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日记演员表

导演:张骏祥
日期:1947-01-01
热度:13

抗战胜利,一直在大后方从事话剧工作的老赵、小于夫妇,回上海重建理想中的美好生活。谁知他俩一到上海,因租不到房子,当天在友人家八楼屋顶熬了一夜。翌日,夫妻俩外出找房子,只见许多空房被贴上接收封条,愿出租的都索价金条美元。 夫妻俩无力承租,失望之余,偶遇喜爱话剧的小桃。小桃原是汉奸裴某之妻,胜利后裴某因汉奸罪入狱,房产和老婆悉被重庆来的接收大员老洪“接收”。一天

导演(1)
演员(19)
阳华(1915﹒2—1978﹒10)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郭寿定,天津人,1933年肄业于天津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首届表演科。1937年毕业后,从事舞台演出。抗战时期,先后在重庆中华剧艺社、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央青年剧社演出的《日出》、《雷雨》、《夜上海》、《大地回春》、《屈原》等数十部话剧中饰演角色。抗战胜利后,参加了《还乡日记》、《痴男怨女》、《荒园艳迹》等影片的拍摄。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参加了《团结起来到明天》、《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家》、《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影片的拍摄。与此同时,他还演出了《关汉卿》、《北京人》、《镀金》、《红色宣传员》、《高级垃圾》和导演了《白杨树下》、《一百个放心》等话剧。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他在《南征北战》中饰演的敌李军长,那句经典台词:“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已广为流传。此外,他还参加了《伟大的力量》、《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珂》、《生活的创造》、《奇婚记》、《危险的货物》、《安娜·卡列尼娜》等译制片的配音工作。1978年10月14日,于上海逝世。
耿震,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曾用名耿鸿恩。山东省阳谷县范家庄人。一九一七年二月五日生。自幼读书,十四岁从济南市第三实验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市正谊初中。一九三四年升入青岛市胶济铁路高中,在校参加抗日救亡的戏剧演出活动,曾演出《桃花源记》、《蠢货》、《决绝》、《一元钱》、《梅雨》、《雷雨》等剧目。一九三七年入四川省江安县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九四O年毕业后,即到成都市西北电影厂做演员。一九四三年任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兼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班戏剧班讲师。同年秋参加中央电影场中电剧团任演员。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演出了三十多个话剧,扮演的角色有《凤凰城》中的赵侗、《群魔乱舞》中的刘殿元、《大地回春》中的石达开、《钦差大臣》中的假钦差、《孔雀胆》中的车力特木耳、《法西斯细菌》中的赵安涛《万世师表》中的林桐教授等。参加导演的剧目有《一对近视眼》、《重庆二十四小时》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秋组织上海观众演出公司。次年任该公司旅行台湾剧团理事。一九四八年任上海文化电影公司演员。同年冬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其间扮演的角色有《清宫外史》中的光绪皇帝、《雷雨》中的周萍、《北京人》中的曾文清等,参加拍摄《还乡日记》、《普鲁色?热瓦尔斯基》等影片。解放后,于一九四九年加入华北大学文工团二团。翌年参加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导演、艺委会委员、艺术所长等职。一九五二年二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导演、艺术处副处长、艺委会委员。一九五四年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进修。一九五六年结业后调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导演、导演组组长、艺委会委员。一九七四年任中国话剧团导演。曾出席历次全国文代会。曾任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实验话剧团导演、艺委会副主席。解放后演出的剧目及扮演的角色有《民主青年进行曲》中的何迈、《俄罗斯问题》中的古尔特、《非如此生活不可》中的肖尔茨、《桃花扇》中的杨文聪、《一仆二主》中的西里文、《三人行》中的石人俊教授、《叶尔绍夫兄弟》中的阿尔连采夫等;参加导演的剧目有《一仆二主》、《棠棣之花》、《桑阳河畔喜事多》、《桃花扇》、《结婚进行曲》、《希望》、《报童》两剧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一等演出奖。此外,在报刊上发表戏剧评论和经验介绍方面的文章多篇。 一九八九年六月逝世。(http://www.gljz.gov.cn/Alumnispace.asp?id=120)
