解开周致斌的心结,与暗恋自己多年已经产生革命情谊的马菊花结婚。在得知自己寻找多年的亲人就是登宝的情况下,丹凤明辨是非,认准了只有解放军才能还世人一片晴天。在丹凤与济邦的支持和帮助下,周致斌最终完成了人性的转变,站到了正义的一方。向着黑暗越走越远无法自拔的黄登宝,不惜用丹凤和维淑的生命来要挟周致斌与张济邦。危难关头,丹凤拉响了身上的引线,炸开了解放军通往两河口的道路,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唱出了最后的挽歌。经历了人生起伏、人性跌宕、爱恨情仇的周致斌,最终选择和张济邦、姜维淑、周维等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胜利。
2012
大清风云
这是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气势磅礡的历史宫闱权力斗争的故事。明末清初,蒙古大帝努尔哈赤的儿子、清朝的开国功臣多尔衮,经过多年的南征北伐,成功扩充满蒙的版图,最终目的,志在一举攻破明朝的崇祯皇帝,建立大清帝国。多尔衮武功盖世,但同时铁汉柔情,钟情于满蒙第一美人大玉儿,可惜在他征战期间,其兄皇太极不但占据了本来属于他的皇位,更娶了他青梅竹马的恋人大玉儿为妃,朝廷关系由是极度紧张。多尔衮以大局为重,挥军继续向明朝进逼,终于击败明朝文武双全的第一大将洪承畴,正要直捣京师,皇太极却得病去世,临终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多尔衮的同胞兄弟多铎及手下诸将,怂恿他夺响应该属于自己的帝位;但满朝文武却众议纷纭,有拥皇派支援皇太子登基。为避免大清在此关键时刻分裂,建国大业功败垂成,多尔衮毅然拥立他唯一可以接受的皇子 ---- 他情人大玉儿替皇太极所生的儿子 ---- 年仅五岁的爱新觉罗福临为帝,改元顺治,是为清朝首位皇帝。多尔衮自任摄政王,情人大玉儿成了孝庄皇太后。身为大清摄政王的多尔衮,勇不可当,誓言领兵一举攻陷北京,建立大清帝国,离开盛京出发前,向孝庄许下诺言,攻进北京之后,马上恭迎皇太后孝庄及顺治皇帝福临入京,然后携手协助福临管治国家,直到福临十四岁时归政,届时两人消遥于山水之间,再续未了情缘。多尔衮果然马到功成,明朝覆亡,崇祯帝自尽,清军进驻中原。但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多尔衮有感江山是自己一手打回来的,其弟多铎及手下猛将们,亦质疑他为何要把皇位拱手让与一个毛头小子,众人酝酿着密谋篡位。消息传到远在盛京的孝庄,孝庄芳心暗碎,但以自己一介女流之辈,儿子福临又年纪尚幼,绝对没有力量对抗独拥兵权的多尔衮,遂准备自尽以成全爱人多尔衮。但一往情深的多尔衮,力排众议,在最后关头,决定弃权力而重感情,回盛京恭迎孝庄及福临,两人重逢,彷如隔世。顺治皇朝由是建立,但其后的十数年,多尔衮、孝庄及福临,却陷入一个刚柔角力、爱恨难缠的局面。
2009
郑和下西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
2006
天地粮人
故事讲述了一代有良知的“粮食人”的故事。男主角高远和曲正平是莫逆之交,三十多年后,高远以新任粮食厅长的身份返乡。上任不久,他收到一封神秘的“匿名信”,举报粮库实为空仓,矛头直指当时已是副省长的曲正平。决心彻底追查事实真相的高远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跟踪。为什么红旗粮库会出现空仓?谁是神秘的举报人?一道道难解的谜团砸向高远。两位男主角高远和曲正平分别由素有“警察专业户”之称的李幼斌和张志忠扮演。谈及这部戏时,李幼斌直言:“演戏不应该从事件出发,而是从人物的感受出发。表演不是竞技,而是对角色、社会、问题理解的过程。”而一贯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志忠,此次在《天地粮人》中扮演曲正平,由于政见上的迥异,使得他与好友高远分道扬镳,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手。具有丰富表演经历的他,将挣扎于情感和利欲之间,将人物性格刻画得逼真动人。这是一部以粮食行业为背景,深切关注“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同时,热情讴歌“粮食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主人公高远和曲正平、方洁三人的少年时期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度过的,以粮食为纽带,农民后代的高远和县委书记儿子的曲正平结下了生死之交;同样以粮食为纽带,高远也和农业专家之女方洁之间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一晃近四十年过去,曲正平已是主管农业和粮食的副省长,方洁也已是省粮检所高级工程师——和高远离婚有七年了。