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塞声

星座:
职业:演员
出生地:黑龙江齐齐哈尔

熊塞声(1 916—1981年)原名熊贤缪,籍江西南昌(父是南昌人,母是长沙人),生于黑龙江通北县。姐妹七个,排行老五。五岁那年,做木兰县县长的父亲故去,房产被人坑骗,全家迁居齐齐哈尔,熊塞声进了教养院。演过《可怜闺里月》的女主角,还在熊佛西的《洋状元》里扮演一个角色。十七岁那年,进锦州一家产院学护士。1934年考入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练班,1935年夏到北平,入中国旅行剧团,并从事地下工作。1936年5月,经组织同意考入通州师范,因参加学生运动受学校处分,离开到上海旅行剧团,参演《保卫芦沟桥》、《油漆未干》、《威尼斯商人》等话剧。1937年在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的《摇钱树》《王老五》《新旧时代》等五、六部影片中跑过龙套。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二队,演出过《保卫芦沟桥》、《九·一八以来》等话剧。同年冬赴延安,任抗战剧团演员,不久调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当演员。  延安期间,参演《广州暴动》《绿色的包袱》《大团圆》《中秋》《婚事》等话剧,歌剧《血泪仇》、《白毛女》、《夫妻逃难》等。其中《中秋》获表演一等奖。抗战后任东北文工二团演员,主演话剧《血债》、《清算》,编写秧歌剧《自卫军抓胡子》。不久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科长。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银幕上多演各种类型老太太。角色主要有《回到自己队伍来》中的吴大刚母亲、《内蒙人民的胜利》中的顿得布母亲、《沙家店粮站》中的石母、《马》中的常大娘、《哥哥和妹妹》中的奶奶、《探亲记》中的眼镜大娘、《赵小兰》中的赵老太太、《春暖花开》中的桂英婆婆、《锦上添花》中的广播妻、《甜蜜的事业》中的老奶奶等。  1956年调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演出《同甘共苦》、《英雄司机》、《大雷雨》等话剧。1961年回北影。从艺同时,长期从事儿童文学业余创作。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独幕剧《还我的孩子》(1938年),秧歌剧《自卫军抓胡子》(1947年)等。解放后的主要作品有:童话剧《马莲花》(1951年)、独幕话剧《一架缝纫机》(1958年)、《骄傲的小燕子》(1958年)、东北民间故事集《马郎》(1958年)及童话诗《大白兔的故事》(1962年)。1979年与冰心主编《1949——1979年儿童文学剧本选》。其中《马莲花》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文艺作品评奖二等奖。她与爱人梁彦合写的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钟义和小白龙》(1956年)和神话剧《巧媳妇》(1956年,就是影片《画中人》剧本)。

熊塞声影视作品 更多
1962
锦上添花
1950年代,国内某个偏远小火车站上有这样一群人:绰号“老解决”(赵子岳)的老站长,工作、生活经验丰富,车站与附近公社的大小事务,基本没有能难倒他的;外号“老怀表”(田烈)的老站务员,即将退休却不舍得退休,对于要来接替他工作的年轻同事,他是一百个不放心;兼管职工福利的站务员“秦广播”(陈志坚)人如其名,一天到晚播报着头条新闻;人称“小发明”(曹昌焕)的搬道员工作之余爱鼓捣小创造,他正和姐姐铁英(李长乐)计划着在小河边建个小发电站,好让车站和公社用上电,不过这事是瞒着“老解决”偷偷进行的。此外,车站附近的生产队上有一位人送外号“胖队长”(凌元)的妇女队长,她跟“老解决”已互相喜欢了很长时间,但双方都羞于表白。要接“老怀表”班的是原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韩非)。满怀一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书生气十足的段志高由于经验不足闹了许多洋相,惹得“老怀表”摇头叹气,对他颇为不满,但“老解决”很看重他这股子热心劲,认为假以时日他会有大作为。——段志高的能力,也的确如“老解决”所预言,他在筹建发电站一事上帮了“小发明”和铁英许多大忙。不久,筹建发电站一事被“老解决”得知,众人本以为他会生气,哪想他竟大加赞叹,而发现“万事俱备,只缺一个发电机”时,如何筹到一个发电机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一旁的“老怀表”也在听过段志高的方案讲述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夜半“老解决”自言自语,所念叨的发电机被隔墙的“秦广播”理解成“胖队长”,于是次日天不亮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胖队长”广播这条大新闻,巧的是,“老解决”刚好准备向“胖队长”借用发电机。两人随后的碰面令人捧腹。而段志高和铁英在朝夕相处中,也不知觉互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