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影案件演员表

导演:于彦夫
日期:2011-01-01
热度:1

黑夜,在江心岛,徐秋影被人暗杀了。公安局某处长杜家楷,侦查科长汪亮闻讯后,立即带领公安人员出发到杀人现场进行侦查。在现场上找到一个军服纽扣,一个子弹壳……现场上找到的纽扣证明是彭放衣服上的,同时,在徐秋影被杀前后有人看到他从江心岛经过。彭放是教育局的干部,徐秋影爱过他。现在徐秋影又爱上了何彬,彭放非常气愤,曾经给徐秋影写过恐吓信。彭放是杜家楷的内弟,杜家楷决定和妻子彭聪一道去看他。彭放刚喝完酒,气色很不好。杜家楷在字纸篓里发现一张被撕坏了的徐秋影的像片,它悄悄把它拾起来。杜家楷问彭放晚上到哪儿去了。彭放撒谎说看电影去了……彭放有重大的杀人嫌疑,但是彭放有枪吗?恰好,徐秋影的干姐邱涤凡来检举彭放私藏一支手枪。果然,彭放在转业时私自留下了一支手枪和五粒子弹,现在只有四粒,枪经过化验确是杀人的凶器。根据这些材料,杜家楷确定彭放是杀人凶手,请求上级批准逮捕他。但是,侦查科长汪亮却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了不少疑点。首先,现场并无扭打痕迹,衣服纽扣从何而来?其次,他在徐秋影的日记中发现一个可疑的地址:花园街48号;还发现一个可疑的人,日记中称他为“死”而复活的人……与此同时,城内发现了一个代号P491的特务。领导上没有批准逮捕彭放,并指示杜家楷等同志应充分估计到政治谋杀的可能。公安局传讯了彭放。彭放在传讯后突然中毒,这是什么原因呢?正在这个时候,花园街48号的老看门人被齐绿匀领来,他谈到“八一五”胜利后这里曾经住过一个从重庆来的没有职业但生活很阔气的人,叫罗精达。据说,解放前这个人就突然病死了。同时,何彬也向汪亮谈到了徐秋影被害前,在江畔食堂不知遇到了什么人,使她神色大变。而这个人就是徐秋影在日记中称为“死”而复活的人。经过看门老人的辨认,证明了邱涤凡就是罗精达的外甥女。邱涤凡在彭放中毒后,就积极拉拢何彬,企图盗窃我军战勤情报,同时,还准备把盗窃来的假情报发到台湾去。就在这时她被逮捕了。在审讯中,邱涤凡供认徐秋影是他们杀害的,为了欺骗公安人员,给彭放栽了赃;枪是邱涤凡从彭放那里盗窃来的,纽扣是她布置的;彭放中毒是邱涤凡在他的酒瓶中放了毒……特务分子罗精达就是代号P491的反革命分子。朝鲜战争爆发后,他被派到这里来搜集我军的战勤情报,当他知道邱涤凡被捕后,企图化妆潜逃,但在轮船码头被我公安人员逮捕了。他们为什么要杀死徐秋影呢?原来徐秋影在解放前参加过特务组织进行过反革命活动,解放后她虽然不于了,但却一直未向政府坦白。罗精达在江畔食堂遇到她后,就和邱涤凡一起对她进行威胁利诱要她继续参加反革命活动,但她一再表示不愿意再干。于是,为了灭口,他们把她杀害了。“徐秋影案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了。鼓放经过急救伤病好转,他参加了志愿军出发到朝鲜前线去了。公安人员汪亮等同志又接受了新任务,走向新的战斗。

