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图纸演员表

导演:郝光
日期:1965-01-01
热度:3

科学工作者李化思想麻痹,不遵守制度,随身带着秘密图纸外出开会。不料,在火车站将装有秘密图纸的公文包丢失了。公安女侦查员石云正在医院养病,得知情况后,立即出院接受任务。经多方调查,得知在李化乘的那列火车到站前半个小时,曾有个胖胖的、戴眼镜的、有点口吃的、拎着画有火箭图样的帆布包的人,匆匆而来;火车到站后,这个人在旅客的拥挤中又仓惶而去。就在石云苦思默想分析情况时,忽然传来消息,公文包找到了。原来老中医古仲儒和他的学生金大夫,常到李化的母亲陆文惠家中看病。这天夜里,在来陆家的路上,看见有个人鬼鬼祟祟地扔掉一包东西,他们捡起来带到陆大姐家,陆大姐一看,正是李化丢的那个公文包。里面的钱和粮票虽然没有了,可图纸仍在包里。侦查员小崔断定是一般盗窃犯干的,而石云认为在没有抓到罪犯以前,下结论为时过早。石云的丈夫陈亮是军区保卫部干事,根据领导指示,“他结识”了一个可疑的音乐工作者方丽。不久,石云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在郊区的火车轨道上抢救了一个人。被救的正是她要找的一位三轮车工人。由此肯定是敌人发觉不妙,企图杀人灭口。根据三轮车工人提供的线索,石云以派出所人员身份,到龙家酒家的西餐厨师叶长谦家进行了观察,并机智地套出了他口吃的特点,根据许多迹象,证实叶长谦就是犯案人。次日下午,叶长谦准备与方丽在东山酒家门前接头,刚刚在人群中露面就被古仲儒师生发现,被当场扭送公安局。在审讯中叶长谦百般抵赖,还企图毁掉拍有秘密图纸的胶卷,结果被石云机警地识破。到此,盗窃秘密图纸案告一段落。石云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向丁局长汇报。这时,陈干事来电话说方丽又邀他去听音乐,石云感到案件并未最后破获,断定方丽的背后一定有人指使,便对拾到公文包和揭发作案人的古仲儒产生怀疑。丁局长带领石云来到陆大姐家。陆大姐想起古仲儒大夫给她看病时,她曾去里屋打过电话,当时图纸就在桌子上。经过分析断定案件背后的操纵者就是老奸巨猾的古仲儒。于是他们立即进行了周密的布置。此时,方丽对陈干事倍加殷勤,而且借口姐姐病危,要陈干事越过禁区连夜送她到深圳,并说中途有位老大夫同往,陈干事一一同意。行至中途,古仲儒企图甩掉陈干事,到渔村寻访老关系,趁夜偷渡潜逃。这时,石云带领早有埋伏的公安人员和民兵将古仲儒和方丽逮捕。古仲儒企图趁黑夜毁掉证据,机警的石云从古仲儒鞋帮里搜出拍有秘密图纸的另一个胶卷,敌人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导演(1)
郝光,八一电影制厂一级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24年2月出生于山东掖县,1940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曾在《中国人》、《群策群力》、《雨过天睛》等话剧中担任角色,创作了《千里人骑千里马》等革命歌曲。1950年郝光赴朝作战。任某部团长。
演员(15)
中国电影演员和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后转业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擅长塑造我军高级将领。  参演电影:  1958年《海阔天空》饰 刘部长 导演:李舒田  1958年《返老还童》主演 导演:王冰  1958年《渡江探险》饰 师长 导演:史大千、史文炽  195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饰 孙明仁 导演:王萍  1958年《黑山阻击战》饰 雷师长  1959年《海鹰》饰 吴大伯 导演:严寄洲  1959年《赤峰号》饰 司令员 导演:严寄洲  1960年《三八线上》饰 人民军上校 导演:史文帜  1960年《奇袭》饰 一班长 导演:许又新  1961年《突破乌江》饰 敌旅长 导演:李舒田、李昴  1962年《哥俩好》饰 洪军长 导演:严寄洲  1964年《白求恩大夫》饰 于部长 导演:李舒田、高正  1965年《秘密图纸》饰 丁局长 导演:郝光  1975年《小螺号》饰 陈卫强 导演:刘欣  1976年《山里红梅》主演 导演:斯蒙  1979年《海外赤子》饰 司马威 兼任导演 导演:欧凡、邢吉田、万允吉  1988年《血洒天涯》饰 张杰 兼任导演  1994年《慰安妇七十四分队》主演 导演:陈国军  1995年《同志,感谢你》饰 老方 导演:Director  导演电影:  1979年《海外赤子》  1982年《山菊花》  1983年《你在想什么》  1985年《舞狮人传奇》  1988年《血洒天涯》
王心刚,大连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参演过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在《知音》影片中成功塑造了蔡锷的形象,荣获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同时有同名天津画家王心刚,其作品《太行魂》获得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王心刚 ,1932年1月生。1950年9月入伍。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1951年9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1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88年9月,确认为国家一级演员。 1989年2月,经总政治部批准按副军职待遇。1993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8月退休。曾在话剧《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中分别饰演主角。 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87年任中、加合拍影片《白求恩》中方导演,该片荣获1990年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曾3次被聘为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是\"文化大革命\"前经文化部批准的22位大明星之一。 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1991年被载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现任影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学会常务理事。
