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演员表

导演:孙敬
日期:1963-01-01
热度:2

冯喆电影《桃花扇》根据欧阳予倩先生的剧本《桃花扇》拍摄的。他以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为蓝本,改编成京剧《桃花扇》,借古喻今,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一九四七年,他又将京剧《桃花扇》改编成话剧,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思想斗争,塑造了一位富有反抗性格,具有坚贞爱国情操的风尘女子李香君的形象。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借李香君和侯朝宗的离合之情,写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李、侯之间的爱情描写,不同于以往的《西厢记》、《牡丹亭》,也不同于当时与孔尚任比肩的洪升的《长生殿》,除了描写男女双方在才华上、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显然思想性是以前的儿女风情戏所少有的。尤其结尾不落窠臼 ,打破了大团圆的结局,使得该作品意境深远,独树一帜。王丹凤饰秦淮名妓李香君,冯喆饰男主角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中坚侯朝宗。《桃花扇》是冯喆最后一部电影,多年的艺术积累使其演技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可惜此片也直接导致他后来早夭,艺术生命就终结在42岁。近来获金鸡奖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评选奖。

导演(1)
孙敬(1912---1979,6,14),安徽寿县人。1925年后,在安徽蚌埠、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求学。1932年10月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当演员。参拍过《上海二十四小时》、《香草美人》、《女儿经》顾客、《船家女》阔少友、《桃李争艳》张生、《生死同心》革命者、《夜会》账房、《十字街头》报社主笔、《马路天使》律师等影片。1938年后,师从李萍倩学习导演工作,先后在上海艺华、中华、国泰、中企等影片公司任导演、编剧。1938年入艺华影片公司任编导。导演过《香江歌女》、《啼笑姻缘》、《天长地久》、《贼美人》等影片。1942年入“中联”任编导,1943年入“华影”任编导。编导过《长恨歌》、《歌衫情丝》等影片。1947年后在中企影业社导演了《寒山寺钟声》等影片。  导演影片主要有《香江歌女》、《啼笑因缘》、《天长地久》、《红拂传》、《贼美人》、《泪洒相思地》、《长恨歌》《一代红伶》、《歌衫情丝》、《独家村》、《春残梦断》(与马徐维邦合作)、《寒山寺钟声》。电影剧作有《凤求凰》、《香江歌女》、《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泪洒相思地》、《长恨歌》、《歌衫情丝》、《天罗地网》(与马徐维邦合作)、《粉红色的炸弹》。还客串过《奇女子》陆介夫、《鸳鸯泪》侦探等影片。  1951年4月到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电化教育所任卫生科教片导演。1958年5月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任导演。西影期间,导演影片主要有《雪海银山》、《一文钱》、《三滴血》(与郭阳庭合作)、《桃花扇》(兼编剧,与梅阡合作改编)、《人欢马叫》、《阿勇》(与颜学恕合导)、《乳燕飞》等。孙敬是西影建厂元老之一,艺术修养深厚,电影语言纯熟,经验丰富。1979年在广西南宁执导故事片《乳燕飞》期间,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病故于外景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nbu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138c090102y0yp.html)
演员(21)
虞俊芳,女,京剧、昆曲旦角演员。父亲虞仲衡是南阳一带著名老生票友。大姐虞云甫为老旦演员;二姐虞俊声工生行。虞俊芳早年拜荀慧生为师,曾是荀剧团演员。嗣后以家族为主成立了同和京剧团,成为挑班主演。排演的第一个整本大戏为《梁山伯与祝英台》。1959年公私合营之风日盛,剧团解散,虞氏姐妹等分别先后加入国营四联京剧团、北京市青年京剧团担任主演。1961年,虞俊声、虞俊芳姐妹进入北方昆曲剧院。这一阶段虞俊芳成功主演了《逼上梁山》、《玉簪记》、《霞笺记》、《文成公主》、《李慧娘》、《百花记》、《连环记》、《棋盘会》、《江姐》、《师生之间》等大戏和《秋江》(与白玉珍合作)、《长生殿·小宴》(分别与白云生、虞俊声合作)等折子戏。1960年代初,《北京晚报》登出北昆四位主要旦角演员李淑君、虞俊芳、张毓雯、洪雪飞的照片,“北昆四大旦”之说由此名闻遐迩。1965年北昆解散,虞氏姐妹转入北京市京剧团。晚年虞俊芳身患乳腺癌,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北京友谊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医治,但终因病情加重,手术后仅六个月便于1997年逝世,享年62岁。
