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2演员表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日期:1974-12-12
热度:5

影片主要讲述第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阿尔·帕西诺 饰)的奋斗历程,同时回忆了第一代教父维多·柯里昂(罗伯特·德尼罗 饰)创业的艰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两代教父的事业、家庭生活。麦克为儿子托尼举行圣餐仪式和庆祝活动的当夜,麦克在家中遭到袭击,凶手被人灭口,面临接管家族事业以来的重重危机,麦克回忆起了父亲维多·柯里昂年轻时在美国的创业历程。麦克一边调查袭击的真相,一边继续开展赌博、酒店等生意,和另一个黑帮人物海门罗斯斗智斗勇,不断扩大势力。终于,麦克的不法行为引起了政府的关注,麦克受到一系列的指控;同时,麦克的家庭也遇到了危机,夫妻感情濒临破裂;而最让麦克痛心的,却是家族中,亲人的背叛。和第一代教父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比起来,麦克无疑很失败。麦克怎么样面对事业、家庭的双重危机?为什么两代教父会有截然不同的家庭生活?让我们自己在影片中寻找答案。

导演(1)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导演。1939年,他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他从小就对电影十分着迷,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在参加校内戏剧演出时,他几乎什么都能干。大学毕业后,科波拉进入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其间,他应聘参加了好莱坞导演罗杰·考尔曼的摄制组,当了一名打杂工。  从加州电影学院毕业的科波拉起先充当的是编剧的角色。但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视、贬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PATTON》)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此后,科波拉又满怀热情地担任了导演的职务。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与美国观众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1972年,科波拉执导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识地去表现了美国黑手党的活动与美国政界、司法界的关系,而且还从同情的视角去表现了这些黑社会人物的“人性”。他们并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见的那种杀气腾腾的恶霸歹徒,而是同样重视家庭伦理的“严父”和“富有责任心”的“有志青年”。这种新的构思使美国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影片宣传的那种奋斗精神与美国社会一贯提倡的“美国精神”十分契合,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74年,科波拉又执导了《对话》(《The Conversation》)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公众当时出现的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那种惶惶不安情绪。影片广受好评,再次显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导演才华。同年,科波拉还导演了《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Ⅱ》),该片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六项大奖。  《教父》和《对话》使科波拉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商业成就,他更是踌躇满志,希望超过好莱坞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电影巨头。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他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了。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可是,命运不济,此片推出后,评论界一片死寂,他们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说明什么,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曾经斯待过的热情。该年度的奥斯卡奖角逐中,该片也榜上无名,这对欠下重债的科波拉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继《现代启示录》之后,科波拉为挽回损失,接连拍摄了《One From Heart》(1982)、《The Outsiders》(1983)、《Rumble Fish》(1983)、《The Cotton Club》(1984)、《Peggy Sue Got Matted》(1986)、《Gardens of Stone》(1987)、《The Man and His Dream》(1988)以及《New Youk Stories》(1989)等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败。