师伟,女,原名孙宗洵,1928年1月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祖籍山东。1946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大学物理学院生物系。曾参加“祖国剧社”,演出《虎符》等话剧。1948年入华北大学第三文工团,走上演员道路。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3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9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72年开始担任导演工作。曾获第十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奖特别荣誉奖。主要代表作品:话剧《北京人》、《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吕梁英雄传》、《儿女亲事》、《一场风波》、《林海雪原》、《不夜城》、《秘密图纸》等。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儿,由于舞台到银幕有一定距离,这又是她第一次登上银幕,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出色地完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获得影界内外的好评,她也因此片一举成名。1955年田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在校间,她从专家,老师那里吸取了很多表演方面的营养,并且在许多舞台剧中扮演角色,毕业后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这期间,她拍摄了《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江山多娇》三部影片,以《党的女儿》最为著名。1959年田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四部影片,还参加了几部著名话剧的演出。之后,她又拍摄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以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等影片。田华的丈夫是同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的苏凡。苏凡是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是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的负责人。当时为了保密需要,苏凡并没把任务告诉新婚妻子田华,田华也不知道丈夫为何突然失踪,苏凡率领舞美队用了28天时间完成了天安门的装修和舞台布置,为开国大典立下汗马功劳。导演叶大鹰根据苏凡和田华夫妇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天安门》,片中男主角田震英的原型就是苏凡,但苏凡为人谦逊,交代叶大鹰不要在剧中用他的真名。田华在2010年江阴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荣誉奖杯。
刘季云,原名刘恩绵,曾用名刘继云,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时,刘季云被授予中校军衔,他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中被授予军衔最高的演员。  刘季云自幼喜爱京剧,早年曾跟著名京剧老旦龚云甫(刘季云的姨父)学戏。1933年又拜著名京剧老旦文亮臣为师。但不幸的是在1935年时,刘季云因嗓子意外受损被迫中止学戏。这之后,为了谋生刘季云曾做过小职员。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冬天,不堪忍受日本人欺负的刘季云离开北平前往冀中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在冀中警备旅当战士。1940年冀中警备旅转战到太行山区后,刘季云因为会唱京剧调入到太行山实验剧团当演员。同当时在剧团的京剧名流吕班、裴东篱、史若虚等人一起开创了抗日根据地京剧事业。  1945年太行山各部队剧团合并以后,刘季云奉命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艺术指导。1949年二野渡过长江后,刘季云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后勤部文工团团长。1950年部队挺进大西南时,带领文工团从重庆徒步行军两千五百里到达贵阳。在行进过程中曾在沿途演出过《白毛女》、《军民一家》、《血泪仇》、《赶走红毛女》等歌剧。到达贵阳后,接受整编加入贵州军区文工团,刘季云任文工团团长。1951年10月,刘季云改任贵州各民族文工团团长,带领文工团员前往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3年刘季云调往解放军总政话剧团任演员。演出过《十六条枪》(饰维持会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饰汉奸歪脖子李)等话剧。在全国话剧汇演时获得二等奖。