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演员表

导演:陈怀皑,崔嵬
日期:1959-01-01
热度:3

1931年“9.18”事变前夜,林道静因为反抗地主家庭逼婚,投海自杀。大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两人相爱结婚,然而婚后的生活使林道静仍旧处于苦闷中。这时她遇见共产党员卢嘉川,明白了知识分子个人的命运只有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会有真正的出路。于是,她毅然离开了余永泽。在严峻的斗争中林道静锻炼...

导演(2)
崔嵬(1912年10月4日—1979年2月7日),原名崔景文,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1959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青春之歌》。1960年,与陈怀皑联合执导戏曲电影《杨门女将》,该片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红旗谱》获得第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63年,执导抗日电影《小兵张嘎》,该片获得第2届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在文艺界集中的社会主义学院讲习班“学习”。1968年,被关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后被关押在北京卫戍区及秦城监狱。1972年,经过审查,获得“解放”。1974年,执导京剧艺术电影《平原作战》。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风雨里程》。1979年2月7日,崔嵬因肝癌在北京逝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
演员(29)
谢芳,原名谢怀复,1935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原籍湖南省益阳市,中国内地演员。1959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青春之歌》,从此步入影坛。1963年,开始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舞台姐妹》。1976年,由其主演的剧情电影《山花》上映。1981年,主演人物传纪电影《李清照》。1986年,主演古装电影《文成公主》。1992年,出演爱情喜剧电影《送你一片温柔》。1999年,主演剧情电影《九九艳阳天》。2006年,主演电视剧《老人的故事》。2009年,主演家庭电影《刘巧儿家飞来个小洋妞》。2015年,谢芳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谢芳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生成就奖。2017年,参演的战争电影《烽火芳菲》上映。2018年11月11日,由其出演的青春剧《我们的四十年》播出。
于洋,原名于延江,1930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黄县,中国内地演员、导演。1947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参演剧情电影《桥》。1953年,主演剧情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青春之歌》。1964年,主演剧情电影《大浪淘沙》。1974年,主演剧情电影《火红的年代》。1977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万里征途》上映。1980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戴手铐的旅客》。1989年,出演犯罪电影《女贼》。1993年,参演剧情电影《大海风》。1998年,由其出演的剧情电影《昨日的承诺》上映。2003年,在剧情电影《惊涛骇浪》中客串军区司令员。2010年,于洋获得第19届金鸡百花节终身成就奖。2012年,由其出演的爱情电影《蓝调海之恋》上映。2018年,出演都市剧《越活越来劲》。
康泰,中国电影演员。1944年于北京第四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影艺学院。1945年入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在北京业余剧社和戏剧宣传队三十队任演员。1947年起任上海国泰影业公司演员,曾主演《玫瑰多刺》等影片。  1952年后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这时候,他步入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段。1954年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侦察员周长喜。在体验生活中,深入海岛连队,摸爬滚打,观察体验,使其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以后相继参加了《李时珍》、《凤凰之歌》、《海魂》、《钢人铁马》、《小康人家》等影片的拍摄。  1959年,他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革命青年卢嘉川的形象,他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分析情节,人物发生的时代特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以细致的研究,真可谓将角色内心与外在研究了一个透彻,把握准人物性格特征的基调,从而使这个进步学生运动领导者的形象跃然于银幕。影片上映后,深得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60年代他先后参加了《摩雅傣》、《红日》等影片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在《红日》中出任的团政委很好表达了银幕儒将风彩。  70年代在《第二个春天》、《江水滔滔》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79年主演影片《苦难的心》(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主演影片《第二次握手》。1982年在《特殊身份的警察》中饰演李渊风。曾于1980年获得第二届电影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  康泰为人随和多才多艺,他除拍摄电影外,因其嗓子宏亮,音色浑厚,曾为《伊万雷帝》、《解放》、《罗马大战》等译制片配音。他还擅长歌唱,经常参加演出,备受群众欢迎。  康泰在1985年1月21日在广州拍完影片《公寓》最后一个镜头,于次日凌晨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享年55岁。
