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子演员表

导演:苏里
日期:1958-01-01
热度:3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北上抗日。江西苏区李家坳的县苏维埃李主席带领赤卫队上山打游击。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小伙伴虎崽、细妹、水生、金根、冬伢子也想随赤卫队上山,但因为年纪太小,没被批准。他们便在夜里悄悄离家去找红军,后被细妹的外公李公公寻回。小伙伴们目睹白匪焚烧李家坳、屠杀村民的暴行后,愤慨万分,决心组成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为乡亲们报仇。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勇敢地与国民党匪兵作斗争,打流动哨,夺到了第一枝枪。随后用贴标语、打匪徒,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被捕,小游击队员们抓住匪大队长肖振武进行审问,后在李公公带领下,混入靖卫团,救出了李主席。靖卫团团长黄静波被打死,大家胜利突围。

导演(1)
演员(17)
陈克然1941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53年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11岁成为电影演员,他是那个时代的童星。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饰演刘小天、在《罗小林的决心》中饰高个儿同学,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1955年调至长影演员剧团,在《红孩子》中扮演男主人公。此后,他出演了《古刹钟声》、《画中人》、《羌笛颂》等多部影片。1977年任制片,兼做场记工作。1983年调导演室做副导演。电影《十六号病房》、《中国的\"小皇帝\"》、《黄山来的姑娘》都有参与,他担任副导演的影片前后有十几部。  2008年8月19日15时58分,电影《红孩子》中苏保的扮演者、长影著名演员陈克然因哮喘病发在长春逝世,享年67岁。
张巨光(1929—1968)电影演员,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1929年夏历五月初五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入东北大学文艺系音乐科学习。1950年后历任东影演员、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平原游击队》《刘三姐》等。  张巨光的父亲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  张巨光为艺刻苦,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塑造的一些身分、性格、年龄各不相同的银幕艺术形象,个性鲜明,颇具光彩。生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会员、吉林影协会员、吉林剧协会员。
孙笑非(1925--1991年)原名孙克忠,黑龙江肇东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演员。四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龙套角色,不少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张延(1921-1995)吉林省长春市人,1949年由野战部队调入东影演员科。曾在《黎明的河边》、《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七天七夜》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李孟尧(1926年4月-2012年10月19日),原名李锡孟,出生于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潞灌乡李庄村。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曾在电影《红孩子》中饰演黄静波,《小兵张嘎》中饰演老村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10月19日,李孟尧因病逝世,享年86岁。
金力,生于1931年,北京人。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员,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剧团。1956年调长影任演员,曾在《平原游击队》、《青云曲》、《红孩子》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77年调导演室。
任伟民(1929--1993年)原名任虎城,河北景县人,从影前是学徒工,53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影坛上耕耘40余年,扮演配角闻名。 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鬼子、汉奸、军阀、党棍、地痞,他都演过。处女作是《一场风波》中的杨根生。一生大约拍过近60部影片 ,其中象《寻爱记》中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的战士、《战火中青春》中的胖战士、《 我们村里年轻人》中的会计,《 甲午风云》中的清军炮手、《平原游击队 》 ( 重拍片 ) 中的敌翻译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王健华(1924.9.21—1976.5.10)原名王喜凤,河北馆陶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从小随母务农。9岁时在本村读小学,14岁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第三专署群众剧团任演员。1940年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冀南军区三分区八旅先锋剧团任演员。