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斯演员表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安东尼·曼
日期:1960-01-01
热度:2

影片描述公元前73年古罗马加普亚格斗学校的奴隶在角斗士斯巴达克斯领导下起义、反抗罗马暴政的事件。起义激化了贵族派和平民派的矛盾,贵族将领克拉苏乘机击败平民派首领革拉古,实行独裁。克拉苏重金收买了海盗;革拉古则打算以私下放走奴隶大军来对抗。与此同时,起义震惊了罗马的统治集团,他们召回在国外作战的两支大军,起义遭到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军三面受敌,寡不抵众,结果数万奴隶战死,他与六千幸存的战友被克拉苏所俘,被活活钉在十字架上。斯巴达克斯的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在革拉古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逃出罗马城。

导演(2)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过去40年间始终最吸引人的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赞扬几乎和招致的咒骂一样多。影片中不可思议的视觉风格为他赢得如潮好评,而他非传统的叙述感又常常会引来轻蔑的挑剔。尽管如此,他在重复和模仿主导的传媒圈仍旧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附设的餐室即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兹记念。  在好莱坞,有一个人似乎很少被人想起,但提起他又人人肃然起敬,这便是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当然,提起库布里克就咬牙切齿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与他合作过的演员们,从主演《斯巴达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开始,人人都说这位导演是疯子、是虐待狂。而库布里克对这些大牌明星们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莱坞他更是从来不说好话,他宁愿长年住在英国伦敦的郊外,也不愿在贝伐利山与那些“白痴”、“势利眼”照面。  与大多数美国导演相比,库布里克的作品少得可怜,如果将他早期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也算入的话,只有不到二十部。库布里克早年曾是记者,对电影的狂热,使他很快便成为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从60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位职业电影导演,八十年代国内观众看过的《斯巴达克斯》便是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库布里克对拍摄这样的商业片似乎不感兴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制片商和观众连连吃惊。电影学者大多将库布里克看作是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库布里克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给了库布里克无限的灵感。《奇爱博士》是一部有关未来战争的梦魇般的黑色幽默剧,叙述了核恐惧笼罩下未来世界的毁灭。它以独特的视角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核恐惧、核危机不过是人性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的危机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机便会存在一日。《罗丽塔》改编自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到1997年它已经被三次搬上银幕,库布里克的这部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发条桔子》是部有强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过青少年犯罪及社会权力机构对青年的迫害这两条线索,表达了库布里克对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现象的看法及态度。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引起了观众的惊愕。暴力问题是贯穿于库布里克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方面,库布里克反对暴力,尤其反对暴力对人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出于对道德沦丧、暴行肆虐的社会现实的憎恶,他认为对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个人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压抑与异化时,果敢地使用暴力来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径。《2001:太空漫游》则是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史诗般描绘的科幻片。很多年过去,这部影片仍被多次评为“有史以来最佳的科幻片”。这部作品以一种冷峻、客观的风格和高度的庄严感与使命感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存在前途,库布里克赋予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题是:人于进化、发展的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后终结于漂泊和毁灭。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库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里·林登》、《闪灵》和《全金属外壳》,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他善于驾驭不同题材,掌握不同风格的能力。