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列车演员表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阿瑟·佩恩
日期:1964-01-01
热度:3

以火车为主要叙事舞台的影片中,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这部战争动作片是令人难忘的杰作。故事时代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眼看大势已去,深黯艺术无价的德国指挥官保罗.斯科菲尔德乃下令将一批法国名画从博物馆搬回德国去。负责驾驶这列火车的司机伯特.兰卡斯特在严密监视下,仍跟法国铁路局人员及地下游击队配合行动,用鱼目混珠及瞒骗等种种方式跟德军斗智,力保国宝不致流出国境之外。全片剧情结构严谨,气氛处理紧凑生动,常有令人捏一把汗的精彩场面出现。两位男主角的表演旗逢敌手,张力十足,也表现了各自的爱国心。

导演(2)
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位从电视转到电影的重要美国导演之一。不过他最初的理想却是当一名职业网球选手,年少时他的电影偶像是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在空军的摄影中队服役的经历使他对执掌摄影机产生了极大兴趣,退役后他便到了CBS电视台工作,后来CBS电视台派他到好莱坞电视片场导演电视片集《Climax》影集后,又导演CBS的新电视片集《Play House》并且从1955年到1959年,连续五年被提名艾美奖,1958年因导演电视片《废墟的街》获得天主教犹太全国联合会的“兄弟爱奖”。 他的第一部电影《The Young Stranger》(1957)开始,他对人物在面临真理时刻——不论政治的、生理的、或心理的——的生动描写,一直在美国电影界独树一帜。1961年的《明天的青年》《终身犯》两部作品奠定了他的声名。1962年的 《满州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是他的杰作之一。这一时期也约翰.弗兰肯海默的创作高峰期,《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1962),《五月中的七天》(Seven Days In May,1964),《大奖》(Grand Prix,1966)等都是他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他在电影里所表现出的强烈政治意味和现实主义倾向也影响了许多电影后辈,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 Stone)对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就推崇备至。他的《《满州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在1988年美国重映时,众多影人觉得和现在的政治电影比起来,这部影片仍然是不可超越的。七八十年代约翰·弗兰肯海默在产量上有所减少,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年事已高的他却依然活跃在影坛上,不过这时他的影片取材也偏向于一些强烈的动作片,而且在风格上也比较商业化,比较重要的影片有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 1996),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罗宁》(Ronin,1998),本·艾弗里克和查里兹·塞隆主演的《杀鹿游戏》(Reindeer Games,2000)等。2002年7月因病逝世。
阿瑟·佩恩1922年9月27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他从小被钟表匠父亲当作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可是到了他读高中的时候,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是戏剧。经过坚持不断的学习,1951年佩恩进入了NBC电视台进行幕后工作。1962年佩恩凭借改编剧本《奇迹创造者》转入了电影界,并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名誉之后的道路并不算通畅,直到《邦妮和克莱德》作为流行文化的现象成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开篇之作。直到2000年,佩恩依然活跃在电影电视两个媒体。  早年当过舞台演员,曾在洛杉矶的演员讲习班跟A.契诃夫之侄M.契诃夫学过戏,曾在电视、戏剧界当过导演,50年代末开始导演影片。佩恩的处女作是Left Handed Gun, The (1958)《左手持枪》(1958)。它对19世纪横行美国的传奇式强盗人物、亡命徒比莱从社会的、心理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导演的Bonnie and Clyde (1967)《邦妮和克莱德》(1967)被认为是美国电影的重要作品,以后曾被很多美国大学的电影课作为教材。除了电影外,在百老汇也很活跃,导演了《米高尼科斯和爱莲梅之夜》、《家路》、《等我傍晚》等舞台剧,其中《家路》得了纽约戏剧批语家奖。
演员(12)
