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演员表

导演:汤晓丹
日期:1963-09-14
热度:5

1946年初冬,蒋介石匪帮对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我人民解放军某军沈振新部在苏北涟水城外,与蒋匪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部激战以后,主动北撤山东。敌整编七十四师猖狂万分,配合八十三师等20万人,又向我山东临沂方向齐头并进。盘据在济南的敌军李部,也同时出动到达莱芜、新泰,企图南、北夹击我军。我野战军司令部决定留一部分主力在南线阻击,大部分转头北上,决心首先消灭北面的李部。历史上著名的莱芜战役展开了。我沈振新部的任务是拿下莱芜城…

导演(1)
汤晓丹1929年到上海,结识田汉,沈西苓等戏剧电影界的重要人物。同时迷上电影,经常在电影院一呆就是一整天。1931年,经沈西苓介绍,他进入天一影片公司担任布景师,1932年,在拍摄电影《白金龙》时,导演生病,汤晓丹就顶替做导演工作,影片完成后大获成功。汤晓丹也随即开始了其导演工作,拍摄了影片《飞絮》,《飘零》。1934年起,他赴香港拍片,作品有《翻天覆地》,《民族的吼声》等。香港沦陷后,他辗转到达重庆,拍摄了反映国民党黑暗政治的《天堂春梦》。建国...
演员(30)
张伐,中国著名演员。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任演员,后相继入上海职业剧团、苦干剧团、上海艺术剧团任演员。演出话剧《蜕变》、《阿Q正传》、《夜店》、《雷雨》等。  1947年起任文华影业公司演员,在《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后在启明影片公司、中电二厂参加拍摄《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等影片。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翠岗红旗》、《伟大的起点》、《幸福》、《黄浦江的故事》、《金沙江畔》、《红日》、《家庭问题》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主角和重要角色。
85“后新锐电影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导演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青年联合会青年委员、国际狮子会D380深圳狮子会会员。  民族:汉  籍贯:辽宁省沈阳市  生日:1987年04月26日  身高:181cm  学历:北京师范大学表演系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个人荣誉: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新锐导演奖  导演作品:  2011年6月  电影《暴走妈妈》  影片殊荣: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奖(黄英、蒋光琳)  第三届纽约中国电影节亚洲最受欢迎艺人奖、展映影片  第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新锐导演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提名  2012Tenerife国际电影节最佳制片人奖、最佳影片提名奖、最佳音乐提名奖、最佳电影剧本提名奖。  第二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影片  第一届西部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十一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华语影片展映启动仪式特邀影片  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展映影片  第12届韩国光州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  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影片  第五届新人电影节展映影片  2012年1月  微电影《一个无信仰的贼》  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首届网络电影评选活动“最佳网络电影创意奖。  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开幕影片。  参与项目:  电影《钢的琴》——执行导演、剪辑  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10年11月,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  第三届悉尼中国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  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  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艺术探索奖”、“最佳女演员”提名、“最佳男演员”提名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最佳女演员”  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提名、优秀编剧提名;优秀故事片《钢的琴》(十部电影并列获奖),优秀新人导演。  