1943年调冀南军区联合宣传队任演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二流子转变》等,在秧歌剧《模范家庭》饰演演母亲,获得好评,从此在艺术上便以塑造老年妇女形象为特长。1945年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平原剧社任分队长。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0年3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人事科干事。5月入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参加了从影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结婚》的拍摄,之后又拍摄了《土地》、《夏天的故事》等。1955年10月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8月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此外,还参加过话剧《红旗谱》和《我是一个兵》的演出。还曾兼任长影第一、二期表演训练班教师。1969年被下放到浑江市六道沟公社上乱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抽调回厂。之后参加了《艳阳天》、《创业》等影片的拍摄。
孟宪英,女,1929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文学编辑。1951年由北京燕京大学考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党的女儿》(饰桂英)、《笑逐颜开》(饰刘大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贵有嫂)、《地下尖兵》(饰沙太太)等影片里担任重要角色。其间还曾在长春电影学院担任教师。1965年调厂总编室任编辑。1979年又回到北影,在文学部担任编辑。在《中国的小皇帝》(饰张奶奶)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先后与人合作改编了《向阳院的故事》,编辑了《包氏父子》、《笨人王老大》、《木屋》、《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 《弟弟在等我》、《送爸爸》、《林巧稚》、《郑板桥》等数十部影视片,其中《弟弟在等我》和《送爸爸》分别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及国庆展播优秀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郑晓君,1921年1月出生,长春南关人。少年时,随武术教师周星武习武,通晓刀棒。1937年毕业于西安县(现辽源一带)女中,在西安县税捐局当打字员。1937年11月12日考入“满映”,是“满映”演员训练所一期学员。1938年主演“满映”第一部影片《壮志烛天》中女主角(未婚妻瑞坤),一举成名。此后在影片《大陆长虹》(未婚妻刘秀娟)、《真假姊妹》(真女儿周郁芳)、《都市的洪流》(林太太)、《家》(大女儿)、《花瓶探案》(姐姐李瑞霞)、《胭脂》(胭脂)、《雁南飞》(船女钱玉华)及纪录片《航空之旅》中均任女主角。有“满洲之花”、“古典美人”等雅号之称。  1942年离“满映”到上海,入顾兰君剧团。参演《雷雨》、《日出》等话剧。后入上海电影公司。解放初在北京从事话剧活动,1952年调东北电影制片厂,曾为《不,我们要活下去》、《没落之家》、《天堂里的笑声》、《共产党员》等数十部译制片配音。参演过《扑不灭的火焰》(王妻)、《寂静的山林》(大嫂)、《红孩子》(野鸡婆)、《锡城的故事》(四姨太)、《金玉姬》(日旅长太太)、《马戏团的新节目》(李桂君)等影片,均为戏不多的配角。1978年10月离休,1998年去世。
演艺生涯:  安震江是一位以饰演反面人物见长的电影演员。1928年10月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那时,这些家庭都望子成龙,安震江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  安震江天性活泼,自小爱说好动,在读小学时便接触到电影和话剧,井对...
贺汝瑜(1920—1987年)祖籍湖北省江陵县,原是“满映”第三期训练班演员。第一次登上银幕,是表现艺人落魄的悲剧片《晚香玉》中扮演一个在戏台后管演员们的老板角色。接着他又在科幻喜剧片《征服天界》中饰科学家助理的角色。在一个近似闹剧的影片《夜半钟声》(浦克,凌元主演)中饰店住客。在表现伐木工人生活的影片《大森林》中饰一个伐木工人。此外,曾在话剧《太平天国》中饰秀才(浦克饰洪秀全)、《阿Q正传》中饰赵府师爷(主要演员浦克、凌元等)。在独幕话剧《姜家老店》中饰店小二(主演莽一萍,张望)。在话剧《国家至上》中饰一回民(主演浦克)。  1946年秋,贺汝瑜在金山编导的描写东北人民在日伪统治下的苦难遭遇,愤起反抗并走上抗日道路的影片,由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饰一矿工。1947年初,在朱文顺导演的描写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影片《小白龙》中饰一伪兵。1948年5月参拍金山导演的影片《飞红巾》(莽一萍主演),8月影片停拍。1949年1月北平解放,贺汝瑜被派到华北大学第一部(政治系)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回到北影。 9月16日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  解放后,他在银幕上创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多为反角),主要有故事片《红旗歌》里的厂长,《平原游击队》里的地主狗腿、《云雾山中》的灶神爷、《(虎穴追踪》里的小特务、《红孩子》里的伪兵、《花好月园》里的小具、《刘三姐))里的管家莫进财、《冬梅》的传令兵,《车轮滚滚》里的伪军、《北斗》里的财主管家,《丹凤朝阳》中的小店主、《春归红楼》中的老光棍、《绝代名姬》(即杜十娘)中妓楼的绿豆、《武当》中的酒保、《玩猴的人》里的豆腐老七、《侠女十三妹》(立体电影)里的脚夫等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