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风云演员表

导演:白沉
日期:1955-01-01
热度:2

943年,海南岛沦陷在日军铁蹄下。中国共产党在当地领导人民武装部队,与日寇展开了反“扫荡”的斗争。抗日人民武装部队大队转移作战,出发前,交给看护长符若华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她负责隐蔽18名伤员在山上养伤,司务长和受伤的指导员韩承光负责协助,一起等大队伍胜利归来。在敌人的围困下,他们缺粮少药,...

导演(1)
白沉(1922年5月22日—2002年11月5日),原名田祖恒,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1949年,与欧阳予倩联合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渔夫恨》。1950年,担任剧情电影《花姑娘》的编剧。1955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南岛风云》上映,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1957年,白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被安徽农村劳动教养。1980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十天》上映。1984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大桥下面》上映,该片入围第4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1986年,执导的剧情电影《秋天里的春天》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1990年,执导的剧情电影《落山风》获得哈尔滨冰雪节优秀影片奖银杯奖。2002年11月5日,白沉逝世,享年81岁。
演员(16)
上官云珠,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1年因参加《玫瑰飘零》一片的拍摄走上银幕,并参演《国色天香》、《黑衣盗》等片。抗战期间主要从事舞台表演,曾在《雷雨》、《文天祥》等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40年代先后在“崑仑”、“文华”、“清华”等影片公司参加拍摄和主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太太万岁》、《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重要影片,并成为当红影星之一,并因《乌鸦与麻雀》一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一等奖。解放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演了《南岛风云》、《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10余部影片,还主演了《红旗歌》、《北京人》等多部话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演员。后因在“文革”中遭到迫害,跳楼自杀。
仲星火,安徽亳县人。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在《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近40部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或重要角色。其表演朴实风趣。影片《李双双》中的孙喜旺虽然是个配角,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表作品:《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相思女子客店》、《她俩和他俩》等。  获奖纪录:1963年因在影片《李双双》中饰演孙喜旺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1981年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乘警老王,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 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燕京大学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学 ,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先后主演 《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 》、《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的影片《鲁迅传》。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金乃华(1914—1998)安徽桐城人,上海电影制片厂男演员。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12月安庆进步学生张端(张凯君)、金乃华、余志明、叶家洪、丁务朴等人秘密出走,到北平就读,并分别在北平或上海参加共青团。1930年代末以后,金乃华、王静安夫妇与张敏(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任院长)、司徒慧敏(电影导演)等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工作者一起组成“旅港抗日演剧团”在上海、香港、重庆、桂林等地巡演抗日剧目。后金乃华、王静安夫妇定居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蓝谷是珠影演员,艺名沐素,1919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少年在上海长大,1938年考入上海春秋戏剧学校,1938年毕业入上海联谊实验剧社。1940年入鲁迅艺院华中分院戏剧系,1943年任新中国剧社演员。抗战后入建国剧艺社,1949年入香港南群影业公司。演出话剧《钦差大臣》、歌剧《白毛女》(黄世仁)等,参拍《各有千秋》(同学)、《风雨江南》(王树清)、《女罗宾汉》(国王)、《恋爱之道》(职员)等影片。解放后与王辛经历相同。在上影参拍过《三年》、《不能走那条路》、《钢人铁马》、《谁是凶手》、《南岛风云》、《两个巡逻兵》、《羊城暗哨》、《油船火焰》、《林则徐》等影片。在珠影参拍过《逆风千里》、《英雄诗篇》等。1983年离休,2004年去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66d790102vn2n.html)
冯奇(1924年-2015年4月13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2015年4月13日,冯奇去世。2005年8月,冯奇被授予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南岛风云》、《老兵新传》、《51号兵站》、《金沙江畔》等二十余部电影中饰重要角色,并在话剧《家》中扮演主要角色。执导、与别人联合执导了《大庆战歌》(大型艺术性纪录片)、《火红的年代》、《三定桩》、《石油盛开大庆花》(大型艺术性纪录片)、《白莲花》等影片。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摄影家协会会员、顾问。 孙永平于2011年11月2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
邓楠,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北国江南》《六十年代第一春》《铁道游击队》《51号兵站》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文革中遭到批斗和毒打,1968年12月24日投河身亡。
李纬(1919年10月25日—2005年8月21日),原名李志远,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祖籍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内地演员。1937年,参演个人第一部电影《中华儿女》,从而开启了他的演员生涯。1940年,出演剧情电影《长空万里》。1948年,在剧情电影《小城之春》中饰演章志忱。1951年,与张莺合作主演爱情电影《只不过是爱情》。1956年,凭借剧情电影《我这一辈子》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个人二等奖。1961年,主演战争电影《51号兵站》。1963年,主演剧情电影《飞刀华》。1965年,在剧情电影《舞台姐妹》中饰演唐经理。1975年,由其参演的爱情电影《热浪》上映。1981年,主演剧情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3年,主演剧情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他凭借该片入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1987年,出演剧情电影《菊豆》。1989年,李纬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荣誉奖。1993年,凭借电视剧《神禾塬》获得第1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表演荣誉奖。1997年,参演电视剧《风雪夜归人》。2005年8月21日10时,李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
陈 克,男,汉族,1957年11月出生,广东湛江人,在职本科学历,1972年5月参加工作,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姓 名:刘 然性 别:女星 座:双子座血 型:O型身 高:170cm出生地:山东省生 日:6月12日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特 长:钢琴/唱歌/羽毛球签约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王人路  需要说明一下,老影星王人美有个哥哥也叫王人路,但此王人路非彼王人路。这个王人路原是哈尔滨的著名话剧演员,走上银幕时已是“满映”后期。王人路在“满映”主演的电影并不多,有资料可查的只有张天赐导演的【百花亭】。但王人路的名气丝毫不逊于那些大明星。何以为证,试举一例:东影撤退时,于洋没跟上大部队,不幸被捕。一个国民党警察认出了他:“你演的电影我看过!你认识王人路吗?”于洋当然认识,因为王人路经常到于洋母亲那里买菜团子,把于洋当小弟弟看。警察建议于洋请王人路当保人。于是第二天,于洋就被王人路保了出去。“长制”成立后,金山筹拍第一部电影【松花江上】,在寻找男主角人选时,浦克推荐了王人路。王人路果真演得很成功。也正是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人路摔断了腰椎,从此病退上海,瘫痪在床。尽管如此,王人路在解放后仍拖着瘫痪的身体参加了一部电影的拍摄,即白沉导演、孙道临、上官云珠主演的【南岛风云】。在此片中,王人路扮演一位游击队伤员,镜头很少,一句台词也没有。1978年,王人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