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士演员表

导演:成荫
日期:1950-01-01
热度:2

1946年初夏,国民党破坏了停战协定,蒋介石集结大量兵力,向解放军某部发动进攻。排长张志坚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同时做好坚壁清野,在镇外险要高地牛脯山上狙击敌人。完成任务后,由于弹尽粮绝,张排长、老王、小刘以及新战士齐德贵不幸被俘。蒋军某师长为要找出解放军隐埋的军工机器和几千担粮食,限令要从他们身上问出秘密。张排长、老王、小刘被多次严刑拷打,坚强不屈。齐德贵却

导演(1)
演员(16)
中国电影演员。父亲早年在昆山谋事,后携家定居。张平幼年丧母,家境亦日趋贫寒,五岁前不得不被带去上海,苏州等地,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办的义校里读完了小学。不久,父亲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七口的生活担子,开始压在刚满十五岁的张平身上,他在影片公司做过公务员,在电影院中做过收票员,也在码头上当过扛包的苦力。
杜德夫(1918---1983,3,13)原名杜德溥,陕西咸阳人。早年在西安省立二中读中学。1937年5月参加西北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旅行剧团,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察东之夜》、《浮尸》等剧目。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延安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1945年9月随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奔赴东北,同年11月到达沈阳,该队改为东北文工一团,仍任演员。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9年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饰演老工人席卜祥,后相继拍摄了《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人民的战士》、《辽远的乡村》、《内蒙人民的胜利》、《葡萄熟了的时候》、《沙家店粮站》、《平原游击队》等影片。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1959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拍摄过《粮食》、《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色背篓》、《红色邮路》等影片。1965年调回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又拍摄了《山村会计》、《锁龙湖》、《北斗》、《花开花落》等影片。1983年,在拍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时突然晕倒,紧急送院抢救,最后不治去世.,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电影演员,多年来在银幕上一直甘当“绿叶”,默默无闻,他的表演真实、淳朴、自然、厚重,仿佛就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因此具有炉火纯青而又不着痕迹的艺术性。他在影片《平原游击队》中饰演的侯大章,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电影作品:  1949:《桥》(东影)饰老工人席卜祥;《中华女儿》(东影)饰老农。  1950:《赵一曼》(东影)饰张老头;《钢铁战士》(东影)饰炊事员老王;《人民的战士》(东影)饰万良材父;《辽远的乡村》(东影)饰倔老头;《内蒙人民的胜利》(东影)饰穷喇嘛。  1952:《葡萄熟了的时候》(东影)饰合作社主任丁老贵。  1954:《沙家店粮站》(东影)饰民兵石永公。  1955:《平原游击队》(长影)饰游击队员侯大章。  1959:《粮食》(北影)饰农民老好子;《青春之歌》(北影)饰王老增;《水上春秋》(北影)饰看门人老王。  1960:《革命家庭》(北影)饰地下工作者老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影)饰药店党支书田忱。  1963:《汾水长流》(北影)饰农民郝同善。  1965:《红色背篓》(北影)饰贫协主席杨田;《红色邮路》(北影)饰邮局党委书记郭林;《山村会计》(长影)饰农民周老实。  1976:《锁龙湖》(长影)饰老农民黄满囤。  1979:《北斗》(上下集,长影)饰农民谢福祥。  1980:《花开花落》(长影)饰老农民万耕田。
胡朋(1916年—2004年12月28日),原名初韫诚,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县,中国内地女演员。1937年,胡朋开始在上海参加救亡演剧活动。1943年,参演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1950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钢铁战士》,她凭借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1953年,出演战争电影《智取华山》。1957年,主演话剧《槐树庄》,她凭借该剧在全军第二次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1959年,主演战争电影《回民支队》。1965年,在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双枪老太婆。1976年,主演文革电影《反击》。1980年,出演剧情电影《山重水复》。1991年,胡朋获得第3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1995年,胡朋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1905—1995“中华影星”。1997年,创作散文集 《敌后纪事》。2004年12月28日,胡朋逝世,享年88岁。2005年1月6日,胡朋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2009年,关于她的自传《明灯照耀一生-胡朋自述》出版。
孙羽,原名孙洪纺。中国演员,导演,1934年生于吉林省抉余县。孙羽1948年进入东北文工团一团,在前方战地参加演出了《血泪仇》、《杨勇立功》等歌剧,开始其演员生涯。年底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当演员。1950年,十六岁的孙羽在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的故事片《钢铁战士》中扮演了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小战士刘海泉的形象,崭露头角,广受好评。1951年至1953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先后参演了《翠岗红旗》、《芦笙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我们这一代人》等多部影片,虽然他扮演的大都是配角,但有些人物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青年农民二狗的质朴、风趣、诙谐的形象,被他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1961至1975年间,他改行做副导演,197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金光大道(中)》、《丫丫》、《花开花落(1980)》、《绿色钱包》等影片。孙羽导演的影片在选材上都注重贴近人民生活,电影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绿色钱包》细节的撷取,生活场景的重现,人物性格的转化方面颇具匠心,1982年执导了《人到中年》,将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崇高精神表现得入木三分。影片获得了多方肯定。1986年孙羽调任珠影厂导演。
