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演员表

导演:赵明
日期:1956-01-01
热度:2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戏队,队员在大队长刘洪(曹会渠)、政委李正(冯奇)的领导组织下,配合主力部队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日军想法设法偷袭“飞虎队”,终使刘洪受伤,但刘洪因此得以被寡妇芳林嫂(秦怡)照料,成就一对爱人。刘洪伤愈后,配合李正指挥作战,大败日军。恼羞成怒的日军欲以肆意杀戮之法激怒刘洪

导演(1)
赵明,中国电影、话剧导演,教育家。对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代表作有《三毛流浪记》。  1934年参加左翼剧联,曾担任过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1936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任美工助理。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四队。1938年入抗敌演剧二队。1947年在国泰、昆仑等影业公司任特约副导演、导演。1949年与严恭合作导演《三毛流浪记》。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60年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兼导演系主任。1964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导演《年青的一代》。同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
演员(13)
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天津。自幼爱好文艺。4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辍学,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始,先后加入“美艺”、“华艺”、“同茂”和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文艺团体,演出了《家》、《日出》、《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重庆二十四小时》、《大明英烈传》等话剧四十余部,通过舞台实践,他的演技得到锻炼与提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向电影,参加了国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带风》、《忆江南》、《鸾凤怨》、《十步芳草》、《一帆风顺》等影片的拍摄,并担任主要角色。他在田汉编剧,应云卫、吴天导演的《忆江南》里扮演的青年诗人黎稚云,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在各种黑暗腐朽势力的影响下从进步逐渐走向堕落变节的历程,这是他从影后的成名作。  1948年离沪去港,曾在《恋爱之道》、《结亲》、《冬去春来》等影片里饰演重要角色。在《冬去春来》中,他扮演了一个纯朴勇敢的青年农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易。  1950年,冯喆回到上海,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60年代初又调去峨嵋电影制片厂,曾先后在《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金沙江畔》、《桃花扇》等影片中扮演主角。其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这个性格鲜明、生龙活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羊城暗哨》中的王练,由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又善于表现人物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的细微变化,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光彩的公安人员形象之一。  冯喆在艺术上有追求,素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他深谙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道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莽莽苍苍的川西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淮河水网地区、峰回路转的胶东老根据地的山村,无不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表演才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创造的众多的银幕形象,以其潇洒自如的气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许。
冯奇(1924年-2015年4月13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2015年4月13日,冯奇去世。2005年8月,冯奇被授予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秦怡,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 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 为“ 特约演员” 参加拍摄《忠义 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  建国后历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秦怡1922年1月3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秦怡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  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在此期间,演过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电影《保家乡》、《好丈夫》。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
仲星火,安徽亳县人。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近40部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其表演朴实风趣。影片《李双双》中的孙喜旺虽然是个配角,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表作品:《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相思女子客店》、《她俩和他俩》等。  获奖纪录:1963年因在影片《李双双》中饰演孙喜旺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1981年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乘警老王,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邓楠,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北国江南》《六十年代第一春》《铁道游击队》《51号兵站》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文革中遭到批斗和毒打,1968年12月24日投河身亡。
冯笑,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1932年12月出生,山东人。1948年在济南华东大学预科学习一年余。
曹会渠(1930—2018),原籍山东蓬莱,1930年12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最小。父亲是安东老东华大药房掌柜。1945年到安东高中上学,参加了校乐队和文艺宣传队。1948年5月,在沈阳读书时参军,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辽吉军区五分区宣传队宣传员。同年底参加辽西战役和解放沈阳的战斗。后该队改编为解放军第49军162师宣传队。1951年随军南下广东韶关,任师文工团分队长。1951年,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举办文艺会演,48军为排演《董存瑞》,把曹会渠调到48军文工团。1951年5月文工团到武汉表演,曹会渠凭董存瑞一角获演员奖,师党委给他记了一大功,并让他代表中南军区去北京参加全军首届文艺会演。1952年被调到中南部队艺术剧院(1953年剧院迁广州,改为战士话剧团),由此成为专业话剧演员。此后演出《曙光照耀莫斯科》《春风吹到诺敏河》《保卫和平》等话剧,其中在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话剧《南海战歌》受到新华社记者和戏剧界的称赞,由此曹会渠获军区嘉奖。1964年6月19日晚,曹会渠和战友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南海长城》结束后,受到毛主席上台接见。  195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扮演刘洪大队长。1958年主演电影《长空比翼》。文革期间曾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回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导演。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之后出演了《第十个弹孔》《爱情与遗产》《飓风行动》等多部电影。晚年定居广州。2018年6月底在广州病逝,享年88岁。
原名陈致通,上海人。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上影集团著名演员。陈述以《渡江侦察记》扮演敌情报处处长这一角色而扬名影坛,他的表演不仅生动的揭示了这些人物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反动本质,而且表演得真实可信,此外,他还尝试喜剧表演,在《球迷》、《老兵新传》中都有诙谐幽默的表演。 ...
郑敏,1914年2月出生,别名厚崑,回族,江苏南京人。1935年从艺,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后转到重庆,相继入上海影人剧团、中电剧团、中青剧社任演员。  1980年1月23日,病逝于上海。
石灵(1922——1999)天津人,著名作家、演员。幼时曾随堂兄石挥活跃于舞台。1940年于天津商业中学毕业,后当过商店学徒、电话局练习生。1944年在北平华北电影公司拍摄影片。后在职业话剧团任演员。1948年在上海参加文华影业公司,在影片《表》、《腐蚀》、《我这一辈子》中饰演角色。
刘非,出生于1928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