第28届电影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钢的琴》、最佳导演提名、最佳编剧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钢的琴》、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原著剧本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摄影提名、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  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评委会特别奖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费西比国际影评人奖  爱奇艺“改变视界影像中国”年度盛典,年度最佳女演员奖  2011青年电影手册年度华语十佳影片、年度女演员  第3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奖提名最佳电影、年度男演员、年度女演员  第三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  2012年  制片作品:  电影《柠檬》  导演:章家瑞  主演:立威廉(新加坡)、金莎、洪晓熙(韩国)、谭杰希  剧情简介:  《柠檬》讲述的是段奇妙的异国恋情,故事以普州太后许黄玉和中韩友好往来的传奇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现代韩国公主到中国寻根,展现发生在四川安岳柠檬果园内的情感故事。
中叔皇 (1925年7月14日-2005年8月25日) ,出生于南京,中国内地演员、导演。代表作独立大队,渡江侦察记,兵临城下
李农,男,原名李志农,原籍上海,1924年生于北京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李农从小跟着父亲到过北京、上海等很多大地方,最远到过越南谅山。李农喜爱戏剧和电影,1940年代中期结识著名演员冯喆,由冯喆介绍和推荐开始参加业余话剧演出。1948年起在上海“西北”、“群星”、“华侨”等影片公司任场记。1949年11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大地重光》、《渡江侦察记》、《天罗地网》、《水乡的春天》、《母亲》、《林冲》、《红日》、《大刀记》、《珊瑚岛上的死光》、《楚天风云》、《风流千古》、《绑票》等影片及电视剧《上海屋檐下》。他多是饰演一些憨厚朴实的老年人,从影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甘当“绿叶”。还参加了《米丘林》、《游侠传》、《森林旅行者》、《勇敢的人》、《列宁在1918》、《伟大的曙光》、《作曲家莫索尔斯基》、《彼得大帝》、《一寸土》、《钦差大臣》、《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丘克与盖克》、 《海之歌》、《真实情况》等译制片配音。尤其是《列宁在1918》中为瓦西里配音,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他与李纬、李志舆被称为上海影坛”李氏三兄弟“。
里坡,电影演员。曾在《回民支队》、《红日》、《林海雪原》、1994版《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他浑厚独特的声音更是家喻户晓,85版《西游记》中活灵活现的猪八戒就由他声音出演。  里坡在长达6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出演过几十余部影视剧,年轻时塑造了不少刚直不阿的军人形象,如《英雄岛》中饰将军、《十二次列车》中饰大校、《海鹰》中饰海军上校、《红日》中饰团长刘胜等等。但他最喜欢的角色却是电影《林海雪原》里座山雕的联络官、又坏又丑的“傻大个儿”。“傻大个儿”五大三粗外加满嘴龅牙。为了符合人物形象,化妆师给里坡装上了一排假牙,本来五官俊朗的他,马上变得奇丑无比。别人都不认得了,围着导演好奇地问:“哪儿找来这么丑的一个演员。”里坡的另一个特长是声音有特点,中央电视台当年很多优秀译制片的配音就出自他之口,包括《中途岛》、《山本五十六》等,而最为成功的经典配音作品当数85版《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了。步入花甲之年后,里坡创作不辍,他的老年形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例如《三国演义》中出演董卓,《家有九凤》里的秦大爷等等。  2013年3月31日凌晨4时01分,里坡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5岁。
杨在葆,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中国内地演员、导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0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红日》。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年青的一代》。1971年,杨在葆因被诬陷为“现行反革命”,而入狱4年3个月14天。1976年,主演剧情电影《江水滔滔》。1979年,主演战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1983年,凭借主演的剧情电影《血,总是热的》获得第4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7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5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代理市长》,他凭借该片获得第9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8年,主演剧情电影《原野》。1998年,自导自演剧情电影《昨日的承诺》。2002年,由其出演的战争电影《绥远之光》上映。2007年,在古装剧《卧薪尝胆》中饰演吴王阖闾。
