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的故事演员表

导演:王苹,黄宗江
日期:1957-01-01
热度:3

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王苹倾情演绎革命爱情,二妹子陶玉玲成为50、60年代中国观众的"红色恋人"! 影片《柳堡的故事》是石言、黄宗江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是新中国电影罕见的描写现役军人的爱情故事影片,可谓打破了当时的禁区。影片的新颖之处在于,在描写战争时期的军人生活的影片中不着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着重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个人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其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在战争叙事中融入温馨的爱情场景,是影片至今魅力不衰的"奥秘"。导演王苹以女性化的视听语言,述说了一段兵民之间的经历,从而使人们对战争历史的追忆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温馨。《柳堡的故事》突出了优美的人物形象,突出了苏北水乡的风车、杨柳、板桥、轻舟的优美画面,加上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大胆的爱情歌唱和电影音乐的委婉多情的旋律,极具优美动人的抒情效果,让人心旷神怡,且久久萦怀不去。影片的女主演陶玉玲虽是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但却把二妹子这一角色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表现得十分细腻动人、清新可感。陶玉玲的东方式的秀媚,或者说是东方式的柔婉,最能打动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心弦。影片映出后,陶玉玲顿成闪亮明星,成为一个时代的美丽与情感的不能言宣的象征和许多中国男观众的审美典范和梦中情人。 影片是以宋伟故地重游的回忆开始的。1944年春天,宋伟在新四军某部二连当指导员,他们连开到柳堡村一带练兵整训。这里是新区。由于敌人的诽谤宣传,开始时群众还躲避着部队,新四军战士马上展开爱民工作——帮助群众扫院子、担水、修房子、插秧等。当地群众意识到这是一支自己的队伍。四班住在勤劳善良而又胆小怕事的田老头家里。田老头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儿二妹子和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儿子小牛....

