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情演员表

导演:布瑞特·摩根,纳内特·波斯特恩
日期:2002-01-01
热度:1

这是一部关于好莱坞传奇制片人罗伯特·伊万斯的传记片。1956年,英俊潇洒的罗伯特在比弗利山庄的泳池派对上大出风头,从而吸引了著名女星瑙玛·希拉的目光,后者随即提供机会让其在一部电影中出镜。经历过短暂的演员生涯后,罗伯特迅速转向制片领域。34岁时,毫无制片经验的罗伯特,当上了派拉蒙制作部的主管。他在任期内,负责了许多重要影片的制作,包括《教父》、《罗斯玛丽的婴儿》、《唐人街》等等。直到80年代初期,罗伯特开始走下坡路,婚姻失败与毒品丑闻让他此后一度在好莱坞销声匿迹。但九十年代初罗伯特又重回电影圈,并随后出版自传震撼了整个好莱坞。本片就是改编自他的自传,通过那些旧日的影像,以及对相关影星的采访,重新整理了罗伯特耐人寻味又引人入胜的一生。

演员(17)
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是好莱坞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奇人物。  三十四岁全无经验,却凭一张俊脸和绝顶交际手腕,当上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制作部总裁。  之后他监制过《爱情故事》、《教父》和《唐人街》等经典巨制,改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好莱坞的电影潮流。
埃迪·艾伯特( 1906 – 2005),1906年生于伊利诺斯州罗克艾兰市,演员。曾在明尼苏达州大学求学,进入影坛前在马戏团当空中飞人演员,还演过广播剧和舞台剧。1938年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签订拍片合同,第一次上银幕的影片是《军校风光》,之后参加了很多影片的演出,多为次要角色。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导演。1939年,他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他从小就对电影十分着迷,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在参加校内戏剧演出时,他几乎什么都能干。大学毕业后,科波拉进入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其间,他应聘参加了好莱坞导演罗杰·考尔曼的摄制组,当了一名打杂工。  从加州电影学院毕业的科波拉起先充当的是编剧的角色。但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视、贬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PATTON》)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此后,科波拉又满怀热情地担任了导演的职务。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与美国观众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1972年,科波拉执导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识地去表现了美国黑手党的活动与美国政界、司法界的关系,而且还从同情的视角去表现了这些黑社会人物的“人性”。他们并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见的那种杀气腾腾的恶霸歹徒,而是同样重视家庭伦理的“严父”和“富有责任心”的“有志青年”。这种新的构思使美国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影片宣传的那种奋斗精神与美国社会一贯提倡的“美国精神”十分契合,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74年,科波拉又执导了《对话》(《The Conversation》)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公众当时出现的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那种惶惶不安情绪。影片广受好评,再次显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导演才华。同年,科波拉还导演了《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Ⅱ》),该片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六项大奖。  《教父》和《对话》使科波拉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商业成就,他更是踌躇满志,希望超过好莱坞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电影巨头。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他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了。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可是,命运不济,此片推出后,评论界一片死寂,他们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说明什么,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曾经斯待过的热情。