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游击队演员表

导演:苏里,武兆堤
日期:1955-01-01
热度:2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郭振清)接到牵制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的任务,以达到粉碎日军“扫荡”华北某根据地的阴谋,并保住藏于李庄的粮食。行动时,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并头进行。李向阳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后者赶去县城向松井(方化)告密,松井闻之大喜,率大部队赶到李庄,但粮食和乡亲已被李向阳安排转移到地道,然而地道终被松井发现。为引诱松井离开李庄,李向阳率队员进县城,炸毁日军弹药列车,并计划在松井撤退时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李向阳低估了松井的狡猾,松井半路杀了个“回马枪”折回李庄,残杀了一些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里的乡亲。可是李向阳的神出鬼没松井终没招架住。

导演(2)
武兆堤(1920-1992),电影导演。祖籍山西襄汾,生于美国匹兹 武兆堤堡。童年随父母回国。1936年参加 牺盟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大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导演。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后任长春制片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编导影片《冰上姐妹》。导演的影片有《英雄儿女》 、《山重水复》,与苏里合导《平原游击队》等。
演员(23)
1952年,郭振清进入影坛。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六号门》,在这部影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受压迫、有觉悟的搬运工胡二的形象,使他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从此,他在创作上,如大河直泻,一发而不可止。他先后在《英雄司机》《平原游击队》《暴风雨中的雄鹰》《花好月圆》《换了人间》《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万木春》《独立大队》《英雄儿女》《严峻的历程》《济南战役》《艳阳天》《排球之花》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重要角色。 ...
中国电影演员。生于辽宁开源。1945年起在解放军辽西军区文工团任演员。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光芒万丈》(1950)、《赵一曼》(1950),《革命姻缘》中扮演角色。1952年在影片《六号门》中演工人李俊华。随后接连拍摄了《沙家店粮站》(1954)、《董存瑞》(1955)、《平原游击队》(1955)等影片。其中因在《董存瑞》中扮演赵连长于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同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
杜德夫(1918---1983,3,13)原名杜德溥,陕西咸阳人。早年在西安省立二中读中学。1937年5月参加西北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旅行剧团,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察东之夜》、《浮尸》等剧目。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1945年9月随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奔赴东北,同年11月到达沈阳,该队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仍任演员。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9年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老工人席卜祥,后相继拍摄了《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人民的战士》、《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等影片。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1959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粮食》、《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色背篓》、《红色邮路》等影片。1965年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又拍摄了《山村会计》、《锁龙湖》、《北斗》、《花开花落》等影片。1983年,在拍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时突然晕倒,紧急送院抢救,最后不治去世.,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电影演员,多年来在银幕上一直甘当“绿叶”,默默无闻,他的表演真实、淳朴、自然、厚重,仿佛就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因此具有炉火纯青而又不着痕迹的艺术性。他在影片《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侯大章,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电影作品:  1949:《桥》(东影)饰老工人席卜祥;《中华女儿》(东影)饰老农。  1950:《赵一曼》(东影)饰张老头;《钢铁战士》(东影)饰炊事员老王;《人民的战士》(东影)饰万良材父;《辽远的乡村》(东影)饰倔老头;《内蒙人民的胜利》(东影)饰穷喇嘛。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东影)饰合作社主任丁老贵。  1954:《沙家店粮站》(东影)饰民兵石永公。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侯大章。  1959:《粮食》(北影)饰农民老好子;《青春之歌》(北影)饰王老增;《水上春秋》(北影)饰看门人老王。  1960:《革命家庭》(北影)饰地下工作者老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影)饰药店党支书田忱。  1963:《汾水长流》(北影)饰农民郝同善。  1965:《红色背篓》(北影)饰贫协主席杨田;《红色邮路》(北影)饰邮局党委书记郭林;《山村会计》(长影)饰农民周老实。  1976:《锁龙湖》(长影)饰老农民黄满囤。  1979:《北斗》(上下集,长影)饰农民谢福祥。  1980:《花开花落》(长影)饰老农民万耕田。
方化 (1925年10月17日—1994年11月7日),辽宁大连人。电影演员。1944年进入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制作部录音科作勤杂工。1945年始,先后在东北电影公司,东北剧社,大黄河歌剧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60年6月,出演的战争电影《铁道卫士》上映。
