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列车演员表

导演:朱文顺
日期:1960-01-01
热度:4

抗美援朝初期,安东机务段462号列车司机刘风接受了把抗美援朝物资运往前线的任务,在朝鲜同志的帮助下,全车同志密切合作,突破敌机的轰炸封锁,把军用物资运往前方。刘风抢修列车时被负伤摔下列车,被朝鲜老乡所救。刘风的爱人苗景春护送伤员回安东,见到朝鲜同金万吉同志的母亲,被收为义女。朝鲜母亲赠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

导演(1)
中国电影导演。1920年出生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一个雇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初小毕业后就出去工作,作过童工、店员、仆役,迫于生计,他学会了日语。1938年,他随一个日本人到长春满洲映画协会做剧务助理,从此,踏入影坛。朱文顺聪明好学,不久便熟悉了导演业务。1939年任助理导演,1940年任导演,独立拍片。他偏爱拍摄悲剧,在“满映”完成了《她的秘密》等十部影片。1945年10月,他加入东北电影公司任导演,1946年他成功地导演了舞台剧“家”,同年11月,他进入中央电影制片厂管辖下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剧务科长兼导演,还在《松花江上》中首次当演员,饰演父亲这个较重要的角色,1947年他执导了影片《小白龙》。  1948年7月,他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学习结束后,他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先任剧务主任,代理剪接科长,后来任导演。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导演理论。1955年后,朱文顺拍摄了《神秘的旅伴》(与林农合作)、《寂静的山林》、《古刹钟声》、《草原晨曲》、《烽火列车》、《冰雪金达莱》、《南海的早晨》、《两个小八路》等十几部影片。 他喜欢拍摄惊险故事片,其中最突出的一部影片是《寂静的山林》,影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悬念安排合理。他所拍摄的影片中有六部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其中《草原晨曲》、《冰雪金达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小八路》是描写儿童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该片荣获建国三十周年全国少年儿童优秀影片二等奖。朱文顺的导演风格朴实、自然,注重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他还精通后期剪接技巧,使影片更加流畅,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八十年代,他导演了影片《刀光虎影》、《何处不风流》、《拂晓的爆炸》、《鞘中之剑》、《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飘忽的影子》等。1995年去世,终年75岁。
演员(12)
李亚林(1931--1988)电影演员、导演,辽宁安东(今丹东)人。1953年毕业于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演员班。历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史可夫(1931—2003)电影演员。北京人。1950年从火线剧社调至华北军区文工团戏剧队。1956年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助教。1958年任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金玉姬》《烽火列车》《苦难的心》等。(http://www.cfs-cn.com/Item/821.aspx)
刘儒,男,辽宁本溪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东北文工一团和四野四十九军宣传队工作。1948年调入东影任演员,创作组书记、主任等职,1973年至1990年任长影生产厂长,1985年至1994年任长春电影城总经理。他是中共长春电影制片厂党委常委、长影副厂长。1994年7月18日病逝,享年69岁。
1932年8月,杨洸出生于北京一香书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从小酷爱文艺的杨洸,以优秀成绩考入华北大学音乐科,主攻声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音乐学院任专业演员。由于她土生土长北京,说一口纯北京普通话,加上那双扑闪扑闪能“说话”的大眼睛,唱歌舞蹈之余,她还常常担任报幕、诗朗诵的角色。在抗美援朝的初期,杨洸随学院组织的“音乐列车”在东北的演出,让才气逼人的她在当地备受欢迎。  1950年由组织推荐参加设在北京的中央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电影表演专业,与她同期学习的还有从全国各地各文艺系统抽来的李亚林、张圆、叶琳琅、印质明、赵联、于洋、刘世龙等后来名诵一时的电影明星,杨洸与从部队来的庞学勤就是在学习班里相识后相爱。  在学习期间,杨洸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大型话剧《屈原》的演出,与赵丹、白杨、谢添等同台,她演婵娟一角。三年学习即将毕业时,杨洸被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借去拍故事片《无穷的潜力》,她扮演青年女工朱姑娘。演完这部银幕处女作,杨洸毕业分配进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5年,杨洸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丹娘卓娅》,并征服了孙维世、吴天等主考官,而考入了留苏本科班。但前苏联专家鲁拉廖夫认为女演员最宝贵的是青春,出国学习5年会严重耽误她的才艺。出于特殊考虑,苏联专家建议她去报读刚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首届表演班,在国内直接接受前苏联电影专家们的教学。杨洸又一次坐进教室面对电影表演教育专家。  两年后毕业,她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刚到长影厂报到,就接到八一厂的邀请,在反映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英勇作战的故事片《长空比翼》中分饰两人:女主角杨华与女护士小郭。由于她在银幕内外的表现都十分突出,八一厂领导很赏识她,希望她能留下。但她二话不说,就奔回长影参加描写农民武装斗争的影片《心连心》的演出,与庞学勤首次夫妻合作,她演秀清,老庞演地下党员李文彩。两年后,在《烽火列车》上,夫妻俩再度联手,她演志愿军女战士苗景春,老庞饰演王书记。  在拍《烽火列车》前这段短短几年时间,杨洸相继拍了《海上神鹰》饰渔家女秀姑,在《钢珠飞车》饰农家女二妞,在《冰上姐妹》饰滑冰运动员王冬燕,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小翠。也正是由于她频频亮相银幕,频频出现在水银灯下,在她刚拍完《烽火列车》时眼睛就出现问题,经诊断为“尖端劳损性眼疾”并发展到“玻璃障体出血”。导致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时,小翠一角换上宋雪娟顶替。  