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迎春演员表

导演:陶秦
日期:1964-01-01
热度:2

奖项 1965年第三届金马奖 — 最佳音乐 (顾家辉) 电影介绍向世人进一步显示邵氏电影王国的人力、财力之作。香港首部伊斯曼七彩阔银幕大制作,水平直逼好莱坞。《万花迎春》有着好莱坞式的靓人靓景,开心歌舞等大型视听娱乐。银幕情侣喜剧小生陈厚和乐蒂展现了炉火纯青的舞姿和演技,令人拍掌叫好。乐蒂是富家女,掩饰身份进入陈厚的歌舞团,陈不知底蕴,对她诸多挑剔,误会丛生,然而最后情花暗种。《万花迎春》制作浩大,歌舞连场,当时的年青音乐家顾家辉凭此片获得第三届金马奖最佳音乐奖。配角亦非常出色,有“娃娃影后”李菁、 蓝娣,还有大制片家高宝树,阵容一时无两。

导演(1)
演员(30)
生于香港,已故,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明星,丈夫是香港香港影坛誉为“老戏骨”、“全能演员”,主演和参演的影片无数的影视红星曾江。
陈厚(1931-1970),原名陈尚厚,独当一面的喜剧演员,获得「喜剧圣手」的美誉。五、六十年代香港影坛由女演员独领风骚(国、粤语片的情况如出一辙),陈厚是少数能够创出独特风格、予人深刻印象的男演员,实在非常难得。1970年因肠癌不治逝世,年仅三十九岁。
乐蒂(1937年8月29日-1968年12月27日),本名奚重仪,原籍上海浦东,香港国语片演员,有“古典美人”之誉。  1 生平  2 作品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  乐蒂出生于上海四马路迎春坊,因排行第六,故小名“六弟”,是家中的老幺及遗腹女,上有大姊及三名兄长,其三哥雷震(原名奚重俭)为著名国语片演员,而五姊因病早夭。乐蒂父亲是上海建筑业老字号“奚福记营造厂”第三代传人奚兆年,在她出生前一星期在南京路大三元酒家门前被日军空投的炸弹炸中身亡,奚兆年在乐蒂出生前原以为是一名男孩,预先取名“重义”,乐蒂出生后将“重义”改成女性化的“重仪”。  乐蒂兄妹随母亲顾毓秀返回外祖家中,至6岁时迁往外祖父青帮头子“江北大亨”顾竹轩经营的“天蟾舞台”居住。“天蟾舞台”,是上海四大舞台之首,京剧名伶如“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等常在此演出,当时更有“不到天蟾不成名”的说法。乐蒂从小接触表演艺术,常模仿戏台上花旦的神态动作。11岁那年,乐蒂母亲因心脏病去世,此后一直由外祖母抚养成人。乐蒂初时入读“上海青年小学”,其后升读“清心女子中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乐蒂兄妹随外祖父母来到香港,初时因言语不通无法入学,因而礼聘沪籍家庭教师为小孩上课,而外祖父更因不习惯,仅半年后便返回上海,其后乐蒂进入“伊维英文学校”就读。其时一家人居于尖沙咀赫德道,与“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总经理袁仰安为邻。1952年中学毕业的乐蒂考入“长城”,签约五年,因太年轻,由二哥奚重勤代为签署,月薪200港元,袁仰安取她的小名“六弟”谐音成为艺名“乐蒂”。“长城”指派李次玉作为她的导师,首六个月为实习期,同期新人还有陈思思、李嫱、张冰茜等,但仅两个月乐蒂已接拍首部作品《绝代佳人》,担任夏梦与石慧的副车。1957年首次担正在《捉鬼记》任女主角。惟星运平平,于1957年外借到同系的“凤凰”拍摄《风尘尤物》,男主角是初恋情人高远。  1958年,乐蒂约满转投“邵氏”,获导演李翰祥赏识,两人合作首部作品为《妙手回春》。1960年乐蒂与李翰祥的第三部作品《儿女英雄传》同时成为香港及台湾的“年度十大卖座电影”;其后她主演的《倩女幽魂》获选参加法国戛纳影展,轰动一时。此片乃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彩色电影。在戛纳影展中放映时,她的演技得到国际肯定;并艳惊四座,被誉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奠定一线女星的地位。同年上映的《畸人艳妇》,再为她带来了“悲剧圣手”的雅号。1961年带大乐蒂的外祖母不幸因病身故,而同年上映的《夏日的玫瑰》初次与陈厚合作。  1962年1月31日乐蒂与陈厚结婚,邵氏旗下两大红星的婚礼轰动一时;同年乐蒂为邵氏演出《红楼梦》,凭其中一段“黛玉葬花”的戏中戏,赢得“古典美人”的称号。在拍摄《红楼梦》期间已怀孕的乐蒂,于9月3日诞下女儿,取名陈如德,小名“明明”。  