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夫之恋演员表

导演:唐紹華
日期:1956-01-01
热度:2

新疆青年伊敏与富家少女玛丽汉相恋,玛父嫌弃伊敏是马车夫之子,出身寒微,反对他们交往。伊敏因此离乡背井,求取功名。玛父受迫于富豪布拉特的权威,勉强将女儿许配给布拉特后,一直以各种借口拖延婚期;五年后伊敏荣归故里,布拉特亦于此时要求尽速完婚,玛父因已应允婚事,无奈只能强逼玛丽汉嫁给布拉特,玛丽汉不依,于是布拉特与伊敏相约以两人决斗了结此事。伊敏不愿伤人,中枪受伤,玛父终于感动,成全两人婚事。此时内战爆发,伊敏投身军旅,期待战事结束后能重回故里,再续前缘……

导演(1)
演员(11)
丁瑩 (Ting Ying,1938年8月23日 - ),籍貫浙江省,香港出生,原名:季景鈺。1952年尚在香港聖嘉勒女書院(St. Clare\'s Girls\' School)唸書時,已投考「自由影業公司」(後來的「嶺光公司」),與林翠被譽為「自由影業公司」的「孖寶」。丁瑩(季景鈺)演出她的處女作為國語片《馥蘭姐姐》(1954年);首齣粵語片則是《銀燈照玉人》(1955年)。丁瑩(季景鈺)的代表作包括《十大姐》(1960年) 、《女人的秘密》(1961年)、《工廠皇后》(1963年)等。1967年製片家黃卓漢在臺灣成立「第一影業機構」,丁瑩(季景鈺)亦到臺灣拍攝國語片,1969年演出息影作《人鬼狐》後,丁瑩移居加拿大多倫多。
林翠(Jeanette Lin Chui,1936年-1995年),生于上海,籍贯广东中山,本名曾懿贞(Jeanette Tsang Yi Cheng),香港电影红星,著名粤语演员曾江之胞妹,即前香港歌手王馨平的母亲。她被香港影坛誉为“学生情人”、“NO小姐”,主演和参演的影片无数,亦正亦邪皆胜任,她曾问鼎香港影后宝座。  1949年随家人迁居香港,就读圣士提反女子书院。1953年考入由导演黄卓汉领导的自由影业公司,林黛正因《翠翠》(1953)名声鹊起,他灵机一动将新人取名林翠,希望能与林黛匹敌。1954年,凭处女作《女儿心》大红,成为台柱明星。  与自由影业三年片约期间,陆续主演《终身大事》(1955)、《马车夫之恋》(1956)、《山地姑娘》(1956)、《馥兰姐姐》(1956)、《蔷薇处处开》(1956)。同时外借给其他公司,如艺华影业的《化身姑娘》(1956) ,新天影业的《马路小天使》(1957)、〈流浪儿〉(1958)等。也曾为邵氏拍摄《夜来香》(1957)、《移花接木》(1957)、《千金小姐》(1959)等。1957年11月加盟电懋影业,开启其电影事业的黄金时期,主要作品包括《四千金》、《兰闺风云》(1959)、《豆腐西施》(1959)、《啼笑姻缘》(1964)、《空谷兰》(1966)、《苏小妹》(1967),期间也为邵氏拍摄《金菩萨》(1966)等。国泰电影出品的《游龙戏凤》(1968),是息影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她曾经历两次婚姻,第一任丈夫为名导演秦剑,两人于1959年结婚,1969年离婚,育有一子陈山河。1969年底嫁影星王羽,育有王馨平、王加露、王美怡三女,可惜仍于1975年分手。恢复单身后,创办真纳影业公司,出品唐书璇导演的《十三不搭》(1975) 及自导的《香港式离婚》(1976)。1977年移居美国旧金山,转而从事餐饮及租赁业。1980年末复出影坛,参与电影《海峡两岸》(1988)、《胭脂》(1991)及台湾电视剧《不了情》、《婆媳过招七十回》、《初恋三十年》演出,并有意转往幕后发展。1995年2月22日在台湾台北市突发气喘病殁于家中,享年59岁。
魏平澳(1929.11.29-1989.12.3),男,香港演员,被誉为“影坛才子”。早年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院,1949年赴台加入中影开始演艺生涯。当年因《阿里山风云》一片踏入影坛。其后参演多部港台电影,最为人所知的是《精武门》中饰演的日本翻译。在影片中他擅长演绎小人物、丑角或滑稽可笑的喜剧人物,被称为台湾的喜剧泰斗之一。他在文章创作及评论方面也有一番天地。1951年起陆续在《华报》、《中华日报》、《今日电影》等报刊上撰写杂文评论当下社会及电影圈轶事,其中部分收录在《艺坛照妖镜》一书,并著有《三只母老虎》、《门缝里看人》等 书。
房勉,著名影视人员,曾出演过多部邵氏电影,以正派长者形象居多。曾经参与制作过《春蚕》,曾出演《大刺客》、《功夫皇帝》、《销魂王》、《血符门》等。
