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演员表

导演:王家乙
日期:1959-10-01
热度:3

旧历三月云南大理,人民公社的副社长金花(杨丽坤)带领着姐妹们驱车去赶一年一次的“三月街”传统盛会,半路车坏,众人手足无措之时,遇到前来参加赛马会的剑川铁匠阿鹏(莫梓江),阿鹏将车修好,没等金花致谢就翻身上马冲进赛场勇夺冠军。赛后金花找机会与阿鹏接近,两人交谈中生出感情,相约来年山茶花盛开时再在蝴蝶泉边相见。第二年阿鹏如约前来,左等右等不见金花身影,不知如何是好之时,他结识两位来自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音乐家与画家朋友,对方听完他的经历,立誓帮他找到金花。找寻中,积肥模范金花(孙静贞)、畜牧场金花(谭尧中)、炼钢厂金花(王苏娅)和拖拉机手金花(朱一锦)先后被阿鹏错当作他的真命天女,笑话闹了不少。

导演(1)
王家乙(1919~1988),籍贯南京。193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学习。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任演员,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曾在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角色,1949年独立导演。从1950年起导演了《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1959年同摄影师王春泉、作曲家雷振邦一起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仅用四个月时间拍出了影片《五朵金花》,1960年获埃及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演员(18)
杨丽坤(1942年4月27日—2000年7月21日),云南省宁洱县磨黑镇人,彝族,中国著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1954年,杨丽坤进入省歌舞团当学员,1955年正式开始演出。代表作有1959年国庆献礼彩色故事片《五朵金花》和1964年彩色音乐舞蹈片《阿诗玛》两部电影。1982年,《五朵金花》在“西班牙第三届桑坦德尔音乐舞蹈电影周”获得了“最佳(舞蹈)金片奖”。埃及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同年,杨丽坤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演员”之一。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
莫梓江,广东顺德人。1957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读书期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五朵金花》,饰演男主角阿鹏,因出色的表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影片《大浪淘沙》中饰演青年学生。“文革”后,陆续拍摄过《斗鲨》、《皆大欢喜》、《姐妹俩》、《一往情深》、《省港狂龙》、《香港脱险》等影片。还拍摄过《五朵金花的儿女》、《我生命中的橄榄树》等电视剧。从影之外还参加话剧演出并编导电视剧《熊猫计划》等。(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puf1.html)
孙静贞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五朵金花》等。
王苏娅,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河北蓟县,1938年生于北京,满族。1949年参军,在文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肆业。她出演的角色以强悍、泼辣著称。如《五朵金花》中的炼钢厂金花、《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海霞》中的阿洪嫂等。1949年参军时她刚满10岁,在部队文 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王苏娅的表演很真实且符合人物个性。在她拍摄《五朵金花》时,著名导演王炎又把这个“面庞长得...
1928年9月生,北京人,1948年革命,入华北大学文工团当演员,不久考入中央电影局电影研究所所属电影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任教,1959年回到北影演员剧团,之后曾到青海工作,1973年调到北京广播学院任教,1976年再度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先后参加过影片《土地》、《心连心》、《五朵金花》、《耕云播雨》、《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汾水兄弟》、《红河激流》、《红色背篓》、《山村姐妹》、《停战以后》、《红旗谱》、《红岩》及《金镖黄天霸》等的拍摄工作并扮演不同角色。同时演过一些电视剧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王健华(1924.9.21—1976.5.10)原名王喜凤,河北馆陶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从小随母务农。9岁时在本村读小学,14岁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第三专署群众剧团任演员。1940年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冀南军区三分区八旅先锋剧团任演员。1943年调冀南军区联合宣传队任演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二流子转变》等,在秧歌剧《模范家庭》饰演演母亲,获得好评,从此在艺术上便以塑造老年妇女形象为特长。1945年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平原剧社任分队长。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0年3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人事科干事。5月入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参加了从影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结婚》的拍摄,之后又拍摄了《土地》、《夏天的故事》等。1955年10月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8月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此外,还参加过话剧《红旗谱》和《我是一个兵》的演出。还曾兼任长影第一、二期表演训练班教师。1969年被下放到浑江市六道沟公社上乱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抽调回厂。之后参加了《艳阳天》、《创业》等影片的拍摄。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王延盛(1924,10,27—-2006,12,28)辽宁本溪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本溪彩屯小学、本溪市河沿高级小学和本溪市国民高等学校。1944年走上社会,当过马车夫、劳工、煤矿医院事务员和国民党兵。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任六十二团宣传队队员。不久即调任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宣传队代理队长。1946年调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二0师宣传队历任副队长、队长。其间导演并演出过话剧《李闯王》和秧歌剧《血泪仇》。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工作。1955年起任解放军第四十军文工团团长。其间导演过话剧《沙河边上》,曾获沈阳军区文艺汇演演出奖。1958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参加了影片《东风》的拍摄,饰党委书记。此后,参加了多部故事片的拍摄,饰演的角色多是领导干部,主要如《冰上姐妹》中的市长、《朝霞》中的市委书记、《青云曲》中的师长、《七天七夜》中的旅长、《英雄儿女》中的朝鲜人民联队长、《特快列车》中的政委、《风云岛》中的司令员、《希望这不是真的》中的副市长等。此外,还曾在一些影片中饰演过农民、工人、落后人物及反面人物,并曾在电视剧《黑十字架》中扮演公安局长。他具有粗犷、质朴的气质,端庄、和蔼的面容,因此他塑造的领导干部形象,气度不凡,各有性情。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xag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