导演(2)
王苹(1916年9月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光珍,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1935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无限生涯》。1947年,参演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1953年,执导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红似火》。1976年,与黄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笑面侠》的助理导演。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我们是八路军》。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中国影视剧作家。祖籍浙江瑞安,生于北平。10岁就发表独幕剧《人的心》。在青岛读中学时,又陆续发表诗文。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剧社演出活动。1938年入燕京大学外国文学系,参予组建燕京剧社。1940年在上海、重庆等地当演员,还在舰艇上当水手。抗战胜利后复学回到燕京大学。1947年,创作四幕话剧《大团圆》,由上海清华影片公司改编成电影。1957年,《柳堡的故事》获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三等奖。1958年起,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59年,《海魂》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为世界和平而斗争二等奖。1963年,创作剧本《农奴》,标志着其电影剧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黄宗江才华横溢,生活积累厚重,并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曾被聘为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其“文革”后的电影剧作有《柯棣华》和《秋瑾》。   2010年10月18日下午1点47分,黄老因结肠癌引起肺感染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9周岁。
演员(12)
陶玉玲,中国影视女演员。生于江苏镇江。先后参加《二泉映月》、《归宿》等影片的拍摄。因在电影《任长霞》中扮演任长霞的母亲获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因电视剧《张培英》的表演创作获全军第五届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多次获各种奖励,并于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获表演艺术成就奖杯。于2005年获得中国电影表演学会授予的“百位优秀演员”称号、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漠雁(1925~2009.3.27)原名奕为伦,笔名韧风。山东福山(今烟台)人。剧作家、导演。1942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国防剧团演员、编辑,第三野战军文工团戏剧教员、戏剧队长、文工团副团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员、队长、团长,军区文化部专业作家。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诗《白衣战士》,剧本《邯郸起义》、《三班号》、《瞎老妈》(合作)、《霓虹灯下的哨兵》(合作)、《城下城》(合作)等。话剧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获1964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奖,剧本《城下城》获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剧本创作奖,《淮海大战》、《宋指导员日记》、《故乡情》均获解放军优秀剧本奖。(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627/c404940-28492135.html)
廖有梁(1937—1999)上海嘉定人,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在歌剧《王秀意》中饰演王秀意之子。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二十军文工团团员。随部队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部队回国后,二十军文工团解散,廖有梁被调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文革期间,被调到上海邮电局运输处当业务员。后来先后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工作,参加过话剧《傻子进行曲》、《OK,股票》、《入城》等的演出。主演过影片《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都市里的村庄》、《在被告后面》等。1999年因肝癌病逝。
张璋是八一厂演员。原名张占文,内蒙古人,出生年月不详。早年从事声乐表演,大约抗美赴朝期间参军,在志愿军文工团从事话剧表演。回国后曾驻防张家口,后入八一厂演员剧团任演员。文革中转业到北京齿轮厂,2001年去世。八一厂期间,参拍影片主要有《秘密图纸》金大夫、《东进序曲》李广文、《海鹰》敌舰长、《红鹰展翅》教官蔡杰飞、《回民支队》马大壮、《柳堡的故事》何金标、《怒潮》周参谋、《青年鲁班》技术员、《英雄虎胆》奸细田参谋、《南海长城》特务零九、《蒙根花》日本特务户田等。银幕上多扮演反角或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几乎全是配角。如《东进序曲》《怒潮》两个国军角色,属于可以教育过来的反角,《红鹰展翅》教官、《青年鲁班》技术员属于有阴暗面的正角形象,《回民支队》马大壮这类真正的正角不多。
徐林格,祖籍天津,1930年3月20日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从小提篮叫卖烧饼、油条,维持生活。但他聪明好学无师自通,自学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竟然多才多艺,尤其善长写仿宋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林格参加国民党军队文工团,成为一个文艺兵。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在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当演员。南京军区成立后,调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任演员。  徐林格不仅有着英俊的相貌,儒雅的气质、风度,还有很好的表演天赋。参加解放军后,在多部话剧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东海最前线》中的参谋长、《烈火红心》中的韩书记、《一江红旗》中的团长、《我是一个兵》中的指导员、《东进序曲》中的新四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孟器宇、《杨根思》中的马标、《红缨歌》的尤独清、《箭杆河边》中的农民老吴头、《最后的窗户》中的堪特、《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八连指导员路华等。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上甘岭》时,徐林格饰演七连指导员孟德贵,第一次走向银幕。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孟德贵就身负重伤双目失明,但徐林格以朴实无华的精湛演技,把指导员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党组织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凝聚力表现得丝丝入扣,又荡气回肠。  1957年,徐林格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柳堡的故事》中饰演男二号主角、新四军某连指导员。他以细腻、准确的表演,把指导员这个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形象鲜活生动。部队战士与驻地女青年恋爱,因对军民关系具有破坏力,一直被部队禁止。现实生活中,恋爱当事人常常因难断情丝或处理不好而受到处分,甚至被处理退伍。而指导员对李进与二妹子恋情的处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人情味。他不仅及时挽救了李进,也帮助李进在汲取教训后快速成长起来,并在胜利后帮助李进与二妹子重逢。在如诗如画的含蓄、曲折的爱情故事背后,彰示的是人民军队纪律的严明和政工干部的人格魅力。  1964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搬上银幕,徐林格在影片中饰演男一号、驻守上海南京路上的八连指导员路华。徐林格再次以细腻、自然的表演,精准生动地塑造了指导员路华的人物形象。路华在处理童阿男负气开小差、三排长陈喜在糖衣炮弹攻击下步入歧途等问题上的敏锐、政策观念、工作艺术和人格魅力,都令人折服,受人爱戴。《霓虹灯下的哨兵》讲述的故事,对从战争中走进和平时期的部队具有共性意义。因此,《霓虹灯下的哨兵》大获成功,尤其倍受部队官兵欢迎,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反映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片中,徐林格主演的《柳堡的故事》和《霓虹灯下的哨兵》两部影片,都是经典、巅峰之作,至今无可与之比肩或超越者。  徐林格与他塑造的人物一样,为人谦和,品行端正,很有人缘。但在“文革”中同样未能免遭厄运。因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亲属的“历史问题”,他被隔离审查,下放到安徽大蜀山农场劳动。不久又被迫转业到杭州味精厂当工人。1974年,徐林格奉命回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并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教片《走访地下城》中饰演人防办主任。1975年,他受邀在外拍摄影片时,因肝癌抢救无效去世。
康天申(1929—2016.06.05),男,1973年3月至1973年7月作为解放军\"支左\"人员担任石家庄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1981年5月,石家庄市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选举康天申为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