吕恩1921年生于江苏常熟,1941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进步话剧、电影演艺事业,参加了上百部话剧和十余部电影的演出,创造了为数众多的性格鲜明、各具魅力的艺术形象。评论家常说她的戏的特点是没有戏的痕迹,足见其艺术功底之深厚。  吕恩曾在电影《还乡日记》、《山河泪》、《郎才女貌》、《火葬》、《春风秋雨》、《红旗歌》中担任主角。在上海,她还被中外文艺联络社聘为特约记者,在演戏之余辛勤笔耕,为上海《新民报》撰写了大量戏剧文章。1948年,吕恩赴香港,加入了永华影业公司,在电影《清宫外史》中饰演瑾妃,在电影《骆驼祥子》中饰演“白口袋”。她性格开朗,与人和善,同包括曹禺、夏衍、陈白尘、白杨、秦怡、张瑞芳、舒绣文、赵丹等在内的许多知名作家、诗人、戏剧家结为挚友,这些艺术大家对吕恩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吕恩1953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先后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20多个艺术形象,如《雷雨》中的蘩漪、《伊索》中的梅丽达、《这样的年代》中的道罗塔、《胆剑篇》中的勾践夫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马聂法、《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中的娃尔娃拉等。她因在《明朗的天》中饰演徐慕美获得表演奖。1992年,吕恩获北京人艺元老杯,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终身贡献奖”。  离休后,吕恩还时刻关心着剧院的建设和发展。1995年,她以74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88岁时还撰写出版了《回首——我的艺术人生》一书,并陆续撰写了多篇热情介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成就的文章。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播者。她的文笔活泼流畅,亲切感人,文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2年8月15日14时30分吕恩在北京东方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章志直(1901-1970),江苏常州人,早年演过新剧。1926年进入天一公司,主演《蒋老五殉情记》、《西游记莲花洞》、《夜光珠》、《拳大王》等,并参演大量影片,如《珍珠塔》、《电影女明星》、《唐伯虎点秋香》、《新茶花》等。1929年进入长城画片公司,主演《风流督军》、《大闹摄影场》、《江南女侠》等片。1931年加入“联华”。与阮玲玉联袂主演《神女》,生动刻画了流氓的角色,还与金焰主演《浪淘沙》。同时,他也在“艺华”、“新华”等公司拍片。抗战胜利后,在《天堂春梦》、《还乡日记》、《浮生六记》等片中能找到章志直的身影。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从影四十余年,演出影片一百多部。
温锡莹1947年加入国泰影业公司任演员,参加拍摄《遥远的爱》、《痴男怨女》等影片。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曾执导影片《特殊家庭》。1957年因在《钦差大臣》中魏市长一角配音,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个人一等奖。
张雁,原名张克刚,陕西兴平人,出生于1918年,中学时期在西安读书,1936年西安事变后曾参加西安民教馆实验话剧团。1938年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学习,1941年毕业后任中央青年剧社、剧专剧团演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中电二厂演员,先后在舞台上扮演了众多的角色。1947年在《遥远的爱》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7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在《三毛学生意》、《淮上人家》、《兰兰和冬冬》、《布谷鸟又叫了》、《大风浪里的小故事》、《燎原》、《火红的年代》、《平鹰坟》、《婚礼》、《楚天风云》等十多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银幕形象。  1982年,已经60多岁的张雁因在影片《月亮湾的笑声》中以朴素、自然的表演风格塑造了农民江冒富的银幕形象,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1997年去世,享年79岁。
金乃华(1914—1998)安徽桐城人,上海电影制片厂男演员。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12月安庆进步学生张端(张凯君)、金乃华、余志明、叶家洪、丁务朴等人秘密出走,到北平就读,并分别在北平或上海参加共青团。1930年代末以后,金乃华、王静安夫妇与张敏(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任院长)、司徒慧敏(电影导演)等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工作者一起组成“旅港抗日演剧团”在上海、香港、重庆、桂林等地巡演抗日剧目。后金乃华、王静安夫妇定居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王静安,1922年生于成都。9岁开始学医,先后师从廖里癸、李辉儒等12位蜀中名中医。1956年6月到成都市中医医院工作。
沈扬(1917—1964)男,原名沈庆曾,别名杨育英,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吉林延吉。1935年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7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0年在江安毕业后,在江安,重庆,成都等地从事进步戏剧活动。曾在剧专剧团、中华剧艺社、青年剧社、中电剧团、怒吼剧社以及上海的观众演出公司当演员,演出过《北京人》、《山城故事》、《蜕变》、《以身作则》、《万世师表》、《棠棣之花》、《愁城记》、《清宫外史》等五十个剧目。1946年从影,在中电一厂以及文华、昆仑等影业公司拍摄的《春残梦断》、《终身大事》、《万家灯火》、《艳阳天》、《哀乐中年》、《母亲》、《表》、《太平春》、《我这一辈子》、《江南春晓》、《有一家人家》、《光辉灿烂》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49年加入华东文工二团(1950年改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演出过《思想问题》、《在新事物面前》、《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等话剧,并参加拍摄电影《上饶集中营》,扮演老教授。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患眼疾和肺癌,双目失明。1958年后重新登上舞台,扮演了《关汉卿》中的王实甫、《步步紧跟毛主席》中的乌恕尔、《借妻》中的知县、《第二个春天》中的老梁爷爷等。还导演了喜剧《求婚》。并在科教片《知识老人》中扮演知识老人。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64年1月10日病逝。(《中国电影年鉴1982》)(《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五分册》)
