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电影

星座:
职业:导演
出生地:中国,江苏,阜宁

葛鑫 (1917—2000)江苏阜宁人,导演。1935年在北平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演出《雷雨》、《原野》等剧。1938年,在香港参加中华艺术剧团,并在影片《孤岛天堂》中扮演角色。1939年,在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刺秦王》、民华影片公司摄制的《孔夫子》中饰演角色,并在辣斐剧团主演话剧《理想夫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在一师一旅服务团任戏剧主任。1943年,任“旅行自修大学实验剧团”团长,创作独幕剧《父与子》。1945年任苏浙军区四纵队文工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一纵队文工团副团、二十军文工团副团长。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先后导演影片《两个小伙伴》、《沙漠追匪记》(与冯喆联合编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与王苹合作)、《鼓乡春晓》(与庄红胜合作)等。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两个小伙伴》(1956)  《沙漠追匪记》(1959,与冯喆联合编剧)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与王苹合作)  《鼓乡春晓》(1983,与庄红胜合作)  (http://www.sfs-cn.com/node3/node607/node608/u1a1370471.html)

葛鑫电影全集
1964
霓虹灯下的哨兵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之后,随即接受了警卫上海南京路的光荣任务。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产阶级“香风”的熏染,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说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他“不配穿这套军装”,他一赌气,留下一张字条,扬长而去。班长赵大大怎么也看不惯这大上海,闹着要到有仗打的地方去。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正在酝酿一场破坏行动。就在童阿男离开连队,准备和他过去的同学林媛媛去南京投考军政大学时,她的姐姐童阿香却遭到特务分子的谋害。幸亏路华、鲁大成及时搭救,逮捕了特务阿七,阿香才转危为安。通过这件事,战士们认识到南京路上绝非“太平无事”。指导员路华因势利导,请来老工人周德贵和童阿男的母亲,讲述了他们解放前的苦难遭遇及斗争经历,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童阿男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陈喜也在指导员的耐心帮助下,认识到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毒害,尤其看到妻子春妮写给指导员的信,更是悔恨不已。他要求组织上给他处分,决心痛改前非。半年以后,特务老K和曲曼丽不甘心失败,继续策划破坏活动。在上海人民举行春节联欢的时候,他们利用林媛媛的表哥、一贯不问政治的罗克文,将装有定时炸弹的鲜花带入庆祝会场。关键时刻,童阿男抢过罗克文手中的鲜花,避免了一场爆炸事件。特务老K、曲曼丽也落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经过南京路上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八连的战士们经受了锻炼。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陈喜、赵大大、童阿男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赴朝作战的志愿军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