康泰,中国电影演员。1944年于北京第四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影艺学院。1945年入华北电影公司。抗战胜利后在北京业余剧社和戏剧宣传队三十队任演员。1947年起任上海国泰影业公司演员,曾主演《玫瑰多刺》等影片。  1952年后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 这时候,他步入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段。1954年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侦察员周长喜。在体验生活中,深入海岛连队,摸爬滚打,观察体验,使其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以后相继参加了《李时珍》、《凤凰之歌》、《海魂》、《钢人铁马》、《小康人家》等影片的拍摄。  1959年,他在影片《青春之歌》中饰演革命青年卢嘉川的形象,他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分析情节,人物发生的时代特征,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以细致的研究,真可谓将角色内心与外在研究了一个透彻,把握准人物性格特征的基调,从而使这个进步学生运动领导者的形象跃然于银幕。影片上映后,深得观众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60年代他先后参加了《摩雅傣》、《红日》等影片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不同人物形象。在《红日》中出任的团政委很好表达了银幕儒将风彩。  70年代在《第二个春天》、《江水滔滔》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79年主演影片《苦难的心》(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主演影片《第二次握手》。1982年在《特殊身份的警察》中饰演李渊风。曾于1980年获得第二届电影小百花奖优秀男主角奖。  康泰为人随和多才多艺,他除拍摄电影外,因其嗓子宏亮,音色浑厚,曾为《伊万雷帝》、《解放》、《罗马大战》等译制片配音。他还擅长歌唱,经常参加演出,备受群众欢迎。  康泰在1985年1月21日在广州拍完影片《公寓》最后一个镜头,于次日凌晨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享年55岁。
张子良,1929年8月17日出生于山东兖州(当时为滋阳县)一个清贫的市民家庭。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从此开始电影演艺生涯。1959年调入山东电影制片厂,后又于1961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1956年至1966年出演了14部话剧,12部电影,还参与编写了反映河南省林县红旗渠的电影文学剧本《踏遍青山》。文革后出演多部电影。1981年3月2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病逝,终年52岁。(https://www.meipian.cn/aypep9v?from=groupmessage)
1931年,在复旦影片公司参演影片《巾帼须眉》。此后相继在天一,强华等影片公司主演影片《美人恩》,《沦落》等。1950年赴香港,主演的影片有《雾香港》等。李英从40年代开始担任影片编导,其代表作品包括:《澳门大血案》,《狗凶手》。
史久峰,1933年1月出生,浙江鄞县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二级演员。1950年10月参加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1952年5月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82年后,主要从事电视导演工作。1983年导演电视小品《卖瓜不说瓜甜》获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1984年导演四集电视连续剧《长夜行》和《花生阿狗》获1984年《大众电视》“金鹰奖”;1985年导演了《牡丹和我》,该剧获全国爱委会、影视部、卫生部颁发的“白鹤奖”。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周志清 1966年生,浙江浦江人。1985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婺剧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婺剧团二级演员。
钱国民 男,1937年11月生,上海人。
史淑桂,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生于1936年10月,黑龙江哈尔滨人,在银幕上长期作为绿叶衬红花的配角出现,是一位难能可贵并很有成就的配角演员。她在《泉水叮咚》中成功的扮演了小主人公的妈妈,该片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她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曾赴阿尔及利亚参加了中国电影展。
冯笑,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演员。1932年12月出生,山东人。1948年在济南华东大学预科学习一年余。