这天,与前妻叶玟离婚后不久的曲正平,正准备和方洁公开由少年友情演变而来的爱情关系时,远在北京的高远以新任粮食厅长身份突然回来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故事就这样正式开始了。其实高远回来并不仅仅是为了重拾一段感情,他是一个对大饥荒年月留下深刻记忆、一直做着粮食工作又视粮食如命的人,这样他回来上任不久在自己的家乡河稷市发现了一座已被“粮耗子”倒空的空库时,便决心搞一次旨在摸清家底、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安全体系的“四清四查”工作;然而,曲正平恰恰是做粮食厅长政绩卓著才升任的副省长,特别是河稷粮库还是曲正平树的红旗样板库!于是,双方间夹杂着友情的冲突便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空库和空库所得资金的去向,也暂时成了一道谜。由于常延滨省长的坚定支持,粮食厅以办公室主任孙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拥护,高远终于排除了曲正平以及河稷粮食局局长李永宝等人的阻力,将全省范围的清查工作铺开了。而曲正平为掩盖问题转移矛盾,又执意在夏收开始时将“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试点放在了河稷,结果以梅子为代表的个体粮商借机搅得国营粮站差点关门不算,又正好赶上一场大雨,遍地都出现了“上芽麦”,不光商品粮出现了巨大缺口,由于农民早已不存粮连农民自己解决当年吃粮都成了问题了!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高远一方面组织从外省紧急调粮,一方面又开始想办法为农民解决上芽麦。然而恰在此时,曲正平在李永宝暗示下意识到那座空库的资金跟自己前妻有关,清查进行下去会影响到自己的官位,于
2009
北平战与和
1948年秋季,东北战事正紧。蒋介石飞临北平,要求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抽调援兵攻打锦州,傅婉言推诿。蒋又秘令他突袭西柏坡。傅调结部队引起北平地下党警觉,打入“剿总”《平明日报》的地下党员李炳泉只身出城侦察,将这一重大军情通过党的地下电台发往西柏坡。党中央立即部署口袋阵迎战。毛泽东神机妙算,唱足一出空城计,成功地挫败了这一阴谋。情泄露引起军统猜疑,四处调查,暗中却将矛头指向傅作义。  这天,傅部少将新闻处长阎又文将《大公报》记者迎进“剿总”,她是地下党员傅冬菊。为了争取傅作义和谈,和平解放北平,中共华北城工部同意她返回北平工作的请求。父女相见,各有心事,又不便挑明,只能小心试探。直到有一天,傅冬菊发现父亲在偷偷阅读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一书,意识到父亲早已在考虑着北平战与和的问题了。傅冬菊的出现,军统特务立即像狗一样跟踪盯梢,想在她身上打开缺口。然而,在阎又文的秘密保护下,傅冬菊摆脱跟踪,与党组织结上了头。此时,国管区经济崩溃,政治腐败,军心涣散。平津地区更是战云密布,物价飞涨,人心惶惶。为配合解放军的行动,北平地下党主动出击,开展学运、工运活动,并利用一切机会和方式参与到策反傅作义部和平起义的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各方势力也向傅作义渗透,美国方面表示要直接向他提供军援。军统也利用各种手段监视傅作义的动态,并通过诱骗行为进行欺诈。傅明查秋毫,小心应对,心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  见父亲召开保卫华北誓师大会,大张旗鼓地举行大阅兵,冬菊十分生气。不料傅作义却口授和谈电文,要冬菊通过认识的共产党朋友直接发给毛泽东。中央收到电文认为傅作义只是在试探,没有回电。傅氏父女焦虑不安。地下党负责人岳犁派傅作义的老师刘后同前去开导,这位倡议和平的老人建议傅作义请出中共信任的民主人士前去西柏坡传递信息。两位特使的出行没有躲过军统的眼目,特务头子张恩庆对“剿总”发放二人去保定的通行证前来刁难,被傅作义大骂一通。这更加引起军统的怀疑,为探得情报,他派人打入总司令卫队。特使带回聂荣臻口信,希望傅派可靠代表至石家庄进一步接洽。然而,傅却犹豫不决,没有了下文。  为把60万国军留在华北,毛泽东电令东野紧急入关,挡住傅部海上南撤之路,命令华野集结切断傅部的西退之路。傅作义积极应战,急调王牌部队35军和104军增援张家口。  见和谈停止,岳犁有意要邴泉向其表哥、“剿总”总部的联络处长李腾九公开自己共产党人的身份,以便给傅作义一个直接与中共沟通的渠道。冬菊也把父亲的行为,思想乃至每天的情绪,通报北平地下党。在傅的身边还有一位号称09号的情报人员,将他的动态直接向西柏坡汇报。中央认为傅作义自恃手中有王牌军,底气十足,只有打掉其幻想,才能迫使他回到谈判桌上。  东野已火速入关,傅作义极为震惊,把希望寄托在副总统李宗仁身上,密请前北平市长何思源速去南京他,以采用“和平攻势”挽救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