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喆

星座:
职业:演员
出生地:四川成都

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天津。自幼爱好文艺。4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辍学,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始,先后加入“美艺”、“华艺”、“同茂”和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文艺团体,演出了《家》、《日出》、《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重庆二十四小时》、《大明英烈传》等话剧四十余部,通过舞台实践,他的演技得到锻炼与提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向电影,参加了国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带风》、《忆江南》、《鸾凤怨》、《十步芳草》、《一帆风顺》等影片的拍摄,并担任主要角色。他在田汉编剧,应云卫、吴天导演的《忆江南》里扮演的青年诗人黎稚云,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在各种黑暗腐朽势力的影响下从进步逐渐走向堕落变节的历程,这是他从影后的成名作。  1948年离沪去港,曾在《恋爱之道》、《结亲》、《冬去春来》等影片里饰演重要角色。在《冬去春来》中,他扮演了一个纯朴勇敢的青年农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易。  1950年,冯喆回到上海,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60年代初又调去峨嵋电影制片厂,曾先后在《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金沙江畔》、《桃花扇》等影片中扮演主角。其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这个性格鲜明、生龙活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羊城暗哨》中的王练,由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又善于表现人物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的细微变化,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光彩的公安人员形象之一。  冯喆在艺术上有追求,素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他深谙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道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莽莽苍苍的川西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淮河水网地区、峰回路转的胶东老根据地的山村,无不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表演才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创造的众多的银幕形象,以其潇洒自如的气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许。

冯喆影视作品 更多
1963
金沙江畔
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金沙江畔藏族地区,国民党勾结大土豪仇万里,企图阻挠红军渡江北上。 仇万里让爪牙假扮红军劫走土司桑格的独生女珠玛, 挑拨土司和红军的关系。 红军则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救出珠玛,渡金沙江开拔到藏区边界。仇又抢先潜入藏区。言称珠玛已被红军所杀,提供弹药武器让土司打红军。为揭破敌人谣言,红军指导员金明带一个班掠送珠玛回家。但奉命给土司送信的战士被敌人杀害。 危急时刻,金明冒险上山与土司谈判,土司信疑参半,派亲信下山探看虚实。不料使者又遭仇万里暗算,他带伤到红军驻地,说明情况。在仇万里的唆使下,土司正要杀害作为人质的金明,珠玛带红军赶到,向土司揭露了敌人。 仇万里慌忙逃窜,坠人金沙江毙命。红军打通了道路,继续北上。 该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经藏区时受阻的过程。在困难的时刻,红军指战员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说服和感召土司,挫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从而打开道路,继续北上。 影片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金明等红军指战员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英雄形象,片中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关系复杂,呈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纵横交错的社会矛盾和红军北上抗日的艰难。 影片对于藏区风物人情、生活习惯的渲染,也为作品增添了艺术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