1963年乐蒂复出首先接拍由胡金铨首次执导的《玉堂春》,但拍摄中途,由于“电懋”宣布开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丽华与尤敏主演,严俊执导,邵氏急忙安排李翰祥赶拍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对台,由凌波演梁山伯,乐蒂演祝英台,只用了短短两个月便拍完,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但在台湾却击起热潮,在台北于4月24日首映,上映长达62日直到暑假档期,票房收入2,000多万台币,尽破纪录,可称空前;而她亦凭这部电影荣膺“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此片亦于多个影展屡夺殊荣,于“金马影展”更连夺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剪接、最佳演员特别奖。此片被视为是黄梅调电影的经典作品,三十年来重映次数无法估计。邵氏承势原班人马再开拍《七仙女》,乐蒂只拍了三天便托病辞演,传闻她不满公司对凌波厚此薄彼。  1964年2月1日,乐蒂与邵氏合约期满,转投“电懋”(后改称“国泰”),6月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及拉拢乐蒂过档的主任王植波遇空难去世,电懋如江河日下,乐蒂在电懋共拍9部作品。  1967年3月16日乐蒂因不满陈厚不忠,单方面申请离婚,其后更捉奸在床,于6月27日正式离婚,只收取象征式1元的赡养费,女儿抚养权归乐蒂;4月,乐蒂与兄长雷震及袁秋枫夫妇等人在国泰支持下合组“金鹰电影公司”,拍了《风尘客》及《太极门》两部武侠电影。1968年4月,“金鹰”宣布乐蒂不再担任合伙人,乐蒂亦宣布不再拍武侠片。  1968年12月27日,乐蒂被发现于九龙界限街住所内昏迷,送至医院已返魂乏术,年仅31岁。12月30日于九龙殡仪馆出殡,下葬于长沙湾天主教坟场。  作品  长城时期:  《绝代佳人》(1953年)  《都会交响曲》(1954年)  《大儿女经》(1955年)  《钻花窃贼》(1955年)  《女子公寓》(1956年)  《日出》(1956年)  《三恋》(1956年)  《新寡》(1956年)  《鸾凤和鸣》(1957年)  《捉鬼记》(1957年)  《风尘尤物》(1957年)  《王老五之恋》(1959年)  邵氏时期:  《妙手回春》(1958年)  《杀人的情书》(1959年)  《儿女英雄传》(1959年)  《畸人艳妇》(1960年)  《蕉风椰雨》(1960年)  《后门》(1960年)  《鱼水重欢》(1960年)  《倩女幽魂》(1960年)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年)  《夏日的玫瑰》(1961年)  《手枪》(1961年)  《花田错》(1962年)  《红楼梦》(1962年)  《夜半歌声》上(1962年)  《夜半歌声》下(1963年)  《原野奇侠传》(1963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  《福星高照》(1963年)  《万花迎春》(1964年)  《玉堂春》(1964年)  《大地儿女》(1965年)  电懋及国泰时期:  《金玉奴》(1965年)  《最长的一夜》(1965年)  《锁麟囊》(1966年)  《嫦娥奔月》(1966年)  《乱世儿女》(1966年)  《扇中人》(1967年)  《太太万岁》(1968年)  《决斗恶虎岭》(1968年)  《红梅阁》(1968年)  金鹰时期:  《风尘客》(1968年)  《太极门》(1968年)
胡金铨(1932年4月29日—1997年1月14日),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1958年,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2年,与李翰祥合导《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此后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1975年,执导的武侠电影《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奖。1992年,拍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1997年1月14日,胡金铨于中国台湾去世,享年65岁。
