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交往频繁,同时也争端不断,为了不危及国际安全,保证国际局势稳定,联合国向冲突区派出了维和部队和维和警察。2000年,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请求,中国政府决定首次向东帝汶派出维和民事警察。 公安部向所属各级部门下达通知:集全国160万公安之力,选拔维和警官……北京,上百名从全国赶来的警察聚集考场。考试异常激烈,英语、驾驶、射击、心理测试……采取的是“突然死亡法”,只要有一个小项目不及格,马上宣布名单淘汰。冯力伟和赵媛、邵国栋、林冬生、董燕、杜春雨等经过激烈的考试,荣幸选中,踏上了飞往东帝汶的飞机…… 按照规定,新来的警察不论国内职务高低,一律先当一至两个月的巡警,然后视职位空缺情况,公开竞聘安排工作。经过初步考试,冯力伟和邵国栋分到150公里外山区的一个叫巴力波的派出所当巡警。赵媛和杜春雨分到总部失踪人口调查处。董燕则和林冬生分到巴力波相邻的山区巡逻。不久,追随冯力伟而来的北京姑娘陆小红也在东扎下了根,从打工到自己做上了老板,树立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勤劳、聪慧、善良的美好形象。同时,剧中几位主要人物之间发生了一串有趣的情感纠葛……
倒序 在线播放
当前资源由央视网提供--在线播放,无需安装播放器
2008
北风那个吹
粉碎“四人帮”前,一九七五年冬天,68届下乡知青帅子惹了事:由于那个年代文化的贫瘠和饥渴,帅子偷阅司汤达的《红与黑》并到处演讲,被公社抓了典型,由新来的大队长牛鲜花负责教育。牛鲜花憨厚质朴,是全县有名的“铁姑娘”,在教育帅子的过程中,这本世界名著使二人渐渐走近,帅子的多才多艺、顽皮率直,给牛鲜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文化的渴望使二人打开了封闭的心扉……   牛鲜花竭力而小心地保护着帅子,尽管牛鲜花十分地喜欢他,但是为了他的前途,能顺利地回城和父母团聚,她一直把情感之火埋在心底。直到帅子为了抢救集体财产受了重伤,而帅子父母因为有问题不能照顾儿子,牛鲜花毅然把帅子接到家里精心伺候,直到帅子病好了,牛鲜花才把这一切告诉帅子。帅子也在这场大病中感受到她质朴宽厚的高尚品质,毅然和牛鲜花结婚。   “四人帮”被彻底粉碎,恢复高考了。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帅子在牛鲜花的鼓励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某重点大学。帅子又一次感受到牛鲜花的真情笃意,为了这个家,为了牛鲜花,他决定不上大学,和牛鲜花共度生活难关。   帅子带着牛鲜花和两个女儿回到城里,回到父母身边。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帅子辞职下海,几经沉浮,最后南下广州,从此没了踪影。牛鲜花失去了丈夫,又得拉扯两个女儿和有病的公公婆婆,她一直等待着帅子,一边挑起了沉重生活重担。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牛鲜花把泪水擦干,微笑着面对生活:她摆过地摊,跑过东北做小生意,在茶馆里卖瓜子香烟,还说过相声……终于牛鲜花成功了,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公司。   在漫长的情感守望之中,牛鲜花就是要等待一个结果:帅子是生是死?如生必须给她一个理由。终于她知道帅子回到了这个城市。牛鲜花愤怒了,她到处寻找帅子,要报复这个负心汉!终于她找到了帅子的公司,但帅子怎么也不露面。牛鲜花在暗地里和帅子展开了较量,要彻底摧毁帅子的公司。惊心动魄的三次较量都以牛鲜花胜利告终,牛鲜花这回可解了气。   牛鲜花乘胜追击帅子,却头脑发昏,不听帅子在电话里的劝告,陷入了和帅子公司的一场官司,但她一直硬挺着,当牛鲜花即将要败诉彻底倾家荡产时,帅子公司却莫名其妙地撤诉。牛鲜花这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帅子所为。而前三次和帅子公司的较量赢了,也是帅子主动让手,帅子想用这种方式来向她赎罪……   帅子失踪了。牛鲜花感到莫名失落。原来帅子早已身患绝症,双眼失明。牛鲜花找不到帅子,却收到一笔笔寄来的巨款,原来帅子卖掉所有的家产,只身来到海边一间小木屋想度过最后的时光……   牛鲜花千辛万苦地在海边小木屋找到了身患绝症、双眼失明的帅子,牛鲜花没有惊动他,她一边扮作一个哑巴保姆照顾帅子,一边筹集资金为帅子治病,把他挽留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看不见,一个有嘴不能说话,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牛鲜花卖掉所有家产,延缓了帅子的生命,帅子从悄然从这个世界上消逝,转而对生命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2009
郑和下西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