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演员表

导演:谢铁骊,陈怀皑,巴鸿
日期:1981-01-01
热度:2

辛亥重九,云南起义将领蔡锷自调京以来,目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郁悒于心。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对蔡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并把京都有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妄图使其沉溺于声色。当时,日本出兵山东,逼袁签订“二十一条”条约,蔡锷力主拒约应战,袁世凯为获日帝支持,屈从签约。全国掀起抗日爱国运动,袁世凯派兵血腥镇压。蔡锷认清袁的面目,秘密联络,筹备讨袁起义。袁对其猜疑,蔡锷遂用韬晦之计,麻痹他们。蔡锷的名声虽早使小凤仙倾倒,但由于相互猜疑和不解,两人虽朝夕相处,却相隔如山。在天津,小凤仙不露痕迹地掩护了蔡锷,随后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凤仙吐露了悲惨身世和除国贼之心愿,彼此终于觅到知音。袁世凯登极前夕,起义迫紧,小凤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自己被投入监狱。蔡锷借道日本到云南,打响讨袁第一枪,各省联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凯病死,护国讨袁战争胜利结束。蔡锷却操作劳成疾,在日本就医时逝世。小凤仙静坐船头,痛拨瑶琴,思念知音。影片在蔡锷同袁世凯的冲突和蔡锷同小凤仙的纠葛两条线索中,加强蔡锷与小凤仙之间富有传奇性的纠葛,渲染整个影片的传奇色彩,从而体现和突出蔡、袁和政治斗争,体现“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知音遍天下”的主题。该片力求保持高格调,把传奇性故事置于真实性的历史背景之上,又通过蔡锷与小凤仙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反映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它在时代气氛的把握、传奇手法的运用、情绪组接、意境渲染、场景设置告示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导演(3)
电影导演,江苏省淮阴县人,家境贫困,小学时中途辍学。1938年随哥哥参加家乡的救亡剧社。1940年参加新四军,入新四军淮海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41年在新四军三师淮海剧团当演员。1945年任三十军文工团团长。1950年,他从三野十二纵队文工团被调到北京,筹备“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院前身)做教员兼表演系副主任。1953年成立“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副团长。1956年该剧团划归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做副导演。  参加了影片《林家铺子》、艺术性纪录片《翟泉大学》和《红旗谱》的拍摄。1959年正式做导演,他的第一部影片是《无名岛》,尔后导演了《暴风骤雨》(1960),影片在导演处理上有条不紊、气势磅礴,该片被推荐参加了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1963年,他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导演的影片《早春二月》再次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成为他导演风格的代表作,以后他先后导演了《千万不要忘记》(1964)、京剧舞台艺术片《智取威虎山》(1970)、《龙江颂》(1972)、《海港》(1972)、《杜鹃山》(1974)、《海霞》(1975)、《大河奔流》(合导,1978)、《今夜星光灿烂》(1980)、《知音》(合导,1981)、《包氏父子》(1983)、《清水湾,淡水湾》(1984)。  1988年执导了6部8集的大型故事片《红楼梦》,影片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获第十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91年执导《古墓荒斋》,1993年拍了《月落玉长河》(又名:《穆斯林的葬礼》)。  他的影片擅长挖掘人物心理、感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谢铁骊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中国电影节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夏衍协会会长,中国影视交流协会会长。
巴鸿(1921--2006,8,22)原名李孔昶,安徽寿县人。抗战期间参加戏剧工作,1941年在桂林新中国剧社任演员。曾演出过《花烛之夜》、《日出》、《郑成功》等话剧。1946年到香港,在大中华影片公司任演员。在“大中华”、“永华”、“南国”、“大光明”等影片公司拍摄过《各有千秋》、《风雪夜归人》、《未出嫁的妈妈》、《清宫秘史》、《女大当婚》、《冬去春来》、《小二黑结婚》等影片。1950年回到广州,不久到北京,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出科科长。参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的筹建,并任演员班教师。1953年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兼导演。1955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期间,与陈怀皑联合导演过话剧《家》。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北京市大兴县团河农场右派队劳动。“文革”之后,他回到北影任导演。1979年与王人美联合导演了话剧《日出》。1981年与谢铁骊、陈怀皑联合导演了影片《知音》,1983年独立执导了影片《白杨树下》。
演员(30)
