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万岁演员表

导演:桑弧
日期:1947-01-01
热度:2

陈思珍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为丈夫唐志远能办起公司,使吝啬的父亲资助唐,公司办起后,唐发了财,却在外面娶姨太太。陈思珍过着忍声吞气的生活,唐的公司破产了,吝啬的父亲上门讨债,姨太太大吵大闹。在陈的帮助下唐渡过难关后。陈却选择了和唐离婚,在碰到弟弟和小姑冲破家许的压力在登记结婚后,在律师的调解下,又破镜重圆。编剧:张爱玲

导演(1)
年轻的李培林立志做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可是,生活给他安排了一个蹩脚的角色——银行职员。埋怨命运、郁郁寡欢,没有变成李培林的主题。他喜欢看戏,并开始以“醉芳”为笔名,为当时刚刚倦游归沪的麒麟童——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写戏评。这位“醉芳”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见地引起了一帮包括唐大郎和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等票友的激赏。“卡尔登”的经理、吴性栽的内弟、麒派票友周翼华辟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活动地点,经常去聚会的小报同人甚多,因而报...
演员(21)
上官云珠,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1年因参加《玫瑰飘零》一片的拍摄走上银幕,并参演《国色天香》、《黑衣盗》等片。抗战期间主要从事舞台表演,曾在《雷雨》、《文天祥》等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40年代先后在“崑仑”、“文华”、“清华”等影片公司参加拍摄和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太太万岁》、《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重要影片,并成为当红影星之一,并因《乌鸦与麻雀》一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一等奖。解放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演了《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0余部影片,还主演了《红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话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员。后因在“文革”中遭到迫害,跳楼自杀。
韩非,中国电影男演员。本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  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韩非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风湿长年影响着他心脏的健康。1985年1月4日韩非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享年66岁。
本名田春生,河南叶县人,1935年出生上海。1949年随父母来港,进入教会学校三育中学就读,毕业后赴神学院攻读两年,并以牧师身份实习传道九个月。1956年,双亲相继过世,基于对电影的兴趣,投入「国际公司」(后改组为「电懋」)旗下,担任国语组演员。  田青参与的第一部电影是岳枫导演的《青山翠谷》(1956),演员为同期新人丁皓、苏凤、雷震、林苍等。早期除与李湄、林翠合作的《春潮》,其余均以配角身份出现。他参与许多「电懋」经典作品,如:《四千金》(1957)、《红娃》(1958)、《家有喜事》(1959)、《野玫瑰之恋》(1960)、《星星月亮太阳》(1961)等,为林黛、葛兰、尤敏、林翠、叶枫、李湄、丁皓及张扬、雷震、陈厚等一线明星配戏。  1964年,「电懋」一度倾力发展粤语片,说得一口流利广东话的田青,因此被调入粤语组任当家小生,与林凤、白露明合作《旧爱新欢》(1964)、《珠联璧合》(1965)等。可惜,老板陆运涛在台遭逢坠机意外过世,改组后的「国泰」缩减规模,未几便解散粤语组,田青便回到国语片行列,陆续参与、《乱世儿女》(1966)、《太太万岁》(1968)等,为同时期相当突出的甘草演员。