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钟声演员表

导演:朱文顺,朱文悦
日期:1958-01-01
热度:2

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个深夜,突然一声巨响,枪声大作,震破了沉静的山谷,熊熊的火光冲天,八路军的一座兵工厂被敌特炸毁了。我军保卫部周部长立即发出追踪侦察的紧急通知。黎明的时候,侦察科王科长在森林中一座古庙的东北角,发现了一具尸体。在死者身旁又发现有两把刀,其中有一把是猎户张中发送给年轻猎人牛生海的,但是牛生海不知去向了。根据这一切情况,周部长决定派王科长以养病为由,带着警卫员虎子深入古庙侦察。古庙中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哑巴小和尚。有一天夜里,山林中突然响起一阵枪声,接着老和尚虚张声势地跑来劝王科长离开古庙。过了两天,王科长又发现庙里送来很多粮食。王科长断定庙中不是两个人,而是更多,但是这些人究竟在哪儿?这是侦察的关键。夜里,小和尚突然在王科长的窗户缝上塞了一张纸条。王科长打开一看,写着“小心”两个字b王科长知道小和尚了解庙中的一切秘密,就借小和尚出去打柴的机会,派警卫员虎子向小和尚了解情况。小和尚本来不是哑巴。五年前,他正和庙里的和尚在大殿里念经,突然闯进来一群匪徒,为首的高旅长就是现在的老和尚。他们把庙里的和尚全杀了,只留下小和尚一个人;但是他给小和尚一杯药酒喝,从此小和尚就变成了哑巴。夜里,小和尚偷偷地领着王科长进了大殿,恰好老和尚也来了。王科长闻声跃身躲在佛像后边,只见老和尚吹灭了灯,走到佛像下边一按暗钮,便钻进地下室里去了。王科长看得很清楚,原来大殿下的地下室里潜伏着一个危险的特务集团。老和尚曾经受过日本高级特务训练,潜伏在庙里,假扮和尚,一直进行着特务活动。他们不仅炸毁了八路军的兵工厂,而且在日本特务机关的直接指使下,还企图破坏八路军的被服仓库j但是没有成功。现在他们又准备在秋收之前,烧掉根据地的麦子。一切都侦察清楚了,王科长借检查身体为名,准备回部队报告。老和尚虽然知道王科长是来侦察庙中的秘密,但是惟恐暴露潜伏几年的地下工程,一直没有敢在庙中杀死王科长。现在王科长要回去,老和尚认为时机已到,决定派人在途中打死王科长。当跟踪的匪徒正向王科长瞄准的时候,匪特突然被暗地保护王科长的牛生海一枪打死。王科长向周部长报告了庙中的秘密。这时,敌人把小和尚和警卫员虎子吊起来,正在拷打。王科长率领队伍包围了古庙和所有洞口,救出了小和尚和虎子,把暗藏在古庙中的特务一网打尽。

导演(2)
中国电影导演。1920年出生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一个雇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初小毕业后就出去工作,作过童工、店员、仆役,迫于生计,他学会了日语。1938年,他随一个日本人到长春满洲映画协会做剧务助理,从此,踏入影坛。朱文顺聪明好学,不久便熟悉了导演业务。1939年任助理导演,1940年任导演,独立拍片。他偏爱拍摄悲剧,在“满映”完成了《她的秘密》等十部影片。1945年10月,他加入东北电影公司任导演,1946年他成功地导演了舞台剧“家”,同年11月,他进入中央电影制片厂管辖下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剧务科长兼导演,还在《松花江上》中首次当演员,饰演父亲这个较重要的角色,1947年他执导了影片《小白龙》。  1948年7月,他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先任剧务主任,代理剪接科长,后来任导演。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导演理论。1955年后,朱文顺拍摄了《神秘的旅伴》(与林农合作)、《寂静的山林》、《古刹钟声》、《草原晨曲》、《烽火列车》、《冰雪金达莱》、《南海的早晨》、《两个小八路》等十几部影片。 他喜欢拍摄惊险故事片,其中最突出的一部影片是《寂静的山林》,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悬念安排合理。他所拍摄的影片中有六部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其中《草原晨曲》、《冰雪金达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小八路》是描写儿童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该片荣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少年儿童优秀影片二等奖。朱文顺的导演风格朴实、自然,注重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他还精通后期剪接技巧,使影片更加流畅,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八十年代,他导演了影片《刀光虎影》、《何处不风流》、《拂晓的爆炸》、《鞘中之剑》、《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飘忽的影子》等。1995年去世,终年75岁。
演员(17)
庞学勤(1929年5月4日—20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6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边寨烽火》。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10月12日上午,庞学勤在珠海逝世,享年86岁。
陈克然1941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53年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演员。11岁成为电影演员,他是那个时代的童星。在电影《祖国的花朵》中饰演刘小天、在《罗小林的决心》中饰高个儿同学,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1955年调至长影演员剧团,在《红孩子》中扮演男主人公。此后,他出演了《古刹钟声》、《画中人》、《羌笛颂》等多部影片。1977年任制片,兼做场记工作。1983年调导演室做副导演。电影《十六号病房》、《中国的\"小皇帝\"》、《黄山来的姑娘》都有参与,他担任副导演的影片前后有十几部。  2008年8月19日15时58分,电影《红孩子》中苏保的扮演者、长影著名演员陈克然因哮喘病发在长春逝世,享年67岁。