王心刚,大连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参演过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在《知音》影片中成功塑造了蔡锷的形象,荣获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同时有同名天津画家王心刚,其作品《太行魂》获得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王心刚 ,1932年1月生。1950年9月入伍。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1951年9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1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88年9月,确认为国家一级演员。 1989年2月,经总政治部批准按副军职待遇。1993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8月退休。曾在话剧《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中分别饰演主角。 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87年任中、加合拍影片《白求恩》中方导演,该片荣获1990年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曾3次被聘为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是\"文化大革命\"前经文化部批准的22位大明星之一。 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1991年被载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现任影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学会常务理事。
张瑜,原藉山东肥城,1957年10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一个革命干部家庭。1973年华山中学初中毕业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瑜1977年初登银幕,在影片《青春》(1977)中饰演角色,之后又在影片《啊!摇篮》中饰演了一位延安保育院老师的角色,获得好评。1980年参加了影片《庐山恋》的拍摄,在此片中她饰演了周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自小生长在海外,却对祖国怀有赤子之心的少女形象。她的表演热情而不矫揉,奔放而不造作,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以此片的表演获得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同年她在影片《巴山夜雨》中饰演女主角刘文英,这是一个深受“四人帮”极左思想毒害的女青年形象,她身上具有“革命小将”的邪恶但未完全失掉做人的善良之心,张瑜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地完成了这一角色由恶到善的心理转变。1981年,她主演了影片《知音》和《小街》,这两部影片,《知音》中的小凤仙对张瑜而言是个较大的突破,但圈内人士评价不高;《小街》是她和郭凯敏继《庐山恋》之后的又一次合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之后,她又出演了《小金鱼》、《清水湾,淡水湾》、《雷雨》、《明姑娘》等一系列影片。1985年她留学美国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学习电影电视制作,后攻读硕士学位。从1991年开始,张瑜在台湾拍戏三年,除了《李师师》外,还拍了《黄土地外的天空》、《纸婚》、《红花记》、《斩王爷》等片。1993年回大陆重返影坛,出演或导演的影片有《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太阳有耳》、《太阳火》等,其中《太阳有耳》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最近她在电影《任长霞》出演女主角。  张瑜1983年与上影厂导演张建亚结婚,后因丈夫不愿和她一起赴美,两人于1989年离婚,张瑜至今独身。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艺之路的是英若诚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凤珍,是当时明星电影公司二厂的演员,曾演过《压岁钱》和《十字街头》等片,后因故自杀。据说,曹禺先生《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为原型的。   1929年6月21日生于北京,满族。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学生时代,他就开始投身于钟爱一生的舞台艺术活动。  英若诚先生于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
中国影视演员。生于辽宁海城。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在青海省话剧团、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任演员。曾主演话剧三十余部。1979年即以《雁南飞》中的魏德胜获1980年政府奖和文汇奖,并获香港国际电影节金像奖。后因主演影片《归心似箭》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创作奖。1980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获1980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者称号。90年代以来依然活跃在影视圈中。
林默予,中国电影演员。1924年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逃到上海,生活所迫她当了整整五年童养媳。1941年她到一家照相馆做了店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个偶然机会,她结识了在中国旅行剧团做演员的上官云珠,经上官云珠介绍,她也进入该团,成为一名演员。1942年,在话剧《绿窗红泪》中初露头角。1944年,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梦难成》,接着又主演了《花落水流红》,这时,她已经成为影剧双栖的明星。新中国成立后,她拍过《青灯怨》、《三毛流浪记》、《红...