徐连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政治部通讯员、宣传员,十八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实验剧团班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队长。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室主任、科教片室主任。1950年首次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赵连长。1975年任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等。1989年3月离职休养。2012年8月24日,徐连凯通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张莺是上影著名演员李纬之妻,1926年生于北京。43年,在北京“觉生女子中学”读书,考入“四一剧社”,参加《家》等话剧演出。44年,在重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当播音员,48年进入“西北电影公司”,在何非光导演的《人兽之间》中首登银幕,之后入国泰影业等公司,拍摄《妇女春秋》、《再生凤凰》、《生命交响曲》、《中朝儿女》等影片,均担任主要角色。  53年进入上影厂。由于气质洋气,与新中国银幕所要求的“工农兵”形象相距甚远,只是在《天罗地网》、《护士日记》、《雾海夜航》等屈指可数的影片中,出演了戏份很少的小配角。在徐昌霖编导的喜剧片《球迷》中,与铁牛、陈述等算是联合主演。但这与当初在银幕上领衔主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银幕上,张莺、李纬夫妇共有五次同片演出。1950年,李纬与张莺同在“国泰”参加《生命交响曲》的拍摄。1951年在“上海合作影业公司”的《只不过是爱情》一片中,又一起主演。这部影片实际上是根据波兰一位女作家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仅仅把故事和人物“中国化”罢了。说的是一对有情感瓜葛的男女青年,在抗美援朝的形势之下,抛弃儿女情长,保家卫国这么一个故事。张莺扮演女护士郑素芳,李纬则扮演郑素芳的未婚夫。通过这部影片拍摄,李纬和张莺确定了恋爱关系。57年两人同上了两部影片——《雾海夜航》和《护士日记》,80年代在《蓝色档案》中又有合作。  80年代初,张莺当起了电视剧制片人。遇到合适角色,会过一把“戏瘾”。除了电影《金钱梦》、《笔中情》、《大丈夫的私房钱》、《金色的指甲》等客串一下,还相继在《月朦胧,鸟朦胧》、《蜜月从现在开始》、《金狮号迷雾》、《思乡曲》、《杏林春雨》、《香港来了舅舅》、《喜上眉梢》等电视剧中出镜,并担任了这些电视剧的“制片”。成功参与策划当年广有影响的《今天我休息》的续篇《今天我离休》的拍摄。
马世达(1930----1991)安徽芜湖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改为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班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任演员。1955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国庆十点钟》、《三年早知道》、《工地青年》、《战火中的青春》、《云雾山中》、《换了人间》、《神秧手》、《烽火列车》、《冬梅》、《炉火正红》、《南海的早晨》、《车轮滚滚》等影片。在银幕上一直担当配角,塑造的多为工农兵的正面人物形象,表演朴素、真实、生动、自然。1976年后从事导演工作。先后执导了《希望这不是真的》、《爱珠》、《八卦莲花掌》等影片。  电影作品: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孙长清。  1956:《马》(长影)饰农民大个子;《国庆十点钟》(长影)饰司机胡进。  1958:《新的一课》(长影)饰工人大李;《三年早知道》(长影)饰农民大龙;《工地青年》(长影)饰工人金丕烈。  1959:《战火中的青春》(长影)饰一班长;《云雾山中》(长影)饰解放军团长;《换了人间》(长影)饰矿工何正纲。  1960:《烽火列车》(长影)饰人民军师长;《太阳刚刚出山》(长影)饰黄经理;《神秧手》(长影)饰田支书。  1961:《冬梅》(长影)饰陈排长。  1962:《炉火正红》(长影)饰工人陈玉良;《七天七夜》(长影)客串敌军官。  1964:《南海的早晨》(长影)饰张参谋长。  1975:《车轮滚滚》(长影)饰解放军团长。  1977:《延河战火》(长影)副导演。  1978:《女交通员》(长影)副导演。  1979:《保密局的枪声》(长影)副导演兼饰地下工作者。  1980:《情天恨海》(长影)副导演。  1983:《希望这不是真的》(长影,黑龙江公安厅)导演。  1985:《爱珠》(长影)导演。  1987:《八卦莲花掌》(长影)与刘中明联合导演。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周森冠,男,1920年生于江苏常州,江苏省武进县人。早年在常州民丰纱厂当过学徒,抗战初期相继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民众视察指导团任职。1940年代初,先在浙江省中心剧团任演员,后在国民政府财政部税务署任职,还当过税务局长。1947年到南京,任首都汽车公司调度股长。1949年调任北京汽车公司车务股长。1951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表演班。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拍的第一部影片是上影故事片《一场风波》演单身农民,跟舒绣文扮演的立福嫂相爱,最后冲破封建族法结婚。以后饰演的角色几乎全是配角。有名有姓的约30部影片,主要有《夏天的故事》王大成、《国庆十点钟》张大力、《平原游击队》看沟老汉、《洪湖赤卫队》胡子爹、《暴风骤雨》刘德山、《粮食》发成、《小兵张嘎》杨大爸、《小花》区委书记何向东、《泪痕》何诚等。在北影演员剧团演过《兵临城下》(饰赵崇武)等话剧。1994年逝世。
凌元(1917.2.8―2012.1.20),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张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学,后在长春百川医院任助产士; 1937年入满洲映画协会表演训练班,同年在影片《壮志烛天》中饰演母亲一角;1946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1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60年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忠厚、善良、贤淑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她还曾在电影《平原游击队》、《黑三角》、《甜蜜的事业》、《锦上添花》等中担任重要角色;凌元从影50年,塑造了百部影片中农村中老年妇女的银幕形象,以喜剧见长。2012年1月20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赵汝平,193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八一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和原演员剧团团长,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从事文艺工作四十余年,曾参加了二十多部(集)话剧的演出与拍摄。