1969年,陆续在《孙悟空大闹香港》、《神经刀》、《乘龙快婿》(1969)等时装或武侠喜剧片出任主角,以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及硬底子的表演功力,开创演艺事业的黄金时期。  七0年代转投「邵氏」,回复绿叶本行,参与《风月奇谭》(1972)、《快活林》(1972)、《金瓶双艳》(1974)、《神打》(1975)等。八0年代以自由演员身份活跃港台两地,作品包括:《天字第一号》(1981)、《上海之夜》(1984)等。  1993年6月2日病逝于香港,享年58岁。田青一生参与电影难以数计,保守估计超过百部。
乐蒂(1937年8月29日-1968年12月27日),本名奚重仪,原籍上海浦东,香港国语片演员,有“古典美人”之誉。  1 生平  2 作品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生平  乐蒂出生于上海四马路迎春坊,因排行第六,故小名“六弟”,是家中的老幺及遗腹女,上有大姊及三名兄长,其三哥雷震(原名奚重俭)为著名国语片演员,而五姊因病早夭。乐蒂父亲是上海建筑业老字号“奚福记营造厂”第三代传人奚兆年,在她出生前一星期在南京路大三元酒家门前被日军空投的炸弹炸中身亡,奚兆年在乐蒂出生前原以为是一名男孩,预先取名“重义”,乐蒂出生后将“重义”改成女性化的“重仪”。  乐蒂兄妹随母亲顾毓秀返回外祖家中,至6岁时迁往外祖父青帮头子“江北大亨”顾竹轩经营的“天蟾舞台”居住。“天蟾舞台”,是上海四大舞台之首,京剧名伶如“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等常在此演出,当时更有“不到天蟾不成名”的说法。乐蒂从小接触表演艺术,常模仿戏台上花旦的神态动作。11岁那年,乐蒂母亲因心脏病去世,此后一直由外祖母抚养成人。乐蒂初时入读“上海青年小学”,其后升读“清心女子中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乐蒂兄妹随外祖父母来到香港,初时因言语不通无法入学,因而礼聘沪籍家庭教师为小孩上课,而外祖父更因不习惯,仅半年后便返回上海,其后乐蒂进入“伊维英文学校”就读。其时一家人居于尖沙咀赫德道,与“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总经理袁仰安为邻。1952年中学毕业的乐蒂考入“长城”,签约五年,因太年轻,由二哥奚重勤代为签署,月薪200港元,袁仰安取她的小名“六弟”谐音成为艺名“乐蒂”。“长城”指派李次玉作为她的导师,首六个月为实习期,同期新人还有陈思思、李嫱、张冰茜等,但仅两个月乐蒂已接拍首部作品《绝代佳人》,担任夏梦与石慧的副车。1957年首次担正在《捉鬼记》任女主角。惟星运平平,于1957年外借到同系的“凤凰”拍摄《风尘尤物》,男主角是初恋情人高远。  1958年,乐蒂约满转投“邵氏”,获导演李翰祥赏识,两人合作首部作品为《妙手回春》。1960年乐蒂与李翰祥的第三部作品《儿女英雄传》同时成为香港及台湾的“年度十大卖座电影”;其后她主演的《倩女幽魂》获选参加法国戛纳影展,轰动一时。此片乃第一部参加国际影展的中国彩色电影。在戛纳影展中放映时,她的演技得到国际肯定;并艳惊四座,被誉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奠定一线女星的地位。同年上映的《畸人艳妇》,再为她带来了“悲剧圣手”的雅号。1961年带大乐蒂的外祖母不幸因病身故,而同年上映的《夏日的玫瑰》初次与陈厚合作。  1962年1月31日乐蒂与陈厚结婚,邵氏旗下两大红星的婚礼轰动一时;同年乐蒂为邵氏演出《红楼梦》,凭其中一段“黛玉葬花”的戏中戏,赢得“古典美人”的称号。在拍摄《红楼梦》期间已怀孕的乐蒂,于9月3日诞下女儿,取名陈如德,小名“明明”。  1963年乐蒂复出首先接拍由胡金铨首次执导的《玉堂春》,但拍摄中途,由于“电懋”宣布开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丽华与尤敏主演,严俊执导,邵氏急忙安排李翰祥赶拍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对台,由凌波演梁山伯,乐蒂演祝英台,只用了短短两个月便拍完,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但在台湾却击起热潮,在台北于4月24日首映,上映长达62日直到暑假档期,票房收入2,000多万台币,尽破纪录,可称空前;而她亦凭这部电影荣膺“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此片亦于多个影展屡夺殊荣,于“金马影展”更连夺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剪接、最佳演员特别奖。