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

星座:天蝎座
职业:编剧 、 演员 、 导演
出生地:

中国影视剧作家。祖籍浙江瑞安,生于北平。10岁就发表独幕剧《人的心》。在青岛读中学时,又陆续发表诗文。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剧社演出活动。1938年入燕京大学外国文学系,参予组建燕京剧社。1940年在上海、重庆等地当演员,还在舰艇上当水手。抗战胜利后复学回到燕京大学。1947年,创作四幕话剧《大团圆》,由上海清华影片公司改编成电影。1957年,《柳堡的故事》获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1958年起,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59年,《海魂》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1963年,创作剧本《农奴》,标志着其电影剧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黄宗江才华横溢,生活积累厚重,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曾被聘为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其“文革”后的电影剧作有《柯棣华》和《秋瑾》。   2010年10月18日下午1点47分,黄老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周岁。

黄宗江影视作品 更多
1957
柳堡的故事
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倾情演绎革命爱情,二妹子陶玉玲成为50、60年代中国观众的"红色恋人"! 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在描写战争时期的军人生活的影片中不着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着重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战争叙事中融入温馨的爱情场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温馨。《柳堡的故事》突出了优美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苏北水乡的风车、杨柳、板桥、轻舟的优美画面,加上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大胆的爱情歌唱和电影音乐的委婉多情的旋律,极具优美动人的抒情效果,让人心旷神怡,且久久萦怀不去。影片的女主演陶玉玲虽是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但却把二妹子这一角色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表现得十分细腻动人、清新可感。陶玉玲的东方式的秀媚,或者说是东方式的柔婉,最能打动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弦。影片映出后,陶玉玲顿成闪亮明星,成为一个时代的美丽与情感的不能言宣的象征和许多中国男观众的审美典范和梦中情人。 影片是以宋伟故地重游的回忆开始的。1944年春天,宋伟在新四军某部二连当指导员,他们连开到柳堡村一带练兵整训。这里是新区。由于敌人的诽谤宣传,开始时群众还躲避着部队,新四军战士马上展开爱民工作——帮助群众扫院子、担水、修房子、插秧等。当地群众意识到这是一支自己的队伍。四班住在勤劳善良而又胆小怕事的田老头家里。田老头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儿二妹子和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儿子小牛....
1994
今生是亲人
20岁的刘震是大学三年级学生,踢足球时不慎受伤,被送到自己小姨毕梦宁所在的医院治疗,需要输血,但梦宁发现其父母与之血型不符。她询问姐姐毕梦平,梦平感动十分突然,不可思议。然而,被梦平的丈夫刘敬贤隔墙听到,敬贤误会了妻子,却又将误会埋藏在心里。身为编辑的梦平虽然工作繁忙,但她不得不开始了寻找亲子的“艰苦征程”。  刘震之所以取其名,是因为生于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的那一夜里。梦平去找刘震出生时的那家小医院,而医院又随着“文革”的结束而取消。梦平只好去寻找同时生孩子的“产友”。  杨抗震生在普通市民家庭,父母在他四岁时就已离婚,他虽判给了父亲,但对其面临下岗的小学教师的亲母淑霞来说,他是离不开的帮手。梦平找到了杨抗震这个可能与刘震抱错了的儿子时,淑霞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不久,这个加了引号的事实被推翻了:刘震是杨家人,而杨抗震不该姓刘。身为大学生又生活在较优越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刘震不能承受此事实,离家出走了。命运较为坎坷的杨抗震却能一如既往地生活着。  梦宁终于帮姐姐梦平找到了当年接生刘震和杨抗震的护士长,由此又出现了一个新“产友”,这位产友在郊区农村,儿子叫震宝,上有五个姐姐的震宝自然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梦平和敬贤无论怎样以事实说明,对这农家都无济于事。梦平把这农家推上法庭,但在法庭开庭之前,善良、耿直的农家“谦让”了。  原来,刘震属于杨家,杨抗震本是农家子弟,震宝却早该生长在这城市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可这错中错的故事却道出了多少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