郑大年于1933年生于天津,毕业于西北人民艺术学院戏剧系,曾在《山道弯弯》等电影中担任副导演,同时也是我国著名演员,曾在多部电视电影中出演。
孙元勋,1932年6月27日生,原名孙池阳,原籍陕西旬邑,出生于陕西三原。17岁前在三原县读书。1949年3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附设艺术学院(后改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调西北人民话剧团(1954年改为西安人民话剧团)任演员,演出过《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春风吹到诺敏河》、《碰巧的事》、《幸福》、《骆驼祥子》、《红色风暴》等话剧。因成功地塑造了《幸福》中的王家有的艺术形象,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演员二等奖。1958年调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演出过《帅旗飘飘》、《保卫延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东进序曲》、《杜十娘》、《家》等十多部话剧。其中较成功地塑造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的老船工的艺术形象,获1960年陕西省话剧观摩演出优秀演员奖。拍摄过《草原风暴》、《延安游击队》、《桃花扇》、《碧海红波》、《六盘山》、《特高课在行动》、《狐缘》等影片。1979年起任导演,先任《血与火的洗礼》、《望穿秋水》、《苦果》、《洛阳桥》等影片的副导演。导演过《三关点帅》、《鬼妹》、《狐缘》、《倒蛋部队》等影片。还导演过《公路弯弯》、《假凤真凰》、《神牌》、《关公》等电视剧。生前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hlol.html )
王丹凤(1924年8月23日-2018年5月2日),原名王玉凤,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女演员。1941年,她以剧情片《肉》契机步入影坛;同年,主演音乐剧情片《新渔光曲》。1944年,主演剧情片《教师万岁》。1946年,其主演的剧情片《民族的火花》上映。1947年,主演爱情故事片《青青河边草》。1949年,在香港拍摄《瑶池鸳鸯》、《锦绣天堂》等影片。1951年,主演古装电影《彩凤双飞》。1956年,在剧情片《家》中扮演鸣凤。1957年,主演的剧情片《护士日记》上映,并演唱插曲《小燕子》。1962年,主演喜剧电影《女理发师》,还被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1963年,主演古装爱情片《桃花扇》。1978年,主演喜剧影片《儿子,孙子和种子》。1980年,在拍摄完成剧情片《玉色蝴蝶》后淡出影坛。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 。2013年获第1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8年5月2日凌晨,王丹凤因病去世,享年94岁。
原名冯贻喆,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天津。自幼爱好文艺。4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迫辍学,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始,先后加入“美艺”、“华艺”、“同茂”和上海剧艺社等进步文艺团体,演出了《家》、《日出》、《上海屋檐下》、《风雪夜归人》、《重庆二十四小时》、《大明英烈传》等话剧四十余部,通过舞台实践,他的演技得到锻炼与提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向电影,参加了国泰影片公司出品的《裙带风》、《忆江南》、《鸾凤怨》、《十步芳草》、《一帆风顺》等影片的拍摄,并担任主要角色。他在田汉编剧,应云卫、吴天导演的《忆江南》里扮演的青年诗人黎稚云,能较好地体现出这个人物的思想演变轨迹,在各种黑暗腐朽势力的影响下从进步逐渐走向堕落变节的历程,这是他从影后的成名作。  1948年离沪去港,曾在《恋爱之道》、《结亲》、《冬去春来》等影片里饰演重要角色。在《冬去春来》中,他扮演了一个纯朴勇敢的青年农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不易。  1950年,冯喆回到上海,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60年代初又调去峨嵋电影制片厂,曾先后在《胜利重逢》、《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记》、《金沙江畔》、《桃花扇》等影片中扮演主角。其中,《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这个性格鲜明、生龙活虎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羊城暗哨》中的王练,由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基调,又善于表现人物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的细微变化,充分显示出他的艺术功力,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很有光彩的公安人员形象之一。  