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 豫剧演员表

导演:刘国权,张辛实
日期:1956-01-01
热度:5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导演(2)
中国电影女演员、导演。1945年生,原籍四川自贡,生于四川内江。1960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66年毕业后,在部队锻炼。1969年起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76年至1982年这六年间,刘国权参加演出了《山花》、《瞧这一家子》、《潜网》、《新兵马强》、《马加和凌飞》等影片,多为配角,观众反映平平。刘国权意识到自己的外表有局限,于是转做导演工作。1983年,刘国权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劫持》,影片受到好评,发行了300多个拷贝。1984年...
演员(6)
常香玉,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9岁去密县太乙新班搭班,并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学豫西调。初习小生、须生,后专工旦角。10岁即登台演出,13岁以演出新改编的《西厢》而闻名开封。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教学和演出相结合,培养了不少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以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被誉为“爱国艺人”。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2004年7月27日国务院追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赵义庭,豫剧生角演员。山东曹县火神台集人。15岁在曹县火神台刘建才科班学习。1934年进开封,应约参加了由樊粹庭先生组建的豫声剧院(狮吼剧院)。早前给豫剧大王陈素真配戏,后和常香玉合作,同台演出,观众评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代表剧目有《南阳关》(饰伍云召)、《八郎探母》(饰杨八郎)、《提寇》(饰寇准)、《黄鹤楼》(饰周瑜)、《贩马记》(饰赵宠)《白蛇传》(饰许仙)等。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其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为戏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豫剧历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
吴碧波,(1933年05月05日—2013年12月5日)原名吴桂玲,女,河南开封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二团一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四小名旦之一。她主攻:刀马旦、青衣、花旦。1949年中秋正式拜豫剧皇后陈素真为师,并赐艺名吴碧波,豫剧陈门艺术传人中的杰出代表,有“小陈素真”之美誉。曾当选中国剧协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郑州市人大代表等职务。
马天德(Tiande Ma)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花木兰》。
汤兰香(1923年-1963年)女。郑州市人。原籍孟县。豫剧演员,攻生角。是豫剧“十八兰”之一,是“十八兰”的大师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