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生

星座:
职业:演员
出生地:中国,安徽,萧县

张逸生,1913年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导演。1938年毕业于国立戏剧学校第二届,抗日战争年代,先后任“血花剧社”编导委员,成都行辕“抗敌剧团”导演、总干事,重庆“实验剧团”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演员。抗战胜利后,任重庆“一四剧团”导演,“剧专剧团”导演、业务组长。解放后,参加上海剧影协会大型广场“怒吼的中国”演出,并参加筹建中的“上海电影厂”,后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先后任演出总干事、舞台监督、演员、艺术委员、导演。五十多年在舞台上及银幕上创作了半百以上的各色人物形象,导演过二十多个多幕剧,参加拍摄过十多部影片和电视剧,后已离休。

张逸生影视作品 更多
1981
知音
辛亥重九,云南起义将领蔡锷自调京以来,目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郁悒于心。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对蔡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并把京都有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妄图使其沉溺于声色。当时,日本出兵山东,逼袁签订“二十一条”条约,蔡锷力主拒约应战,袁世凯为获日帝支持,屈从签约。全国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袁世凯派兵血腥镇压。蔡锷认清袁的面目,秘密联络,筹备讨袁起义。袁对其猜疑,蔡锷遂用韬晦之计,麻痹他们。蔡锷的名声虽早使小凤仙倾倒,但由于相互猜疑和不解,两人虽朝夕相处,却相隔如山。在天津,小凤仙不露痕迹地掩护了蔡锷,随后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凤仙吐露了悲惨身世和除国贼之心愿,彼此终于觅到知音。袁世凯登极前夕,起义迫紧,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自己被投入监狱。蔡锷借道日本到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凯病死,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蔡锷却操作劳成疾,在日本就医时逝世。小凤仙静坐船头,痛拨瑶琴,思念知音。影片在蔡锷同袁世凯的冲突和蔡锷同小凤仙的纠葛两条线索中,加强蔡锷与小凤仙之间富有传奇性的纠葛,渲染整个影片的传奇色彩,从而体现和突出蔡、袁和政治斗争,体现“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知音遍天下”的主题。该片力求保持高格调,把传奇性故事置于真实性的历史背景之上,又通过蔡锷与小凤仙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反映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它在时代气氛的把握、传奇手法的运用、情绪组接、意境渲染、场景设置告示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990
唐明皇
公元710年,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起兵杀死韦皇后及其党羽,其后逼死了又一个想做女皇的人——太平公主,终于扫清了宫中的女权。李旦又被儿子拥立为皇帝,他和儿子之间也充满了爱护和谅解。生在宫廷斗争白热化的年代,李旦早已厌倦或者说是害怕了那些斗争,公元712年六月,有谣言说:“根据星象,皇帝有灾,皇太子应当即位。” 显然有人调拨他们父子关系,但李旦听后并不发怒,反而说:“传德可以避灾,我主意已定”,七月便颁诏令传位给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应该说李旦为唐王朝早日结束频繁的宫廷政变,以至后来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做了非常积极的举动。李隆基帮助父亲得到皇位,不久后,自己就得到了禅让的皇位,李隆基意气风发,把大唐带上了顶峰的发展,开元盛世的大唐气象,前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及。可是人总是在慢慢的变懒惰,李隆基也不是完人,励精图治之后便是享受一切,整个大唐都飘逸着酒香和诗赋,李隆基到了61岁的时候,看上了自己儿媳妇,终于找到了生平的最爱,不顾一切的从儿子手中抢到了佳人,变成了自己的杨贵妃,但好日子也快结束了。歌舞升平,花天酒地……越光亮,影子就越黑暗。浮华背后,朝廷中的腐败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而这一切,李隆基似乎都不知道,只要有杨贵妃陪伴,李隆基就满足了。而此时,一只北方的远征军正在悄然的向中原挺进。安禄山的军队势如破竹,虽然遭到了颜氏家族的顽强抵抗,但叛军还是一路顺利的攻下了洛阳、潼关,直逼长安。带着还未消去的宫廷酒气,还未清醒的李隆基狼狈的逃往蜀地,途经马嵬驿,同样还沉浸在长安繁华中的军士,又饿又累,为了发泄强烈的不满情绪,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到杨氏家族上,他们愤慨的把丞相杨国忠砍成碎片,又逼着李隆基赐死杨贵妃,一朝天子不得不向军士们妥协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只有靠这些军士,他才有继续做皇帝的可能,所以,不管他有多舍不得,杨贵妃不得不做平息众怒的牺牲品了,尽管杨贵妃自己并不明白。757年,肃宗派人前往四川迎回玄宗,玄宗对肃宗前呼后拥,随从众多的情景十分感慨,仰天长叹说:“我享国长久,不知天子之贵,今日见我儿子当了皇帝,才感到天子之贵啊!”, 761年,唐玄宗神秘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