张逸生,1913年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导演。1938年毕业于国立戏剧学校第二届,抗日战争年代,先后任“血花剧社”编导委员,成都行辕“抗敌剧团”导演、总干事,重庆“实验剧团”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演员。抗战胜利后,任重庆“一四剧团”导演,“剧专剧团”导演、业务组长。解放后,参加上海剧影协会大型广场“怒吼的中国”演出,并参加筹建中的“上海电影厂”,后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先后任演出总干事、舞台监督、演员、艺术委员、导演。五十多年在舞台上及银幕上创作了半百以上的各色人物形象,导演过二十多个多幕剧,参加拍摄过十多部影片和电视剧,后已离休。
王培(1927-1997)满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北京影艺学院。1946年从艺。历任中国剧艺社、北京剧社等剧团演员,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委员、导演。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执教台词课、表演课)。一级导演。第三届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首次公演话剧《茶花女》。1963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饰有话剧《秦差大臣》赫莱司达阔夫、《茶花女》阿芝、《岛》栗原学、《远方青年》沙特克、《法西斯细菌》赵安涛、《无名英雄》赵正中、《阴谋与爱情》宰相、《费加罗的婚礼》伯爵、《霓虹灯下的哨兵》罗克文、《曙光》林寒等角色。导演有话剧《曙光》(合作)、《权与法》(合作)、《重任》、《风雨故人来》、《不知秋思在谁家》、《社会形象》、《结婚》、《风暴》等。著有《洪深同志在排演中》、《画龙点睛》、《一分钟的戏》、《深刻蕴于含蓄之中》、《导演可否做示范表演》、《导演要在人物上下功夫》、《艺术家的探求与创新》、《胆识与追求》、《困惑与寻求》、《追求与实践》。《曙光》获文化部国庆30周年献礼一等奖,《权与法》、《滚滚的黄河》获文化部国庆30周年献礼二等奖,《不知秋思在谁家》获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奖杯及奥林奖杯,《风暴》获文化部建党70周年献礼优秀奖、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第二届话剧导演金狮奖。(摘自路闻捷主编的《中国戏剧家大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04页)
江苏南通人,出生于1952年,国家一级演员,现为中国电影集团北影演员剧团演员。197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分配到北影演员剧团至今。在二十余年的电影表演艺术生涯中均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生动、迥异的艺术形象。
袁玫,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毕业于安徽艺术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制片人。1981年赴香港演出,1983年即被央视选中进入《红楼梦》剧组扮演袭人一角。此后,她几乎再没回到黄梅戏舞台。1988年南下到广东电视界做演员,主演过《公关小姐》《赵氏孤儿》等影视作品。2004年起任电视连续剧《故乡的云》剧组执行制片人,从此走上了制片人的道路。现为广东省电视台制片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1940年6月出生,天津市人。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在十多部影片及数部电视剧中扮演过角色。主要作品有《山花》(饰冯田宝)、《生命的复活》(饰郑医生)、《小花》(饰董向坤)、《雾都茫茫》(饰方承武)、《劫持》(饰肖健)、《血案疑踪》(饰肖诚)、《翡翠麻将》(饰贺维明)、《超速》(饰老警察)、《到青山那边去》(饰参谋长)、《特殊个体户》(饰海关黄主任)、《超级女谍》(饰律师)等影片。此外,还参加了近十部话剧的演出。曾导演过电视片《美丽的巴音格楞》。还为多部译制片配过音。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刘衍利,1954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72年8月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73年在影片《艳阳天》中扮演韩小乐,这是他塑造的第一个银幕形象,他那质朴、英气和阳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后又陆续拍摄过《向阳院的故事》、《金光大道》、《长城新曲》、《山村新人》、《长空雄鹰》等影片。1977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大河奔流》、《婚礼》、《知音》、《新兵马强》、《金鹿儿》、《山叮咚》等影片。他虽然扮演的角色多是配角,却一个个鲜明生动,充满青春气息,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八十年代中期淡出影坛。(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wcu3.html)