该年度的奥斯卡奖角逐中,该片也榜上无名,这对欠下重债的科波拉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继《现代启示录》之后,科波拉为挽回损失,接连拍摄了《One From Heart》(1982)、《The Outsiders》(1983)、《Rumble Fish》(1983)、《The Cotton Club》(1984)、《Peggy Sue Got Matted》(1986)、《Gardens of Stone》(1987)、《The Man and His Dream》(1988)以及《New Youk Stories》(1989)等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败。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而几乎一蹶不振。但是,经历大劫的科波拉还是挺过了难关。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为科波拉赢得了昔日的殊荣。而此后的《Barm Stoker\'s Dracula》(1992) 与《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亦同样使科波拉再显辉煌。最近,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摄了一部内蕴悲凉的喜剧片《杰克》(《JACK》1996)。对该片的执导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被隔离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使他在导演该片时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体会。影片以喜剧形式向人们阐述了珍惜光阴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1943年10月22日生于巴黎演员家庭, 法国影坛常青树, 几乎近代所有欧洲著名的导演都和凯萨琳家族合作过,有“冰美人”之称,集美丽和高贵于一身。生于巴黎演艺世家,13岁跨入演艺圈,在明星姐姐引荐下进军影坛。1964年,她在歌舞片《瑟堡的雨伞》中扮演女主角,她发自内心的激情和令人抑郁的幽默使她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1966年主演《白昼美人》 ,成为国际知名明星。  她一生中最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导演布努艾尔(Luis Bunuel)合作的《白昼美人》。这是一部改编自三流情色小说的电影,但在布努艾尔的巧斧神工下,成功的利用现实与幻想交错的情境,深入 探讨女人的压抑与寂寞。凯瑟琳.德纳芙因此片获得1968英国学院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除了布努艾尔以外,许多国际著名导演,如弗朗索瓦.特吕弗、罗曼.波兰斯基等都曾与之合作。她能扮演地位、身分、经历极不相同的各类女 性,更善于塑造心理十分复杂的人物。最为成功的作品有《厌恶》《白日美人》《特里丝塔娜》等。此外,她还具有杰出的喜剧才能。如在199 9年拍摄的《岳母大人》中,德纳芙扮演让女婿一见钟情的迷人岳母,让这部跨越伦常与年龄的爱情喜剧充满说服力。  1981年,德纳芙因在特吕弗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出色表演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1993,她凭借《印度支那》再度夺得这一奖项 。1998年,她演出《旺多姆广场》而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进入二十一世纪,德纳芙依然拍片不辍。在《黑暗中的舞者》中, 她扮演朴实无华的女工,又歌又舞。在弗朗索瓦.奥桑2001年的歌舞轻喜剧《八美千娇》中,她和另外七位法国影坛顶尖女星联袂主演,风采不减当年。在面临自身年华老去的事实与新起女星的追赶之下,凯瑟琳.德纳芙利用丰富的人生历练与独特的优雅气质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观众。40年来在法国影坛的地位岿然不动,尤其是成为全球各地艺术院线追捧的影人。
Errol Leslie Thomson Flynn (20 June 1909 – 14 October 1959)[1] was an Australian-born American[2] actor.[3] He was known for his romantic swashbuckler roles in Hollywood films and his playboy lifestyle.  Flynn flew with Aadland to Vancouver on 9 October 1959, to lease his yacht Zaca to millionaire George Caldough. On 14 October, Caldough was driving Flynn to the airport when Flynn felt ill. He was taken to the apartment of Caldough\'s friend, Dr. Grant Gould, uncle of pianist Glenn Gould. A party ensued, with Flynn regaling guests with stories and impressions. Feeling ill again, he announced \"I shall return\" and retired to a bedroom to rest. A half hour later, Aadland checked in on him and discovered him unconscious. Flynn had suffered a heart attack. According to the Vancouver Sun (16 December 2006), \"When Errol Flynn came to town in 1959 for a week-long binge that ended with him dying in a West End apartment, his local friends propped him up at the Hotel Georgia lounge so that everyone would see him.