高宝树父亲高键清为前清秀才满载她十三岁那年去世,家道中落,她被逼离开即将毕业的徐州师范,到安徽蚌埠的“正道报”担任当地新闻记者。后来加入剧团演出,曾随团到南京、上海、越南、缅甸等各地表演,与同团的男演员姜南认识并结为夫妇。1951年到香港做电影演员,第一部演出的作品是《天翻地覆》,同时担任播音员和配音员。1952年加入永华电影担任基本演员;1955年永华电影结业,转投新华电影,曾远赴日本拍摄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海棠红》(李丽华主演),同时也为其他电影公司拍片。1958年加盟邵氏任基本演员,演出电影中不同角色,可谓戏路纵横,被成为千面演员。同时她也参加了不少幕后工作,担任配音领班,还跟随程刚和岳枫担任副导演。1970年,她首次执导电影《凤飞飞》,由何莉莉、南京勋主演。1971年离开邵氏,与第二任丈夫柏文琪合组宝树电影公司,集监制、导演、演员于一身。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淡出影坛。
1930年7月3日出生,属相为马,原名陈思文,上海人,于北平就学,对唱歌甚有研究,最令人有印象的他就是他那说得不清不楚的广东乡巴音。后赴港,曾于荔园游乐场卖唱为生。1965年,正式加入邵氏公司担任基本演员,拍过一百多部影片,为著名的性格演员,演技老辣,令人折服,代表作有《新独臂刀》、《保镖》、《双侠》及《清宫大刺杀》等,常以首领人物的姿态出现在电影中。他曾以《武松》一片获第十九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一年后他再凭《待罪的女孩》卫冕同一个殊荣。另外《又见冤家》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影片《笼民》更是引起影坛的轰动;另外在周星驰影片中的客串也是深入人心。近年来,谷峰以拍电视剧为主,但在电影《妖夜回廊》仍可见其精采演出,还客串了《宝贝计划》中成龙的父亲。
于倩,原名阎芷玲,籍贯天津,1942年4月11日(一说为1947年5月25日)生于北京,在台湾长大,后考入南国实验团训练班为第一期学员。1962年签约邵氏公司,首部主演影片是《心花朵朵开》,之后参演陶秦名作《蓝与黑》,凭此片夺得第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自此,她演出过的影片有好几十部,并一度以性感女星姿态演出。1969年与新加坡歌星秦淮结婚后退出影坛,1975年复出拍片,1976年双方协议离婚并摆离婚宴轰动一时,1985年与夏文汐、黄秋生和叶德娴合作《花街时代》。2000年4月10日因癌症逝世于玛丽医院。
邢慧,本名邢咏慧,1944年生于中国上海。从香港新法书院毕业后,考入南国实验剧团, 邢慧为第一期毕业生。1962年签约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为基本演员,随即和张燕、秦萍被派往日本东宝公司学习舞蹈及演技训练,在同期学员中被誉为舞艺最好的一位,一年后返港拍戏。首部电影为《万花迎春》。邢慧颇受公司器重,初期以青春歌舞片为主,后逐步拓宽戏路,演过不少类型的电影,青春歌舞、时装现代、古装武侠、惊悚悬疑、聊斋鬼魅皆有参演。与陶秦、薛群、罗臻、徐增宏、吴家骧及井上梅次等均有合作。
蒋光超(1924年-2000年12月15日),本名蒋德,浙江奉化人;台湾男艺人、谐星、喜剧演员。生长于北平,拜师习京剧于名伶马连良与胡琴名师杨宝忠;1950年,移居香港。1951年,演出第一部电影《花姑娘》;并加入邵氏电影公司,演出《十三太保》(1951年)、《不了情》(1961年)、《蓝与黑》(1966年,分为上下两集)等多部著名电影。1950年代后期,改加入电影懋业公司(电懋),开始演喜剧;1969年,转至台湾发展。1969年10月17日至1971年7月2日,与孔兰薰主持台湾电视公司(台视)益智节目《合家欢》。1970年,参演中国电视公司(中视)著名的每天30分钟连续剧《你我他》,特征是挤眉弄眼、大小眼、鲜红厚嘴唇;也主持中视综艺节目《今宵今宵》。后移居美国。  在台湾流行语中,“讲光抄”一词取自“蒋光超”三字谐音,意谓:教师上课,学生不知发问、思考,只知听教师讲课、光抄笔记。“讲光抄”一词与“背多分”(取自“贝多芬”三字谐音,意谓:背诵的东西多,死记的东西多,考试就能拿到较多的分数)齐名,喻为台湾“为升学应付考试”之坏习惯。  蒋光超最为人称道的除电影以外,主唱中华电视公司(华视)电视剧《包青天》(仪铭主演版)的主题曲,亦被视为经典。  蒋光超是个多产的演员,演出过92部电影。早年英俊,演反派坏人、斯文败类;中、晚年,秃头、脸皱,演喜剧。
