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神鹰演员表

导演:尹一青
日期:1959-01-01
热度:2

1954年,在解放我国东南沿海某岛屿的战斗中,我军某部刘排长奉上级命令,带领侦察员马海和杨兵,越海深入到敌人占领的岛屿,进行侦察。他们机智勇敢地活捉了敌少校作战参谋高志洋,准备将他带回部队,进行审问。这时,敌人发现高志洋神秘地失踪,感到有共军的侦察兵在活动,便派出重兵封锁堵截,四处搜索。刘排长等人化装成敌军,在贫苦渔民洪家父女的帮助下,将敌少校高志洋押回大陆。最后,一举歼灭了岛上的敌人,胜利地解放了这个岛屿。

导演(1)
尹一青(1926—1989),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综合片室主任。祖籍山东掖县,1926年3月18日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县。 尹一青从小喜爱戏剧,上中学时一直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中学毕业后,在本地小学任教谋生。期间,他常和朋友们搞些业余文艺活动,演出小话剧等,但被学校视为不务正业而遭开除。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离开家乡到大连,在一家交通公司谋职。几个月后又辞职,和几个朋友一起组织“中青剧团”,任演员兼导演。1946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后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导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车轮滚滚》等。1989年4月在长春因病去世。(http://www.cfs-cn.com/Item/911.aspx)(《中国电影年鉴1990》)
演员(21)
梁音,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第一次上银幕,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1959年,在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绰号“七十三行”的青年农民曹茂林,表演开始进入成熟期。1963年,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扮演杨排长,获得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1965年,在《三进山城》中饰演侦察英雄刘宏志;同年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扮演木匠茂林。1981年,在电影《药》中饰演华老栓。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活动中,荣获“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15年1月26日凌晨,梁音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周 克 高级工程师,男,四川涪陵人,1958年9月出生,毕业于北京水电学院,自参加工作的近二十年中,先后参加了许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及监理工作。如东北地区最大的水电站一一白山水电站的一期、二期工程的设计及丰满水电站二期、王期扩建工程、莲花水电站、红石水电站等十几座电站的可研、初设、施工等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著名传媒人物,著名影视剧作家和评论家。赵葆华作品获华表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作品奖、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任金鸡奖和华表奖评委。他以评论家的冷静目光,以剧作家的才情和想像力,带领年轻的团队书写《电影》传奇。有《爱情为你遮风雨——赵葆华影视剧作选》及长篇小说《至爱亲朋》出版面世多次印行,引起热烈反响。作为电影评论成果,有《我的电影梦——赵葆华电影评论选...
刘世龙,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刘子也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   1939年9月任新四师九旅独立团文化干事,1941年,刘世龙成为萧宿铜总队宣传队队员,成为骨干,1946年任二野七纵19旅宣传队豫皖苏军区文工团任戏剧队队长,1947年,刘世龙被编到7纵队19旅56团,进军大别山,后又被编入2野16军48师文工团,随军进军大西南。时任文工队长的刘...