张锡奇,男,生于1927年10月,河北定县人。国家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军区二军分区宣传员、司号员,延安“抗大”总校文工团通讯员,八路军总部实验剧团团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前线话剧团宣传队长。1949年由部队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曾在《高歌猛进》、《结婚》、《钢铁战士》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50年代中期调离长影。此后历任军委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演员,安徽省话剧团导演、副团长,安徽电视台导演、副台长、艺术指导等职。1987年12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2010年8月5日在合肥病逝,享年83岁。  曾在《钢铁战士》、《高歌猛进》、《结婚》、《柳湖新颂》、《吉鸿昌》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获得过表演金奖;终身从事导演事业,执导过《最后一幅肖像》、《行路难》、《谋杀奇案》、《这家没男人》、《铁画传奇》、《啊!苦竹溪》、《党的女儿》、《半把剪刀》、《霓虹灯下的哨兵》、《兵临城下》、《生命线》、《胆剑篇》、《拉郎配》、《西出阳关》、《丹枫岭》等50余部集电视剧、百余个舞台剧,其中舞台剧包括话剧、黄梅戏、京剧、庐剧、歌舞喜剧等。他是安徽历史上第一部电视剧《最后一幅肖像》的导演、第一位获得“飞天奖”的导演。他先后获得18项国家级奖,1项国际和3个省部级奖。1990年代,已离休在家的张锡奇执导的评剧连续剧《野戏班》获第六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一等奖及优秀导演奖;1994年,他执导的连续剧《弥留》获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三等奖及“最佳导演奖”;2000年7月,他荣获中国“双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的称号。
徐连凯,中国电影事业家、演员。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政治部通讯员、宣传员,十八集团军野战军政治部实验剧团班长,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队长。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室主任、科教片室主任。1950年首次在影片《钢铁战士》中饰赵连长。1975年任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副厂长,党委副书记等。1989年3月离职休养。2012年8月24日,徐连凯通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枫,男,1931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1987年曾经担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并兼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988年辞去台长职务。建国后曾于1953年去捷克学习,1956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科学研究所、北京广播录音器材厂、全国彩电会战办公室等单位从事技术及领导工作,曾一度进党校、援阿尔巴利亚专家组学习、工作,并完成了尼克松、田中角荣访华期间的电视采访转播任务。1973年从欧洲五国考察归来便调入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主管技术工作,1976年担任副台长,1982年担任台长,1983年担任彩电中心的工程总工艺师。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刘儒,男,辽宁本溪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文工一团和四野四十九军宣传队工作。1948年调入东影任演员,创作组书记、主任等职,1973年至1990年任长影生产厂长,1985年至1994年任长春电影城总经理。他是中共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常委、长影副厂长。1994年7月18日病逝,享年69岁。
袁思达(1921—2013),陕西西安人。早年就读山西太原平民中学,1936年6月参加革命,加入山西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6月转入红军宣传队,开始从事文艺工作。1938年3月入延安抗大(第四期),毕业后到八路军129师宣传队。1939年初,入延安鲁艺(第一期)学习,演出过话剧《老三》、活报剧《打倒汪精卫》、《锔大缸》、喜剧《梨膏楼》等。毕业后到冀鲁豫支队(后分别改名为南进纵队二支队、新四军三师第八旅)宣传队任戏剧教员。1943年,任八旅宣传队队长。演出、组织《红灯》《良民》《锁着的箱子》《李秀成之死》《李闯王》。等剧。1946年初,任吉林扶余县城乡区区长兼党委书记。同年1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卫生部宣传队队长(后改名第四野战军后勤文工团,任团长)。组织、排演《牛永贵负伤》《抓壮丁》《王三宝转变》《上当》《反翻把》《火》《升官图》等剧,参拍东影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二辑。  1949年10月,组织调他任总政武警文工团团长,他自己提出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最初任译制片导演,不久喜欢表演任演员。至1956年,参拍过《钢铁战士》(敌师长)、《刘胡兰》(地主吕善卿)、《猛河的黎明》(管事王文贵)、《祝福》(阿德)等影片。1957年被打成反革命极右分子,押送到北大荒853农场2分场6队 ,当了三年“右派”队司务长。1960年调北影,文革中又被批挨打,遭受非人磨难,直到1985年才真正摘帽,前后历时28年。也许因这原因,北影期间尽演些几个镜头的小角色。参拍过《边城》长年、《孔雀公主》勐板扎国大臣、《海囚》陈烟木、《木屋》易根柱、《双雄会》张勤、《相思女子客店》钱师傅、《酸辣姻缘》王老厚、《到青山那边去》四公公、《野狼谷》半条枪、《夺虎连环计》王槐等影片。另,在《伤逝》《长征》等影片跑过龙套。
吴必克(1928年—2007年12月28日)吉林榆树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5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拍摄过《平原游击队》、《地下尖兵》、《芦笙恋歌》、《云雾山中》、《金光大道》等影片。为多部译制片配音。1958年任长影第三创作组党支部书记,1960年任长影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1977年任制片主任。2007年12月28日上午因车祸身亡。
孙笑非(1925--1991年)原名孙克忠,黑龙江肇东人。1947年参加东北文工一团,1948年9月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演员。四十多年从影生涯中,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龙套角色,不少是“一闪而过”的镜头。
李林(1920—1992)电影演员。黑龙江巴彦人。1937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李林考入“满映”,1938年开始银幕生涯。抗战胜利以后,他在“中制”管辖下的“东影”工作,1946年在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扮演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工头,1948年2月来到北平,不久成为北影演员。 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内蒙人民的胜利》《钢铁战士》《虎穴追踪》《党的女儿》等。
葛存壮,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葛优的父亲在多年的表演工作中,用精彩的演技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经典的反面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2012年6月,葛老因瘫痪入院。1947年东北解放后,葛存壮考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文工团当演员,两年后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电影,1953年调到北 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   早年参加过电影《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等影片的拍摄表演。后在电影《六号门...
贺高英,女,生于1927年,四川岷江人。1949年由部队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曾在《钢铁战士》、《卫国保家》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曾在该厂演员剧团培训班任教员,后调离长影。
张敬平,女,汉族,1969年5月生,河南林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山西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正厅长级)、省教育厅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