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河的黎明演员表

导演:鲁韧,朱丹西
日期:1955-01-01
热度:3

描写全国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南某藏族地区,团结藏族人民消灭残存将匪的故事。

导演(2)
演员(17)
刘儒,男,辽宁本溪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文工一团和四野四十九军宣传队工作。1948年调入东影任演员,创作组书记、主任等职,1973年至1990年任长影生产厂长,1985年至1994年任长春电影城总经理。他是中共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常委、长影副厂长。1994年7月18日病逝,享年69岁。
王人美原名王庶熙。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歌舞演员。湖南浏阳人,生于长沙。1926年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王人美到黎锦晖创办的上海美美女校学习歌舞。黎锦晖亲自为她改名为王人美,将这女孩列入王家的“人”字辈,是要破一破女性不入家族辈分的旧习。在美美女校学习歌舞期间,王人美就跟着黎锦晖学习歌舞,王人美果然没辜负期望,成为上海著名的歌舞明星。同年王人美到上海加入中华歌舞团。1931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电影演员,明月...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袁思达(1921—2013),陕西西安人。早年就读山西太原平民中学,1936年6月参加革命,加入山西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6月转入红军宣传队,开始从事文艺工作。1938年3月入延安抗大(第四期),毕业后到八路军129师宣传队。1939年初,入延安鲁艺(第一期)学习,演出过话剧《老三》、活报剧《打倒汪精卫》、《锔大缸》、喜剧《梨膏楼》等。毕业后到冀鲁豫支队(后分别改名为南进纵队二支队、新四军三师第八旅)宣传队任戏剧教员。1943年,任八旅宣传队队长。演出、组织《红灯》《良民》《锁着的箱子》《李秀成之死》《李闯王》。等剧。1946年初,任吉林扶余县城乡区区长兼党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卫生部宣传队队长(后改名第四野战军后勤文工团,任团长)。组织、排演《牛永贵负伤》《抓壮丁》《王三宝转变》《上当》《反翻把》《火》《升官图》等剧,参拍东影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二辑。  1949年10月,组织调他任总政武警文工团团长,他自己提出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最初任译制片导演,不久喜欢表演任演员。至1956年,参拍过《钢铁战士》(敌师长)、《刘胡兰》(地主吕善卿)、《猛河的黎明》(管事王文贵)、《祝福》(阿德)等影片。1957年被打成反革命极右分子,押送到北大荒853农场2分场6队 ,当了三年“右派”队司务长。1960年调北影,文革中又被批挨打,遭受非人磨难,直到1985年才真正摘帽,前后历时28年。也许因这原因,北影期间尽演些几个镜头的小角色。参拍过《边城》长年、《孔雀公主》勐板扎国大臣、《海囚》陈烟木、《木屋》易根柱、《双雄会》张勤、《相思女子客店》钱师傅、《酸辣姻缘》王老厚、《到青山那边去》四公公、《野狼谷》半条枪、《夺虎连环计》王槐等影片。另,在《伤逝》《长征》等影片跑过龙套。
刘春霖,生于1926年,河北肥乡人。1949年由部队调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保卫胜利果实》、《在前进的道路上》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后调离长影。在北影历任演员、副导演、导演。
于黛琴,1930年12月出生,籍山东栖霞县,生于辽宁大连。七岁读私塾,继而入桃源台小学。1942年小学毕业考入大连伏兄台学校。1945年底入岭前区政府宣传科,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46年春加入东北文工一团,在沙蒙、张平等人指导下,参加演出活动。1951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两次到抗美援朝前线慰问演出。1954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参拍过《葡萄熟了的时候》、《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影片。1957年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当话剧演员。  在青艺剧院,参演剧目五十多部。扮演的主要角色有《血泪仇》儿媳妇、《刘介梅》介梅妻、《夺印》烂菜花、《龙马精神》秀英、《保尔·柯察金》丽达、《降龙伏虎》李玉桃、《李双双》李双双、《红鼻子》叶太太、《曙光》岳灵姑、《战斗中的篇章》江青、《撩开你的面纱》小川惠美、《威尼斯商人》鲍希霞、《两颗金刚》日本妇女等。其中《李双双》获1964年优秀话剧演出奖,与张瑞芳塑造的李双双,并称“南北李双双”。《撩开你的面纱》获文化部举行的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威尼斯商人》中的鲍希霞,获1981年文化部颁发的一等演员奖。  80年代初开始,翻译出版了大量日本戏剧、影视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如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坎坷》《至爱》;日本话剧《结婚》《四川好人》《王子与乞丐》;音乐剧《安徒生之恋》;偶形剧《亨特和葛蕾特》;电影《在杂技团背后》等。同时,将中国话剧《天下第一楼》《可口可笑》《红鼻子》等译成日文,译作被专家公认为上乘之作。还发表《中国戏剧现状》《中国话剧发展史》等专著、论文。参与中日合作影视作品《别了,李香兰》《清凉寺的钟声》《廖仲凯》《秋瑾》等制作。她既是翻译,又是艺术指导、风俗顾问等。她为艺刻苦,演戏认真,功底扎实,具有朴实、自然、鲜明的艺术风格,善于刻划人物性格。
王苏娅,中国电影女演员,原籍河北蓟县,1938年生于北京,满族。1949年参军,在文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肆业。她出演的角色以强悍、泼辣著称。如《五朵金花》中的炼钢厂金花、《战火中的青春》中的高山、《海霞》中的阿洪嫂等。1949年参军时她刚满10岁,在部队文 工团任舞蹈、歌剧演员。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王苏娅的表演很真实且符合人物个性。在她拍摄《五朵金花》时,著名导演王炎又把这个“面庞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