《巴里·林顿》以其优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乐的运用令无数观众倾倒。《闪灵》则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宾馆的作家疯狂的杀戮直到今天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高度电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导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属外壳》则是一部越战题材影片。越战片在当今美国影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大有泛滥之势。库布里克选择的视角较为新颖,深入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在众多同类题材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库布里克的作品尽管不多,风格样式也灵活多变,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电影来体现哲理化的意蕴,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但他特立独行的思索给影坛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他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了电影语言,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把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列为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许多文化学者在研究社会思潮与文化现象时,也常以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美国电影史学家彼得·科维曾这样说:“库布里克敢于蔑视社会常规,拓展题材领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随时间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国著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在全世界500位导演中评出40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库布里克排名第五,可谓实至名归。
演员(25)
柯克·道格拉斯,美国著名演员。父母亲是从俄国移民赴美的犹太农民,为了进莎拉劳伦斯大学研修戏剧,曾干过侍者等工作。身手矫健的他,曾是有名的职业摔角好手。1941年二战爆发前登上百老汇舞台,但不久就加入美国海军。战后退伍回到演艺圈,1949年在影片《夺得锦标归》里饰演矫健的拳击手,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终于一炮而红。在50和60年代是著名的硬汉型巨星,戏路广阔,曾以1953年《玉女奇男》和1956年《梵高传》再度提名金像奖。50年代晚期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开拍了《光荣之路》、《万夫莫敌》等佳作。一直至90年代中期仍有演出。其子迈克尔·道格拉斯继承衣钵,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为一代巨星。 为他50年来对电影事业持续的创新精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给其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劳伦斯·奥利弗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戏剧演员、电影演员、导演和制片,还是同样大名鼎鼎的费雯·丽的爱人。但他最为世人所熟识的身份,还是莎士比亚剧的表演大师。1927年,当年轻的奥利弗还没有为世人所瞩目的时候,英国剧作家查理斯·C·班尼特便赞叹他“念莎士比亚的对白就好像‘他在用这种语言思考一样’”。  劳伦斯早年丧母,这一事件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并在他的性格上深深的刻下了忧郁的烙印。劳伦斯十五岁的时候便登台演出,因为崭露出的表演天才被鼓励送往表演学校深造。1929年他开始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这个黑发,英俊忧郁的年轻人直入灵魂的表演很快便在纽约和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紧接着,劳伦斯开始涉足电影表演。  在好莱坞拍了几部电影后,他回到英国伦敦,拍了《英伦战火》、《X 女士的离异》等片,并在这期间认识了费雯·丽,从而开始了两个人长达二十年的爱情长跑。1939年他携费雯丽重返好莱坞,并在此后拍了希区柯克的《丽贝卡》和《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影片。这此后劳伦斯的表演事业逐渐步入巅峰,开始逐渐把一些英国的经典之作搬上银幕。在1948年的不朽之作《哈姆雷特》里,劳伦斯用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演绎重新诠释了这个经典角色,大获成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此后更有《亨利五世》、《奥塞罗》、《理察三世》、《呼啸山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一系列经典的诞生。他本人的方向也越拓越宽,开始涉足导演、制片等角色。这种多层面的角色让他自己感到很快乐,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成长后就会喜欢挑战”。  劳伦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直到他82岁逝世的时候他的荣誉和成就也未因此而终结。他一生中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电影角色,扮演了莎士比亚重要作品中的几乎全部主角。十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成就奖,1979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1947年授勋,1970年被封为贵族。但他个性谦逊,只承认自己是“又一个演员”,喜欢别人用昵称称呼他为拉里。但事实上,舞台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国王。