杜澎(1921—2010年)河北饶阳县人,原名王润泉。1927年随家迁居北京定居,曾在北平美术学校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习国画。学生时代爱好曲艺、戏剧。1949年初参加“华北革命大学”文工团,1954年随团并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他在古今中外的著名剧目中,创作出众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夏衍《上海的屋檐下》中作为矛盾焦点的核心人物匡复,田汉《文成公主》中出使大唐、力主迎亲的首席大臣禄东赞,易卜生名剧《娜拉》中引发娜拉情感波澜的朗克医生,布莱希特《伽利略传》中已被杜澎染上中国人思想感情特色的主人公伽利略,老舍名剧《西望长安》中的公安处长唐石青;此外,还可以历数《丽人行》、《红色风暴》、《降龙伏虎》、《中锋在黎明时死去》等剧中许多角色。75岁高龄后,还主演了话剧《谁都不赖》、《冰糖葫芦》、《找不着北》等剧目。执导过话剧《泥人常》和曲剧《曹雪芹》等剧目,创作了众多荟萃众说的曲艺作品,形成了活泼、诙谐、真挚、深邃的艺术风格。如:《四枝枪》、《双窝车》、《一盆儿饭》、《不打自招》等,成为曲艺作品中的精品。  舞台生涯的同时,涉足影视。相继参加拍摄北影的《上海姑娘》(饰王技师),《青春似火》(饰范志平),《巨澜》(饰章若川),《知音》(饰梁启超),《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饰关子周)及上影《非常大总统》、《开天辟地》(皆饰徐世昌)等影片,还有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饰钱默吟)、《紫气东来》(饰文物鉴赏家)等角色。  杜澎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艺术学校教授表演和台词课程。多次主持大型至国家、中型至部委、小型至单位的文艺晚会,如《奥林匹克颂》和《庆香港回归》等。荣获过“老教授事业贡献奖”、文化部颁发的“艺术工作50周年金质奖章”、中国话剧研究会颁发的“最高终身荣誉金狮奖”。”
李丹,女,北京人,硕士学历,新华社电视台主持人,中华慈善总会“关爱女性健康”形象大使。模特.2010年世界旅游小姐中国总冠军,全球总决赛季军。李丹热衷公益事业。2010年10月16日,作为嘉宾主持,出席了北京佳士凯拍卖公司举办的全球首次马拉多纳午餐拍卖会活动。2011年8月31日,李丹拍卖了自己的形象代言权,将50万元拍卖款全部无偿捐给中华慈善总会,这也开启了明星代言权拍卖牵手公益事业的先河。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41年7月出生,山东掖县(今山东莱州)人,1959年高中毕业即考入北影演员剧团。二十多年来共参加了二十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和二百五十多集国内影视片的配音。
郑保民,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江苏连云港市人,1926年12月生。40年代毕业于日占区开封铁路学院日语系,1943年在连云港做地下工作,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转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由于日语水平较高,多次扮演日本军官等日籍角色。在影片《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三个战友》、《平原游击队》、《粮食》、《青年鲁班》、《知音》、《跳动的火焰》、《你的微笑》、《死去活来》中扮演过主要角色,并在电视剧《面向大海》、《圈套》、《珍泉》中扮演重要角色。业余创作过歌曲及秧歌剧,并爱好绘画。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谭天谦,北京电影制片厂系演员。1944年10月出生,北京市人。于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预科,就读两年后转入本科。1973年加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先后参加过影片《侦察兵》、《烽火少年》、《知音》、《伤逝》等的拍摄,在影片《归宿》、《如意》、《普通人家》、《虹》、《飞行交响乐》中扮演主要角色,并主演过《乳雁飞》、《金钱大裂变》、《孤帆远影》、《女人国的污染报告》、《你的微笑》等影片。还在电视剧《春的信息》、《爆炸冲击波》、《天狗》、《失去的天堂》、《霸王草》中担任男主角。为多部中外影视片担任配音。