王琛,1981年7月16日出生,现任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兼任影视配音演员。本科毕业院校是吉林艺术学院,所学专业是播音主持;硕士毕业院校是吉林大学,所学专业是管理学。2013年王琛主配的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3》获得了“第15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
台湾六七十年代最重要的导演。原名李子达。原藉江苏武进,1930年5月20日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曾在该校校园话剧社当编剧、导演和演员,后又在职业剧团工作三年。  1952年从影当演员,参演过《永不分离》、《马车夫之恋》等片。1957年任导演,1958年执导闽南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两相好》等。1963年成功地导演了他第一部国语影片《街头巷尾》,因成绩出色,被中影公司任命为主要导演。1958—1986年他共执导50多部影片。1963年合作导演的《蚵女》获1964年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后独立导演的《养鸭人家》获1964年第三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这两部作品同时开启了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风潮,李行因此迎来导演生涯中的一个黄金时代。1967年导演《路口》获同年第六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1968年导演《玉观音》获1969年第十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金禾奖和马尼拉市长特别奖。1971年导演《秋决》获第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导演奖。后又导演《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分别于1975年、1978年、1979年获第十二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成为著名的金马奖获奖专业户。《汪洋中的一条船》同时还获最佳导演奖,他本人因此片获台湾当局颁发的华夏奖章。  1983年与胡金铨、白景瑞联合导演的《大轮回》获意大利国际幻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为表彰他对台湾电影的巨大贡献,1995年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授予他终身成就奖。李行一生创作偏向保守,坚持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由衷拥护传统道德与家庭伦理。亦有评论指其作品“将社会困境的解决,寄托在一个不牢靠的人性情操上”,缺乏面对社会问题的勇气与批判现实的精神。
李溯,本名遂,又名李傀,唐代宗李豫十二子,唐德宗李适之弟。大历十四年(779年)封蜀王。建中二年(781年)改今名。建中四年(784年)泾原兵变中遇害。
1918年12月出生于广州,本名顾梦鸥,三岁到上海,由於哥哥和邻居皆为电影演员,使他渐渐对戏剧产生兴趣,也结识不少知名剧作家,并有机会旁听戏剧学院的课程。高中时期组织秋海棠话剧团,并且创办秋海棠半月刊,可惜只出版了两期便停刊。1936年日军对华侵略意图日趋明显,大学二年级的古军遂休学离家投笔从戎,在长沙考进国立戏剧学院,之后辗转陆续从事军队中的宣传表演工作。二战结束之后古军回到上海协助接收工作,并从事表演活动,且担任活报的影剧版主编。当时国共内战日益严重,古军又开始被四处调职,1948年他官拜中校,1949年辗转来到台湾。  来台之后他加入华报担任影剧版主编,并继续在舞台上演出,一直到1955年进入台制厂担任编导工作之前,他还曾经从事反共抗俄的宣传工作、担任中影刊物中央影剧周刊的主编以及新世界剧场副理。来到台制之后,由於家计负担问题他开始写剧本,由於台语片的风行,古军也写了不少台语片剧本。当台语片没落,演出机会减少之际,适逢中华电视公司开台,古军遂加入华视成为电视演员,二十年的电视生涯让他从演员转型成制作人,一直到1991年从华视退休为止。(http://www.1905.com/mdb/star/7285/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