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演员表

导演:沙蒙
日期:1950-01-01
热度:2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0年摄制,影片表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赵一曼的饰演者石联星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女演员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演员获得的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

导演(1)
沙蒙(1907年—1964年),原名刘尚文,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市孙各庄乡,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在喜剧电影《都市风光》中饰演店员 。1936年,在剧情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东北流亡青年。1938年,担任第五战区青年团艺术组教员。1944年,担任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团长。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赵一曼》。1951年,与张客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上饶集中营》,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53年,执导剧情电影《丰收》,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与林杉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上甘岭》。1962年,与傅杰联合执导剧情电影《汾水长流》。1964年6月26日,沙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演员(36)
石联星,中国女演员。1945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电影制片厂工作。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主演《赵一曼》,一举成名,获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女演员奖。后转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1959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中国电影演员。父亲早年在昆山谋事,后携家定居。张平幼年丧母,家境亦日趋贫寒,五岁前不得不被带去上海,苏州等地,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办的义校里读完了小学。不久,父亲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七口的生活担子,开始压在刚满十五岁的张平身上,他在影片公司做过公务员,在电影院中做过收票员,也在码头上当过扛包的苦力。
中国电影演员。生于辽宁开源。1945年起在解放军辽西军区文工团任演员。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光芒万丈》(1950)、《赵一曼》(1950),《革命姻缘》中扮演角色。1952年在影片《六号门》中演工人李俊华。随后接连拍摄了《沙家店粮站》(1954)、《董存瑞》(1955)、《平原游击队》(1955)等影片。其中因在《董存瑞》中扮演赵连长于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同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
王炎(1923年5月5日—2003年),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1948年,在剧情电影 《光芒万丈》 中饰演厂长。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胜利重逢》 的助理导演。1957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寻爱记》。1959年,执导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4年,执导剧情电影《独立大队》。1972年,执导剧情电影《奇袭白虎团》。1979年,执导剧情电影《从奴隶到将军》。1981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上映。1987年,凭借剧情电影《女人国的污染报告》入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93年,与王星军联合执导剧情电影《阿曼尼萨罕》,该片获得中国电影政府奖特别荣誉奖、第1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评委特别奖。2003年,王炎病逝于北京。2006年,由其创作的自传 《一个导演的自述:王炎自传》出版。
石灵(1922——1999)天津人,著名作家、演员。幼时曾随堂兄石挥活跃于舞台。1940年于天津商业中学毕业,后当过商店学徒、电话局练习生。1944年在北平华北电影公司拍摄影片。后在职业话剧团任演员。1948年在上海参加文华影业公司,在影片《表》、《腐蚀》、《我这一辈子》中饰演角色。
傅杰 书法家 1962年生,天津人。字承默,又字明飞。天津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EMBA)。长期致力于书法研究与创作,主攻魏碑,有专著出版。1990年荣获天津市青年书法展览赛一等奖。199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名列《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等。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杜德夫(1918---1983,3,13)原名杜德溥,陕西咸阳人。早年在西安省立二中读中学。1937年5月参加西北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旅行剧团,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察东之夜》、《浮尸》等剧目。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1945年9月随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奔赴东北,同年11月到达沈阳,该队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仍任演员。