刘振中,男,1931年生于天津市,1951年在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结业后到北影剧团任演员,1956年调长影演员剧团任演员。曾在《七天七夜》、《海上神鹰》、《天下无难事》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64年调长影厂艺术片室、美工车间担任领导职务,后任多部影片的制片工作。
赵宝华(1931–2005)北京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扑不灭的火焰》、《国庆十点钟》、《并肩前进》、《帅气飘飘》、《笑逐颜开》、《海上神鹰》、《换了人间》、《再生记》、《炉火正红》、《英雄儿女》、《神医扁鹊》、《鞘中之剑》等影片。期间,还参加演出过《雷雨》、《红旗谱》、《月亮湾》等话剧。拍摄过《老牛与小牛》、《吉星高照》、《彩色河流》、《哑巴西施》等电视剧。
1932年8月,杨洸出生于北京一香书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酷爱文艺的杨洸,以优秀成绩考入华北大学音乐科,主攻声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演员。由于她土生土长北京,说一口纯北京普通话,加上那双扑闪扑闪能“说话”的大眼睛,唱歌舞蹈之余,她还常常担任报幕、诗朗诵的角色。在抗美援朝的初期,杨洸随学院组织的“音乐列车”在东北的演出,让才气逼人的她在当地备受欢迎。  1950年由组织推荐参加设在北京的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电影表演专业,与她同期学习的还有从全国各地各文艺系统抽来的李亚林、张圆、叶琳琅、印质明、赵联、于洋、刘世龙等后来名诵一时的电影明星,杨洸与从部队来的庞学勤就是在学习班里相识后相爱。  在学习期间,杨洸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大型话剧《屈原》的演出,与赵丹、白杨、谢添等同台,她演婵娟一角。三年学习即将毕业时,杨洸被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借去拍故事片《无穷的潜力》,她扮演青年女工朱姑娘。演完这部银幕处女作,杨洸毕业分配进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5年,杨洸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丹娘卓娅》,并征服了孙维世、吴天等主考官,而考入了留苏本科班。但前苏联专家鲁拉廖夫认为女演员最宝贵的是青春,出国学习5年会严重耽误她的才艺。出于特殊考虑,苏联专家建议她去报读刚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首届表演班,在国内直接接受前苏联电影专家们的教学。杨洸又一次坐进教室面对电影表演教育专家。  两年后毕业,她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刚到长影厂报到,就接到八一厂的邀请,在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英勇作战的故事片《长空比翼》中分饰两人:女主角杨华与女护士小郭。由于她在银幕内外的表现都十分突出,八一厂领导很赏识她,希望她能留下。但她二话不说,就奔回长影参加描写农民武装斗争的影片《心连心》的演出,与庞学勤首次夫妻合作,她演秀清,老庞演地下党员李文彩。两年后,在《烽火列车》上,夫妻俩再度联手,她演志愿军女战士苗景春,老庞饰演王书记。  在拍《烽火列车》前这段短短几年时间,杨洸相继拍了《海上神鹰》饰渔家女秀姑,在《钢珠飞车》饰农家女二妞,在《冰上姐妹》饰滑冰运动员王冬燕,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小翠。也正是由于她频频亮相银幕,频频出现在水银灯下,在她刚拍完《烽火列车》时眼睛就出现问题,经诊断为“尖端劳损性眼疾”并发展到“玻璃障体出血”。导致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时,小翠一角换上宋雪娟顶替。  就这样,一位本应大红大紫、冉冉上升的电影明星,因患眼疾而于上世纪60年代淡出影坛,日后又患上高血压与心脏病。由于身体欠佳,后期她的工作主要放在剧团招考学员和教学,还参与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1986年,杨洸随时任长影厂副厂长的丈夫调到珠海工作。庞学勤任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仍关心珠海的影视文化事业。杨洸在市文化局退休后,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杨洸虽然失去她一生挚爱的银幕,但她收获了家人对她一往情深的爱。在她备受病痛困扰的漫长岁月里,是丈夫庞学勤对她不离不弃,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半个世纪的艰辛与欢乐。让杨洸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各自成才,大儿子庞好继承父母的衣钵,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第六代导演,大儿媳东方闻樱是制片人又是影视明星;小儿子庞洋从事商贸,小儿媳刘铁君业余创作了好几个影视剧本。  2004年6月15日晚8点零8分,杨洸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珠海逝世,享年72岁。
