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鼓王演员表

导演:井上梅次
日期:1967-11-16
热度:3

井上梅次导演的代表作之一,船员孙志强机缘巧合成为「火花大乐队」的鼓手,他因急于成名,竟然答应帮助音乐杂志出版人李源明接近乐队经理黄丽真,以换取源明的力捧。终于,志强得偿所愿,一炮而红,但源明却逼他实践诺言,与丽真断绝来往。志强受到极大打击,唯有忍痛离开乐队与丽真……

导演(1)
演员(14)
何莉莉1952年出生于台湾,在十三岁时被导演袁秋枫发掘,参与电影《兰屿之歌》,正式投身娱乐圈。十五岁来港发展,加入邵氏电影公司。何莉莉曾在《文素臣》中半裸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在《船》影片中,其玉女形象更为鲜明。在《十四女英豪》中更反串演出,并凭此片获得亚洲影展的特殊超越表演女主角奖。而在《爱奴》一片中饰演同性恋者,亦引起国际影坛注目。正当何莉莉事业如日方中之际,她却选择退出影圈下嫁船运业巨子赵世光,从此息影。【作品年表...
凌云,为台语电影著名演员,后曾赴港发展,今已息影。凌云中学毕业后于1957年以龙松之艺名投考玉峰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拍摄多部台语电影。如1959年与训练班同学张美瑶合演之《阿三哥出马》、《叹烟花》、《错恋》等,亦曾演出《龙山寺之恋》及《宜室宜家》等片。  1964年在导演潘垒推介下与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签约为基本演员,并改名为凌云。在演出秦剑导演之《痴情泪》后以冷峻小生形象走红,除文艺片外亦参与诸多武侠电影。1977年与邵氏约满之后接拍其他公司的电影,并于1981年执导电影《英雄对英雄》。
郑文静,演员,作品有《大罗剑侠》、《少奶奶的丝袜》、《香港过客》等。
陈鸿烈本名姓周,1943年6月7日出生于上海大富之家,十一个兄弟姊妹有十一个工人贴身照顾,家住上海出名的华山医院前址一幢私人大宅。1949年战事爆发,随母来港,其时才改从母姓陈。1962年加入邵氏旗下的“南国训练班”,受训完毕后正式签约邵氏当演员。1974年与著名演员潘迎紫结婚,但双方在1980年离婚。第二任太太是徐世荣,结婚第二年,诞下大女儿陈品亨。1974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冲天炮》。他执导的《狼吻》曾获亚洲影展的最佳摄影奖。1988年1月,...
高宝树父亲高键清为前清秀才满载她十三岁那年去世,家道中落,她被逼离开即将毕业的徐州师范,到安徽蚌埠的“正道报”担任当地新闻记者。后来加入剧团演出,曾随团到南京、上海、越南、缅甸等各地表演,与同团的男演员姜南认识并结为夫妇。1951年到香港做电影演员,第一部演出的作品是《天翻地覆》,同时担任播音员和配音员。1952年加入永华电影担任基本演员;1955年永华电影结业,转投新华电影,曾远赴日本拍摄香港第一部彩色电影《海棠红》(李丽华主演),同时也为其他电影公司拍片。1958年加盟邵氏任基本演员,演出电影中不同角色,可谓戏路纵横,被成为千面演员。同时她也参加了不少幕后工作,担任配音领班,还跟随程刚和岳枫担任副导演。1970年,她首次执导电影《凤飞飞》,由何莉莉、南京勋主演。1971年离开邵氏,与第二任丈夫柏文琪合组宝树电影公司,集监制、导演、演员于一身。进入八十年代,开始淡出影坛。
蓝伟烈,男,中国香港演员,主要作品有《珠江大风暴》《十四女英豪》《恶虎村》等。
于倩,原名阎芷玲,籍贯天津,1942年4月11日(一说为1947年5月25日)生于北京,在台湾长大,后考入南国实验团训练班为第一期学员。1962年签约邵氏公司,首部主演影片是《心花朵朵开》,之后参演陶秦名作《蓝与黑》,凭此片夺得第五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自此,她演出过的影片有好几十部,并一度以性感女星姿态演出。1969年与新加坡歌星秦淮结婚后退出影坛,1975年复出拍片,1976年双方协议离婚并摆离婚宴轰动一时,1985年与夏文汐、黄秋生和叶德娴合作《花街时代》。2000年4月10日因癌症逝世于玛丽医院。
杨帆(Yang Fan)教授、博导,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任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国际金融、涉外经济,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等方面研究上有独到见解。同时涉及社会、文化以及国际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探索之路》、《价格财政危机与反危机》、《汇率改革与金融创新》、《狙击风暴——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反危机》等。
姓名:沈劳 性别:男 地区:中国香港 职业:演员 主要作品有《声色犬马》《教头发威》《江湖了断》等。
马影,演员。
魏平澳(1929.11.29-1989.12.3),男,香港演员,被誉为“影坛才子”。早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院,1949年赴台加入中影开始演艺生涯。当年因《阿里山风云》一片踏入影坛。其后参演多部港台电影,最为人所知的是《精武门》中饰演的日本翻译。在影片中他擅长演绎小人物、丑角或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被称为台湾的喜剧泰斗之一。他在文章创作及评论方面也有一番天地。1951年起陆续在《华报》、《中华日报》、《今日电影》等报刊上撰写杂文评论当下社会及电影圈轶事,其中部分收录在《艺坛照妖镜》一书,并著有《三只母老虎》、《门缝里看人》等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