此片被视为是黄梅调电影的经典作品,三十年来重映次数无法估计。邵氏承势原班人马再开拍《七仙女》,乐蒂只拍了三天便托病辞演,传闻她不满公司对凌波厚此薄彼。  1964年2月1日,乐蒂与邵氏合约期满,转投“电懋”(后改称“国泰”),6月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及拉拢乐蒂过档的主任王植波遇空难去世,电懋如江河日下,乐蒂在电懋共拍9部作品。  1967年3月16日乐蒂因不满陈厚不忠,单方面申请离婚,其后更捉奸在床,于6月27日正式离婚,只收取象征式1元的赡养费,女儿抚养权归乐蒂;4月,乐蒂与兄长雷震及袁秋枫夫妇等人在国泰支持下合组“金鹰电影公司”,拍了《风尘客》及《太极门》两部武侠电影。1968年4月,“金鹰”宣布乐蒂不再担任合伙人,乐蒂亦宣布不再拍武侠片。  1968年12月27日,乐蒂被发现于九龙界限街住所内昏迷,送至医院已返魂乏术,年仅31岁。12月30日于九龙殡仪馆出殡,下葬于长沙湾天主教坟场。  作品  长城时期:  《绝代佳人》(1953年)  《都会交响曲》(1954年)  《大儿女经》(1955年)  《钻花窃贼》(1955年)  《女子公寓》(1956年)  《日出》(1956年)  《三恋》(1956年)  《新寡》(1956年)  《鸾凤和鸣》(1957年)  《捉鬼记》(1957年)  《风尘尤物》(1957年)  《王老五之恋》(1959年)  邵氏时期:  《妙手回春》(1958年)  《杀人的情书》(1959年)  《儿女英雄传》(1959年)  《畸人艳妇》(1960年)  《蕉风椰雨》(1960年)  《后门》(1960年)  《鱼水重欢》(1960年)  《倩女幽魂》(1960年)  《一树桃花千朵红》(1960年)  《夏日的玫瑰》(1961年)  《手枪》(1961年)  《花田错》(1962年)  《红楼梦》(1962年)  《夜半歌声》上(1962年)  《夜半歌声》下(1963年)  《原野奇侠传》(1963年)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  《福星高照》(1963年)  《万花迎春》(1964年)  《玉堂春》(1964年)  《大地儿女》(1965年)  电懋及国泰时期:  《金玉奴》(1965年)  《最长的一夜》(1965年)  《锁麟囊》(1966年)  《嫦娥奔月》(1966年)  《乱世儿女》(1966年)  《扇中人》(1967年)  《太太万岁》(1968年)  《决斗恶虎岭》(1968年)  《红梅阁》(1968年)  金鹰时期:  《风尘客》(1968年)  《太极门》(1968年)
原名孙慧丽,浙江省吴兴县人,丈夫是著名演员兼导演傅奇。是「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的当家花旦之一,与夏梦及陈思思合称「长城三公主」。她则是长城影业公司“二公主”。193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后随家人迁居香港。曾就读于香港策文书院。自小习钢琴和芭蕾舞。1951年加入长城影业公司,不久便在泰山影片公司卜万苍执导的《淑女图》中出演女主角,继而又回长城影业公司拍了《一家春》,在这两部影片中,她塑造的形象和精湛的演技搏得观众赏识,从而一举成名,此后相继在《蜜月》、《小舞娘》、《蓝花花》、《豆蔻年华》、《垃圾千金》、《寸草心》、《大女儿经》、《泥孩子》、《生死搏斗》、《孽海花》、《龙凤呈祥》、《蟋蟀皇帝》、《生死牌》等五十多部影片中饰演女主角。据说石慧与傅奇因合演《蓝花花》相恋,两人於1954年结婚,婚後育有两女一子。幼女傅明宪曾为无线电视艺员。  上世纪70年代初,石慧跟随社会步伐,开始尝试拍摄一些反映香港下层社会生活的电影,有《屋》、《泥孩子》等。还拍了不少古装故事片、武打片,如《生死牌》、《卧虎村》、《映山红》、《小忽雷》、《蟋蟀皇帝》等。在《龙凤呈祥》中主演玉凤,庭院夜色月光下,她表演的古代舞婆娑多姿,轻盈生辉。为提高表演水平,她当过场记、编剧以及影片《鸳梦重温》的副导演。  石慧多才多艺。她不仅在影片《妇唱夫随》中大展歌喉,还在香港、北京、上海、福州等地举办独唱音乐会并录制《石慧歌集》唱片。她演唱的中国民歌颇富激情,令人感动。而在新加坡维多利亚礼堂用钢琴演奏肖邦的作品,也大获好评。1973年后率领香港银星艺术团赴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演出。  1979年第三届香港电影节展映了她的代表作《一家春》。此外她还学过编剧,当过副导演,唱过主题歌。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长城电影公司演员室主任、香港银都机构侨发贸易部总经理。1980年以降,石慧淡出幕前,先後出任「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演员室主任、「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多项公职。近年举家移居加拿大。
