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光

星座:金牛座
职业:
出生地:辽宁鞍山

李大光,辽宁鞍山人,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演员。出生于艺术世家的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因此经历的艺术之路颇为丰富,早些时候学过京剧。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到大庆话剧团演话剧,后来又回到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团工作,之后又到日本的“四季剧团”学习音乐剧,回国后进入影视圈打拼。十几年来拍摄了不少影视作品,比如电视剧《绝色双娇》里的八贯,《走出蓝水河》里的刘轱辘,《刀锋1937》里的常昆,《遍地英雄》里的潘翻译官等等众多影视剧。都给我们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大光影视作品 更多
2005
拒绝成熟
故事发生在东海市开发区—— 沈自然从党校学习回来,等候组织安排,传出消息,有可能提升为副市长。就在这时,一家被兼并了的国有企业红星机器厂,工人们由于两年没有领到工资了,心中憋了一股火气,要找谷连生论个理儿,而这一天恰恰是国际服装节开幕,市委和市政府很重视这件事,派沈自然来处理。沈自然用他与工人情感劝止了这场风波。但是,沈自然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而这中间,居然牵涉到自己的岳父原市委副书记成明志。   沈自然知道,自己的岳父成明志是当年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是当年红星机器厂兼并时的主要负责人,竟然在他处理的事件上发生了这么大的问题,这让沈自然十分吃惊。沈自然之妻成丽苹得知此事,坚决阻止沈自然继续插手红星厂的调查,她也十分恐惧和担心:父亲是不是已经掉进了泥潭。   谷连生是成丽苹的同学,也是成丽苹当年的追求者。他对成丽苹闪烁其词: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父亲是清白的。可是,有谁能相信?你自己相信吗?   成丽苹陷入了痛苦。   谷连生还说,事情摆在这里,你要保护自己的父亲,就得保护红星厂的兼并者,那就是我谷连生。只有我没有问题,你父亲才没有问题。   这时,夏紫仪出现了,成丽苹让这位小师妹表面上去帮助沈自然,实际上看住沈自然,一旦沈自然真有什么举动,及时向她报告。可是,在暗查的过程中,有正义感的夏紫仪,不仅仅深感要帮助工人,而且也爱上了沈自然,真正成了沈自然的助手。   夏紫仪并不敢表露自己的这份感情,接着中秋节的孤独,接着好几瓶啤酒的催化,她拥抱了沈自然,可是,她还是退却了,还是将这份爱收藏起来。可是这份爱,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时不时地流落出来。   沈自然明白夏紫仪的意思,但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把夏紫仪当成好朋友、好妹妹对待。可是情感的冲击,也让他有时控制不住。   家庭矛盾逐渐升级,而开发区的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日资企业老板渡边,竟然打了一个叫张理明的工人,他是张志刚的孙子。渡边的强横和野蛮,发展到对中国工人的侮辱,激怒了沈自然,沈自然宣布渡边是不受欢迎的人,并照会日方董事局,建议召回渡边。他把渡边带到一个山坡上,指着山下那一片欣欣向荣的开发区告诉他,开发区的兴旺崛起,是中国工人的双手开创的,没有中国工人,你的日元、美元,不过是一张废纸。在这一片林立的厂房中,老板是你和各种方式的投资者,可主人,是工...
2009
郑和下西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