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9年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老工人席卜祥,后相继拍摄了《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人民的战士》、《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等影片。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1959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粮食》、《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色背篓》、《红色邮路》等影片。1965年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又拍摄了《山村会计》、《锁龙湖》、《北斗》、《花开花落》等影片。1983年,在拍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时突然晕倒,紧急送院抢救,最后不治去世.,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电影演员,多年来在银幕上一直甘当“绿叶”,默默无闻,他的表演真实、淳朴、自然、厚重,仿佛就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因此具有炉火纯青而又不着痕迹的艺术性。他在影片《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侯大章,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电影作品:  1949:《桥》(东影)饰老工人席卜祥;《中华女儿》(东影)饰老农。  1950:《赵一曼》(东影)饰张老头;《钢铁战士》(东影)饰炊事员老王;《人民的战士》(东影)饰万良材父;《辽远的乡村》(东影)饰倔老头;《内蒙人民的胜利》(东影)饰穷喇嘛。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东影)饰合作社主任丁老贵。  1954:《沙家店粮站》(东影)饰民兵石永公。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侯大章。  1959:《粮食》(北影)饰农民老好子;《青春之歌》(北影)饰王老增;《水上春秋》(北影)饰看门人老王。  1960:《革命家庭》(北影)饰地下工作者老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影)饰药店党支书田忱。  1963:《汾水长流》(北影)饰农民郝同善。  1965:《红色背篓》(北影)饰贫协主席杨田;《红色邮路》(北影)饰邮局党委书记郭林;《山村会计》(长影)饰农民周老实。  1976:《锁龙湖》(长影)饰老农民黄满囤。  1979:《北斗》(上下集,长影)饰农民谢福祥。  1980:《花开花落》(长影)饰老农民万耕田。
尹一青(1926—1989),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综合片室主任。祖籍山东掖县,1926年3月18日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 尹一青从小喜爱戏剧,上中学时一直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中学毕业后,在本地小学任教谋生。期间,他常和朋友们搞些业余文艺活动,演出小话剧等,但被学校视为不务正业而遭开除。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离开家乡到大连,在一家交通公司谋职。几个月后又辞职,和几个朋友一起组织“中青剧团”,任演员兼导演。1946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导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车轮滚滚》等。1989年4月在长春因病去世。(http://www.cfs-cn.com/Item/911.aspx)(《中国电影年鉴1990》)
方化 (1925年10月17日—1994年11月7日),辽宁大连人。电影演员。1944年进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制作部录音科作勤杂工。1945年始,先后在东北电影公司,东北剧社,大黄河歌剧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0年6月,出演的战争电影《铁道卫士》上映。
张莺是上影著名演员李纬之妻,1926年生于北京。43年,在北京“觉生女子中学”读书,考入“四一剧社”,参加《家》等话剧演出。44年,在重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当播音员,48年进入“西北电影公司”,在何非光导演的《人兽之间》中首登银幕,之后入国泰影业等公司,拍摄《妇女春秋》、《再生凤凰》、《生命交响曲》、《中朝儿女》等影片,均担任主要角色。  53年进入上影厂。由于气质洋气,与新中国银幕所要求的“工农兵”形象相距甚远,只是在《天罗地网》、《护士日记》、《雾海夜航》等屈指可数的影片中,出演了戏份很少的小配角。在徐昌霖编导的喜剧片《球迷》中,与铁牛、陈述等算是联合主演。但这与当初在银幕上领衔主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银幕上,张莺、李纬夫妇共有五次同片演出。1950年,李纬与张莺同在“国泰”参加《生命交响曲》的拍摄。1951年在“上海合作影业公司”的《只不过是爱情》一片中,又一起主演。这部影片实际上是根据波兰一位女作家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仅仅把故事和人物“中国化”罢了。说的是一对有情感瓜葛的男女青年,在抗美援朝的形势之下,抛弃儿女情长,保家卫国这么一个故事。张莺扮演女护士郑素芳,李纬则扮演郑素芳的未婚夫。通过这部影片拍摄,李纬和张莺确定了恋爱关系。57年两人同上了两部影片——《雾海夜航》和《护士日记》,80年代在《蓝色档案》中又有合作。  80年代初,张莺当起了电视剧制片人。遇到合适角色,会过一把“戏瘾”。除了电影《金钱梦》、《笔中情》、《大丈夫的私房钱》、《金色的指甲》等客串一下,还相继在《月朦胧,鸟朦胧》、《蜜月从现在开始》、《金狮号迷雾》、《思乡曲》、《杏林春雨》、《香港来了舅舅》、《喜上眉梢》等电视剧中出镜,并担任了这些电视剧的“制片”。成功参与策划当年广有影响的《今天我休息》的续篇《今天我离休》的拍摄。
曲伟,女,1931年出生,辽宁大连人。原来是东北文工团演员,1948年随团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拍摄过《赵一曼》、《高歌猛进》、《东风》、《国庆十点钟》等影片。1960年代初开始从事行政工作,曾任长影演员剧团书记。后来主要是制片工作,制片主要有《刀光虎影》、《飞来的仙鹤》、《客从何来》、《刑场上的婚礼》、《十三号地区》等。
