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狐演员表

导演:亨利·哈撒韦
日期:1952-06-05
热度:2

有“沙漠之狐”称号的艾尔温•隆美尔将军,是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陆军元帅,他所率领的北非军团兵如有神助,看似不可战胜,令同盟国备感困扰。在1942年6月的利比亚冈卜鲁克战役中,德军以15,000名的弱势俘虏了33,000名英军,令隆美尔声名大噪。英美同意联合进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率领比德军多五倍的坦克于1943年5月在大沙漠进行摧毁性的决战。

导演(1)
演员(31)
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1909-5-15~1984,血型O型,这位伟大的英国演员出生在英格兰的约克夏郡,他最早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师,不过他在剑桥学习建筑期间却被表演艺术的魅力所感染,这为他日后走上从艺之道埋下了伏笔。他因出演影片《虎胆忠魂》而被大家所熟知,《虎胆忠魂》获得第一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当然梅森的表演绝对是功不可没。  到了好莱坞之后,梅森更演出一些精心调选的角色。在一些份量很重的影片中,他在片中所散发出来的文雅的魅力比他在英国本土所饰演的那些雅痞更令人神驰,比如在《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949)中他饰演了作家福楼拜;在中世纪的冒险故事《古堡藏龙》(The Prisoner of Zenda,1952),他一人分饰王子和村夫两角;在《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中,梅森与马龙·白兰度等众多明星一起,把罗马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演绎得入木三分。《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1954)则让梅森达到另一个事业的高潮,这部重拍自1937年的同名片让他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而在其后的整个五六十年代,梅森一直保持了很好的演艺状态和高出产率。  年事渐长的梅森依然没有离开银幕,除了支持一些非英语片,给他们当制片外,他同样活跃在好莱坞,在希区柯克的经典片《谍海疑云》(North By Northwest,1959)中,他的表演几乎抢了主演加里·加兰特的风头;而斯坦利·库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导和他的演则让《洛丽塔》(Lolita,1962)成为情色经典片;1978年他在《上错天堂投错胎》(Heaven Can Wait)中的表演让病人乔丹先生成为另一个影史上令人难忘的角色;1982年的《裁决》(The Verdict,1982)中,他扮演保罗·纽曼法庭上的死敌,一个精明残忍的律师,这个令人切齿的角色为他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而两年后,詹姆斯·梅森因为心脏病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
卢瑟·艾德勒,美国电影、戏剧演员,生于美国纽约,曾在芝加哥路易斯学院读书。卢瑟·艾德勒出身于演出世家,父亲杰柯伯·艾德勒和母亲落拉以及兄弟姐妹都是舞台演员。在父母的熏陶下,卢瑟·艾德勒在儿童时代就开始参加舞台剧的演出,从1921年起,曾在美、英及南非等地演出舞台剧。  卢瑟·艾德勒的第一部影片是《代理间谍》1937,1945年在爱德华·锹米德里克导演的《英雄末路》一片中扮演角色。1948年到1957年,他除演舞台剧外,还经常在银幕上演出,扮演各类性格不同的角色。他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有《陌生人之家》1949、《M》1951、《沙漠之狐》1951、《魔脸》1951,饰希特勒、《热血》1956、《阿飞王国》1952、《高个子的塔克萨斯人》1953、《红天鹅绒秋千架上的姑娘》1955、《亲兄弟》1968、《狂人乔》1973及《苦海余生》1976等。
杰西卡·坦迪1909年6月7日生于伦敦,逝世于1994年9月11日。由寡母在伦敦养大,少女时代曾经学习戏剧表演,16岁在伦敦演出舞台剧,21岁到纽约献艺。23岁拍摄了两部英国片後,便全力在剧坛发展。1942年她和第二任丈夫休姆·克洛恩结婚,成为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夫妻档,她曾以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街车”及另两出剧,赢得了三座东尼奖。1986年坦迪夫妇因对戏剧的贡献,在甘乃迪中心接受表彰。1947年起以《欲望号街车》及另外两出剧,赢得了三座东尼奖,被誉为“百老汇第一夫人”。在80年代她开始增加电影演出,先在1985年的老人科幻片《魔茧》令人大出意外,再于1989年以80高龄主演《温馨接送情》(又译《为戴茜小姐开车》)在奥斯卡封后,更为影史留下一段佳话;1991年还以82岁高龄出演《油炸绿番茄》,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1994年死于癌症。
理查德·布恩,美国电影、电视演员,1917年6月18日生于洛杉矶,是美国西部开垦先锋丹尼尔·布恩的第七代后裔。他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是位拳击手,后来在南加州油田当工人,其后当过画家和短篇故事写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海军服役四年,退役后去纽约的演员研修所学习表演。1947年在百老汇初次登台演出,扮演朱迪思·安德森主演的名剧《米迪亚》里的一个角色。1951年在刘易斯·迈尔斯导演的《蒙特查玛海战》中首次登上大银幕,扮演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其后在伊利亚·卡赞导演的《绳上人》1953、金·维多导演的《没有一颗星的人》1955等片中扮演了各式各样的硬汉角色。  理查德·布恩一生共演出了四十一部影片,而他同时在电视界也是一个出名的演员,1957年至1961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拍摄的电视系列片《有枪可以到处闯》里,扮演一个叫潘拉丁的性格孤独的枪手。布恩被美国电视剧评论家三次评为最佳男主角,获得美国全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最佳男主角五次提名。1968年,他曾自己投资监制、策划影片《科纳海岸》,他兼任主角。