伯顿·斯蒂芬·\"伯特\"·兰开斯特(英语:Burton Stephen \"Burt\" Lancaster,1913年11月2日-1994年10月20日)是一位美国电影演员,出生在纽约,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中学时爱好体育,后获体育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不久辍学,与好友成立了兰克杂技团,当杂技演员巡回演出.后又改行参加轻歌舞团和夜总会的演出。后又改行做过推销员和冰箱维修工。二战时服兵役,在意大利和北非参加过战斗。  1945年一位戏剧演出人在物色演员时,误认他是演员让他在百老汇演出舞台剧《狩猎声音》(A Sound of Hunting)。该剧只演出了3周,但兰开斯特的表演却引起好莱坞一位制片人的注意。1946年,他在环球公司的影片《杀人者》(The Killers)第一次登上银幕。接着主演了《血溅虎头门》(Brute Force),并为派拉蒙公司主演了《沙漠情焰》(Desert Fury)、《电话打错了》(Sorry, Wrong Number)等影片,一跃成为相当卖座的明星。至1980年代兰开斯特仍旧活跃影坛,有不少精品问世,代表作是《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和《再上梁山》(Tough Guys)。  1994年10月20日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舞台剧演员出身的保罗曾主演多部电影,由于他演过多部莎士比亚名著舞台剧,故他主演的多部电影如《战神亨利五世》等都是改编自莎翁名著。近年保罗甚少在幕前演出,其中1994年由导演罗伯特·雷德福拍摄的《幕后谎言》及1996年与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合演的《激情年代》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更凭《激情年代》荣获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影视艺术文化学院颁奖礼BAFTA”最佳男配角。还凭电影《良相佐国》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2008年3月19日因白血病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让娜·莫罗,法国著名女演员。从小喜欢文学和戏剧。后加入法国两家著名的剧团,出演大量话剧。因主演路易·马勒的《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又名《死刑台与电梯》)脱颖而出,多次合作并成为恋人。60年代曾拍摄特吕弗、布努艾尔、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级导演的作品。以特殊的美和强烈的个性著称,被称为“知识女性的化身”。1991年荣获威尼斯影展终身成就奖,1997年又获欧洲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影坛再掀传纪片风潮,法国银幕女神让娜·莫罗(Jeanne Moreau)在新片《就这样爱了》(Cet amour là)中扮演法国文坛女神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被今年戛纳电影节锁定为热门参赛片之一。让娜·莫罗是法国国宝级女星,曾以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誉满全球,后来又以《如歌的行板》获得1960年的戛纳影后,她在法国影坛的地位崇高,1995年曾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位从电视转到电影的重要美国导演之一。不过他最初的理想却是当一名职业网球选手,年少时他的电影偶像是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在空军的摄影中队服役的经历使他对执掌摄影机产生了极大兴趣,退役后他便到了CBS电视台工作,后来CBS电视台派他到好莱坞电视片场导演电视片集《Climax》影集后,又导演CBS的新电视片集《Play House》并且从1955年到1959年,连续五年被提名艾美奖,1958年因导演电视片《废墟的街》获得天主教犹太全国联合会的“兄弟爱奖”。 他的第一部电影《The Young Stranger》(1957)开始,他对人物在面临真理时刻——不论政治的、生理的、或心理的——的生动描写,一直在美国电影界独树一帜。1961年的《明天的青年》《终身犯》两部作品奠定了他的声名。1962年的 《满州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是他的杰作之一。这一时期也约翰.弗兰肯海默的创作高峰期,《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1962),《五月中的七天》(Seven Days In May,1964),《大奖》(Grand Prix,1966)等都是他脍炙人口的名作,而他在电影里所表现出的强烈政治意味和现实主义倾向也影响了许多电影后辈,美国著名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 Stone)对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就推崇备至。他的《《满州候选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在1988年美国重映时,众多影人觉得和现在的政治电影比起来,这部影片仍然是不可超越的。七八十年代约翰·弗兰肯海默在产量上有所减少,在进入九十年代后,年事已高的他却依然活跃在影坛上,不过这时他的影片取材也偏向于一些强烈的动作片,而且在风格上也比较商业化,比较重要的影片有马龙·白兰度主演的《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 1996),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罗宁》(Ronin,1998),本·艾弗里克和查里兹·塞隆主演的《杀鹿游戏》(Reindeer Games,2000)等。2002年7月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