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振国演员表

导演:于彦夫
日期:1965-01-01
热度:4

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我国大片领土惨遭日寇蹂躏。河北开滦煤矿的矿工们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罢工。赵各庄煤矿纠察队长节振国,爱憎分明,不畏强暴,与日寇和资本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煤矿总管耿三合威逼工人冯老顺上班顶债,企图涣散人心。节振国见义勇为,卖掉祖传宝剑,帮助冯老顺还债,戳穿了耿三合的诡计。时值年关,工人们的生活十分困难,耿三合借机用金钱拉拢节振国和罢工的工人,遭到拒绝和痛斥。节振国看到工人们生活困难,心急如焚。他由于缺乏斗争经验,未征得中共地下党员胡志发的同意,私自决定带领工人们抢煤场,结果遭到日寇的武装镇压,致使结拜兄弟杨小霖和夏连凤被抓走。夏连凤经受不住敌人的威逼诱惑,成为无耻的叛徒。节振国见到工人兄弟被捕非常气愤,要和敌人拼命,地下党员胡志发对他进行启发教育,使他提高了觉悟,懂得了斗争策略,并深深体会到,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党的领导,就像黑暗中失去了指路明灯。日寇队长滨田迫于工人们的压力,一面答应工人们提出的条件,一面在叛徒夏连凤的带领下,四处搜捕工人领袖。节振国被迫逃到乡下杨小霖家中躲避。敌人抓不到节振国,便将节的妻子刘玉兰抓走。在杨小霖家,胡志发向节振国传达了上级关于举行工人暴动的指示,并让他去腰山受训。这时,叛徒夏连凤又带人前来追捕逃走的杨小霖,而节振国与杨小霖已经一同去腰山受训。结果,杨小霖的母亲杨大娘被叛徒打死。节振国在受训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组织游击队下山打击敌人。在唐家庄,他们砸了警察所,打死牛巡官;在赵各庄,大闹迎宾楼,抓走了特务组长,抢走了全部枪支弹药;在林西矿,一把火烧了拘留所,抢走了枪支弹药,放走了全部被捕的工人。游击队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节振国根据上级指示,深入矿区,积极组织工人准备举行武装暴动。滨田得到节振国回来的消息,假意释放节振国的妻子刘玉兰,企图突然袭击,将游击队一网打尽。节振国根据得到的情报,决定把暴动时间提前,并将计就计,打死了叛徒。之后,节振国又智擒汉奸总管耿三合,打死了滨田。工人暴动成功了,在矿区建立了冀东第一支工人游击队。

导演(1)
电影导演,原名于景霖,辽宁安东(今丹东)人。少年时代对电影产生兴趣,1941年安东林科高中辍学后去日本九州鹿儿岛学养蚕,回国后,加入业余剧团。1942年考取满洲映画协会,任演员。抗战胜利后,投身到护厂工作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后,他曾任导演助理、剧务主任、音乐组副组长、译制片导演等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的拍摄,导演了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侦查员的功勋》等影片。  1950年1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高歌猛进》、《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中任副导演。1956年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夏天的故事》(1955)。尔后几十年导演了《芦笙恋歌》(1957)、《笑逐颜开》(1959)、《徐秋影案件》(1958)、《万木春》(1961)、《自有后来人》(1963)、《创业》(1974)、《最后八个人》(1980)、《勿忘我》(1982)、《十六号病房》(1983,合作)、《黄山来的姑娘》(1984)、《鸽子迷的奇遇》(合作,1986获第五届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金章奖)、《陆军见习官》(1987)、《金钱大裂变》(1989)、《那年的冬天》(1990)等影片。其中《十六号病房》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两项奖。  他的影片题材广泛、结构完整,生活气息浓厚,善于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1985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吉林分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于彦夫于2005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1岁。其夫人张圆2000年8月10日去世,终年74岁。
演员(5)
有媒体爆料,在美国新泽西州网站发布的结婚登记信息显示,与张靓颖结婚的是一位英文名“MICHAEL ZHANG”的人。随后记者从一位央视晚会副导演那里了解到,这位“MICHAEL ZHANG”中文名叫张海涛,是一位能精通20多种乐器的“音乐狂才”,6岁开始学习唢呐,也被称为“唢呐王子”,早年还获得过“金钟奖”通俗组一等奖,与央视有着不解的密切关系,后期随父母服装贸易生意移居美国,家族企业雄厚,身家数十亿,是时下流行“富二代”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