2010年,电影《团圆》攻克柏林,徐才根的表演受到各国影人的关注,好评如潮。新年伊始,柏林报捷,王全安导演因《团圆》再度获奖。消息传来,上海影坛一片欢笑:一祝影片海外折桂,二贺本土演员徐才根“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徐才根,上影老演员,生就一副苦大仇深的脸,似从沪郊农户走出。  徐才根善演农民。其貌朴实,其人忠厚,其戏自然,其情真挚。众导演定角色时,遇有农民,常会考虑徐才根。  才根老师生于1932年2月21日,从艺五十余年。他自称“老绿叶”,因他从走上银幕之日起便总演小角色。其中,《舞台姐妹》中乡下来的越剧琴师和《城南旧事》中城外来的宋妈男人都是农民,都有光彩。从《红日》到《江北好人》,几十部片子,他均演农民出身的小人物。十多年前,我导演《今天我离休》和《太阳升起》,请他客串,前饰沪郊农村企业家,后饰九江菜农倔老汉,演来个个传神。  才根人好,谁请他跑龙套都不拒绝,碰上不合适的角色,也碍于面子硬着头皮演,故亦有走麦城之时。《神枪无畏》他饰日本军官,我参加审片时怎么看怎么不像,见到才根老师我戏称他演的是来自“东京郊区的鬼子”。他憨憨一笑:以后我还是演农民吧。  我也常请才根老师演农民,且戏份越来越重,渐从“绿叶”变成“红花”。
张桂兰(1934年9月—2001年7月7日)女,辽宁省金县人。1949年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翻译组任配音演员。1955年至1957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专修班学习,毕业后曾在《生活的浪花》、《红日》、《伤疤的故事》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1963年调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解说组副组长。1973年调北影任译制片导演。1982年任童影厂导演室副组长。40余年来为200多部中外影片、电视片和广播剧主角配音,其中有两三岁的幼儿、男女少年、中青年乃至老年妇女。《埃及艳后》中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海霞》中的小海霞、《刘三姐》中的刘三姐、《五朵金花》中的金花,都是她的配音作品。1985年为电视连续剧《父女之间》女主角查里多配音,获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奖;1986年为电视连续剧《阿信》主角少年、青年、中年阿信配音,获第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配音演员奖。
李保罗(1911.4.3-1997) 原籍河北深县,生于天津,1924年毕业于天津西开中学。1929年毕业于天津法汉专科学校。曾主持“鹦鹉剧团”、“天津职业剧社”、“天津工商学院话剧团”、“大亚剧团”,任导演、演员。1948年后在上海“中电”二厂、昆仑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公司任演员。1952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他从影四十年拍摄了五十多部影片,表演朴实自然,是一位很有艺术修养、精于表演艺术的演员。
舒适(1916年4月19日——2015年6月26日),男,原名舒昌格,浙江慈溪人。持志大学肄业。1938年后任青鸟剧社、上海大同摄影场、金星影片公司演员和编导。1952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曾主演《林冲》、《水上春秋》,在《红日》中饰演张灵甫而家喻户晓。导演过《绿海天涯》等影片。2015年6月26日,舒适去世,享年99岁。
出生于书香门第,1928年随祖父举家迁至上海定居。少时受家庭影响,酷爱京剧,能拉会唱。从中学起,又迷上话剧,故在复旦大学经济系读完一年后,毅然辍学,投身舞台。从1944年起,先后在新联谊剧社、苦干剧团、中国演剧社、群力剧社等表演团体,参加了《北京人》、《名优之死》、《文天祥》、《林冲》、《俄罗斯问题》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文华影片公司,在《假凤虚凰》中饰演5号理发员,后又参加了《夜店》、《艳阳天》、《哀乐中年》、《腐蚀》、《我这...
梁山(1906一1991 )原名梁笃生。祖籍河北高阳,生于保定。曾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北京四中。1927年考入北京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30年考入北京联华电影五厂演员训练班,结业时与学员们拍摄了无声电影《故宫新怨》。1933年,休教从艺,由金焰推荐进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后入艺华电影公司,曾为阮玲玉、高占非主演的《归来》、《母性之光》、《良霄》设计并绘制布景。客串演出《母性之光》、《逃亡》、《忿怒火焰》、《黄金时代》、《百宝图》、《广陵潮》、《花烛之夜》等进步无声电影。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山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演出《防奸防特》、《保卫芦沟桥》等剧。1937年10月离沪入川参加影人旅行剧团。  从1938年到全国解放,除参加演出《还我故乡》、《警魂歌》、《天亮前后》、《一江春水向东流》、《子孙万代》等影片外,主要从事话剧演出。和陈鲤庭、赵丹、陶金、白杨、谢添等合作演出《芦沟桥之战》、《沈阳之夜》、《民族万岁》、《故乡》等刷。在《汉奸》中饰汉奸刘大爷、《雷雨》饰鲁大海、《日出》饰黄省三,与白杨、谢添等合演的《飞将军》中饰高鹏飞,与夏天、董霖合演的《草莽英雄》中饰王云路。建国后,在上影剧团话剧《家》中饰四老爷,《兵临城下》中饰钱孝正。出演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匪首黄振山、《天罗地网》中饰敌刘团长,《林则徐》中饰任绍荣,《金银滩》中饰敌司令刘惠民、《山间铃响马帮来》饰敌特李三、《牧童从军》饰地主胡四等10余部较重要角色。1959年调入山东电影制片厂,1961年调珠江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由于饰演反面角色别开生面,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
