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添花演员表

导演:谢添,陈方千
日期:1962-01-01
热度:13

1950年代,国内某个偏远小火车站上有这样一群人:绰号“老解决”(赵子岳)的老站长,工作、生活经验丰富,车站与附近公社的大小事务,基本没有能难倒他的;外号“老怀表”(田烈)的老站务员,即将退休却不舍得退休,对于要来接替他工作的年轻同事,他是一百个不放心;兼管职工福利的站务员“秦广播”(陈志坚)人如其名,一天到晚播报着头条新闻;人称“小发明”(曹昌焕)的搬道员工作之余爱鼓捣小创造,他正和姐姐铁英(李长乐)计划着在小河边建个小发电站,好让车站和公社用上电,不过这事是瞒着“老解决”偷偷进行的。此外,车站附近的生产队上有一位人送外号“胖队长”(凌元)的妇女队长,她跟“老解决”已互相喜欢了很长时间,但双方都羞于表白。要接“老怀表”班的是原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韩非)。满怀一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书生气十足的段志高由于经验不足闹了许多洋相,惹得“老怀表”摇头叹气,对他颇为不满,但“老解决”很看重他这股子热心劲,认为假以时日他会有大作为。——段志高的能力,也的确如“老解决”所预言,他在筹建发电站一事上帮了“小发明”和铁英许多大忙。不久,筹建发电站一事被“老解决”得知,众人本以为他会生气,哪想他竟大加赞叹,而发现“万事俱备,只缺一个发电机”时,如何筹到一个发电机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一旁的“老怀表”也在听过段志高的方案讲述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夜半“老解决”自言自语,所念叨的发电机被隔墙的“秦广播”理解成“胖队长”,于是次日天不亮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胖队长”广播这条大新闻,巧的是,“老解决”刚好准备向“胖队长”借用发电机。两人随后的碰面令人捧腹。而段志高和铁英在朝夕相处中,也不知觉互生好感。