齐兴家,1930年生,辽宁开原人,中国影视导演。1948年在齐齐哈尔文工团任演员、导演。1949年随团入东影演员科。后改做导演。处女作影片《吉鸿昌》获1980年第三届全国电影百花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解放军首届文艺奖及吉林省小百花奖。《张铁匠的罗曼史》、《街上流行红裙子》均获吉林省小百花奖。工业题材影片《解放》获1987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电视剧《荒野》获1986年飞天、金鹰、飞虎三项大奖。1987年荣获影视十佳导演提名。《誓言》获1991年飞天奖。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周 克 高级工程师,男,四川涪陵人,1958年9月出生,毕业于北京水电学院,自参加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参加了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及监理工作。如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一一白山水电站的一期、二期工程的设计及丰满水电站二期、王期扩建工程、莲花水电站、红石水电站等十几座电站的可研、初设、施工等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欧阳儒秋1918年生,安徽萧县人。1937年参加第五战区青年军团,随后参加抗敌演剧二队任演员,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和革命戏剧运动,演出《壮丁》、《八百壮士》等剧目。  1948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表演和译制片导演工作。在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葡萄熟了的时候》等影片担任角色。导演了译制片《短剑》、《山中防哨》、《走向生活》等前苏联影片。1956成立北京电影学院,即从长春调至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在表演系从事教学工作。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重建,任学院领导小组成员,全面主持表演系工作。  欧阳儒秋从事表演创作工作七十年,在大量舞台剧、电影、电视剧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其中在影片《创业》中扮演周母、在影片《樱》、《月亮湾的笑声》中饰演性格各异的老年妇女形象,特别在电影《巴山夜雨》中扮演深情、刚强的子弟兵母亲,因而获得1981年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欧阳儒秋因病于2007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89岁。
刘儒,男,辽宁本溪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文工一团和四野四十九军宣传队工作。1948年调入东影任演员,创作组书记、主任等职,1973年至1990年任长影生产厂长,1985年至1994年任长春电影城总经理。他是中共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常委、长影副厂长。1994年7月18日病逝,享年69岁。
安琪(1932.5-)黑龙江省依兰县人,中共党员。电影演员,表演系教员。1947年参加东北鲁艺文工二团,1948年7月被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三期训练班,同年10月被分配到演员科作演员。开始拍摄《白衣战士》、《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等影片。1951年被组织调入中央电影局电影学校进修。1954年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9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1969年文革后被送入上海市机电二局所属的松江县二所任仓库保管员。1978年到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一方面教学,同时又参加了《车水马龙》、《我在他们中间》、《邻居》等影片的拍摄,并参演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娜日沙和她的母亲》等多部电视剧。  安琪电影作品  1949年《白衣战士》…护理员郑元屏(东影)  1950年《赵一曼》…护士韩勇义(东影)  1950年《卫国保家》…赵小兰(东影)  1951年《鬼话》 …妹妹周小荣(东影)  1953年《草原上的人们》…乌尔莎娜(东影)  1955年《夏天的故事》…农村姑娘田爱珍(长影)  1956年《春节大联欢》…女报幕员(新影)  1957年《寻爱记》...百货公司收款员赵惠(长影)  1958年《帅旗飘飘》…爱莲子(长影)  1958年《服务员》…旅社服务员苗玉青(长影)  1962年《槐树庄》…黑妮(八一)  1964年《分水岭》…李云龙妻孙桂兰(八一)  1981年《邻居》…喜大嫂(北京电影学院青影)  1981年《车水马龙》…菜花娘(上影)  1982年《我在他们中间》…织袜厂李厂长(峨影)  1986年《望子成龙》…刘半仙(八一)  1987年《我只流了三次泪》…教务主任(童影)
李慧颖,河北昌黎人。幼年随父亲去东北。从小喜欢文艺表演,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从小学到中学就参加演戏。1947年9月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二期干部训练班,该期训练班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训练学习,在毕业演出的剧目《一双鞋》中担任女主角。1948年3月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女护士,从此开始银幕生涯。之后又拍摄了《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赵一曼》、《内蒙人民的胜利》、《保卫胜利果实》等影片。1952年调北京电影学校任团总支书记。1955年任表演系教师,同时又经过表演专修班、师资进修班学习。曾任表演56、57、60本科班班主任和表演艺术课讲师,于表演62乙班、表演81新疆班任主任教员、表演78、85干专班表演课教员。曾任表演艺术教研组组长。其间参加演出过《日出》、《雷雨》、《白毛女》、《最后一幕》、《新篇章》、《于无声处》等话剧,导演过《雷雨》、《无罪的人》、《骆驼祥子》、《婚事》、《外交官之家》、《家庭问题》、《祝福》等话剧。1978年后重返银幕,陆续拍摄了《法庭内外》、《不是为了爱情》、《风流千古》、《年轻的朋友》、《百合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战争插曲》等影片。还合作编导影片《萤火》。参加拍摄过《全市重要新闻》、《先行官》、《马拉松婚礼》、《永不瞑目》、《还珠格格》等电视剧,导演过《生灵之歌》、《光明使者》、《阿凡轶事》等电视剧。她还结合电影表演教学撰写有《表演艺术的元素分析》、《即兴表演训练在教学中的作用》、《表演艺术是感觉的艺术》等多篇论文。她是资深电影表演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uztu.html)