李希达,1933年12月出生于辽宁绥中县。家乡解放那年,他每加业余剧团,扭秧歌唱大戏。51年参军,辽西军区文工团当演员,工作七年,演过很多戏,也得过表演奖。58年调到长影厂,头一部是拍《古刹钟声》,这是一部惊险样式的反特影片。剧中通讯员虎子名义上是陪王科长到庙里养病的,其实,是配合王科长侦察敌特活动的重要角色。《古刹》之后,在《红领巾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朝霞》、《流水欢歌》、《鸿雁》、《南海的早晨》等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配角。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憨厚顽皮的刘小亮,《鸿雁》中朝鲜族邮递员小金子等人物,比较出彩。综观上述几个角色,不难看出均属青年形象。  李虽长着一副“娃娃脸”,跨进不惑之年,“小青年”形象毕竟不适合了。于是应导演林农之邀,在影片《艳阳天》中出演会计马立本,这是一个后进人物,也是他银幕代表作。从这以后多演反面人物。象《平原游击队》(重拍)中的伪军班长,《暗礁》中的敌特小胡子少校,《药》中的驼背五少爷,《刀光虎影》中的特务队长沈忠顺,《点燃朝霞的人》中的自私自利的万进财,《鬼楼》中的看门人小野(日本特务),《天字号密令》中的杨二郎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在影片《不该发生的故事》中饰韩喜林,《神丐》中饰演老管家黄起,《731大溃逃》中饰演药店店主,《别无选择》中饰黑社会头子卖烟人,《山野绝唱》中乞丐,《风流警察亡命匪》中的老刑警,《浴血红马车》中哑巴不同类型的人物。
柏瑞桐,1937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18岁时,被长影选中,饰演《平原游击队》中的“翠平”一角,从此成为长影的一份子。在《平原游击队》之后,她又主演和出演了包括《寂静的山林》《国庆十点钟》《英雄儿女》《草原晨曲》在内的多部经典作品,角色大都是俊俏活泼的少女形象。80年代后,逐渐淡出影坛,在家相夫教子,为丈夫孙敖的译制片配音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954年,孙敖和柏瑞桐结婚,直到2002年孙敖去世,两人的婚姻走过了49年。  柏瑞桐夫妇膝下育有一对子女,儿子是长影配音演员孙佳禾;女儿孙柏现从事电影制片工作,中国著名制片人。  195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前身)的柏瑞桐,以其清新的外形被苏里导演一眼相中,并让她出演了《平原游击队》中的翠萍。这一银幕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年轻的柏瑞桐小有名气,并由此结下了与苏里父女般的深厚情谊。回忆起当初岁月,柏瑞桐说:“苏里两口子把我当干女儿看,正是有了他‘不要演戏,要真实地生活’等诸多教诲,我才能进步飞快。”苏里导演看中的正是柏瑞桐认真演戏,没戏还要帮别人配戏的执著劲儿。  因为苏里,1956年,柏瑞桐和孙敖不顾众人反对安身长春,投奔长影。论名气,柏瑞桐远不及孙敖。虽然先后在近50部影视片中饰演主要角色,可柏瑞桐却并不看重名气。孙敖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时年50岁的她毅然决定退隐。“当时孙敖的工作非常忙,要配音、出任译制片导演,还要出演故事片。他的配音可都是真功夫,有时不睡觉他也要把台词背下来。他生病以后,我每天去长影接送,中午还要给他送饭,同志们都笑话我从电影演员变成保姆了。”默默地为爱人付出,不计回报地支持孙敖的事业,柏瑞桐的爱与坚持无愧于那一年决定奔赴长影时孙敖说下的那句“你去哪我就跟你去哪。”
白英宽,1928年出生,内蒙古宁城县人。8岁那年,父母双亡。自幼放牛,没念过一天书。1945年参加八路军,首长见他英气,选去做了警卫员。后参加抗美援朝战士演出队,文工团发现了他的表演才能,一纸调令,就成了文工团演员。武汉演出时,又被华南军区文工团发现,调入该文工团,后转入中南部队艺术剧院任演员。1954年,白英宽在空军部队学习期间,来到长影厂参观,本是走马观花的过路客,却被当时的张望副厂长一眼看中,1955年9月就来到了长影厂。白英宽除了《患难之交》中的金永俊、《云雾山中》里的田冬生、《康庄大道》中的社长(此片是主演)等少数影片中演过重要角色外,基本上演的是配角,如《芦笙恋歌》中的王排长、《古刹钟声》中的牛生海、《严峻的历程》中的伍奇、《创业》中的龙富贵、《不该发生的故事》中的赵广林等,扮演了不同民族、不同身分,不同性格的角色。其中《不该发生的故事》中扮演的一个自私狭隘的农民形象,深受好评。
徐连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政治部通讯员、宣传员,十八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实验剧团班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队长。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室主任、科教片室主任。1950年首次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赵连长。1975年任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等。1989年3月离职休养。2012年8月24日,徐连凯通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浦克(1916年1月11日—2004年3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县,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辽宁本溪县立中学。