导演(2)
谢添,著名电影表演、导演艺术家,在其一生中以极大的热情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从此进入影坛。后相继参加拍摄《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1937年,抗战爆发,加入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八
陈方千原名陈方骞,祖籍靖安县香田顾山,1920年7月10日出生于北京市。 陈方千自幼家道中落。曾先后就读于北平梁家园小学和私立中华中学,高中二年级辍学。1936年以后,先后在北平市第二烈性毒品戒除所、河北省大兴县公署当录事、办事员。1940年任华北广播电台新闻编辑。1945年,他与友人在北平组织了铁马剧团,任副团长。1946年参加北平剧社,在话剧《日出》、《原野》、《雷雨》中扮演主要角色。  1947年他组织拓荒剧艺社,自编自演过歌剧《还乡曲》。同年10月,陈方千等人考入前中央电影制片厂第三厂,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在《青梅竹马》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及其他角色。1949年4月陈方千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并在《英雄司机》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6年陈转为导演,和著名导演谢添合作,先后共同编写和导演过《洪湖赤卫队》、《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花儿朵朵》、《锦上添花》、《春暖花开》、《小铃铛》等影片。  他单独导演的,有故事片《幽灵》,戏曲片《包公误》、《背靴访帅》、《李天保娶亲》、《红娘》、《嫁不出去的姑娘》,宽银幕戏曲艺术片《哪叱》等,除十年动乱时期被迫中断工作外,他参加拍摄执导的各种类型的影片共有36部,其中如《洪湖赤卫队》、《锦上添花》、《花儿朵朵》等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儿童故事片《小铃铛》曾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编导一等奖。儿童小歌剧《小熊请客》获作曲一等奖。  陈方千十分珍惜自己的晚年,常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为丹”、“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诗句自勉,1978年至1985年间就改编、导演了10余部各类影片,还帮助河北、河南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不少人才,河北电影厂称他是“河北电影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导演影片《泪洒姑苏》拍摄后期,他曾一度卧床输液,但病情一好转,又夜以继日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85年3月21日,人民艺术家陈方千与世长辞,享年65岁。  陈方千多才多艺,除编导、表演外,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音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于钢琴、手风琴的即兴演凑。晚年担任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家传记》中有其传记。
演员(12)
韩非,中国电影男演员。本名韩幼止,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北京,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  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韩非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风湿长年影响着他心脏的健康。1985年1月4日韩非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享年66岁。
陈志坚,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陈志坚从福建省安溪县第一中学高中毕业,考入福建师范大学。1985年本科毕业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圣地亚哥的索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获得杜奈尔奖。2012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年10月,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
凌元(1917.2.8―2012.1.20),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张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学,后在长春百川医院任助产士; 1937年入满洲映画协会表演训练班,同年在影片《壮志烛天》中饰演母亲一角;1946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1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60年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忠厚、善良、贤淑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她还曾在电影《平原游击队》、《黑三角》、《甜蜜的事业》、《锦上添花》等中担任重要角色;凌元从影50年,塑造了百部影片中农村中老年妇女的银幕形象,以喜剧见长。2012年1月20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1932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员,1937年起先后任安泽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团、中共太行区委会、太行山剧团、太行军区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工作,任团长等职。赵子岳以擅长扮演农民角色著称,擅长喜剧风格。除电影外还参加拍摄了《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十余部电视剧,有口述作品《赵子岳传》存世。赵子岳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1997年因病去世。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河北人,1938年10月生,195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表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参加过《锦上添花》、《青年鲁班》、《智截玉香笼》、《孔雀公主》、《伤逝》、《马加和凌飞》、《奇迹的再现》等影片并扮演重要角色。还为影片《沸腾的生活》、《冰雪之门》以及电视剧《阿信》、《挚爱》等配过音。曾演过舞台剧,导演过译制片《笑面人》、《斯特林堡的一生》等。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员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黄宗洛,男,原名黄宗河,1926年出生于浙江瑞安,浙江瑞安人。国家文艺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话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到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访问演出。黄宗洛在演艺界以擅演小角色闻名,荣获“龙套大师”称号。黄宗洛与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兄妹三人被誉为艺术圈里的“黄氏三杰”。2012年6月30日下午黄宗洛因重症肺炎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1年7月出生,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奉天演剧专科学校。1941年在伪满映画协会当演员,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新华影片公司、中华联合影业公司担任导演、演员,1945年转到北京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直至1949年接管更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影五十年,参演影片一百五十多部,而且专演配角,多为反派,如《吕梁英雄传》中的日本小队长、《龙须沟》中的冯狗子、《林家铺子》中的陆和尚、《小兵张嘎》中的胖伪军、《神秘的大佛》中的管家赖猴、《武林志》中的尤掌柜、《假大侠》中的响破天、《烈火金刚》中的解老转以及电视连续剧《夜深沉》中的张三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熊塞声(1 916—1981年)原名熊贤缪,籍江西南昌(父是南昌人,母是长沙人),生于黑龙江通北县。姐妹七个,排行老五。五岁那年,做木兰县县长的父亲故去,房产被人坑骗,全家迁居齐齐哈尔,熊塞声进了教养院。演过《可怜闺里月》的女主角,还在熊佛西的《洋状元》里扮演一个角色。十七岁那年,进锦州一家产院学护士。1934年考入山东民众教育馆戏剧训练班,1935年夏到北平,入中国旅行剧团,并从事地下工作。1936年5月,经组织同意考入通州师范,因参加学生运动受学校处分,离开到上海旅行剧团,参演《保卫芦沟桥》、《油漆未干》、《威尼斯商人》等话剧。1937年在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的《摇钱树》《王老五》《新旧时代》等五、六部影片中跑过龙套。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二队,演出过《保卫芦沟桥》、《九·一八以来》等话剧。同年冬赴延安,任抗战剧团演员,不久调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当演员。  延安期间,参演《广州暴动》《绿色的包袱》《大团圆》《中秋》《婚事》等话剧,歌剧《血泪仇》、《白毛女》、《夫妻逃难》等。其中《中秋》获表演一等奖。抗战后任东北文工二团演员,主演话剧《血债》、《清算》,编写秧歌剧《自卫军抓胡子》。不久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科长。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银幕上多演各种类型老太太。角色主要有《回到自己队伍来》中的吴大刚母亲、《内蒙人民的胜利》中的顿得布母亲、《沙家店粮站》中的石母、《马》中的常大娘、《哥哥和妹妹》中的奶奶、《探亲记》中的眼镜大娘、《赵小兰》中的赵老太太、《春暖花开》中的桂英婆婆、《锦上添花》中的广播妻、《甜蜜的事业》中的老奶奶等。  1956年调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演出《同甘共苦》、《英雄司机》、《大雷雨》等话剧。1961年回北影。从艺同时,长期从事儿童文学业余创作。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独幕剧《还我的孩子》(1938年),秧歌剧《自卫军抓胡子》(1947年)等。解放后的主要作品有:童话剧《马莲花》(1951年)、独幕话剧《一架缝纫机》(1958年)、《骄傲的小燕子》(1958年)、东北民间故事集《马郎》(1958年)及童话诗《大白兔的故事》(1962年)。1979年与冰心主编《1949——1979年儿童文学剧本选》。其中《马莲花》曾获第二次全国少年文艺作品评奖二等奖。她与爱人梁彦合写的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钟义和小白龙》(1956年)和神话剧《巧媳妇》(1956年,就是影片《画中人》剧本)。
王炳彧(1935—1982),男,北京电影制片厂、凤凰影业公司演员。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在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影片《穿山巨龙》(1958,饰演老司机张果祥)和《父子俩》(1960,饰演地下工作者老高)及短片《同志》。还参加过话剧《党的女儿》、《雷雨》的演出。1959年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青春之歌》的拍摄,饰演东北流亡学生。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北大荒人》(1961,饰车向阳)、《锦上添花》(1962,饰铁英父)、《停战以后》(1962,饰李连长)、《小兵张嘎》(1963,饰老满叔)、《地道战》(1965,饰高老忠)、《浪涛滚滚》(1965,饰牛相周)、《红石钟声》(1966,饰徐海波)、《海霞》(1975,饰刘大伯)、《红雨》(1975,饰王老庆)、《万里征途》(1977,饰周云鹏)、《风雨里程》(1978,饰严昆玉)等影片,还在译制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地球厅老板库茨曼配音、译制片《桥》中为游击队员迪希配音。1978年底与夫人移居香港,在凤凰影业公司当演员,曾拍摄过《通天临记》(1979,饰黑社会大佬)、《密杀令》(1980,饰开封府班头)、《泰山屠龙》(1980,在序幕里饰演了即刻被反派杀死的众侠士之一)等影片。1982年因心脏病突发病逝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