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黛琴

星座:
职业:演员
出生地:辽宁大连

于黛琴,1930年12月出生,籍山东栖霞县,生于辽宁大连。七岁读私塾,继而入桃源台小学。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1945年底入岭前区政府宣传科,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6年春加入东北文工一团,在沙蒙、张平等人指导下,参加演出活动。1951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4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拍过《葡萄熟了的时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影片。1957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话剧演员。  在青艺剧院,参演剧目五十多部。扮演的主要角色有《血泪仇》儿媳妇、《刘介梅》介梅妻、《夺印》烂菜花、《龙马精神》秀英、《保尔·柯察金》丽达、《降龙伏虎》李玉桃、《李双双》李双双、《红鼻子》叶太太、《曙光》岳灵姑、《战斗中的篇章》江青、《撩开你的面纱》小川惠美、《威尼斯商人》鲍希霞、《两颗金刚》日本妇女等。其中《李双双》获1964年优秀话剧演出奖,与张瑞芳塑造的李双双,并称“南北李双双”。《撩开你的面纱》获文化部举行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威尼斯商人》中的鲍希霞,获1981年文化部颁发的一等演员奖。  80年代初开始,翻译出版了大量日本戏剧、影视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如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坎坷》《至爱》;日本话剧《结婚》《四川好人》《王子与乞丐》;音乐剧《安徒生之恋》;偶形剧《亨特和葛蕾特》;电影《在杂技团背后》等。同时,将中国话剧《天下第一楼》《可口可笑》《红鼻子》等译成日文,译作被专家公认为上乘之作。还发表《中国戏剧现状》《中国话剧发展史》等专著、论文。参与中日合作影视作品《别了,李香兰》《清凉寺的钟声》《廖仲凯》《秋瑾》等制作。她既是翻译,又是艺术指导、风俗顾问等。她为艺刻苦,演戏认真,功底扎实,具有朴实、自然、鲜明的艺术风格,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于黛琴影视作品 更多
1952
草原上的人们
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 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