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战线演员表

导演:伊明
日期:1949-01-01
热度:17

东北全面解放后的某一个城市,我公安机关逮捕了潜伏特务李天民。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他被迫承认了自己的特务身份,但对他进行的特务活动却拒不交待。不久,一个送牛奶的孩子在李天民的住所放下了一瓶鲜牛奶,而牛奶的瓶塞上有一个用化学药水写的字条。孩子收走了门前的空瓶子。在另一栋房子里,孩子将空瓶交给另一...

导演(1)
演员(16)
中国电影演员。父亲早年在昆山谋事,后携家定居。张平幼年丧母,家境亦日趋贫寒,五岁前不得不被带去上海,苏州等地,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办的义校里读完了小学。不久,父亲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七口的生活担子,开始压在刚满十五岁的张平身上,他在影片公司做过公务员,在电影院中做过收票员,也在码头上当过扛包的苦力。
吕班(1912年11月30日—1976年),原名郝恩星,出生于山西省榆次市,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1937年,在剧情电影《十字街头》中饰演大学生阿唐。1943年,编导军事题材话剧《前线》。1945年,担任记录片《八路军》的编导演。1949年,参演剧情电影《桥》。1950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吕梁英雄》。1951年,凭借剧情电影《新儿女英雄传》获得第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195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六号门》上映,该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执导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1958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没有完成的喜剧》。1976年,吕班逝世。
姚向黎(1925-02-05—2003)原名姚品兰。原籍山东莱州,出生于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后随全家流亡新疆,定居乌鲁木齐。曾就读于新疆女子学院附属小学。1939年入女子学院附属中学学习。同年参加九·一八纪念日活动,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中饰演香姐。后在学校业余剧团演出过《心防》、《古城的怒吼》、《打回老家去》、《自卫》、《最后胜利》、《歼灭》、《河内一郎》、《乱世男女》等话剧。1944年参加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社。1945年赴东北解放区,先后工作于沈阳和哈尔滨。1949年借调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故事片《无形的战线》的拍摄,饰演女特务崔国芳,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特务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0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张琪,1958年8月3日出生于黑龙江,影视演员,2019年在电影《新喜剧之王》饰演如梦父亲,代表作品《荔枝红了》、《致命虚幻》、《熊猫回家路》、《公安局长3》(又名《惊爆局变》)、《边城汉子》、《非常24小时》、《娘道》等。
1949年,进入南群影业公司任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港澳电影工作者返回大陆参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创建工作到东影任演员,在《无形的战线》一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恋爱之道》中扮演王健一角,并在影片《新关东大侠》中扮演韩四。  1951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转入导演行列,先后调任译制片导演、艺术处处长。在影片《走向新中国》中担任副导演。  1956年任导演,先后执导了《如此多情》、《铁道卫士》、《花为媒》等多部影片。  1963年,导演了评剧《花为媒》。  1970年代调到珠影任导演。  1986年,担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牡丹亭》的导演。
罗泰(1924—2005年)原名陈衷,福建厦门人。1937年厦门中华小学毕业后,参加进步团体“鸽翼剧社”,参加演出《扬子江暴风雨》等话剧,后参加厦门儿童救亡剧团。1939年在组织安排下,到桂林“飞机第一制造厂”学徒训练班学习。1942年秋毕业,分配到空军大队当机械师。同年入新中国剧社任演员,参加演出莫里哀喜剧《史嘉本诡计》等剧目。1945年随瞿白音等人到香港创建建国剧艺社。1946年在北平参加演剧二队,曾在焦菊隐导演的话剧《夜店》中饰演主角——小偷杨七,一度轰动北平剧坛。由著名导演蔡楚生改名为“罗泰”后,赴冀东解放区。  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影片《赵一曼》、《无形的战线》等饰演角色。1950年入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专事创作。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和平鸽》、《如此多情》、《未完成的喜剧》等。1953年调回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协从分子,一度停止艺术创作。1960年在影片《铁道卫士》中饰演特务马小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79年后,相继导演了影片《小字辈》、《小城春秋》、《龙种》、《风云初记》、《倔公公与犟媳妇》、《飞车世家》及电视剧《在昨天的土地上》等。其中与王家乙合导影片《小字辈》,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离休后与老伴,著名配音演员孙忠志移居澳大利亚。
孙笑非(1925--1991年)原名孙克忠,黑龙江肇东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演员。四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龙套角色,不少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张其,电影导演、演员。1921年8月4日生于北京,广东省中山县人。原名张文齐,曾用名张琪。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进入晋绥鲁艺分院作曲班学习,历任戏剧组长、剧团团长等职。1947年随西北电影工学队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在《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光荣人家》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52年调入文化部电影局教育片组以及随后的上海科影任导演,导演《速成识字法》等科教片。  1955年参加北京电影学校苏联专家主持的导演专修班,1957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随后调回长影任故事片导演,曾任《达吉和她的父亲》、《英雄儿女》等故事片副导演,1975年调任峨影厂导演。导演故事片包括《她爱上了故乡》、《十级浪》、《孔雀飞来阿瓦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曾有论文辑入《电影导演的探索》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从小说到电影》专辑中。(https://www.cfa.org.cn/tabid/532/InfoID/6074/frtid/529/Default.aspx)
李慧颖,河北昌黎人。幼年随父亲去东北。从小喜欢文艺表演,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从小学到中学就参加演戏。1947年9月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二期干部训练班,该期训练班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训练学习,在毕业演出的剧目《一双鞋》中担任女主角。1948年3月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女护士,从此开始银幕生涯。之后又拍摄了《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赵一曼》、《内蒙人民的胜利》、《保卫胜利果实》等影片。1952年调北京电影学校任团总支书记。1955年任表演系教师,同时又经过表演专修班、师资进修班学习。曾任表演56、57、60本科班班主任和表演艺术课讲师,于表演62乙班、表演81新疆班任主任教员、表演78、85干专班表演课教员。曾任表演艺术教研组组长。其间参加演出过《日出》、《雷雨》、《白毛女》、《最后一幕》、《新篇章》、《于无声处》等话剧,导演过《雷雨》、《无罪的人》、《骆驼祥子》、《婚事》、《外交官之家》、《家庭问题》、《祝福》等话剧。1978年后重返银幕,陆续拍摄了《法庭内外》、《不是为了爱情》、《风流千古》、《年轻的朋友》、《百合花》、《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战争插曲》等影片。还合作编导影片《萤火》。参加拍摄过《全市重要新闻》、《先行官》、《马拉松婚礼》、《永不瞑目》、《还珠格格》等电视剧,导演过《生灵之歌》、《光明使者》、《阿凡轶事》等电视剧。她还结合电影表演教学撰写有《表演艺术的元素分析》、《即兴表演训练在教学中的作用》、《表演艺术是感觉的艺术》等多篇论文。她是资深电影表演教育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uztu.html)
张路,男,中国资深足球节目评论员。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9年到陕西插队,1971年入选陕西足球队,1973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足球班,毕业后在北京足球队担任守门员,1979年退役,后分配到北京体育科研所,数年后升任副所长。1991年获得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1996年进入国安足球俱乐部任总经理,现任北京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其足球理论造诣深厚,评论富有激情,解说专业精辟。在国内拥有大量忠实听众。
孙凤琴,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