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逐颜开演员表

导演:于彦夫
日期:1959-01-01
热度:15

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某城市一群家庭妇女在党的领导下,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组成一支建筑工程队伍的故事。

导演(1)
电影导演,原名于景霖,辽宁安东(今丹东)人。少年时代对电影产生兴趣,1941年安东林科高中辍学后去日本九州鹿儿岛学养蚕,回国后,加入业余剧团。1942年考取满洲映画协会,任演员。抗战胜利后,投身到护厂工作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他曾任导演助理、剧务主任、音乐组副组长、译制片导演等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导演了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侦查员的功勋》等影片。  1950年1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中任副导演。1956年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夏天的故事》(1955)。尔后几十年导演了《芦笙恋歌》(1957)、《笑逐颜开》(1959)、《徐秋影案件》(1958)、《万木春》(1961)、《自有后来人》(1963)、《创业》(1974)、《最后八个人》(1980)、《勿忘我》(1982)、《十六号病房》(1983,合作)、《黄山来的姑娘》(1984)、《鸽子迷的奇遇》(合作,1986获第五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章奖)、《陆军见习官》(1987)、《金钱大裂变》(1989)、《那年的冬天》(1990)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两项奖。  他的影片题材广泛、结构完整,生活气息浓厚,善于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985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吉林分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于彦夫于2005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1岁。其夫人张圆2000年8月10日去世,终年74岁。
演员(15)
黄玲,1925年生,电影演员。吉林四平人。1948年入东影,后任演员。1980年调至广西厂任演员。1982年调至云南厂任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刘胡兰》《白衣战士》《笑逐颜开》《瞧这一家子》等。(http://www.cfs-cn.com/Item/857.aspx)
1932年1月出生于南京。1950年9月在南京明德女子教会学校中学毕业后,放弃了去金陵女子大学外语系的学习机会,转而考上了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叶琳琅学习努力,刻苦用功,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毕业后,叶琳琅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5年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四十年来,她参加过《如此多情》、《笑逐颜开》、《铁道卫士》、《小字辈》、《不该发生的故事》、《血色清晨》、《雾野》等五十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为《保尔·柯察金》等四十多部译制片的主要角色配音,并主演过《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几十部话剧。她的表演生活化,人物特性鲜明,尤其是以演反面人物和喜剧人物见长。她所扮演的角色即使只有几个镜头,都要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创作,力争“人各有貌”。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2008年,叶琳琅出演由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角。
原名张祖泽,河南卫辉人。八岁丧父,家境困难,小学辍学。1949年相继在华北大学三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0年入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水库上的歌声》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起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加拍摄《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1975年改任副导演。1980年起任导演。先后与薛彦东合作导演《红牡丹》,与于彦夫合作导演《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中国的小皇帝》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和《黄山来的姑娘》分别获文化部1983年、1984年优秀影片二等奖,《十六号病房》并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鸽子迷的奇遇》于1987年获第二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和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章奖。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江苏苏州。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先后在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美丽的姑娘》、《日出》中饰演重要角色。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在《前进再前进》中饰女主角,获演员奖。1958年参加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9年在《我们里的年轻人》中成功地饰演农村女青年孔淑贞。1960年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我的十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84年与红怡等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大雁北飞》,并担任女主角摄 制成片。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任导演。执导了电视剧《升华》、《豪华聚餐会》和大型歌舞电视片《歌舞荧屏--深圳》。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杜凤霞(1929--2000年)是梁音原配夫人,出生于辽宁鞍山一个工人之家。1948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银幕上第一次亮相是《中华儿女》中扮演一名抗联战士,1950年拍《卫国保家》中与梁音相识。在银幕上扮演的大都是配角或龙套角色,如《白毛女》、《结婚》、《一件提案》、《朝霞》等有她演出身影。演出过不少舞台剧,如《罗汉钱》、《霓虹灯下的哨兵》、《红旗谱》、《海上公园》、《于无声处》、《报春花》等,同时还参加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谭鸣岐,女,生于1931年,大连人。1963年由长春话剧院调入长影剧团,曾在《大家庭主妇》、《笑逐颜开》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苏剑锋,生于1935年,上海人。1953年由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到北影演员剧团,1956年调入长影,曾在《新局长到来之前》、《寻爱记》、《春雷》、《笑逐颜开》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十七年时期长影青年演员中,她出镜率算高的,演过十余部电影,后调离长影。文革后的影片中没见她身影,不知去向。
王健华(1924.9.21—1976.5.10)原名王喜凤,河北馆陶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从小随母务农。9岁时在本村读小学,14岁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第三专署群众剧团任演员。1940年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冀南军区三分区八旅先锋剧团任演员。1943年调冀南军区联合宣传队任演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二流子转变》等,在秧歌剧《模范家庭》饰演演母亲,获得好评,从此在艺术上便以塑造老年妇女形象为特长。1945年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平原剧社任分队长。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0年3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人事科干事。5月入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参加了从影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结婚》的拍摄,之后又拍摄了《土地》、《夏天的故事》等。1955年10月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8月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此外,还参加过话剧《红旗谱》和《我是一个兵》的演出。还曾兼任长影第一、二期表演训练班教师。1969年被下放到浑江市六道沟公社上乱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抽调回厂。之后参加了《艳阳天》、《创业》等影片的拍摄。
孟宪英,女,1929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文学编辑。1951年由北京燕京大学考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党的女儿》(饰桂英)、《笑逐颜开》(饰刘大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贵有嫂)、《地下尖兵》(饰沙太太)等影片里担任重要角色。其间还曾在长春电影学院担任教师。1965年调厂总编室任编辑。1979年又回到北影,在文学部担任编辑。在《中国的小皇帝》(饰张奶奶)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先后与人合作改编了《向阳院的故事》,编辑了《包氏父子》、《笨人王老大》、《木屋》、《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 《弟弟在等我》、《送爸爸》、《林巧稚》、《郑板桥》等数十部影视片,其中《弟弟在等我》和《送爸爸》分别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及国庆展播优秀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李万城,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1949年由野战军文工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三十多年从影生涯中,甘当绿叶。其表演朴素、真实、自然。《平原游击队》中的区委书记孟考、《刘三姐》中的罗秀才、《冬梅》中的老四哥等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1983年,李万城因病离世,年仅59岁。
赵宝华(1931–2005)北京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扑不灭的火焰》、《国庆十点钟》、《并肩前进》、《帅气飘飘》、《笑逐颜开》、《海上神鹰》、《换了人间》、《再生记》、《炉火正红》、《英雄儿女》、《神医扁鹊》、《鞘中之剑》等影片。期间,还参加演出过《雷雨》、《红旗谱》、《月亮湾》等话剧。拍摄过《老牛与小牛》、《吉星高照》、《彩色河流》、《哑巴西施》等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