丹·奥赫里奇(Dan O\'Herlihy,1919年5月1日—2005年2月17日),美国演员,因主演《鲁滨逊漂流记》而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Born in Pasadena, California, on October 9, 1921, actor George Nader graduated from Occidental College with a B.A. in theater arts before joining the Navy during World War II. Upon returning home after the war, Nader acted in stage play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By 1950, he started getting small, uncredited roles in films and also acted in early television. His handsome visage was his ticket to a Universal Studios contract by the mid 1950s, where he made a number of films. However, his first starring role came in the form of the independent 1953 flick Robot Monster, a 3-D feature directed by Phil Tucker. Robot Monster features George Barrows as the monster, wearing a monkey suit with a diving bell. Tucker\'s opus was produced for $16,000 (fantastically cheap even in 1953) and was shot entirely outdoors in four days in Bronson Canyon, east of Los Angeles. Although heralded as one of the worst films of all time, it was the first science fiction film released with stereophonic sound. During its initial run, Robot Monster made more than $1 million, mostly due to the novelty of the 3-D process.  From the 1950s through the mid 1960s, Nader made numerous films and television appearances in America. After securing a contract with Universal, he won a 1955 Golden Globe award for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However, with the death of the studio system in the late 1950s, Nader\'s contract with Universal-International lapsed. Afterward, he began doing quite a bit of work in television. In the mid 1960s, with Nader\'s career ebbing, he went to Germany to star as FBI agent Jerry Cotton in a string on James Bond-themed films. These movies proved highly popular in Europe and revived Nader\'s acting career.
乔治·麦克雷迪,美国演员,以饰演优雅的反派角色见长。麦克雷迪1921年毕业于布朗大学。在从事演员事业前,麦克雷迪曾在银行和报社工作。1926年,他正式转行,在百老汇完成了自己的舞台剧首演——《红字》,此后他又出演过15部舞台剧。1942年,麦克雷迪开始转向大银幕,参演了保罗·穆尼、莉莲·吉许主演的电影《拂晓突击战》。1946年,他与丽塔·海华丝、格伦·福特联袂主演了影片《吉尔达》。1952年,他在《绝岭之魂》中与格伦·福特再度合作。1957年,他主演库布里克执导的影片《光荣之路》。他参演的其他影片还有《大侦探故事》《罗马之光》《五月中的七天》等。1970年,他在影片《虎!虎!虎!》中完成了自己的谢幕表演。舞台和电影之外,麦克雷迪也是电视荧屏的常客。  麦克雷迪最具有识别性的面部特征就是贯穿右脸颊的那道长长的伤疤了,那并不是化妆特效,而是一场车祸的证明。在布朗大学求学期间,麦克雷迪驾驶的福特T型车在结冰的道路上打滑,直接撞向了电线杆,而他则直接撞穿了前挡风玻璃,受伤严重。一位兽医帮他缝合了伤口,却也给他留下了一道永久性的伤疤。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道疤,加上独特的个人气质和吐字方式,麦克雷迪成为了精明反派的绝佳人选。在此后的表演生涯中,他时常根据角色定位处理这道疤,比如只是饰演普通的恶棍的话,那么他通常会遮住;而如果演的是邪恶反派,那他就会不加掩饰地露出这道疤,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  表演事业之外,麦克雷迪还是个专业的收藏家。1943年,他和同为演员的好友文森特·普莱斯在贝弗利山共同创建了私人画廊“The Little Gallery”,但因为房租水涨船高,这家画廊两年后便以歇业收场了。  1973年,麦克雷迪因肺气肿逝世,享年74岁,他把遗体捐赠给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