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1957演员表

导演:天然,傅超武
日期:1957-01-01
热度:6

沪新机器厂青年工人王家有,生活散漫,经常出入舞厅、溜冰场和咖啡馆。白天干活时显得无精打采,常出事故。他的师傅胡汉亮对他毫无办法,因此向厂方要求将王家有调走。可老师傅们宁愿单干也不愿要这个助手,厂方只好将他调去当预备工,哪有缺额就到哪工作。王家有的好友刘传豪是个出色的工人,他经常劝王家有要走正路,王家有只当作耳边风。厂方调走王家有之后,就将刘传豪调给胡师傅当助手,胡师傅对他很满意。刘传豪早已和装配车间女工胡淑芬相爱,而王家有并不知道,王家有也看上了胡淑芬。一次装配车间开晚会,胡淑芬邀请刘传豪为她伴奏唱《幸福之歌》,送给刘传豪一张入场券,王家有无理地要了刘传豪的入场券,还说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幸福。晚会上刘传豪没有到,王家有自告奋勇给胡淑芬伴奏,这引起了刘传豪和胡淑芬之间的误会。胡淑芬的父亲胡汉亮误以为女儿爱上了王家有,双方争吵不休。当小邓将胡淑芬和刘传豪相爱的事告诉了王家有,他听后对刘传豪心生反感,并立即跑去质问刘传豪:“为什么破坏他人的幸福。”恰巧胡淑芬这时赶到,一场误会就此真相大白。