杜粹远(1923年7月—2019年1月),艺名陈光,河南开封人。电影表演艺术家,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此后在东北文工团一团工作。1948年,杜粹远、张平夫妇调入东影,双双参加了东影早期建设。杜粹远先在作曲组任作曲,后到演员科当演员,代理过演员科长,参演了《赵一曼》(饰李荣妻)、《红旗歌》(饰美姑)、《白衣战士》(饰女战士)等影片,扮演了众多不同性格的角色。1950年代,杜粹远、张平夫妇相继调离东影。杜粹远1953年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担任过副团长。后在北京电影学校等处工作。
李影,港台早期男演员。青少年时期参与话剧演出,不论街头剧、舞台剧均能使观众深为感动,奠定了他终生从事表演艺术的决心,也引起剧界先辈的赏识,先后应邀参加剧团、艺社,不断的公演世界名剧。中学毕业后,李影即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陕西支团部的歌咏队话剧队,后转入中华剧艺社演戏。磨练成为一位正反派皆能,且老少咸宜的全能演员。  1938年李影随着《阿里山风云》的外景队来到台湾,其后即留在台湾拍摄电影,为早期性格红星。《阿里山风云》是台湾第一部国语剧情长片,由张彻、张英联合导演,李影饰演吴凤,十分成功。接下来在台北市中山堂公演话剧《文天祥》,由张英导演,顾毅美术设计,而他所饰演的文天祥更是无懈可击,如果说《阿里山风云》是造成台湾电影的高潮,《文天祥》则是开启台湾舞台剧的高潮。  1963年赴香港加入邵氏公司,担任基本演员。1970年起兼任导演,并重回台湾拍片。1947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参加演出《蝴蝶梦》、《天罗地网》。1948年随着《阿里山风云》的外景队来到台湾,其后即留在台湾拍摄电影,为早期性格红星。2005年去世。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
1949年,进入南群影业公司任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港澳电影工作者返回大陆参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工作到东影任演员,在《无形的战线》一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恋爱之道》中扮演王健一角,并在影片《新关东大侠》中扮演韩四。  1951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转入导演行列,先后调任译制片导演、艺术处处长。在影片《走向新中国》中担任副导演。  1956年任导演,先后执导了《如此多情》、《铁道卫士》、《花为媒》等多部影片。  1963年,导演了评剧《花为媒》。  1970年代调到珠影任导演。  1986年,担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牡丹亭》的导演。
李林(1920—1992)电影演员。黑龙江巴彦人。1937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李林考入“满映”,1938年开始银幕生涯。抗战胜利以后,他在“中制”管辖下的“东影”工作,1946年在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扮演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工头,1948年2月来到北平,不久成为北影演员。 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内蒙人民的胜利》《钢铁战士》《虎穴追踪》《党的女儿》等。
庄焰(1919-----1992年)曾用名庄端,湖北武汉(应县)人。曾在汉口读中学,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同年7月任鲁艺实验剧团演员,10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烽火剧团教员。此后在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实验剧团、延安青艺实验剧团、联政宣传队等单位任教员、演员。期间,演出过《悭吝人》(饰爱丽丝)、《太平天国》(饰洪宣娇)、《李秀成之死》等话剧,编导《母亲们》(主演母亲陈敏)等话剧。1946年入延安电影团。1949年7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调东影译制片科任导演。1978年7月任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参拍影片主要有《赵一曼》、《卫国保家》、《高歌猛进》、《刘胡兰》、《六号门》、《青云曲》、《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特快列车》、《雁鸿岭下》、《金光大道》、《风云岛》、《自豪吧,母亲》、《冤家路宽》等影片,基本上是镜头不多的母亲、大娘角色。导演过《缩影》、《一仆二主》、《萨特阔》、《男女并肩前进》、《太阳出来了》、《动荡的青年时代》、《美丽的一天》、《四海之内皆兄弟》、《躲藏的激流》、《静静的顿河》、《跟踪》、《人证》、《苏捷斯卡战役》、《南方铁路之战》等译制片。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罗泰(1924—2005年)原名陈衷,福建厦门人。1937年厦门中华小学毕业后,参加进步团体“鸽翼剧社”,参加演出《扬子江暴风雨》等话剧,后参加厦门儿童救亡剧团。1939年在组织安排下,到桂林“飞机第一制造厂”学徒训练班学习。1942年秋毕业,分配到空军大队当机械师。同年入新中国剧社任演员,参加演出莫里哀喜剧《史嘉本诡计》等剧目。1945年随瞿白音等人到香港创建建国剧艺社。1946年在北平参加演剧二队,曾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夜店》中饰演主角——小偷杨七,一度轰动北平剧坛。由著名导演蔡楚生改名为“罗泰”后,赴冀东解放区。  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影片《赵一曼》、《无形的战线》等饰演角色。1950年入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专事创作。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和平鸽》、《如此多情》、《未完成的喜剧》等。1953年调回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协从分子,一度停止艺术创作。1960年在影片《铁道卫士》中饰演特务马小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79年后,相继导演了影片《小字辈》、《小城春秋》、《龙种》、《风云初记》、《倔公公与犟媳妇》、《飞车世家》及电视剧《在昨天的土地上》等。其中与王家乙合导影片《小字辈》,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离休后与老伴,著名配音演员孙忠志移居澳大利亚。
刘水航(1928-1994),吉林扶余人,1946年参军,1948年随东北文工一团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曾在《刘胡兰》、《赵一曼》、《人民的战士》、《高歌猛进》、《红旗歌》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4年调任制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