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演员表

导演:威廉·惠勒
日期:1953-01-01
热度:3

英国的安妮公主到罗马去访问,国务烦身,但她又厌倦繁文缛节。一天晚上,身心俱疲的她偷偷来到民间欣赏夜景,巧遇报社记者乔。二人把手同游,相当快乐。公主更是到乔的家中作客并在那过夜。不料乔无意中发现了公主的真实身份,他决定炮制一个独家新闻,于是乔偷拍了公主的很多生活照,看到了成名的曙光。然而,在接下来与公主的相处中,乔不知不觉恋上了公主。为了保护公主的形象,乔只能忍痛抛弃功成名就的良机,将照片送予了公主。安妮公主在经历了罗马一日假期后,反而体验了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毅然返回了大使馆,为了本身的责任而果断抛弃了爱情。

导演(1)
威廉·惠勒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匠,因为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和拍摄作风。他是美国好莱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都非常活跃的大导演,他出生在法国的阿尔萨斯,1922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碰见了美国明星制的创建人卡文·莱默尔,莱默尔刚好是美国环球影业公司老板的亲戚,所以莱默尔就极力地怂恿和推荐威廉·惠勒到美国环球影业工作,他也觉得美国新大陆意味着机会和成功,于是,威廉·惠勒很快就来到了美国。  在环球制片公司担任了一些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副手之后,1925年他开始担任导演,这个时候,有声电影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正是默片时代的尾声。他一开始导演的大都是西部片,代表作是1929年导演的《地狱英雄》。没有过多久,在整个三十年代,他进入了自己电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时期,有过一个大萧条,但是给大众营造梦想的好莱坞的制片业,却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十分繁荣。这个时候,他主要是根据一些文学名作改编拍摄成电影,1937年,他根据海尔曼的话剧,改编拍摄了影片《死角》,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一年,他拍摄的电影《红衫泪痕》,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一个美国南方姑娘的生活悲剧。主演贝蒂·戴维斯因为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第1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39年他根据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主演是英国杰出的演员劳伦·奥立佛,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1年他执导了电影《小狐狸》,1942年执导的影片《忠勇之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这个时候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已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影片的诞生真是恰逢其时。它讲述了在1939年德国疯狂轰炸英国时期,一个在后方支持英国对德国作战的家庭女主人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高尚勇敢的英国妇女形象。这部影片在二战期间,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写信给制作这部影片的米高梅公司的老板路易斯·梅耶,说这部影片“是最好的战时动员,抵得上100艘战舰”。而拍摄完这部影片之后,威廉·惠勒立即以空军少校的身份参加二战、奔赴前线了。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是威廉·惠勒的妻子代替他领奖,她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威廉·惠勒正在德国的上空,冒着敌人的炮火,拍摄着一部空战纪录片。  二战结束以后,威廉·惠勒回到好莱坞继续拍摄电影,1946年,他导演的影片《黄金时代》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这部影片讲述二战结束以后,三个士兵回到家乡,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的故事,因为触及了美国的当代现实,反映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欢迎和共鸣。  但是很快,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开始在美国文化艺术界进行清洗,在1947年,把威廉·惠勒也列入了黑名单,认为他同情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威廉·惠勒是当时著名的“十君子”之一,他对他们的指控进行了批驳,认为他们这是对宪法的破坏和侵害。最后,他遭到了暂时停止导演电影的处理。由于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十分猖獗,所以好莱坞电影在政治运动和电视冲击的双重夹击下,开始衰落了。  危机往往造就英雄,威廉·惠勒是振兴好莱坞的重要人物,1953年,他执导了影片《罗马假日》,发掘出了杰出的演员奥黛丽·赫本,这个天使般的女人从此大放光彩,让世界观众为之倾倒,新一代明星诞生了。这部人所共知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英国公主,在罗马度假时,和一个美国记者相识的感伤恋爱的故事。男主演是派克,女主演奥黛丽·赫本因为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而这个时期,是好莱坞面对电视的挑战最为严峻的时期。1959年威廉·惠勒导演的巨片《宾虚》,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11项大奖,创造了奥斯卡影片中的获奖纪记录,至今没有别的影片能够打破这个记录,也使好莱坞找到了对抗电视的法宝,重新使观众涌向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史诗,他讲述了古代罗马一个犹太青年最后战胜敌人、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场面宏大,情节曲折,给好莱坞重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宾虚》是威廉·惠勒达到的一个高峰,也是美国电影的一个高峰。之后,威廉。惠勒拍摄的重要影片有1965年的《收藏家》,1968年的《滑稽女郎》和1970年执导的《琼斯的解放》,1965年他获得了美国电影科学与艺术学院颁发的撒尔伯格纪念奖,1976年又获得了这个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威廉·惠勒塑造了14个获得了奥斯卡表演奖的电影明星,他本人也三次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他执导的《黄金时代》、《罗马假日》和《宾虚》都已经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以追求完美著称,经常反复拍摄,有一个“拍99次的惠勒”的称号。