1939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真假姐妹》,从而开启了他的演员生涯。1942年,主演剧情电影《迎春花》。1947年,主演剧情电影《松花江上》。1950年,出演剧情电影《吕梁英雄》。1956年,在喜剧电影《新局长到来之前》中饰演新任局长张局长。1962年,在剧情电影《甲午风云》中饰演提督丁汝昌。1964年,出演战争电影《英雄儿女》。1973年,在剧情电影《艳阳天》中饰演主任马之悦。1978年,出演剧情电影《严峻的历程》。1984年,出演剧情电影《黄山来的姑娘》。1987年,由其出演的战争电影《关东大侠》上映。1991年,浦克获得第3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1993年,由其参演的武侠电影《雪国情仇》上映。2004年3月17日,浦克逝世,享年88岁。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
王延盛(1924,10,27—-2006,12,28)辽宁本溪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本溪彩屯小学、本溪市河沿高级小学和本溪市国民高等学校。1944年走上社会,当过马车夫、劳工、煤矿医院事务员和国民党兵。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任六十二团宣传队队员。不久即调任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宣传队代理队长。1946年调解放军第四十军一二0师宣传队历任副队长、队长。其间导演并演出过话剧《李闯王》和秧歌剧《血泪仇》。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前线工作。1955年起任解放军第四十军文工团团长。其间导演过话剧《沙河边上》,曾获沈阳军区文艺汇演演出奖。1958年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参加了影片《东风》的拍摄,饰党委书记。此后,参加了多部故事片的拍摄,饰演的角色多是领导干部,主要如《冰上姐妹》中的市长、《朝霞》中的市委书记、《青云曲》中的师长、《七天七夜》中的旅长、《英雄儿女》中的朝鲜人民联队长、《特快列车》中的政委、《风云岛》中的司令员、《希望这不是真的》中的副市长等。此外,还曾在一些影片中饰演过农民、工人、落后人物及反面人物,并曾在电视剧《黑十字架》中扮演公安局长。他具有粗犷、质朴的气质,端庄、和蔼的面容,因此他塑造的领导干部形象,气度不凡,各有性情。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62f0550102xagj.html)
侯健夫(1920年-1962年),又名侯志昂,山东掖县人。父亲当小职员。1933年,侯健夫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去哈尔滨道外同记工厂当学徒,4年之后因反抗老板欺负而失业。后当工人及铁路局雇员。1937年9月,考上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一期学员。1943年底,离开满映到华北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后到中电三厂当演员。1949年2月,继续在北影当演员。1955年底,调长影演员剧团。  侯健夫在满映曾拍《胭脂》等电影,在北影时多饰演小配角,在长影时拍过十几部电影,在《春水长流》、《锡城的故事》中戏份较多。1962年7月,在上班路上遇车祸逝世,享年42岁。
张延(1921-1995)吉林省长春市人,1949年由野战部队调入东影演员科。曾在《黎明的河边》、《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七天七夜》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孙笑非(1925--1991年)原名孙克忠,黑龙江肇东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演员。四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龙套角色,不少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任伟民(1929--1993年)原名任虎城,河北景县人,从影前是学徒工,53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影坛上耕耘40余年,扮演配角闻名。 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鬼子、汉奸、军阀、党棍、地痞,他都演过。处女作是《一场风波》中的杨根生。一生大约拍过近60部影片 ,其中象《寻爱记》中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的战士、《战火中青春》中的胖战士、《 我们村里年轻人》中的会计,《 甲午风云》中的清军炮手、《平原游击队 》 ( 重拍片 ) 中的敌翻译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赵宝华(1931–2005)北京人。1950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演员班。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5年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扑不灭的火焰》、《国庆十点钟》、《并肩前进》、《帅气飘飘》、《笑逐颜开》、《海上神鹰》、《换了人间》、《再生记》、《炉火正红》、《英雄儿女》、《神医扁鹊》、《鞘中之剑》等影片。期间,还参加演出过《雷雨》、《红旗谱》、《月亮湾》等话剧。拍摄过《老牛与小牛》、《吉星高照》、《彩色河流》、《哑巴西施》等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