秦怡,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在影片《好丈夫》中扮演角色,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 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重庆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天国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后》等二十余部话剧。抗日胜利后回上海,作 为“ 特约演员” 参加拍摄《忠义 之家》、《无名氏》、《遥远的爱》 、《母亲》等影片。  建国后历任上海 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是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秦怡1922年1月3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对文艺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秦怡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  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在此期间,演过话剧《中国万岁》、《正在想》和电影《保家乡》、《好丈夫》。  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
于是之(1927年7月9日—2013年1月20日),原名于淼,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原籍天津市,中国内地演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肄业。1944年,参加个人首部话剧《牛大王》。1947年,参加话剧《上海屋檐下》。1951年,在话剧《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1952年,主演剧情电影《龙须沟》。1958年,在话剧《茶馆》中饰演茶馆掌柜王利发。1961年,创作历史剧《胆剑篇》。1978年,主演剧情电影《大河奔流》。1983年,凭借革命电影《秋瑾》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1987年,创作表演理论书籍《于是之论表演》。1989年,于是之获得中国话剧金狮奖“演员荣誉奖”。1992年,出演人物传记电影《周恩来》。1996年,参演话剧《冰糖葫芦》。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于是之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2006年,获得表演艺术成就奖。2007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6岁。2017年,为纪念其逝世四周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于是之家书》和《于是之漫笔》。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8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曾在冀东文工团、唐山市文工团、昆仑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56年调北影厂,从影几十年来,塑造了数十个银幕形象,如《为了和平》中的万方、《母亲》中的颜佳、《上海姑娘》中的淑芬、《飞越天险》中的徐瑞、《悬崖》中的方晴、《青春之歌》中的王晓燕、《春暖花开》中的佩珍、《停战以后》中的谢梅初、《千万不要忘记》中的姚玉娟、《天骄》中的叶积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张逸生,1913年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一级导演。1938年毕业于国立戏剧学校第二届,抗日战争年代,先后任“血花剧社”编导委员,成都行辕“抗敌剧团”导演、总干事,重庆“实验剧团”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演员。抗战胜利后,任重庆“一四剧团”导演,“剧专剧团”导演、业务组长。解放后,参加上海剧影协会大型广场“怒吼的中国”演出,并参加筹建中的“上海电影厂”,后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先后任演出总干事、舞台监督、演员、艺术委员、导演。五十多年在舞台上及银幕上创作了半百以上的各色人物形象,导演过二十多个多幕剧,参加拍摄过十多部影片和电视剧,后已离休。