罗烈,著名动作片演员。原名王立达,籍贯广东,1940年生于印尼。十多岁来到香港。年少时略学过功夫,喜爱电影。1962年,考入邵氏“南国实验剧团”一期培训班,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演员。80年代初期,罗烈离开邵氏,1988年罗烈加入亚洲电视为艺员。
欧阳莎菲,演员。1963年,进入邵氏公司拍摄电影。70年代中期,除了邵氏公司,也在“协利”、“天宝”等公司拍摄电影。1981年,欧阳莎菲赴台湾定居,但任台湾中华电视台演员,期间也参加电影拍摄。
《洛奇》是由约翰·G·艾维尔森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塔莉娅·夏尔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76年11月21日在美国首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寂寂无名的拳手洛奇获得与重量级拳王阿波罗争夺拳王的故事,并获得了197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奖项。
夏仪秋是一名中国香港演员。出演过《阴阳刀》、《烽火万里情》、《魂断奈何天》等电影。
李昆(1930年2月18日-2008年3月12日),原名李心亮,生于天津,后来到台湾继续演出电影与电视剧。曾为香港邵氏国语片演员,2001年以《逆女》中的演出荣获第三十六届金钟奖单元剧最佳男配角。其他作品有《黄金部队》《鬼马双星》《精武门》等。
马笑侬作为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万花迎春》《鸾凤和鸣》。
张燕,生于1946年,祖籍广东潮汕,据国外论坛和相关资料中记载其为香港50年代电影童星。1961年考入南国实验剧团训练班,为第一期学员,还未毕业就参与演出粤语电影。1963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停止制作粤语电影之后被公司送往日本东宝艺能学校深造,一年后返港,公司将其与郑佩佩、李菁、秦萍、邢慧、方盈、于倩作为新人参与电影演出。至1968年息影前,张燕从未担任一部电影女主角,大多在电影中饰演配角,偶尔在几部影片中担纲女二号搭档李菁和秦萍,最后部电影为《花月良宵》。
黄莎莉(1949年5月9日-2008年),丽的电视著名女艺人。  黄莎莉为邵氏公司南国实验剧团学员。毕业后成为邵氏公司粤语片演员,她在戏中多饰演反叛时代女性。1974年加入丽的电视,成为当年电视台颇具经验的花旦之一,直到1976年电视剧《大家姐》的出现,她在剧中扬眉吐气,角色深入民心,成为其最佳代表作。黄莎莉在出演《大家姐与大狂魔》、《大白鲨》、《鳄鱼泪》、《天龙诀》等电视剧后结婚退出。1990年黄莎莉再次复出拍摄电视剧。期间塑造过不少角色,如《胜者为王》中饰演华姐,《银狐》中饰演男主角段绍祥的母亲,《洪熙官》中饰演五梅师太等等。 黄莎莉晚年移居美国,于2008年病逝。
午马(1942年5月28日-2014年2月4日),本名冯宏源,生于天津,香港话剧演员、影视男演员、导演、编剧。邵氏影业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第一期毕业生。香港导演张彻、胡金铨之高徒和私塾弟子。1959年,随家人移居香港。1963年,进入邵氏公司后成为影视演员,并加入洪家班。期间师从张彻,做助理导演。1965年,出演张彻、袁秋枫执导的《花木兰》成名。1970年,独立执导电影《怒剑狂刀》。1980年,参演麦嘉执导的喜剧电影《咸鱼翻生》。1987年,凭借电影《倩女幽魂》中燕赤霞一角而被观众所熟知,并且获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1994年,午马出演电影《六指琴魔》。2001年,主演电视剧《为了这一片净土》。2004年,出演古装电影《母夜叉与花魁女》,饰演宋押司宋江。2010年,在古装剧《孙子大传》中饰演季札。2012年,凭借在电影《画圣》中的出色表现获得演艺生涯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男主角奖——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男主奖。2014年2月4日,因肺癌晚期在香港病逝,享年71岁,2月28日,午马在香港出殡。3月20日,午马生前执导拍摄的最后一部遗作惊悚喜剧电影《化妆师》上映。2015年7月28日,午马生前参演的最后一部国产情感电影《等爱归来》上映。2016年9月7日,荣获第20届华鼎奖中国电影终身荣誉奖。2018年12月2日,荣获首届绍兴柯桥新锐电影节经典光阴奖。