\" The story is a myth; following Flynn\'s death, his body was turned over to a coroner (George Brayshaw), who performed an autopsy, and released his body to his next of kin.  Errol Flynn is interred in Forest Lawn Memorial Park Cemetery, in Glendale, California. Both of his parents survived him.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卡洛.香宁于1921年1月31日出生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 (Seattle) ,她在加州的旧金山长大,后来成为一个女演员、歌手,以及女喜剧演员。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她曾经参与许多电影的演出,并且在许多百老汇的舞台剧与音乐剧中担任主角,此外,她也有自己的夜总会表演节目。除了桃丽.李维 (Dolly Levi) 之外,她也饰演过许多有名的角色,例如1949年绅士爱美人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中的萝芮丽.李 (Lorelei Lee) ,并且演唱剧中的歌曲:钻石是女孩子最好的朋友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问问你的家人,看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有名的音乐剧,或者其他的音乐剧。
鲍勃·霍普(Bob Hope,1903年5月29日—2003年7月27日),出生于英国,美国演员、主持人、制作人。1927年到纽约百老汇演出,首次在歌舞剧《罗伯塔》中饰演角色,开始受注目。1938年起,开始参加拍摄电影,在《1938年万花筒》中初登银幕。1939年以恐怖喜剧片《白燕劫》而崭露头角。1940年以后,霍普与歌星平·克劳斯贝合作《通向新加坡之路》以及其他一系列通俗喜剧片,共拍了各类长短片八十余部,成为派拉蒙公司的台柱明星。1944年他的电台广播节目和从1950年开始播映的电视特别节目,都拥有最高收视听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多次作慰问军队的演出。1963年,获国会荣誉勋章。1962年,获好莱坞外籍记者协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65年,获美国演员工会颁予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英国女王册封荣誉爵士。霍普的表演生涯长达70多年,堪称美国的“笑坛长青树”,被誉为“喜剧之王”、“美国幽默主席”。他曾4次(1940年、1944年、1952年、1965年)获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特别奖,3次作为美国最佳娱乐节目表演家获人民选择奖以及多种奖励。从肯尼迪到克林顿,许多美国总统都对他赞誉有加。肯尼迪还曾把霍普称为“美国的金牌全球亲善大使”。
拉寇儿·薇芝(Raquel Welch,1940年9月5日-)一位美国电影与电视剧演员,并且曾经获得金球奖。
爱娃.嘉德纳(Ava Gardner)1922年12月24日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1990年1月25日在英国伦敦去世。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与弗兰克辛纳特纳的婚姻令她刻骨铭心,他们有着近十年的婚姻,辛纳特纳是美国历史是很有争议的人物,曾经是肯尼迪总统的座上客,也曾经与黑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到了今天辛纳特纳已经完全被美国人所接受,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老艺人,前不久他还受到总统的嘉奖。但当时他们虽然相爱的婚姻却并不美演,甚至充满了暴力,1957年艾娃在与辛纳特纳离婚,那时她35岁,从此再也没有结过婚。漂亮的面孔有时会为事业的成功提供便利。艾娃·嘉德纳就具备了这样的漂亮面孔。她步入影坛纯属偶然,米高梅公司的选角部门发现了她的一张照片,从此银幕上便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四五十年代,尽管好莱坞女星众多,但艾娃仍然以独有的气质及异国情调的美成为继丽塔·海华斯之后好莱坞的“性感女神”。  美对于演员固然重要,但专业训练却必不可少。初入影坛,艾娃不可能一鸣惊人,于是米高海公司为她安排了一系列课程:从吐字发音到化妆,从形体体操到礼仪等。艾娃经过了严格培训。此后她便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演员生涯。她在饰演了几个配角之后,终于在影片《杀人者》中崭露头角。海明威的作品颇受好莱坞电影的青睐,艾娃成了诠释其作品的首选女主角。继《杀人者》之后,她又主演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和《太阳照样升起》等改编自海明威作品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艾娃的女性魁力得以充分展现,特别是当她饰演的女主角周旋在数位男人之间,那勾魂摄魄的异国情调的妖冶不禁令人心荡神摇。因而她被称为“最美丽的动物”。  