就这样,一位本应大红大紫、冉冉上升的电影明星,因患眼疾而于上世纪60年代淡出影坛,日后又患上高血压与心脏病。由于身体欠佳,后期她的工作主要放在剧团招考学员和教学,还参与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1986年,杨洸随时任长影厂副厂长的丈夫调到珠海工作。庞学勤任珠海市政协副主席,离休后仍关心珠海的影视文化事业。杨洸在市文化局退休后,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杨洸虽然失去她一生挚爱的银幕,但她收获了家人对她一往情深的爱。在她备受病痛困扰的漫长岁月里,是丈夫庞学勤对她不离不弃,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夫妻相濡以沫,牵手走过半个世纪的艰辛与欢乐。让杨洸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各自成才,大儿子庞好继承父母的衣钵,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第六代导演,大儿媳东方闻樱是制片人又是影视明星;小儿子庞洋从事商贸,小儿媳刘铁君业余创作了好几个影视剧本。  2004年6月15日晚8点零8分,杨洸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于珠海逝世,享年72岁。
任伟民(1929--1993年)原名任虎城,河北景县人,从影前是学徒工,53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影坛上耕耘40余年,扮演配角闻名。 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鬼子、汉奸、军阀、党棍、地痞,他都演过。处女作是《一场风波》中的杨根生。一生大约拍过近60部影片 ,其中象《寻爱记》中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的战士、《战火中青春》中的胖战士、《 我们村里年轻人》中的会计,《 甲午风云》中的清军炮手、《平原游击队 》 ( 重拍片 ) 中的敌翻译官,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黄玲,1925年生,电影演员。吉林四平人。1948年入东影,后任演员。1980年调至广西厂任演员。1982年调至云南厂任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刘胡兰》《白衣战士》《笑逐颜开》《瞧这一家子》等。(http://www.cfs-cn.com/Item/857.aspx)
庞学勤(1929年5月4日—20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6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边寨烽火》。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10月12日上午,庞学勤在珠海逝世,享年86岁。
1952年,郭振清进入影坛。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六号门》,在这部影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受压迫、有觉悟的搬运工胡二的形象,使他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从此,他在创作上,如大河直泻,一发而不可止。他先后在《英雄司机》《平原游击队》《暴风雨中的雄鹰》《花好月圆》《换了人间》《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万木春》《独立大队》《英雄儿女》《严峻的历程》《济南战役》《艳阳天》《排球之花》等影片中扮演了各种不同的重要角色。 ...
张健佑,辽宁省人。1949年任东影演员科演员,曾在《上甘岭》、《列兵邓志高》、《烽火列车》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63年调导演室工作,曾执导《严峻的历程》等影片。
王健华(1924.9.21—1976.5.10)原名王喜凤,河北馆陶人。4岁丧父,家境贫困,从小随母务农。9岁时在本村读小学,14岁时因抗战爆发而失学。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冀南地区第三专署群众剧团任演员。1940年入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1年入冀南军区三分区八旅先锋剧团任演员。1943年调冀南军区联合宣传队任演员。演出过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二流子转变》等,在秧歌剧《模范家庭》饰演演母亲,获得好评,从此在艺术上便以塑造老年妇女形象为特长。1945年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平原剧社任分队长。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文工团任戏剧队长。  1950年3月调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人事科干事。5月入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参加了从影后的第一部故事片《结婚》的拍摄,之后又拍摄了《土地》、《夏天的故事》等。1955年10月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8月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此后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此外,还参加过话剧《红旗谱》和《我是一个兵》的演出。还曾兼任长影第一、二期表演训练班教师。1969年被下放到浑江市六道沟公社上乱三队插队落户,1972年抽调回厂。之后参加了《艳阳天》、《创业》等影片的拍摄。
李万城,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1949年由野战军文工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进修班学习。1957年结业后回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三十多年从影生涯中,甘当绿叶。其表演朴素、真实、自然。《平原游击队》中的区委书记孟考、《刘三姐》中的罗秀才、《冬梅》中的老四哥等银幕形象,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1983年,李万城因病离世,年仅59岁。
侯健夫(1920年-1962年),又名侯志昂,山东掖县人。父亲当小职员。1933年,侯健夫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去哈尔滨道外同记工厂当学徒,4年之后因反抗老板欺负而失业。后当工人及铁路局雇员。1937年9月,考上满映演员训练所第一期学员。1943年底,离开满映到华北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后到中电三厂当演员。1949年2月,继续在北影当演员。1955年底,调长影演员剧团。  侯健夫在满映曾拍《胭脂》等电影,在北影时多饰演小配角,在长影时拍过十几部电影,在《春水长流》、《锡城的故事》中戏份较多。1962年7月,在上班路上遇车祸逝世,享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