演员(20)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英国女星,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知名音乐剧与电影女演员,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特使。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生前主演的多部电影如《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为无数人眼中的经典。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出生: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赫本嘉莲-拉斯顿(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奥黛丽赫本的父亲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拉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Ruston)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女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她的父亲不久后将其祖母嘉莲赫本(Kathleen Hepburn)的姓氏加到了自己的姓氏中,于是奥黛丽赫本的姓氏也随之改为了赫本-拉斯顿。她母亲的第一次婚姻是嫁给了一位荷兰贵族容克·亨德里克·古斯塔夫·阿道夫·夸勒斯·范·乌佛德(Jonkheer Hendrik Gustaaf Adolf Quarles van Ufford),并生下了两名与奥黛丽·赫本同母异父的兄弟容克·阿诺德·罗伯特·亚历山大“阿历克斯”夸勒斯·范·乌佛德(Jonkheer Arnoud Robert Alexander "Alex" Quarles van Uffor)(1920-1979)和容克·伊万·埃德加·布鲁斯·夸勒斯·范·乌佛德(Jonkheer 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1924- )。 尽管奥黛丽赫本出生于布鲁塞尔,但她仍然拥有英国国籍。由于她的父亲要经常往来于布鲁塞尔,英国和荷兰三地,他只有偶尔才回家团聚。  童年:  奥黛丽赫本六岁开始在英国入学,在1935年至1938年间,曾就读于一所位于英国东南部肯特郡埃尔海姆乡的寄宿学校“密斯利登学校”(Miss Rigden\'s School)。但旋即由于她的父亲信仰法西斯主义,与奥黛丽赫本的母亲离婚后离开了家庭(1935年)。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窜改了自己的身分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有利于变造),但是这个名字从未合法正式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第三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奥黛丽赫本的舅舅也被处决,母女俩被迫过著贫困的生活:据说在1944年荷兰饥荒期间,她常以郁金香球根为食,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奥黛丽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挨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  转型:  虽然《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原属意玛丽莲·梦露饰演女主角赫莉·葛莱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奥黛丽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与强尼·莫瑟的月河而与电影公司起冲突,是事后证明她的演出与坚持是对的: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片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奥黛丽赫本接下《双姝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谜》(Charade)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本却因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奥黛丽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心灵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1989年,奥黛丽赫本在其生涯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中饰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间,奥黛丽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88年度奥斯卡人道奖授予了她。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在瑞士托洛谢纳(Tolochenaz)的住所,因结肠癌病逝。
格利高里·派克出生在美国加州,他的童年十分动荡,五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派克被送去和祖母一起住。日后他回忆说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每周一次和祖母去电影院看电影。上学的时候派克迷上了表演,决定当一名演员。他先加入了纽约的邻家剧场,又在毕业后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1942年他在埃默林·威廉的舞台剧《清晨之星》中第一次登场。  1943年他进入好莱坞并于次年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荣誉之日》。同年他的第二部部电影《天路历程》(The Keys To The Kingdom)为他带来了第一次奥斯卡提名。1945年他又出演了希区柯克的影片《爱德华医生》并受到好评,此后陆续以《鹿苑长春》(1946)、《君子协定》(1947)、《晴空血战史》(1949)三部影片接连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以《鹿苑长春》一片获得金球奖。这时的他已是片约不断,决定只接拍自己感兴趣的影片。派克身高1.91米,他的大多数时候都扮演着高大,正直严肃,充满着英雄主义的美国绅士,这一形象与他本人的性格十分相近(派克在好莱坞的公益事业上享有崇高的名声),因此演起来十分自如。而1962年那部最终让他抱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伸张正义,不畏强暴的律师角色,也正是他这一形象发挥的极致。  但派克本身并不满足于不断重复自己,他不断地尝试拓宽戏路,使得他演出各种角色都非常深入而逼真,如1961年的经典恐怖片《海角惊魂》。80年代后派克逐渐转向电视剧。他的最后两部电影是1991年的《抢钱世界》和《海角惊魂》的重拍版,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和当年不同的角色。  派克在1968年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派克在政治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1967年他曾获杰出人道主义奖,还曾获得自由勋章。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他曾说过:\"在这部影片中,我投入了我的一切,我46年的生活中所感受和学到的一切,那些关于家庭、父亲和孩子的,还有我对种族主义和司法公正的认识\"。他热心参加公共事业,有多个公益事业和影视事业方面的职务。  2003年6月12日,派克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埃迪·艾伯特( 1906 – 2005),1906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罗克艾兰市,演员。曾在明尼苏达州大学求学,进入影坛前在马戏团当空中飞人演员,还演过广播剧和舞台剧。1938年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订拍片合同,第一次上银幕的影片是《军校风光》,之后参加了很多影片的演出,多为次要角色。
派克在1968年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派克在政治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1967年他曾获杰出人道主义奖,还曾获得自由勋章。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他曾说过:\"在这部影片中,我投入了我的一切,我46年的生活中所感受和学到的一切,那些关于家庭、父亲和孩子的,还有我对种族主义和司法公正的认识\"。
Andrea Esterhazy,演员,主要作品《梵蒂冈的死亡号角》、《屠龙计划》、《迷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