韩焱,1908年9月出生于河北保定。早年从事过小说及诗歌创作,后在保定、开封、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演剧活动,曾与黄宗英、孙道临等在北京组成“南北剧社”,演出过《魂归离恨天》、《甜姐儿》等剧,还曾主演过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及《北京人》等。
方辉,男,1928年9月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名方城。1949年入华北大学戏剧系学习。同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自1958年在《英雄虎胆》中饰演土匪司令李汉光起,以擅演反派角色而为人注目。   参加拍摄的影片有《无名岛》、《粮食》、《停战以后》、《泪痕》等。(详细资料)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1年7月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奉天演剧专科学校。1941年在伪满映画协会当演员,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华联合影业公司担任导演、演员,1945年转到北京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直至1949年接管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影五十年,参演影片一百五十多部,而且专演配角,多为反派,如《吕梁英雄传》中的日本小队长、《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林家铺子》中的陆和尚、《小兵张嘎》中的胖伪军、《神秘的大佛》中的管家赖猴、《武林志》中的尤掌柜、《假大侠》中的响破天、《烈火金刚》中的解老转以及电视连续剧《夜深沉》中的张三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44年出生,河北省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之后分配到北影厂演员剧团。从影以来,参加了三十多部(集)影视片的拍摄,主要有:《青年鲁班》(饰高小林)、《山村姐妹》(饰志军)、《西沙儿女》(饰阮中蔚)、《小花》(饰丁四)、《神秘的大佛》(饰郑翰)、《知音》(饰侍卫官)、《拔哥的故事》(饰排长)、《全家福》(饰王福民)、《南征北战》(饰参谋)、《金钱》(饰陈时怀)、《特异人的奇遇》(饰关校长)等影片以及《强人》(饰二愣)、《祖国的T细胞》(饰王主任)、《城市的狂飙》(饰苏康)等电视剧。曾在《马可·波罗》、《丰碑》、《绝处逢生》中担任过执行导演,《末代皇帝》中为中方导演组主要成员,独自导演了《诗魂》。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齐桂荣,1943年生,电影演员。辽宁锦州人。1958年任鞍山市话剧团演员。1962年后借调到长影任演员。1974年任北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自有后来人》《陈奂生进城》《知音》等。(http://www.cfs-cn.com/Item/826.aspx)
金风,1927年10月出生,黑龙江宝清县人。满族。1947年入东北军政大学合江分校学习。结业后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训练班干事、剧务、演员。在影片《留下他打老蒋》任剧务时,曾客串过龙套角色。1953年调到北影厂任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重返影坛。从影以来,参拍影片主要有《桥》军事代表、《中华女儿》小队长、《祝福》仆人老孔、《泪痕》姜大牛、《知音》仆人、《边城》杨马兵、《生财有道》弯人、《小刺猬奏鸣曲》爷爷、《银杏树之恋》县委书记、《九千六百万双眼睛》赵师傅、《碧血宝刀》管家、《古墓荒斋》老和尚、《都市和尚》鼓铃和尚、《黄土坡的婆姨们》乡长、《谁是第三者》文化馆长、《野狼谷》槽头肥、《追命夺魂枪》刘春和、《不能没有爱》赵父、《花姊妹风流债》钟大农等。这位老演员跟封顺、陈志坚类似,扮演的都是几个镜头的小角色,影片《生财有道》老农,戏比较多。跑龙套的影片不少。另外,参拍过《为了孩子》、《县委大楼里的主人》、《人间重晚晴》、《寻找回来的世界》、《面向大海》、《哀乐江湖》、《明月几时圆》、《雨点儿》、《生死之间》等电视剧。还为多部影视及广播剧配音、演播。
王玉璋,中国内地演员,现任职于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影视部,国家一级演员。  【曾主演的故事影片】  《你在想什么》 (珠影) 82年  《远方的星》 (潇影) 83年  《金不换》 (珠影) 83年  《小岛》 (八一厂) 84年  《穿校官服的小兵》 (儿影) 84年  《当代火神》 (潇影) 85年  《漂流瓶》 (上影) 86年  《川岛芳子》 (西影) 88年  《雄魂》 (潇影) 90年  《后会有期》 (青年厂) 90年  《弹迹无痕》 (八一厂) 94年  《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