石燕,本名谢美珍,1938年出生,浙江宁波人。香港真光中学毕业,在校时爱好音乐、舞蹈与电影。十九岁时,从数十名候选人中被钻石制片公司选中,主演了该公司的创业作《娇娃》而踏入影坛。不久加盟新华电影公司,拍摄了电影《碧水红莲》(1960)、《翠岗浴血记》(1960)。1961年7月,在方逸华和顾媚的推荐下加盟邵氏,双方签订五年合约,月薪三百港币。然而在邵氏,石燕基本担任配角,以时装喜剧为主,作品包括:《喜事重重》(1962)、《花团锦簇》(1963)、《追凶记》(1963)、《福星高照》(1963)、等,也客串演出古装黄梅调电影《红楼梦》(1962)、《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这期间的1963年,石燕曾被外借韩国拍摄了电影《我有一个秘密》,并任第一女主角。石燕从影七年,共拍摄十余部电影、录制了两张唱片。1965年前后石燕息影,随即赴美求学,并在美国与从事制药业的丈夫结婚,石燕有三个儿子,冯德伦排行最小。
郝履仁出身“警官学校”,毕业后曾长期居住山东省,做过山东省政府属下的实习员,为誉称“韩青天”的军阀韩复渠站过堂;后来在香港“永华片场”任警卫,进而参予拍摄电影,银幕处男作国语文艺片《黄花闺女》(1957年3月 公映);息影作粤语文艺片《死亡塔》(1981年3月 才公映),演出80多出香港及台湾省的国语及粤语电影 。晚年居住在香港新界西贡大埔仔,喜欢饮酒及写作。郝履仁在1978年4月18日(星期二)因肺肿,于九龙伊利沙伯医院病逝,享龄66岁,遗下3位女儿,由于只有一位女儿在香港,导演李翰祥负责办理后事,遗体移至世界殡仪馆;1978年4月23日(星期日)下午1时出殡;遗体在1978年4月23日(星期日)移交歌连臣角火葬场火化。 郝履仁的电视遗作是香港电台的《狮子山下》之“帮帮忙”,郝履仁饰演一位孤苦无依的退休艺人,与一群狗为伴,后来认识小乞丐(童星陈宝祥饰演),两人相依为命。1978年6月28日(星期三)晚上9时在香港佳艺电视播放。
王冲,外交与国际智库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畅销书作家,百科TA说签约作者。他在凤凰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突破8000万,是香港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国际问题嘉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东网发表国际评论超过370篇,并多次接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瑞典国家电视台、人民网等海内外媒体的采访。王冲博士有四本著作。首部著作《选票的背后》透过大选看美国政治,第二本书《差距》是一部中西文化比较的畅销书,第三本书《第五次变革》论述了新媒体和中美关系之间的互动,是一部融合新媒体和外交两大领域的作品。他还和两位朋友合著《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王冲的履历涵盖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是凤凰国际智库的创办人。他先后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2014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先后被聘为社科院日本政治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大学公共外交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
秦萍,原名陈小平,1949年出生。14岁考入南国实验剧团第一期培训班,受训后被导师推荐往日本的东宝艺能学校,修读深造课程。1964年,她回港后即加入邵氏公司,同年她与影后李菁及凌波合演《血手印》,演技崭露头角。1965年,她在电影《江湖奇侠》中,配合当时得令小生王羽,影片十分卖座,而男女主角亦成为万千观众的偶像。同年的《鸳鸯剑侠》亦由二人担当主角,影片也大受观众欢迎。秦萍在电影圈的时间只有七年,拍了近二十部作品。1970年,秦萍、焦娇、岳华及王侠等人演出由程刚导演的《十二金牌》,票房收入达到140多万元,成为当年十大卖座电影的第二位,如此佳绩,将秦萍的事业推向另一高峰。但在同年,秦萍演出《爱情的代价》后便决定息影,并且结婚及移居美国,随后在1976年返回香港。现已淡出娱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