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 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而知名。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为演员,参加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 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中国电影、话剧演员、电影导演。原名石毓涛(1915--1957),天津市人。1937年到上海后,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等话剧演出团体,演出过《家》、《大雷雨》等十多部重要剧目。他还写过话剧剧本《云南起义》,导演过《福尔摩斯》等话剧,被人们誉为\"话剧皇帝\"。1941年进入电影界,他第一部影片是在金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乱世风光》中任主要角色。1947年到1951年石挥在文华影片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演了1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含冤逝世。
汪漪的原名叫汪淑宜,1925年出生,原籍江苏武进。复旦大学肄业后从事戏剧表演,加入著名的苦干剧团。战后与苦干剧团大多数成员一起加入文华电影公司。她的代表作品是电影《太太万岁》,以后又拍摄了《鸡鸣早看天》、《三人行》等影片,还在《三毛流浪记》中露了一面。沈浮于1959年导演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算得上汪漪五十年代的代表作。1980年代,汪漪重新焕发艺术青春,渐入佳境,接连出演了《半张订婚照》、《卖大饼的姑娘》、《黑炮事件》、《苦藏的恋情》等影片,其中《黑炮事件》中她扮演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今,汪漪老师依旧生活在上海,成为了上海电影的见证人。
张伐,中国著名演员。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任演员,后相继入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上海艺术剧团任演员。演出话剧《蜕变》、《阿Q正传》、《夜店》、《雷雨》等。  1947年起任文华影业公司演员,在《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后在启明影片公司、中电二厂参加拍摄《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等影片。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翠岗红旗》、《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的故事》、《金沙江畔》、《红日》、《家庭问题》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主角和重要角色。
苏怡贤,1984年8月28日出生于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韩国女演员、主持人。  2001年,通过SBS电视台主办的《超级模特选拔大赛》出道,之后参演多部韩剧。2014年,因主演动作悬疑剧《Three Days》而获得了SBS演技大赏优秀演技赏(迷你剧),2016年,主演了都市情感剧《女人的秘密》。  苏怡贤的父亲是前拳击国手。  2014年4月7日,苏怡贤与演员印乔镇承认已交往一个月。10月4日,印乔镇与苏怡贤在首尔驿三洞The Raum会所举行婚礼。2015年5月11日,苏怡贤公布了她怀孕的消息。