1956年被借用至八一电影制片厂参加影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拍摄。1957年又参与拍摄了影片《五更寒》,在剧中饰演老甲长劳良才。电影录制完成后,刘季云正式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在八一厂,他先后拍摄了《英雄虎胆》、《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夺印》、《秘密图纸》等多部影片。在影片《战上海》中,扮演国民党中将刘毅,他将刘毅将军起义时复杂的心态在大银幕上展现了出来。即表现了主人公深明大义率部起义的光明态度,又将其顾虑重重老谋深算的形象极细致的表演了出来,很符合当时起义部队军官的心理。影片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刘季云塑造的银幕角色,以反派见长。不幸的是,刘季云由于在长期工作中过度劳累,身染多种疾病,又加上受到迫害,于1971年6月24日病逝,时年60岁。
王毅,1933年10月出生,江苏南通人。1949年南通中学辍学,参加苏北军区文工团。1951年转入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1955年并入南京前线话剧团任演员。195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海鹰》、《林海雪原》、《怒潮》、《碧空雄师》、《秘密图纸》、《带兵的人》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文革中受冲击,按士兵复员处理。  1972年柳暗花明,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影片《山里红梅》《蓝天防线》担任副导演。1980年参与导演影片《一个美国飞行员》(与王为一合作),1982年参与导演《在这块土地上》(与徐丹合作)。1984年起独立执导,导演影片主要有《瓜棚女杰》、《巴陵窃贼》、《少侠奇缘》、《浴血卫士》、《省港双龙》(与周辉联导)等。执导电视剧《沙洲王子》、《他了解我》、《瞎子阿炳》(艺术顾问是王为一)等,曾任珠影电视部主任。其中影片《巴陵窃贼》系珠影80年代最卖座五部影片之一, 1989年编导的录像故事片《闪电手》,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录像带三等奖。电视剧《瞎子阿炳》获第十二届飞天奖提名荣誉奖。
张璋是八一厂演员。原名张占文,内蒙古人,出生年月不详。早年从事声乐表演,大约抗美赴朝期间参军,在志愿军文工团从事话剧表演。回国后曾驻防张家口,后入八一厂演员剧团任演员。文革中转业到北京齿轮厂,2001年去世。八一厂期间,参拍影片主要有《秘密图纸》金大夫、《东进序曲》李广文、《海鹰》敌舰长、《红鹰展翅》教官蔡杰飞、《回民支队》马大壮、《柳堡的故事》何金标、《怒潮》周参谋、《青年鲁班》技术员、《英雄虎胆》奸细田参谋、《南海长城》特务零九、《蒙根花》日本特务户田等。银幕上多扮演反角或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几乎全是配角。如《东进序曲》《怒潮》两个国军角色,属于可以教育过来的反角,《红鹰展翅》教官、《青年鲁班》技术员属于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回民支队》马大壮这类真正的正角不多。
张帆原名张执中,上海浦东人,1935年才13岁的她进了由黎锦晖一手创办的“明月歌舞团”,由黎锦晖改名张帆,随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和柬埔寨等地巡回表演。由此,开始了她长达50多年的演员生涯。  在这50多年里,她先后在上海明月歌剧社、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联、华影公司、上海益华、大风、兰心电影厂、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担任演员。1958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从旧社会的演员转变为新中国的文艺战士,张帆的人生可谓一段传奇!  上世纪40年代初,张帆出演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的电影《四姐妹》,她在片中演老三,结果这部电影一放便一炮打响,片中的四个女主角,享誉上海影坛。  从影几十年,张帆塑造银幕、荧屏形象60余个,在影视片《四姐妹》中饰主角三妹秀华,《天外笙歌》中饰女主角阿莲,《哭声泪痕》中饰女儿,《子夜歌》中饰女主角,《重负》中饰王大妈,《继母》中饰姥姥,《四世同堂》中饰马老寡妇等。其中《重负》中所饰的王大妈和《继母》中所饰的姥姥被提名第三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角候选人,《四世同堂》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她生前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张帆1938年开始灌录唱片,她的首张留声唱片便是在百代的副牌丽歌出版的《满场飞》。她曾灌录过约十几张个人留声唱片,都是1949年前的录音,分别由“百代”及“丽歌”厂牌出品,包括《臭虫歌》﹑《桃花朵朵红》﹑《我还有一线希望》﹑《朦胧月》﹑《苏堤春晓》﹑《贺新年》﹑《我要梦见你》﹑《我的心》﹑《荒野的花朵》﹑《水上鸳鸯》﹑《新月上草原》﹑《家乡》﹑《满场飞》﹑《夜里厢》﹑《暖昧的爱》﹑《村姑之恋》﹑《针线本相连》﹑《叹烟花》﹑《故乡曲》及《唯一爱的路》等。  2000年,张帆正式退休。  2001年,张帆曾和黄飞然接受“老歌俱乐部”邀请到新加坡会见歌迷。时隔约60年再度到新加坡,知道南洋一代仍有她的支持者,倍感安慰。  2007年10月22日,张帆在家中接受记者电话采访,回忆周璇时,突然发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5岁。