导演(2)
天然,原名吴天宏,原籍广东中山,1923年生于上海,导演。肄业于上海圣芳济学院、中法戏剧学校。1939年入上海剧艺社任演员。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文工团戏剧主任、导演、团长等职。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影片《大地重光》、《南征北战》中饰演重要角色,后参加导演《不能走那条路》等影片。  1956年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执导的影片有《幸福》(与傅超武合作)、《他们在成长》、《难忘的战斗》(与汤晓丹、于本正合作)、《曙光》(沈浮任总导演)、《烦恼的喜事》、《代号213》等。 导演的电视剧主要有《老税官》、《奋飞》、《哦,王稼祥》等,其中,《哦,王稼祥》获1993年“飞天奖”三等奖。  获奖情况及作品:  表演:  《大地重光》(1951) 《南征北战》(1953)  导演:  《幸福》(1957,与傅超武合作) 《千女闹海》(1958)  《他们在成长》(1965) 《难忘的战斗》(1976,与汤晓丹、于本正合作)  《曙光》(1979) 《烦恼的喜事》(1982)  《代号213》(1984)  纪录片:  《大庆赞歌》(1965,与张骏祥合作)  《曙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哦,王稼祥》获1993年“飞天奖”三等奖。
演员(9)
韩非,中国电影男演员。本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  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韩非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风湿长年影响着他心脏的健康。1985年1月4日韩非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享年66岁。
张伐,中国著名演员。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任演员,后相继入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上海艺术剧团任演员。演出话剧《蜕变》、《阿Q正传》、《夜店》、《雷雨》等。  1947年起任文华影业公司演员,在《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后在启明影片公司、中电二厂参加拍摄《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等影片。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翠岗红旗》、《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的故事》、《金沙江畔》、《红日》、《家庭问题》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主角和重要角色。
冯笑,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1932年12月出生,山东人。1948年在济南华东大学预科学习一年余。
王蓓(1931,4,28——)原名王淑贞,江苏南京人。曾就读于南京古本营小学,1941年8月入南京模范女子中学学习。1945年入南京师范学校学习,求学期间,就对戏剧很感兴趣,并积极参加学校的业余演出活动。在演出话剧《新闺怨》时被著名电影导演孙瑜发现,邀请她在影片《武训传》中扮演丫头小桃。1948年从南京师范学校毕业,便参加了电影工作。先后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任演员。1952年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转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武训传》、《乌鸦与麻雀》、《人民的巨掌》、《纺花曲》、《丰收》、《淮上人家》、《两个小足球队》、《幸福》、《平凡的事业》、《常青树》、《聂耳》、《马兰花》、《飞刀华》、《大浪淘沙》等影片。她在《武训传》中扮演的小桃,感情真切,形象纯朴,赢得了观众和影坛前辈们的好评。因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小阿妹,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荣获个人一等奖。其间,在话剧《家》、《屈原》中分别饰演鸣凤和婵娟。在这些影剧中她大多扮演了不同时代、不同命运和不同性格的少女,演得朴实、自然,粗犷明快,充分显示了她的表演才能。在影片《飞刀华》中,她扮演一个杂技女艺人,在深入杂技团体验生活的同时,她致力于把握人物的性格,使这个外表深沉文静的姑娘,在抗击恶势力压迫的时刻,闪耀着江湖艺人倔强的侠义的精神风貌,使人物富有独特的性格色彩。使人物富有独特的性格色彩。她在影片《大浪淘沙》中扮演正直,爱国,崇仰真理而充满热情的女学生谢辉,真实、细腻,准确而且很有分寸地演好了这一人物的思想风貌和内心世界。上世纪六十年代,她不仅在银幕上创造角色,还进行文学创作。大型话剧《杜十娘》是她1962年的“处女作”。1978年她与丈夫白桦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曙光》。1980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恶梦醒来是早晨》。还发表过中篇小说《落叶》等。2007年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电影作品:  1948:《武训传》(昆仑,1950年完成)饰小桃。  1949:《乌鸦与麻雀》(昆仑)饰小阿妹。  1950:《人民的巨掌》(昆仑)饰张杏华,《小巷之春》(又名《通宝河的故事》,昆仑,未公映)饰阿妹。  1952:《纺花曲》(长昆厂)饰小董。  1953:《丰收》(东影)饰金花。  1954:《淮上人家》(上影)饰葵花。  1956:《两个小足球队》(上影)饰老师吴文心。  1957:《幸福》(天马)饰胡淑芬。  1958:《平凡的事业》(海燕)饰保育员林培明,《常青树》(海燕)饰洪明珍。  1959:《聂耳》(海燕)饰万千红。  1960:《马兰花》(海燕)饰大兰和小兰。  1963:《飞刀华》(海燕)饰金素兰。  1966:《大浪淘沙》(珠影)饰谢辉。  1977:《曙光》(上影)与白桦联合编剧。  1980:《恶梦醒来是早晨》(珠影)编剧。  1982:《上海屋檐下》(上影·电视剧)饰施小宝。
史原,男,上海电影制片厂老演员,原名张士原,原籍天津,生于1919年5月31日,1999年2月23日去世。
阳华(1915﹒2—1978﹒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郭寿定,天津人,1933年肄业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首届表演科。1937年毕业后,从事舞台演出。抗战时期,先后在重庆中华剧艺社、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日出》、《雷雨》、《夜上海》、《大地回春》、《屈原》等数十部话剧中饰演角色。抗战胜利后,参加了《还乡日记》、《痴男怨女》、《荒园艳迹》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参加了《团结起来到明天》、《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家》、《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影片的拍摄。与此同时,他还演出了《关汉卿》、《北京人》、《镀金》、《红色宣传员》、《高级垃圾》和导演了《白杨树下》、《一百个放心》等话剧。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他在《南征北战》中饰演的敌李军长,那句经典台词:“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已广为流传。此外,他还参加了《伟大的力量》、《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生活的创造》、《奇婚记》、《危险的货物》、《安娜·卡列尼娜》等译制片的配音工作。1978年10月14日,于上海逝世。
范雪朋(1908年8月31日-1974年4月2日),原名姚雄飞,女,江苏宜兴人。1926年出演处女作《娼门之子》,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代表作有《儿女英雄》、《啼笑因缘》等。1974年文革期间因肺癌逝世。
谢怡冰,女,原名盛伟,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24年生,湖北人。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开始从艺。解放前主要演话剧,曾在旅港剧人协会、 中国艺术剧社、上海剧艺社等团体工作,演出过《郁雷》、《祖国在呼唤》、《北京人》、《家》、《戏剧春秋》、《天上人间》、《大马戏团》、《草木皆兵》等话剧。曾在中电等厂参拍过《衣锦荣归》、《铁骨冰心》、《天堂春梦》等影片。解放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