赵玉嵘,1942年7月生,天津人。她的艺术实践领域很广,包括朗诵、话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是朗诵,童年时期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国福利会上海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朗诵队的骨干分子。此后,在许多重要的朗诵会上参与朗诵,例如“诗刊”编辑部与中央广播电视剧团联合主办的朗诵会,因表演精彩,还被选入中国广播文工团向周恩来总理演出的节目中。她于1951年(九岁)开始就涉足影坛,先后在昆仑影业公司、上影、上海美影,广州珠影、原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北影厂等相关单位工作,在多部影片(包括译制片、科教片)中饰演主、配角;在几十部纪录片、科教片中做过解说;参加过多部电影的编导工作,代表作有《刑场上的婚礼》、《到青山那边去》等;还在中央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做过近5年全国电影事业的制片管理工作。她与电视剧的关系尤为深厚,1958年(中国电视正式开播之年)被选拔至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在参加大量广播剧、朗诵和话剧演出的同时,还在《火人的故事》(1959)、《守岁》(1959)、《孩子们的礼物》(1960)、《相亲》(1960)、《桃园女儿嫁窝谷》(1961)、《红缨枪》(1961)、《虾球》(1962)、《羊城一家人》(1962)、《小珍送水》(1965)、《南方汽笛》(1965)、《小八路》(1965)、《春雷》(1969)、《苏雅的故事》(1993)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编导过多部电视剧,代表作有《姜守本当家》、《爱之上》、《灰鬼》、《明月几时圆》、《苏雅的故事》、《玻璃屋里的人》、《未了上海情》等,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电视剧发轫、成长、壮大的整个过程,被加拿大《环球华报》称为“中国电视剧的活化石”。退休之后,又从事电视动漫的创作,有《郝大爷家的乐呵事》播出。除了艺术实践之外,,还致力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的研究,取得可观成果,其中的主要成果已经汇集出版。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和1991年发表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电影界何去何从》的两篇文章以及200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一书,意义尤其不凡。(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ei4j.html)
韩焱,1908年9月出生于河北保定。早年从事过小说及诗歌创作,后在保定、开封、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演剧活动,曾与黄宗英、孙道临等在北京组成“南北剧社”,演出过《魂归离恨天》、《甜姐儿》等剧,还曾主演过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及《北京人》等。
马晨曦,高级健康管理师、营养师。曾用名:马昂。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
孙凤琴,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张亮,中国男演员,1978年11月18日出生于苏州,新亚洲娱乐公司签约艺人。2000年,参演首部作品《策马啸西风》。2004年,主演青春偶像剧《极速的浪漫青春》。2007年,出演《真爱之百万新娘》中的“绍康”而被观众熟知。2009年,主演了神话轻喜剧《活佛济公》系列。2011年,主演了古装喜剧片《怪侠欧阳德》。2012年,参演了古装电视剧《薛平贵与王宝钏》。2013年,主演了家庭情感剧《幸福媳妇成长记》。
曹增银,1923年6月生,笔名洛曹,河北曲阳人。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声乐两年。离休前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制片主任、工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离休后任北京市海民影视学校校长,北京市钓鱼协会委员。创作歌曲《打倒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等60余首;出版并主演老山妖的《小红帽脱险记》大型歌舞剧演出80余场等。获创作和表演奖共30余项。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邵华(1919---1991年),祖籍浙江定海,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37年高中毕业,到上海环球打字所工作,业余演戏。1938年正式从艺,加入唐槐秋领导的上海中国旅行剧团。1947年任上海沪剧团、越剧团导演。至解放前,演出过近80部话剧。主要有《水仙花》(饰陶宪甫)、《洪宣娇》(杨秀清)、《阿Q正传》(假洋鬼子)、《林冲夜奔》(高俅)、《绿窗红泪》、《岳飞》等,其中《日出》、《雷雨》、《原野》三剧中的男性角色,除去周冲、福生、小顺子之外,几乎全都演过。还在天一、国华等影片公司参拍过《洪宣娇》(杨秀清)、《美艳亲王》(舅舅莫昌盛)、《马路英雄》、《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影片。在上海沪剧团、越剧团期间,改编、导演过《妇女心》、《白毛女》、《九伴衣》等剧目。  1949年12月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从1950年到1964年,在剧院35个剧目中,塑造了27个神采各异的角色。主要有《西望长安》(栗晚成)、《钦差大臣》(勃布钦斯基)、《尤利乌斯·伏契克》(纳粹军法官)、《伽里略传》(大主教)、《法西斯细菌》(秦正谊)、《抓壮丁》(姜国富)、《家》(五老爷)、《上海屋檐下》(黄父)、《红色风暴》(领事顾弗、魏老太爷)、《中锋在黎明前死去》(拍卖人)、《沙恭达罗》(小丑摩达威耶)以及《保尔柯察金》、《屈原》、《记忆犹新》、《杜鹃山》、《霓虹灯下的哨兵》、《远方青年》等等。从1976年到1985年退休,他又塑造过《曙光》(地主刘雨霁、国军旅长副官)、《东进东进》(欧阳紫石)、《猜一猜淮来吃晚餐》(瑞恩主教)、《红鼻子》(董事长彭孝柏)、《金子》(赵父)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其中重演版话剧《上海屋檐下》获1983年文化部表演一等奖。  一生演出话剧120多部,绝大部分是配角,以细致刻划人物而著称,被人称为廿演配角的艺术家。解放后,参拍影片主要有《黄花岭》富农宋福山、《林家铺子》钱猢狲、《青春之歌》魏老三、《抓壮丁》佃农姜国富、《南征北战》敌李军长、《烽火少年》椎木、《二泉映月》钟师傅、《孔雀公主》巫师、《远离人群的地方》教授杨泽泗、《金鞋》白眉毛老汉等。电视剧主要有《四世同堂》祁老人、《家、春、秋》高老太爷、《团圆恨》杜知府、《红红的雨花石》车夫等。其中《四世同堂》和《家春秋》众口皆碑,是其影视代表作。