艾娃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的六个孩子无疑给双亲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童年的艾娃生活并不幸福,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这也造就了她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她并不因自己缺乏表演经验而气馁,而是顽强地学习戏剧、声乐、化妆等知识。40年代末至50年代,她开始和一些著名影星合作,如格里高利·派克、泰隆·鲍华、克拉克·盖博、詹姆斯·梅森、亨弗莱·鲍嘉、伯特·兰卡斯特等。她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酒店舞女、伯爵夫人、妓女、边境混血儿等。无论扮演哪一类角色,艾娃总是以她独特的风姿征服观众的心。她的美,融撩人、泼辣和性感于一体,高贵而不粗俗,端庄而不轻佻。爱娃的事业成功,但个人生活极为不幸。她的三位大夫分别是演员米基·鲁尼、音乐家阿蒂·肖和演员弗兰克.辛纳特拉,但他们最终都先后离她而去。离婚的创伤和人们的非议曾使艾娃一度远离好莱坞。后来她重返影坛,开始了事业上的新时期,演技也更加成熟,并依然为影迷所喜爱。
美国影坛上最富有个性的演员,他饰演的角色总显得那么疲倦、邪恶,甚至叛逆不羁;但又是那么凝重、丰满和耐人寻味。在他1980年拍摄的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中,他饰演的鬼魂缠身的作家杰克·多伦斯那张阴森恐怖的脸是如此传神,以至于让人觉得那股森森的鬼气是他与生俱来的;而在1997年的影片《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中,他又惟妙惟肖地饰演了一位从性格孤僻、乖张到仁慈善良的老头。尼克尔逊这个实力派巨星凭着其老辣的演技,在好莱坞引领风骚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遥骑士》(\"Easy Rider\")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后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奖(1976年和1998年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1984年获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是奥斯卡奖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堪称\"奥斯卡之王\"。1994年美国电影学院鉴于他对表演艺术的贡献,向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1997年《帝国》杂志将他列入\"当代100名杰出影星\",排名第六。
泰隆·鲍华(Tyrone Power)出生于美国辛辛那提,曾出演过《碧血黄沙》、《控方证人》等电影。他的父亲以及祖父都是舞台剧演员,他的母亲则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员而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表演教师,母亲对他表演事业的起步阶段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泰隆·鲍华出生于俄亥俄的辛辛那提,1915年的时候全家移居到了加州,不过由于要拍摄电影以及参与舞台剧演出,他们经常在纽约和加州之间旅行。1920年的时候他的父母离了婚,1931年大学毕业后他到了芝加哥和父亲一起拍摄影片,结果他的父亲却死于心脏病。1935年时他在百老汇站住了脚,很快他回到加利福尼亚州参加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试镜,1936年他获得了一份为期7年的合同,一年之内他就成为了福克斯的一线演员。他曾出演过1940年版的《佐罗的面具 (1940年电影)》,和他合作过的女演员包括艾丽丝·费伊、玛琳·奥哈拉、瑙玛·希拉等人。二战期间他成为了海军飞行员并见证过南太平所发生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好莱坞继续拍摄电影,虽然依旧非常受欢迎,但是他厌倦了没有挑战的生活。于是他请求福克斯公司允许他到其它公司拍摄影片,1953年他为环球电影公司拍摄了一部西部片,同时从票房中获得了一定的分成。1957年他在拍摄《控方证人》时同样获得了分成,然而第二年当他在西班牙马德里拍摄影片时,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父亲也是在拍摄影片时去世的,泰隆·鲍华去世时只有44岁。  虽然泰隆·鲍华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是他曾经离过两次婚。他和后两任妻子一共生下了3个孩子。
1947年,Richard Widmark在黑色电影《死亡之吻》中的初次表演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美国式的影像符号,并且杀手汤米·伍都一角为他获得学院奖最佳配角提名。而《死亡之吻》和其他的黑色惊悚片使得Richard Widmark成为在二战后新一代的美国电影男明星中的一员,与当时战后的影星柯克·道格拉斯、罗伯特·米彻姆一起带给荧幕以新的特点。他饰演的主角或配角具有硬朗-----也就是感情不太活跃的性格,并凭此来打动观众获得同情心。Richard Widmark并不回避演一些极其麻烦、极矛盾或者直接就是个道德败坏一类的角色。在他第一次演出后,韦德马克一直稳定地工作,主要是做演员,1961年在《纽伦堡审判》中扮演的美国控方律师达到了他的明星地位的顶峰,此后他又继续了30年的演艺生涯,直到1990年76岁退休。2008年3月24日,Richard Widmark因病逝世于康涅狄格州的Roxbury,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