方伯(1920,5,7---1980,7)原名柏方伯,安徽寿县人。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南京棉花巷小学,1932年7月入蚌埠市私立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就读。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同年底随校迁至四川江安。在校期间,曾演出过《哈姆雷特》、《正在想》等话剧。1942年从剧专毕业后,先后在中央青年剧社、中电剧团等话剧团体任演员,演出过《以身作则》、《清宫外史》等话剧。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入“中电”二厂任演员,拍摄过《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出卖影子的人》、《人尽可夫》、《舐犊情深》、《子孙万代》、《喜迎春》、《夜来风雨声》、《三毛流浪记》等影片。在战后上海影坛上,与殷秀岑、关宏达齐名的胖子影星。1949年11月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山间铃响马帮来》、《铁窗烈火》、《红日》、《满意不满意》、《小字辈》等影片。还曾为译制片《作曲家莫索尔斯基未婚妻》、《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黎明前的战斗》、《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奇婚记》、《一寸土》等配音。在上影演员剧团,曾先后担任《雷雨》、《日出》、《第十二夜》等话剧的舞台监督,还担任话剧《家庭问题》的副导演。他留给我们最后的银幕形象,是1980年上影摄制的《巴山夜雨》中那位和蔼可亲的胖大厨。1980年7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0岁。
郑敏,1914年2月出生,别名厚崑,回族,江苏南京人。1935年从艺,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后转到重庆,相继入上海影人剧团、中电剧团、中青剧社任演员。  1980年1月23日,病逝于上海。
李天济1921年5月出生于江苏镇江,自幼爱好文学,读了大量小说,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八一三事变后,投身22集团军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9月来到成都,考入四川戏剧音乐学校。在校期间,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徐州突围》,在报上连载几近一年。1941年起,先后在重庆中央青年剧社、民众剧社、中华剧艺社当演员、剧务、剧务科长、演出部主任。这为他以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生活基础。  1947年,他回到上海,曾一度担任上海剧人福利会秘书。同年创作了电影《小城之春》剧本,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富有表现力的结构,通过剧中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感情纠葛,折射社会,透析人生,以初生之犊的锐气,对电影特性进行探索,在影坛引起较大反响,后由费穆导演拍成影片。建国后,李天济相继在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先后创作了《今天我休息》、《爱情啊,你姓什么》、《姑娘今年二十八》、《逢凶化吉》等电影剧本,以比较生动的情节,注意电影艺术的视觉造型,并赋之以喜剧性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风趣、幽默的喜剧效果。  李天济亦潜心于表演艺术。1949年在影片《乌鸦与麻雀》中饰演国民党军官侯义伯,并于1959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以后,又曾在《魔术师的奇遇》、《阿Q正传》、《八仙的传说》、《绝境逢生》等影片中扮演角色,以其夸张的表演和固有的脸型特征,擅演各类反面人物,在观众中颇有影响。
岳路是著名的制片人。
刘沧浪(1919~2002),四川泸县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华北大学。曾任重庆、成都中华剧艺社演员,上海国泰电影制片厂编剧,华北大学文工团导演、编剧,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话剧组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创委会驻会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常务编委,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文学部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一级编剧。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大型话剧剧本《红旗歌》(合作)、《思想问题》(合作)、《红岩》(改编)、《重庆谈判》(合作),独幕话剧剧本《母亲的心》、《高等垃圾》、《把心交给党》、《新鲜事》等。(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627/c404939-28490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