史宽,男,1922年生,中共党员,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1946年进入北平中电三厂,曾主演《甦凤记》、《花落水流红》等影片。  1955-1977年到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任苏联专家助手,后留校任教,主授电影表演艺术,曾任表演59班、表演61班主任教员、担任过教研组副组长、院务委员、海淀区人民代表。专著论著有《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谈电影演员的语言问题》、《真挚、贴切是演员表演的必经之路》等。  1949年为北影演员期间,在《民主青年进行曲》、《龙须沟》、《青春之歌》等片中饰演主要角色 。翻译的作品有:中外合拍片《五行战士》电影剧本,《演郝思嘉的最佳人选——记英国名演员费雯丽》。(http://www.bfa.edu.cn/yx/2008-10/20/content_21885.htm)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歌舞演员。湖南浏阳人,生于长沙。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王人美到黎锦晖创办的上海美美女校学习歌舞。黎锦晖亲自为她改名为王人美,将这女孩列入王家的“人”字辈,是要破一破女性不入家族辈分的旧习。在美美女校学习歌舞期间,王人美就跟着黎锦晖学习歌舞,王人美果然没辜负期望,成为上海著名的歌舞明星。同年王人美到上海加入中华歌舞团。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电影演员,明月...
李雨农,1924年1月出生,辽宁省八面城人。1942年考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科。1945年毕业后,曾在四川及北京等地从事演剧活动,演过《风雪夜归人》(饰学生)等剧。1950年入北影厂演员剧团。期间,一度转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编导过《优选法》、《汽车节油》、《群钻》等多部科教片。还与崔嵬等人担任过大型话剧《冰川春水》指导。北影期间,参拍过30多部影片,主要有《一贯害人道》(铁匠)、《英雄司机》(小赵)、《停战以后》(司机)、《虎穴追踪》(地下党老钱)、《粮食》(康成)、《智取华山》(侦察员朱开富)、《汾水长流》(周和尚)、《寻爱记》(售货员李勇)、《红色背篓》(马经理)、《青春之歌》(教师赵毓青)、《祝福》(小伙子)、《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司药王文明)、《浪涛滚滚》(胡士信)、《柳暗花明》(大队书记李长峰)、《孔雀公主》传旨官、《血,总是热的》(胖经理)、《他们在相爱》王慧父、《四个小伙伴》胖司机、《碧血宝刀》(船头)、《白衣侠女》(高老实)等。除《寻爱记》等少数影片,大多是配角。看片中发现,至少在10余部影片中客串龙套角色。如《北国红豆》中的校长、《红楼梦》中的和尚等。此外,参演过《感情》、《红线记》(祁老炳)、《都市的记忆》(主角李爷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贫协主席李宝堂)及《进贡》(编导)等电视剧。
黄非,北京电影制片厂男演员。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了原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上级从各个部队选拔了思想先进的文艺骨干17人抽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工作,黄非是其中之一。解放后参与演出《吕梁英雄》、《儿女亲事》、《新儿女英雄传》、《青春之歌》、《矿灯》、《侦察兵》(饰酒店的店小二)等影片。离休后曾获中国电影表演协会颁发“特别贡献奖”。2017年2月5日在北京病逝。
1932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员,1937年起先后任安泽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团、中共太行区委会、太行山剧团、太行军区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工作,任团长等职。赵子岳以擅长扮演农民角色著称,擅长喜剧风格。除电影外还参加拍摄了《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十余部电视剧,有口述作品《赵子岳传》存世。赵子岳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1997年因病去世。
李建国,男,汉族,1946年4月生,山东鄄城人,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曾任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杜德夫(1918---1983,3,13)原名杜德溥,陕西咸阳人。早年在西安省立二中读中学。1937年5月参加西北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旅行剧团,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察东之夜》、《浮尸》等剧目。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1945年9月随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奔赴东北,同年11月到达沈阳,该队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仍任演员。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9年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老工人席卜祥,后相继拍摄了《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人民的战士》、《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等影片。