石存玉,男,1922年6月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演员。1948年9月入伍,曾任部队文工团组长、分队长等职。1957年应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在故事片《黑山阻击战》中扮演敌军长,从此走上银幕。  1958年8月正式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三十多年来曾在几十部影片扮演主角和配角。其中主要有:《破除迷信》饰老工人、《狼牙山五壮士》饰敌军官、《江山多娇》饰割眼艺人、《烈火真金》饰医院院长、《战上海》饰敌军长、《突破乌江》饰渔民、《碧海丹心》饰渔民老汉、《夺印》饰老农、《打击侵略者》饰朝鲜支前老汉、《苦菜花》饰四大爷、《秘密图纸》饰瞎老头、《激战无名川》饰朝鲜老大爷、《雷雨之前》饰老汉等。1978年5月不幸病逝。生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李力(1923,11—1992,9)原名李连生,山西洪洞人。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山西省妇女儿童工作团、八路军115师政训班、新军决死二纵队“吕梁剧团”等单位任工作队员、学员和演员。1941年赴延安“部队艺术学院”学习。在保卫延安战斗中,获“独立功勋荣誉章”一枚。1942年调入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从事演员工作,与朱丹西、孟贵彬、王炎、高保成、刘锡林组成“六人剧团”。战斗剧社时期,先后在话剧《把敌人挤出去》、《敌我之间》、《九股山的英雄》、秧歌剧《大家好》、《三个女婿拜新年》、《血泪仇》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50年任战斗文工团戏剧队副队长,曾主演话剧《在新事物面前》。1953年任总政文工团分队长。1956年10月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代行团长职务,任职十五年。先后拍摄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英雄虎胆》、《永不消逝的电波》、《狼牙山五壮士》、《林海雪原》、《秘密图纸》、《苦菜花》等影片。1976年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副政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92年9月病逝。
李壬林(1913~1983)河北安新李庄子村人。1931年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转入八路军。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演员、戏剧队队长、副社长,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平原和山区,多次参加战斗并进行战地宣传鼓动及战勤工作,深入游击区、敌占区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和开辟新区而进行政治攻势的演出。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1973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副政委。1979年回总政文工团任办公室主任。  曾参演多部话剧、歌剧、电影,有话剧《日出》、《把眼光放远一点》、《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井冈山》、《红缨枪》等。其中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联络员,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汇演表演二等奖。参加演出的歌剧主要有《王秀鸾》、《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在电影《白毛女》中饰穆仁志、《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伪军司令高大成、《秘密图纸》中饰特务叶长谦等。离休前后,仍参加和关心《冀中革命文艺斗争史》的编写组织工作。  1983年12月逝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按照李壬林遗言,将其骨灰洒在白洋淀。
杨成轩,吉林九台人,1927年8月出生。1946年在东北参加人民解放军,历任师宣传队员、副队长、队长,参加解放战争,后随军南下。全国解放后,于1950年,进入中南军区艺术学院导演系学习。1953年,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话剧队队长。曾主演《杨勇立功》、《大势所趋》等话剧,并在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重要角色。  1958年,杨成轩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之后,先后在故事片《战上海》中饰演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副司令刘毅的秘书;在《回民支队》中饰演马本斋的表弟、叛徒哈少福;在《林海雪原》中饰演土匪、小炉匠栾平;在《英雄虎胆》中饰演土匪;在《槐树庄》中饰演老农;在《夺印》中饰演二号反派、小陈庄大队会计陈广西;在《雷锋》中饰演看守仓库的老工人;在《分水岭》中饰演常老大;在《秘密图纸》中饰三轮车工人。他饰演过正面、反派、中间人物,但饰演的反派人物极为出彩,他饰演的反派人物不事张扬,深藏不露,却令人能感受到其骨子里的“蔫坏”。  杨成轩英年早逝,留下的电影作品不多。但他的表演基本功扎实,表演自然、朴实、内敛却颇有内涵。尤其是他塑造的几个反派人物,在他塑造的银幕形象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也是他创作的经典形象。如《回民支队》中的哈少福、《林海雪原》中的小炉匠栾平和《夺印》中的会计陈广西,都相当成功。  1976年,杨成轩逝世,终年方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