导演(1)
电影导演,原名于景霖,辽宁安东(今丹东)人。少年时代对电影产生兴趣,1941年安东林科高中辍学后去日本九州鹿儿岛学养蚕,回国后,加入业余剧团。1942年考取满洲映画协会,任演员。抗战胜利后,投身到护厂工作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他曾任导演助理、剧务主任、音乐组副组长、译制片导演等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导演了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侦查员的功勋》等影片。  1950年1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中任副导演。1956年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夏天的故事》(1955)。尔后几十年导演了《芦笙恋歌》(1957)、《笑逐颜开》(1959)、《徐秋影案件》(1958)、《万木春》(1961)、《自有后来人》(1963)、《创业》(1974)、《最后八个人》(1980)、《勿忘我》(1982)、《十六号病房》(1983,合作)、《黄山来的姑娘》(1984)、《鸽子迷的奇遇》(合作,1986获第五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章奖)、《陆军见习官》(1987)、《金钱大裂变》(1989)、《那年的冬天》(1990)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两项奖。  他的影片题材广泛、结构完整,生活气息浓厚,善于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985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吉林分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于彦夫于2005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1岁。其夫人张圆2000年8月10日去世,终年74岁。
演员(16)
原名张祖泽,河南卫辉人。八岁丧父,家境困难,小学辍学。1949年相继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入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水库上的歌声》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加拍摄《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副导演。1980年起任导演。先后与薛彦东合作导演《红牡丹》,与于彦夫合作导演《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中国的小皇帝》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和《黄山来的姑娘》分别获文化部1983年、1984年优秀影片二等奖,《十六号病房》并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鸽子迷的奇遇》于1987年获第二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和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章奖。
张巨光(1929—1968)电影演员,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1929年夏历五月初五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后历任东影演员、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  张巨光的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为艺刻苦,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银幕艺术形象,个性鲜明,颇具光彩。生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会员、吉林影协会员、吉林剧协会员。
浦克(1916年1月11日—2004年3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辽宁本溪县立中学。1939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真假姐妹》,从而开启了他的演员生涯。1942年,主演剧情电影《迎春花》。1947年,主演剧情电影《松花江上》。1950年,出演剧情电影《吕梁英雄》。1956年,在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中饰演新任局长张局长。1962年,在剧情电影《甲午风云》中饰演提督丁汝昌。1964年,出演战争电影《英雄儿女》。1973年,在剧情电影《艳阳天》中饰演主任马之悦。1978年,出演剧情电影《严峻的历程》。1984年,出演剧情电影《黄山来的姑娘》。1987年,由其出演的战争电影《关东大侠》上映。1991年,浦克获得第3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1993年,由其参演的武侠电影《雪国情仇》上映。2004年3月17日,浦克逝世,享年88岁。
李亚林(1931--1988)电影演员、导演,辽宁安东(今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玲,1925年生,电影演员。吉林四平人。1948年入东影,后任演员。1980年调至广西厂任演员。1982年调至云南厂任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刘胡兰》《白衣战士》《笑逐颜开》《瞧这一家子》等。(http://www.cfs-cn.com/Item/857.aspx)
于中义: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1929年12月生,内蒙古赤峰市人。1945年入华北大学戏剧系学习,1950年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演员,1953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1979年后转事电影导演。在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东风》、《林家铺子》、《红旗谱》、《耕云播雨》、《牛角石》、《如意》、《一叶小舟》、《人生》及电视剧《搏风击雨》、《闪光的奉献》中担任主演或主要角色,执导过电影《一叶小舟》、《七品芝麻官》、电视剧《水莲曲》、《搏风击雨》、《大地之鹰》及话剧《兵临城下》、《箭杆河边》、《归来》等。  参与影片:  良宵血案MURDER AT THE WEDDING NIGHT(1988)  一叶小舟A LITTLE BOAT(1983)  如意AS YOU WISH(1982)  牛角石(1976)  红色邮路(1966)  小兵张嘎(1963)  耕云播雨(1960)  东风(艺术性纪录片)(1958)  山里的人(1958)
刘儒,男,辽宁本溪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文工一团和四野四十九军宣传队工作。1948年调入东影任演员,创作组书记、主任等职,1973年至1990年任长影生产厂长,1985年至1994年任长春电影城总经理。他是中共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常委、长影副厂长。1994年7月18日病逝,享年69岁。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曲伟,女,1931年出生,辽宁大连人。原来是东北文工团演员,1948年随团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拍摄过《赵一曼》、《高歌猛进》、《东风》、《国庆十点钟》等影片。1960年代初开始从事行政工作,曾任长影演员剧团书记。后来主要是制片工作,制片主要有《刀光虎影》、《飞来的仙鹤》、《客从何来》、《刑场上的婚礼》、《十三号地区》等。
刘增庆(1933—1985)电影演员。辽宁大连人。1954年考入北影演员剧团。1955年任长影演员。1962年任大连市话剧团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神秘的旅伴》《虎穴追踪》《如此多情》《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http://www.cfs-cn.com/Item/834.aspx)
郝光,八一电影制厂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24年2月出生于山东掖县,1940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曾在《中国人》、《群策群力》、《雨过天睛》等话剧中担任角色,创作了《千里人骑千里马》等革命歌曲。1950年郝光赴朝作战。任某部团长。
许蓝,女,生于1922年,江苏省南京人。1950年由北京调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画中人》、《两家人》、《粮食》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张桂兰(1934年9月—2001年7月7日)女,辽宁省金县人。1949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组任配音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学习,毕业后曾在《生活的浪花》、《红日》、《伤疤的故事》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1963年调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解说组副组长。1973年调北影任译制片导演。1982年任童影厂导演室副组长。40余年来为200多部中外影片、电视片和广播剧主角配音,其中有两三岁的幼儿、男女少年、中青年乃至老年妇女。《埃及艳后》中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海霞》中的小海霞、《刘三姐》中的刘三姐、《五朵金花》中的金花,都是她的配音作品。1985年为电视连续剧《父女之间》女主角查里多配音,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86年为电视连续剧《阿信》主角少年、青年、中年阿信配音,获第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配音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