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而几乎一蹶不振。但是,经历大劫的科波拉还是挺过了难关。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为科波拉赢得了昔日的殊荣。而此后的《Barm Stoker\'s Dracula》(1992) 与《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亦同样使科波拉再显辉煌。最近,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摄了一部内蕴悲凉的喜剧片《杰克》(《JACK》1996)。对该片的执导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被隔离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使他在导演该片时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体会。影片以喜剧形式向人们阐述了珍惜光阴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演员(24)
阿尔·帕西诺(1940年4月2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美国著名电影演员,1992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得主。  早年,帕西诺就因出演《教父》(The Godfather)及《教父2》而家喻户晓。  1993年,因在电影《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剧中,他扮演性格暴躁,偏激的退休军官。在一次手榴弹事故中双目失明。但是,他可以靠灵敏的鼻子辨别周围女人身上的香味。他在受雇照顾他的高中生查理的陪同下,准备去纽约享受最后一次奢华的旅程。  2003年他出演了HBO改编的电视连续短剧《天使在美国》,扮演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者罗依·康(Roy Cohn),出色的演技为他带来了第61届金球奖和第56届艾美奖电视连续短剧最佳男主角的殊荣。2007年,艾尔更夺得的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帕西诺生于纽约市曼哈顿一个意大利裔家庭,两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他到布朗克斯区的祖父母家居住。他父亲移居到加州做保险及餐厅的生意。童年时期,重复模仿同样的电影情节及演员的对白成了他的嗜好之一。帕西诺对学校不感兴趣,但在学校接触戏剧之后,他的兴趣与天份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始了舞台生涯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帕西诺在失意与穷困中度过,甚至必须向人借钱坐巴士去试镜。  1966年帕西诺进入位于纽约市颇负盛名的“演员工作室”(The Actors Studio),在传奇的表演艺术教师李·史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席下学习。终于在The Indian Wants the Bronx剧中成功演出并获得跨年度(1966-67)的Obie奖。建立起一些名声之后,帕西诺又以Does the Tiger Wear the Necktie? 一剧赢得东尼奖。1969年,首次参与电影Me, Natalie的演出。1971年,在The Panic in Needle Park中饰演毒瘾者受到注目。1972年,参与《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集的演出更是改变他的一生。
罗伯特·杜瓦尔出生在加州的圣地亚哥,父亲是海军军官。杜瓦尔在普林斯匹亚学院主修戏剧,1953年毕业后曾参战,两年后退伍返美。回国后,杜瓦尔纽约的戏剧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并在邻居剧场演舞台剧。在那里,他与达斯汀·霍夫曼共住一间公寓。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霍顿·富特一部名叫《夜惊魂》的演出,并被富特看中,推荐其出演1962年那部著名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杜瓦尔在纽约舞台上的演出慢慢为自己赢得了关注,并在电视界崭露头角,1966年,他与马龙·白兰度一起出演《凯德警长》,并与詹姆斯·凯恩合作在《太空登月记》和《雨族》两部片子中塑造形象。从1969年到1972年,杜瓦尔在包括乔治·卢卡斯的《未来世界》中扮演过角色。  1972年在《教父》中饰演养子,这是他事业的转折点,这个角色为他赢得了第一次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从此以后,杜瓦尔以《教父》中这个角色的形象,出演了多部影片,其中包括《教父2》,《杀手精英》,《电视台风云》等。在这五六部电影中,他大部分的角色都是配角,偶尔作为主角出现。  1979年,杜瓦尔在《现代启示录》中的表现确立了他实力型演员的地位,并以此入围最佳男主角。  随后,杜瓦尔在同年的影片《霹雳上校》中再获提名,并于1982年以《温柔的慈悲》夺得影帝,最终完成了从配角向主角的过渡。?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事业进入低潮期,没有出现在1990年的《教父3》里。在电影低潮期这段时间里,杜瓦尔转向小屏幕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三次艾美奖提名和一次金球奖提名。  