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1959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粮食》、《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色背篓》、《红色邮路》等影片。1965年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又拍摄了《山村会计》、《锁龙湖》、《北斗》、《花开花落》等影片。1983年,在拍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时突然晕倒,紧急送院抢救,最后不治去世.,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电影演员,多年来在银幕上一直甘当“绿叶”,默默无闻,他的表演真实、淳朴、自然、厚重,仿佛就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因此具有炉火纯青而又不着痕迹的艺术性。他在影片《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侯大章,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电影作品:  1949:《桥》(东影)饰老工人席卜祥;《中华女儿》(东影)饰老农。  1950:《赵一曼》(东影)饰张老头;《钢铁战士》(东影)饰炊事员老王;《人民的战士》(东影)饰万良材父;《辽远的乡村》(东影)饰倔老头;《内蒙人民的胜利》(东影)饰穷喇嘛。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东影)饰合作社主任丁老贵。  1954:《沙家店粮站》(东影)饰民兵石永公。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侯大章。  1959:《粮食》(北影)饰农民老好子;《青春之歌》(北影)饰王老增;《水上春秋》(北影)饰看门人老王。  1960:《革命家庭》(北影)饰地下工作者老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影)饰药店党支书田忱。  1963:《汾水长流》(北影)饰农民郝同善。  1965:《红色背篓》(北影)饰贫协主席杨田;《红色邮路》(北影)饰邮局党委书记郭林;《山村会计》(长影)饰农民周老实。  1976:《锁龙湖》(长影)饰老农民黄满囤。  1979:《北斗》(上下集,长影)饰农民谢福祥。  1980:《花开花落》(长影)饰老农民万耕田。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1年7月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奉天演剧专科学校。1941年在伪满映画协会当演员,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华联合影业公司担任导演、演员,1945年转到北京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直至1949年接管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影五十年,参演影片一百五十多部,而且专演配角,多为反派,如《吕梁英雄传》中的日本小队长、《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林家铺子》中的陆和尚、《小兵张嘎》中的胖伪军、《神秘的大佛》中的管家赖猴、《武林志》中的尤掌柜、《假大侠》中的响破天、《烈火金刚》中的解老转以及电视连续剧《夜深沉》中的张三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劳力,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漫画家。1931年9月生,河北人。1951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运输专业。毕业后在郑州铁路分局当铁路职工。不久调到分局工会,专门负责局里的文化宣传。曾任铁路客运段列车长。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1960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加拍摄过电影《父子俩》 、《青春之歌》、《洪湖赤卫队》等中外影视片配音近百余部。为北京语言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电影人物 2009年 第17期)
王炳彧(1935—1982),男,北京电影制片厂、凤凰影业公司演员。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在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影片《穿山巨龙》(1958,饰演老司机张果祥)和《父子俩》(1960,饰演地下工作者老高)及短片《同志》。还参加过话剧《党的女儿》、《雷雨》的演出。1959年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青春之歌》的拍摄,饰演东北流亡学生。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北大荒人》(1961,饰车向阳)、《锦上添花》(1962,饰铁英父)、《停战以后》(1962,饰李连长)、《小兵张嘎》(1963,饰老满叔)、《地道战》(1965,饰高老忠)、《浪涛滚滚》(1965,饰牛相周)、《红石钟声》(1966,饰徐海波)、《海霞》(1975,饰刘大伯)、《红雨》(1975,饰王老庆)、《万里征途》(1977,饰周云鹏)、《风雨里程》(1978,饰严昆玉)等影片,还在译制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地球厅老板库茨曼配音、译制片《桥》中为游击队员迪希配音。1978年底与夫人移居香港,在凤凰影业公司当演员,曾拍摄过《通天临记》(1979,饰黑社会大佬)、《密杀令》(1980,饰开封府班头)、《泰山屠龙》(1980,在序幕里饰演了即刻被反派杀死的众侠士之一)等影片。1982年因心脏病突发病逝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