简·西蒙斯(Jean Simmons),一九二九年生于伦敦。年仅十五岁便开始在《给我们月亮》等片中参加演出。2010年1月22日,影星简·西蒙斯因肺癌在美国加福尼亚的家中去世,享年80岁。这位好莱坞老牌明星最为观众熟悉的角色当属1948年版《王子复仇记》中的“奥菲莉亚”。  14岁的时候,她被星探从一群舞蹈学生中挑选参加电影《给我们月亮》(Give Us the Moon)的演出,其后即片约不断。1948年,19岁的西蒙斯在劳伦斯·奥利佛执导的《王子复仇记》中饰演了清新服俗的女主角奥菲莉亚(Ophelia),并因此获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奖,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三年后她在导演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影片《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中饰演了女主角艾丝黛拉(Estella)。  此后,简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跻身进入好莱坞一线女星的行列,分别与马兰-白兰度、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Peck)、保罗-纽曼(Paul Newman)等明星有过合作。  她与演员史都华·格兰杰(StewartGranger)结婚,迁居美国,正式进军好莱坞。这段婚姻在1960年画上句点,之后她和导演李察·布鲁克(RichardBrooks)步入礼堂。70年代西蒙斯逐渐淡出大银幕,开始在电视剧中客串参演。1983年,她凭借迷你剧《荆棘鸟》(The ThornBirds)中的出色表现获得艾美奖。
John Gavin出生于加利福尼亚洛杉矶,美国演员,曾是美国驻墨西哥大使(1981-86)和电影演员协会主席(1971-73) 。他最出名的是他在电影无情战地有情天(1958),惊魂记(1960),斯巴达克斯(1960年),金屋春宵(1969)和詹尼佛 (1978)中的表演。
生于荷兰莱顿市,成长于美国曼哈顿。早期进入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后加入巡回剧团演出。1943年进入电影界,在哥伦比亚公司拍片,显示了她出色的表演才华。她是一个潇洒而冷漠的金发女郎,以扮演孤独角色见长。1954年以《纵横天下》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此外,她还出演过许多电视片。其它主要影片有《狼人呼叫》、《一曲难忘》、《密探》、《十诫》、《斯巴达克斯》等。
约翰·爱尔兰是一名电影演员,主要作品有《Waxwork II: Lost in Time》。
赫伯特·罗姆,1917年出于捷克,英国演员。代表作品为《教皇必死》、《顽皮警察》、《汤姆叔叔的小屋》等。
约翰·道尔(1918年05月26日——1971年01月15日)是一名美国演员,代表作品有《ROPE》、《枪疯》等。
生于伦敦,成长于一个艺术色彩很浓的家庭。1938年做演员,在小戏院演出。1940年到1941年,在伦敦演歌舞,而获有小名气。1940年从影。处女作是短片《Hullo Frame>,接着演纪录长片《Menin Kampt My Crimes》,1943年到1946年,在陆军服军役,这其间他为陆军部制作的长片《最后突击》写剧本。退役后,1946年自编自导《School for Secrets》,其后他在演员,导演,编剧等方面纵横活跃,活动的地域从欧洲到美国,特别在喜剧方面,他有别人没有的才华。
查尔斯·麦格劳是一名演员,1914年5月10日出生,代表作品有《大侦探对大明星》、《美国最后之日》等。
乔安娜·巴恩斯,女,演员,主要作品有《种族机密》、《天生一对》等。
Harold Stone是一名导演,代表作品有《希区柯克时间》、《弗吉尼亚人》。
Nick Dennis是一名演员,代表作品有《Columbo: Blueprint for Murder》、《好家伙与坏家伙》等。
托尼.柯蒂斯1925年6月3日生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原名伯纳德.舒瓦兹(Bernard Schwartz),他的父母是匈牙利马泰绍尔考(匈牙利语:Mátészalka)的犹太移民艾曼纽和海伦( Emanuel and Helen Schwartz.)。在他五六岁之前,匈牙利语一直都是他所掌握的唯一语言。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逐渐学会了照顾两位弟弟。父亲艾曼纽是一名裁缝,收入微薄,经常与妻子为钱争吵(母亲后来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1935年,父亲因为无力养活孩子,便把他们送往一所孤儿院,他和弟弟朱利斯(Julius)相依为命,努力去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1938年,就在伯纳德刚接受成年礼不久,悲剧发生了,兄弟朱利斯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这场悲剧后,伯纳德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他开始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大脑。  1942年,他加入了美国海军成为一名潜艇兵,并在伊利诺斯州的海军通讯兵学院进行了最初的舞台剧表演。1945年,他亲眼目睹了日本投降仪式并光荣退伍。退伍军人法案允许他去演戏,1947年,他通过《化身博士》的一幕哑剧的试镜,成功加入了纽约戏剧工作室,跟随极富声望的德国舞台剧导演欧文.皮卡托(Erwin Piscator)学习表演,同期的学员还包括伊莲娜.斯屈奇(Elaine Stritch)、沃尔特.马修(Walter Matthau)和罗德.斯泰格尔(Rod Steiger.)。开始在舞台上演出《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金童》(Golden Boy)等剧目。