于飞(1922,2,4—-1998,2,2)原名俞其昌,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天津。194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曾先后任上海艺光剧团、联谊剧团、苦干剧团演员。演出过《福尔摩斯》、《文天祥》、《日出》、《原野》、《蜕变》等话剧。1951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培养学馆助教。同年在文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光辉灿烂》,饰演金神父,从此开始电影艺术生涯。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斩断魔爪》、《天罗地网》、《地下航线》、《红色娘子军》、《燎原》、《红日》、《东港谍影》、《斗鲨》、《傲蕾·一兰》、《蓝色档案》等影片中,轮番以外国主教、神甫、特务、敌军官的面目出现,用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的演技刻画了一系列“人各有貌”的坏蛋,成了饮誉影坛的“最坏的坏人”之一。他在上影演员剧团参加演出过《新局长到来之前》、《南海长城》等话剧。还曾拍摄过《上海屋檐下》、《传奇夫人》等电视剧。1979年根据美国卡森·柯霍原著《彩色和黑白电影、电视的化装技艺》一书翻译出版《化装技术》。他是上影厂里著名的反派演员,与陈述、程之、董霖并称“上影四大坏蛋”。他多才多艺,相声、京剧样样精通。(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1qvwy.html)
董霖(1921—--2004,1,31)原名董瑞霖,河北唐山人。中学毕业。抗战时期先后参加文抗宣传队、西北剧社、西南旅行剧团、中华剧艺社、中央青年剧社任演员,演出过《北京人》、《文天祥》、《清宫外史》等话剧。1944年在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影片《警魂歌》中饰演流氓沈时雄。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在昆仑影业公司,华侨影片公司,“中电”二厂等机构任演员。拍摄过《希望在人间》、《人在屋檐下》、《再生年华》等影片。1949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过《大地重光》、《宋景诗》、《地下航线》、《金沙江畔》、《红日》、《舞台姐妹》、《梅花巾》、《西安事变》、《淘金王》等影片。拍摄过《上海屋檐下》、《张露萍》、《蛙女》、《大上海武装起义》等电视剧。还参加了《《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一寸土》、《黎明前的战斗》、《乌克兰诗人舍甫琴柯》、《奇婚记》、《钦差大臣》、《危险的货物》、《特殊任务》等译制片的配音。他以塑造反派角色见长,在上影他和陈述、程之、于飞曾被并称为“上影四大坏蛋” 说起在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曾挺得意地说“几十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我被“击毙’过15次,但至今仍然活着,没有留下伤疤和后遗症”。(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vejv.html)
方伯(1920,5,7---1980,7)原名柏方伯,安徽寿县人。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南京棉花巷小学,1932年7月入蚌埠市私立江淮中学(今蚌埠二中)就读。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同年底随校迁至四川江安。在校期间,曾演出过《哈姆雷特》、《正在想》等话剧。1942年从剧专毕业后,先后在中央青年剧社、中电剧团等话剧团体任演员,演出过《以身作则》、《清宫外史》等话剧。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入“中电”二厂任演员,拍摄过《还乡日记》、《乘龙快婿》、《出卖影子的人》、《人尽可夫》、《舐犊情深》、《子孙万代》、《喜迎春》、《夜来风雨声》、《三毛流浪记》等影片。在战后上海影坛上,与殷秀岑、关宏达齐名的胖子影星。1949年11月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大地重光》、《上饶集中营》、《山间铃响马帮来》、《铁窗烈火》、《红日》、《满意不满意》、《小字辈》等影片。还曾为译制片《作曲家莫索尔斯基未婚妻》、《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黎明前的战斗》、《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奇婚记》、《一寸土》等配音。在上影演员剧团,曾先后担任《雷雨》、《日出》、《第十二夜》等话剧的舞台监督,还担任话剧《家庭问题》的副导演。他留给我们最后的银幕形象,是1980年上影摄制的《巴山夜雨》中那位和蔼可亲的胖大厨。1980年7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