金刚,原名李信樵,1981年1月19日生于中国台湾。主持人、演员。就读中国海专。2002年投身台湾演艺圈,演出《麻辣鲜师》第三代,并担任综艺节目主持人。2007年签约香港TVB;2010年参演《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饰演日本大佐向山铁也,主持节目《超级游戏奖门人》。2011年,参演电视《4 In Love》《荃加福禄寿探案》,担任《街坊厨神》《劲歌金曲》主持人,提名2011年度万千星辉颁奖典礼“飞跃进步男艺人”和“最佳节目主持”奖。
田振东 ,男,总参通信部司令部原顾问(正军职)。
高笑鸥,男,天津人,中国话剧及电影演员。1930年代中期开始演艺生涯,在华北喇叭剧团演话剧。1938年李保罗牵头,与周楚、高笑鸥、谢添等人共同创建天津职业剧团,该剧团存在时间不长。大约在1939年底到1940年初,高笑鸥到上海,先后参加上海苦干剧团、艺光剧团。演出过《天罗地网》、《吝啬人》、《雷雨》、《归魂记》、《正在想》、《结婚十字街》、《捉鬼传》、《茶花女》、《蜕变》、《大马戏团》、《秋海棠》、《梁上君子》、《金小玉》、《夜店》、《复活》等话剧。同时还唱京剧、昆曲,说相声。后又进入文华影业公司,并在国泰、中电等影业公司参加演出,主要电影作品有《深闺疑云》、《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夜店》、《我这一辈子》、《江南春晓》、《江村游侠传》、《妇女春秋》、《碧血千秋》、《神出鬼没》、《生命交响曲》、《仇深似海》、《粉墨筝琶》、《只不过是爱情》、《关连长》等20多部。解放后,高笑鸥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了《家庭问题》(饰王主任)、《血碑》(饰书记官)后,再未上过银幕。1971年在天津病逝,享年57岁。  1944年高笑鸥与同为天津人且同为演员的王敏结婚,第二年生儿子高沛绛。
苏芸(1929--2007)上海人。1943年入上海苦干剧团任演员。1946年任上海文华影片公司演员,拍摄过《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迎春曲》、《万象回春》、《腐蚀》等影片。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9年调湖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1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独立大队》、《三进山城》、《金光大道》等影片。退休后定居广州。  电影作品:  1947:《假凤虚凰》(文华)饰秀华;《太太万岁》(文华)饰马琳琳;《迎春曲》(大业)饰二姨太;《浮生六记》(实电)饰王氏;《风月恩仇》(万方)饰小娟;《舐犊情深》(“中电”一厂)饰黑牡丹。  1948:《万象回春》(中制)饰小玉兰;《无语问苍天》(大地)饰奶妈;《血溅姊妹花》(五华)饰陈妈;《子夜歌》(大风)饰周太太。  1949:《饿人行》(嘉年)饰殷太太。  1950:《腐蚀》(文华)饰舜英;《太平春》(文华)饰姨太太。  1951:《有一家人家》(文华)饰嬷嬷;《姊姊妹妹站起来》(文华)饰月仙;《太阳照亮了红石沟》(文华)饰四太太。  1956:《谁是凶手》(上影)饰云卿婆娘。  1964:《独立大队》(长影)饰地主婆。  1963:《满意不满意》(长影)饰刘太太。  1965:《三进山城》(长影)饰王太太。  1975:《金光大道》(上集,长影)饰冯少怀妻。  1976:《金光大道》(中集,长影)饰冯少怀妻。  1980:《花开花落》(长影)饰刘三妻。  1993:《高朋满座》(长影)饰薛妻。
1939年毕业于上海中国中学。1940年起,从事话剧活动,1946年起开始其电影演员生涯。在《夜店》、《艳阳天》、《我这一辈子》等著名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同期,她还出演了《三毛流浪记》、《欢天喜地》等影片。解放后,林榛的作品有《女篮五号》等。
1942年,在上海加入艺光剧团和苦干剧团任演员。1947年后,在文华影业公司出演《母与子》,《小城之春》等影片。此后他相继在《夜店》,《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一系列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获得成功。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译制片演员,曾获得翻译片最高奖金。此后,他还分别在湖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其出演的重要影片有:《渡江侦察记》,《女篮五号》,《南海的早晨》等。
出生于书香门第,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