他认识了一家小型剧场的代理人乔伊斯.赛尔兹尼克 (Joyce Selznick),她是大名鼎鼎的电影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的侄女。她安排他到环球影城与赛尔兹尼克签订了一纸为期七年的合同,这种幸运被伯纳德称之为“自己是名英俊的男生。”与此同时,他为自己起了一个优雅的艺名“托尼.柯蒂斯”,这个名字来源自他喜欢的一本小说《安东尼奥道兹沃斯》(Anthony Adverse,也译为:风流世家)中的名字库蒂兹(Kurtz)。  托尼第一部电影是在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主演的黑色电影《十字交锋》(Criss Cross,1949)中,在片头一幕戏中扮演一名嫉妒兰卡斯特与伊冯.德.卡洛尔(Yvonne De Carlo)共舞的伦巴舞者。他的表演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的注意,也影响了他接下来的几个角色,包括《血染齐河城》(City Across the River,1949)的帮派团伙成员。  柯蒂斯继续接受环球公司指派的任何电影。1950年,他参演了两部不错的西部片《Sierra》与《温彻斯特73》(Winchester \'73),尤其是后者让他得以有机会同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合作。  1951年6月4日,托尼.柯蒂斯26岁的第二天,他与女演员珍妮特.李(Janet Leigh)喜结良缘,这对金童玉女在台前幕后的爱情故事也被捧为佳话。尽管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但他已有迹象标明,他要成为真正的电影巨星,他童年的阴影促使他驾驭好莱坞的野心不会动摇。  1952年,托尼也开始脱颖而出,在多部电影中出任主角,并在50年代迅速崛起,出演了一系列好电影:包括与伯特.兰卡斯特再度合作的卡洛尔.里德(Carol Reed)执导的马戏电影《空中飞人》(Trapeze,1956)与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Alexander Mackendrick)执导的《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1957),与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合作的由理查德.弗莱彻(Richard Fleischer)执导的海盗冒险片《七海霸王》(The Vikings,1958),与西德尼.波艾蒂(Sidney Poitier)主演的由斯坦利 克雷默(Stanley Kramer)执导的《挣脱锁链》(Defiant Ones,1958),与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合作的由布莱克.爱德华兹(Blake Edwards)执导的军中喜剧《粉红色潜艇》(Operation Petticoat,1959)等,当然还有比利.怀德(Billy Wilder)执导的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影史百部喜剧佳片第一名”的《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1959),他与刚刚起步的杰克.莱蒙(Jack Lemmon)男扮女装潜入女子歌舞乐团,追求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的桥段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1956年和1958年,珍妮特.李先后产下两个孩子 - 凯利(Kelly Curtis)和杰米.李(Jamie Lee Curtis),杰米后来也成了一名优秀的演员。年轻富有魅力且好色的托尼.柯蒂斯经常追求圈内女演员,包括梦露与娜塔莉.伍德(Natalie Wood)等,这也直接摧毁了他的婚姻生活。1962年6月,托尼与珍妮特离婚。托尼一生共结过六次魂,最后一次是在1998年,新娘是比他小46岁的吉尔(Jill Vandenberg Curtis)。  步入60年代,托尼.柯蒂斯的电影生涯由鼎盛时期逐渐走入低谷,鼎盛时期他只不过是一些时髦的喜剧片,这段时间相对比较出色的两出戏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群星史诗戏《斯巴达克斯》(Spartacus,1960)和布莱克.爱德华兹的喜剧《疯狂大塞车》(The Great Race,1965)。整个60年代,托尼一直在相似的电影和角色中行走,唯有1968年再度与理查德弗莱彻合作的心理惊悚片《勾魂手》(The Boston Strangler,1968)中发挥了少有的演技。  进入70年代,托尼开始投入电视圈,最为知名的作品是与罗杰.摩尔(Roger Moore)合作的电视剧集《七海游侠》(The Persuaders!),之后的好作品乏善可陈,稍有些好印象的是两部群星戏《最后的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与《破镜谋杀案》(The Mirror Crack\'d,1980)。  1994年,他与莱斯利.艾伦(Leslie Allen,婚期:1968-1982)的儿子尼古拉斯(Nicholas)因过量吸食「海 luo 因」去世,时年23岁。1998年 托尼以父亲的名字创办了匈牙利伊曼纽尔文化基金会,并担任为名誉主席。  在他去世前几年,也就是2006年12月,他患上肺炎并昏迷了数日,此后他只能借助于轮椅,步行的话也只能走很短的距离。这段时间,他还在轮椅上完成了其最后一部电影- 《David & Fatima》(2008),这是一部爱情片,他和另一位老牌影星马丁.兰道(Martin Landau)在其中任配角。巧合的是在这部影片中托尼正是以其本姓出演舒瓦兹先生(Mr Schwartz)。  2008年10月,他发行了自传《美国王子》(American Prince: A Memoir),其中包括他与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 Sinatra)以及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之间的传闻,还有他的童年经历和成功之路。  2010年7月15日,托尼.柯蒂斯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并一度哮喘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