1997年,杜瓦尔再度出山,以独立制作的影片《传教士》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将杜瓦尔再次拉回到一线影星的行列,并在1998年以《禁止的真相》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罗伯特·杜瓦尔是美国著名的性格巨星,他的本色表演及与众多明星的对手戏,给观众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塑造过的所有角色中,最著名的当属《教父2》中年轻的唐·科莱昂和《愤怒的公牛》中的拳击手杰克·拉莫塔,他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则是《出租汽车司机》中“你在跟我讲话?”凭借马丁·斯科塞斯1973年影片《穷街陋巷》一举成名的德尼罗,既可以扮演心狠手辣的黑帮分子,又能在《午夜狂奔》、《摇尾狗》、《老大靠边闪》和《拜见岳父岳母》等喜剧中尽现搞笑天份。  1943年8月,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纽约一个艺术家家庭,两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生活在格林威治村。16岁高中毕业后他跟着路瑟·詹姆斯(Luther James)和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学习表演,参演了几部外百老汇剧,1965年在法国影片《Trois chambres à Manhattan》中饰演一个小角色,60年代后期他在《帅气逃兵》、《嗨,妈妈》、《婚礼舞会》等影片中担任主演。进入70年代,德尼罗的事业开始绽放异彩,出演了《血腥妈妈》、《我的子弹会转弯》和《天生大赢家》等影片后,与马丁·斯科塞斯首度合作的《穷街陋巷》为他赢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此后他又凭借《战鼓轻悄》获得奥斯卡提名,1974年的《教父2》让他如愿捧得奥斯卡影帝桂冠,两年后的《出租汽车司机》更是好评如潮,获得多项最佳男演员奖。此后他的主要作品有《愤怒的公牛》、《不可触犯》、《午夜狂奔》、《我们不是天使》、《盗亦有道》、《疯狗马子》等。1993年他首执导棒,自导自演了《布鲁克斯故事》。2003年罗伯特·德尼罗被美国电影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以表彰他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
美国影坛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她的知性与感性颇能反映嬉皮风尚流行的那个时代。  黛安·基顿出生在加利福尼亚,曾在Santa Ana大学学习戏剧,19岁辍学去纽约学习表演。性格叛逆的她还参加了摇滚乐团表演,不久获得机会演出轰动一时的百老汇摇滚音乐剧《毛发》Hair,并由配角升为主角。  70年代初,与伍迪·艾伦结识,参演了他导演的影片《呆头鹅》Play It Again、《安妮·霍尔》等片,并与之有过一段婚史。  多年来作品不断,属实力派多产性格女星。
约翰·凯泽尔是意裔美国人,他的一生中只塑造过四个角色,但个个都被影迷们奉为经典。在他出演电影之前,已经凭舞台剧《印第安人想要布朗克斯》(TheIndianWantstheBronx)赢得多项大奖。凯泽尔与阿尔·帕西诺是老朋友,所以在阿尔有机会出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教父》时,凯泽尔也受邀出演片中的弗雷多。在《教父II》中他继续扮演了这个人物,并成为他个人表演生涯中的一个最为知名的角色。  1974年凯泽尔同吉恩·哈克曼及哈里森·福特合作了惊悚片《窃听大阴谋》,在片中他扮演哈克曼的助手斯坦。此片也是科波拉执导的。凯泽尔的第四个角色是在影片《热天午后》中的银行劫匪萨尔,此片为他赢得了当年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凯泽尔的最后一部电影《猎鹿人》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影片拍摄时凯泽尔已经身患癌症。在拍摄过程中他与斯特里普相互吸引并订婚。导演迈克尔·西米诺在得知凯泽尔的病情之后,决定把凯泽尔的戏分先拍完。后来剧组发现他得了骨癌,想让他退出剧组时,斯特里普表示如果凯泽尔退出,她也将辞演。影片拍摄完成后不久凯泽尔即与世长辞。  约翰·凯泽尔参演作品列表:  《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  《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1975)  《窃听大阴谋》(The Conversation)(1974)  《教父2》(The Godfather:PartII)(1974)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塔莉娅·夏尔(Talia Shire),美国老牌女演员,科波拉家族成员。是意大利作曲家卡门·科波拉的女儿,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妹妹,好莱坞演员尼古拉斯·凯奇与索菲娅·科波拉的姑姑,因出演《教父》系列和《洛奇》系列而被影迷所熟悉。
李·斯特拉斯伯格,男, 生于1901年11月17日 ,奥匈帝国Budzanów(现乌克兰)逝世于1982年2月17日 (美国纽约) ,演员、导演、教师。1980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三个老枪手》;1975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教父2》;1975年金球奖最佳新人(提名)《教父2》。
Tom Rosqui是一名演员,代表作有《教父传奇:1901-1980》,曾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