杨光,1979年2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歌手、作词、作曲、主持,毕业于哈尔滨盲校。自幼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因参加2007年《星光大道》并获得年度总冠军被大众熟知。2008年登上央视CCTV1《春节联欢晚会》,同年9月担任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火炬手,并作为开幕式演唱嘉宾。2009年发布个人首张原创专辑《我是杨光》,并将全部收益无偿捐献给“光明行动”(中国白内障复明工程)。2010年末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为师,2012年他与恩师戴玉强同台,首次挑战不插电演唱会,同年被南开大学聘为校艺术团艺术指导老师。2013年在五棵松体育馆举办“有杨光,不要怕”专场演唱会。2014年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以全新的“讲唱会“模式,历时十九天十场的“心手相牵,共享阳光”——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高校公益励志讲唱会。演艺事业外,杨光热衷于公益慈善,在全国各地举办的《爱心公益签唱会》、《歌迷见面会》中为贫困学生、残联、盲校等筹集善款,获得“爱心大使”殊荣。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车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生于1914年,卒于1995年。  车轩1949年华北大学结业后,进入东影任配音演员,曾为长影译制的《攻克柏林》、《我的大学》、《我的童年》、《优秀党员》等200余部外国影片中主要角色配音,还曾在《寂静的山林》、《金玉姬》、《复试》等多部国产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亦曾参加多台话剧演出。
尉骞(1931-1997)女,辽宁抚顺人,1949年底由华北大学入东影译制片厂任演员。曾在《边寨烽火》、《冬梅》、《艳阳天》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
王延盛(1924,10,27—-2006,12,28)辽宁本溪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本溪彩屯小学、本溪市河沿高级小学和本溪市国民高等学校。1944年走上社会,当过马车夫、劳工、煤矿医院事务员和国民党兵。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任六十二团宣传队队员。不久即调任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宣传队代理队长。1946年调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二0师宣传队历任副队长、队长。其间导演并演出过话剧《李闯王》和秧歌剧《血泪仇》。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工作。1955年起任解放军第四十军文工团团长。其间导演过话剧《沙河边上》,曾获沈阳军区文艺汇演演出奖。1958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参加了影片《东风》的拍摄,饰党委书记。此后,参加了多部故事片的拍摄,饰演的角色多是领导干部,主要如《冰上姐妹》中的市长、《朝霞》中的市委书记、《青云曲》中的师长、《七天七夜》中的旅长、《英雄儿女》中的朝鲜人民联队长、《特快列车》中的政委、《风云岛》中的司令员、《希望这不是真的》中的副市长等。此外,还曾在一些影片中饰演过农民、工人、落后人物及反面人物,并曾在电视剧《黑十字架》中扮演公安局长。他具有粗犷、质朴的气质,端庄、和蔼的面容,因此他塑造的领导干部形象,气度不凡,各有性情。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xagj.html)
薛彦东,生于1930年,辽宁省人。1948年考入东影四期培训班学习,毕业后分到演员科任演员。曾在《海上神鹰》、《云雾山中》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并任《青春的脚步》的编剧。1964年做导演,执导了《红牡丹》、《老君寨奇闻》、《春归红楼》、《跨国劫杀》等影片。
金林(1924—1995),男,上海人,1956年由上海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三进山城》、《海上神鹰》、《冬梅》、《平原游击队》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温祥林,生于1940年,北京人。1958年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我们是一代人》、《昆仑铁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63年调做制片工作。
李万城,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1949年由野战军文工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三十多年从影生涯中,甘当绿叶。其表演朴素、真实、自然。《平原游击队》中的区委书记孟考、《刘三姐》中的罗秀才、《冬梅》中的老四哥等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1983年,李万城因病离世,年仅59岁。
陈翔,生于1932年,北京人。1951年调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党的女儿》、《海上神鹰》、《英雄儿女》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78年调离长影。
侯健夫(1920年-1962年),又名侯志昂,山东掖县人。父亲当小职员。1933年,侯健夫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去哈尔滨道外同记工厂当学徒,4年之后因反抗老板欺负而失业。后当工人及铁路局雇员。1937年9月,考上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一期学员。1943年底,离开满映到华北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后到中电三厂当演员。1949年2月,继续在北影当演员。1955年底,调长影演员剧团。  侯健夫在满映曾拍《胭脂》等电影,在北影时多饰演小配角,在长影时拍过十几部电影,在《春水长流》、《锡城的故事》中戏份较多。1962年7月,在上班路上遇车祸逝世,享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