柏瑞桐,193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18岁时,被长影选中,饰演《平原游击队》中的“翠平”一角,从此成为长影的一份子。在《平原游击队》之后,她又主演和出演了包括《寂静的山林》《国庆十点钟》《英雄儿女》《草原晨曲》在内的多部经典作品,角色大都是俊俏活泼的少女形象。80年代后,逐渐淡出影坛,在家相夫教子,为丈夫孙敖的译制片配音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954年,孙敖和柏瑞桐结婚,直到2002年孙敖去世,两人的婚姻走过了49年。  柏瑞桐夫妇膝下育有一对子女,儿子是长影配音演员孙佳禾;女儿孙柏现从事电影制片工作,中国著名制片人。  195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前身)的柏瑞桐,以其清新的外形被苏里导演一眼相中,并让她出演了《平原游击队》中的翠萍。这一银幕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年轻的柏瑞桐小有名气,并由此结下了与苏里父女般的深厚情谊。回忆起当初岁月,柏瑞桐说:“苏里两口子把我当干女儿看,正是有了他‘不要演戏,要真实地生活’等诸多教诲,我才能进步飞快。”苏里导演看中的正是柏瑞桐认真演戏,没戏还要帮别人配戏的执著劲儿。  因为苏里,1956年,柏瑞桐和孙敖不顾众人反对安身长春,投奔长影。论名气,柏瑞桐远不及孙敖。虽然先后在近50部影视片中饰演主要角色,可柏瑞桐却并不看重名气。孙敖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时年50岁的她毅然决定退隐。“当时孙敖的工作非常忙,要配音、出任译制片导演,还要出演故事片。他的配音可都是真功夫,有时不睡觉他也要把台词背下来。他生病以后,我每天去长影接送,中午还要给他送饭,同志们都笑话我从电影演员变成保姆了。”默默地为爱人付出,不计回报地支持孙敖的事业,柏瑞桐的爱与坚持无愧于那一年决定奔赴长影时孙敖说下的那句“你去哪我就跟你去哪。”
演艺生涯:  安震江是一位以饰演反面人物见长的电影演员。1928年10月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那时,这些家庭都望子成龙,安震江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  安震江天性活泼,自小爱说好动,在读小学时便接触到电影和话剧,井对...
张巨光(1929—1968)电影演员,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1929年夏历五月初五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后历任东影演员、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  张巨光的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为艺刻苦,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银幕艺术形象,个性鲜明,颇具光彩。生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会员、吉林影协会员、吉林剧协会员。
潘德民,生于1925年,吉林怀德人。1949年随东北文工团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鸿雁》、《马》、《金光大道》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58年调长影乐团任团长,后调任制片主任。
李万城,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1949年由野战军文工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三十多年从影生涯中,甘当绿叶。其表演朴素、真实、自然。《平原游击队》中的区委书记孟考、《刘三姐》中的罗秀才、《冬梅》中的老四哥等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1983年,李万城因病离世,年仅59岁。
周 克 高级工程师,男,四川涪陵人,1958年9月出生,毕业于北京水电学院,自参加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参加了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及监理工作。如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一一白山水电站的一期、二期工程的设计及丰满水电站二期、王期扩建工程、莲花水电站、红石水电站等十几座电站的可研、初设、施工等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金力,生于1931年,北京人。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员,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剧团。1956年调长影任演员,曾在《平原游击队》、《青云曲》、《红孩子》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77年调导演室。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贺汝瑜(1920—1987年)祖籍湖北省江陵县,原是“满映”第三期训练班演员。第一次登上银幕,是表现艺人落魄的悲剧片《晚香玉》中扮演一个在戏台后管演员们的老板角色。接着他又在科幻喜剧片《征服天界》中饰科学家助理的角色。在一个近似闹剧的影片《夜半钟声》(浦克,凌元主演)中饰店住客。在表现伐木工人生活的影片《大森林》中饰一个伐木工人。此外,曾在话剧《太平天国》中饰秀才(浦克饰洪秀全)、《阿Q正传》中饰赵府师爷(主要演员浦克、凌元等)。在独幕话剧《姜家老店》中饰店小二(主演莽一萍,张望)。在话剧《国家至上》中饰一回民(主演浦克)。  1946年秋,贺汝瑜在金山编导的描写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的苦难遭遇,愤起反抗并走上抗日道路的影片,由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饰一矿工。1947年初,在朱文顺导演的描写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影片《小白龙》中饰一伪兵。1948年5月参拍金山导演的影片《飞红巾》(莽一萍主演),8月影片停拍。1949年1月北平解放,贺汝瑜被派到华北大学第一部(政治系)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回到北影。 9月16日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  解放后,他在银幕上创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多为反角),主要有故事片《红旗歌》里的厂长,《平原游击队》里的地主狗腿、《云雾山中》的灶神爷、《(虎穴追踪》里的小特务、《红孩子》里的伪兵、《花好月园》里的小具、《刘三姐))里的管家莫进财、《冬梅》的传令兵,《车轮滚滚》里的伪军、《北斗》里的财主管家,《丹凤朝阳》中的小店主、《春归红楼》中的老光棍、《绝代名姬》(即杜十娘)中妓楼的绿豆、《武当》中的酒保、《玩猴的人》里的豆腐老七、《侠女十三妹》(立体电影)里的脚夫等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