冯喆在艺术上有追求,素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为人们所称道。他深谙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道理。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莽莽苍苍的川西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淮河水网地区、峰回路转的胶东老根据地的山村,无不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表演才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创造的众多的银幕形象,以其潇洒自如的气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许。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韩涛(1916—-1968,11,14)原名韩锦章,四川成都人。中学期间,就喜爱京剧,曾是成都“阳春社”的知名票友。中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回到成都,他和吴雪、戴碧湘等人组织成立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参加演出过《雷雨》(饰鲁大海、周朴园)、《前夜》(饰白次山)、《塞上风云》(饰郎桑)、《渡黄河》、《飞将军》、《民族万岁》、《九·一八血泪》、《群魔乱舞》、《芦沟晓月》、《铁蹄下的歌女》等话剧及京剧《四郎探母》。1939年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0年参加拍摄了影片《塞上风云》,并在中国万岁剧团演出过《国贼汪精卫》、《雾重庆》、《大雷雨》、《两面人》、《蜕变》等话剧。1946年在上海“中电”二厂拍摄了影片《忠义之家》。同年到北平,任“中电”三厂演员。先后拍摄过《圣城记》、《白山黑水血溅红》、《追》、《郎才女貌》、《甦凤记》等影片。1948年入上海大同电影企业公司任演员。拍摄过《欢天喜地》、《哑妻》、《几番风雨》、《望穿秋水》等影片。上海解放初期,参加过话剧《怒吼的中国》的演出。1950年到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演出过话剧《钦差大臣》。1954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宋景诗》、《李时珍》、《家》、《不夜城》、《羊城暗哨》、《老兵新传》、《聂耳》、《林家铺子》、《桃花扇》等影片。还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两兄弟》(饰丁有财)、《南海长城》(饰何从)、《家》(饰高克明)等话剧。曾为《奇婚记》、《水堤》、《战斗的乡村》、《伊万雷帝》、《华沙首次演出》等译制片配音。提起他,大多数影迷会觉得陌生。名字陌生,形象应该不至于太陌生。我说两个,一个是《李时珍》里的包乡绅,一个是《羊城暗哨》里的陈医生。想起来了吧,哪部戏里,他都是攒眉苦脸的样子,很少见他开心的笑上一次。论演技,那是一点都不含糊,可以称作“硬里子”了。在《羊城暗哨》中饰演的陈医生,准确而又细致地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陈医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富有层次,令人信服。这一人物的设置与准确处理,有助于丰富这部惊险片的文化内涵。1964年在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中扮演一位法官。龙套角色,演员表上名都没有。《舞台姐妹》后,他再也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过。这样一位优秀表演艺术家,文革中遭受迫害,英年早逝。
智一桐,1932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中国内地男演员。1953年创建并加入西安话剧院任演员;1958年底创建并加入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97年退休。曾参加演出过七十部话剧,参加拍摄影视作品一百余部。
金馥丽(1933,9,20----)浙江瑞安人。1950年入温州地委文工团,1952年调浙江省话剧团任演员。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与焦晃、杨在葆等同班同学,在校期间,演出过《吝啬人》、《杜十娘》等话剧。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桃花扇》、《阿勇》、《六盘山》、《乳燕飞》、《飞燕曲》、《特高课在行动》、《山道弯弯》、《即将发出逮捕令》、《让世界充满爱》等影片。曾因在《特高课在行动》中饰演吴嫂,获西影厂“小百花奖”优秀配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