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恩·哈克曼

星座:水瓶座
职业:演员
出生地:美国加里福尼亚州

吉恩·哈克曼出生在一个破裂的家庭,16岁的他报名参军,在海军陆战队服了三年役,退役后他前往纽约,一开始只是揽一些杂活,后来进入伊利诺斯州大学学习新闻和电视制作。吉恩直到30岁才决定从事演艺事业,他加入了加利福尼亚的Pasadena剧院,据闻,他和同学兼室友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曾双双被认为是最没前途的演员。哈克曼回到纽约后在夏令剧目和非百老汇剧中担任演员。1964年他被选中在百老汇舞台剧《Any Wednesday》中扮演年轻的原告,他也因此获得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主演的1964年影片《乱丝情网》(Lilith)中的一个小角色。比蒂在下部影片《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中再次选用哈克曼扮演他的兄弟,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此后吉恩再次凭借1970年影片《我永不为父亲唱歌》(I Never Sang for My Father)获得该项提名。1972年他终于以《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赢得奥斯卡奖。哈克曼40岁时出演《夜行客》(Night Moves)、《咬紧子弹》(Bite the Bullet)、《海神号遇险记》(The Poseidon Adventure)等影片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和深度。作为一个演员的哈克曼可谓是个多面手,既能演《新科学怪人》(Young Frankenstein)这样的喜剧,又能演《超人》(Superman)中邪恶的大反派;既是《非常手段》(Extreme Measures)中工作重于一切的医生,又是《赤色风暴》(Crimson Tide)中面临核毁灭危机的队长。一开始拒绝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不可饶恕》(Unforgiven)片约,哈克曼最终接受了小比尔这个角色,凭借出色的演技他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此后也不再对西部片抱有偏见,并出演了《格罗尼默:一个美国传奇故事》(Geronimo: An American Legend)、《执法悍将》(Wyatt Earp)和《致命快感》(The Quick and the Dead)等影片。

吉恩·哈克曼影视作品 更多
1977
遥远的桥
这是一场非常值得后人深思的战例。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至7月25日,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率先冲出诺曼底地区,开始了法兰西平原上对德军的大追击,盟军上下逐渐弥漫乐观的情绪。作为进攻的两支铁拳——蒙哥马利和巴顿都想成为最早进入柏林的人,而盟军有限的补给能力无法保障两支大军同时发动进攻,进攻只能在一个方向进行。最后蒙哥马利的的北线进军方案被艾森豪威尔接受。蒙哥马利希望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企图绕过传闻中德军严密布防的“西部壁垒”,而在荷兰方向展开一轮新的攻势,代号为“市场--花园”。 计划采用空降“蛙跳”战术,以美军第82、101空降师,英军第1空降师及波兰伞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战役纵深上的埃因霍温、奈梅根和阿纳姆三地空降,夺取莱茵河上的桥梁,像交“接力棒”一样,护送地面推进兵团,直捣德国腹地——鲁尔区。1944年9月17日13时30分,战役开始,盟军动用了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同时在三处地区空降。但是战役进行得很不顺利。在经过残酷战斗后,101师和82师伤亡了3542人,才与地面部队会师。而远在最前方的英国第1空降师久等援军不到,在伤亡3716人后,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围成功。盟军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但只“完成了90%的目标”(蒙哥马利语)。战后,一位战地指挥官感叹:“那座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这是20世纪70年代摄制规模最大的战争片,在大导演理查德u0026#8226;阿顿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为戏份分配的关系,使情节进展有如片段的组合,缺乏一气呵成的气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长。不过即便如此,凭借极其出色的摄影和明星们的倾力出演,部分场面仍令人有大开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欧战尾声的1944年,盟军为了打开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捣纳粹首都提前结束战争,于是采取大规模的空降行动降落荷兰。为了夺取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铁路大桥,与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的是,虽然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盟军仍遭失败。
1999
失控的陪审团
因为一场官司,有人开始窥探你的一切,并且了如指掌 你不是当事人,你仅仅是个陪审员…… 新奥尔良,往日的平静被一场官司打破了。 素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吉恩·哈克曼饰)受雇接手一桩民事诉讼,很多人不理解一向爱惜自己声誉的蓝金为什么愿意做这个案件的首席律师,毕竟,在外界看来,这个案子对于被告——一家军火商来讲已经退无可退,败北只是迟早的事情。事件起因很简单,一个男人被一名持枪者在自己的办公室枪杀,他的妻子向地方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她觉得杀人者固然罪不可赦,但是凶器的提供者和残忍的元凶一样令人发指,为了其他人的安全考虑,避免再有人因为枪支的滥用而死于非命,被害者的遗孀决定向军火商发难,索赔更是震惊全美。 受害人的不幸遭遇以及这一突现社会问题的案件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博得了很多民间的声援,新奥尔良一时间成为了全美国瞩目的焦点。枪支泛滥问题的急待解决,让众多社会团体和民众纷纷想以此为契机彻底解决掉这块心头的顽疾。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军火供应商也不想坐以待毙,这也是军火公司和蓝金之间各取所需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打赢官司,蓝金不惜一切手段,所以他决定从根本入手,目标就是决定结案关键的陪审团。 蓝金知道,再自圆其说的庭堂陈词也难以打动陪审员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如直击要害,了解每一个人底细,从本质上收买这些人。就在当地一所废旧的仓库里,蓝金和他的律师团组成了一个分析小组,他们需要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可是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一名叫做尼克·伊斯特(约翰·库萨克饰)的陪审员行动神秘,几乎没有什么过往的记录,惟一的线索便是他有个叫玛丽(蕾切尔·维茨饰)的女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最后会撼动本来貌似稳固,实则脆弱不堪的司法律制。 与此同时,原告也请来了一向为人谦逊正直,颇有南方贵族气质的律师文道·鲁尔(达斯汀·霍夫曼饰)为其辩护,一场徘徊于良心与金钱之间的较量即将开始,这里隐藏着人性对物欲的贪念、对内心的责备、对腐败的诫叹…… [有关原作者约翰·格里森姆] 约翰·格里森姆 有人做过统计之后问人们知不知道“60,742,288”这个数字意味什么?这是约翰·格里森姆在90年代卖出的畅销书的总和。他因此位列《出版家周刊》评出的90年代畅销作家榜首。该刊对1990年1月到1999年3月之间的数据做过统计,格里森姆成为最大赢家,超过另一位畅销作家、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90年代10大畅销书排行榜上,格氏的作品足足占去了半壁江山。 律师出身的格里森姆专长写法律题材的小说,除了这部发表于1996年的《失控陪审团》之外,其他主要作品还有《塘鹅暗杀令》(The Pelican Brief,1993)、《糖衣陷阵》(The Firm,1994)、《致命内幕》(The Client,1994)、《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