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珍珠演员表

导演:徐昌霖
日期:2011-01-01
热度:3

影片叙述格调朴素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

导演(1)
演员(38)
小王玉蓉,女,京剧旦角。王玉蓉之女,马长礼之妻。幼随母向王瑶卿学戏,六岁登台在《雁门关》中饰香姐。1942年就读北京光华女子中学。初中毕业后拜筱翠花、荀慧生学花旦。又从宋德珠习武。1950年组“蓉菁京剧团”后巡演于江南各地。1951年同叶盛兰合作在天津等地演出。1952年在电影《方珍珠》中担任主角。1957年参加北京京剧团为主要演员。1960年随团赴香港演出。其间也从事过导演工作。能戏有《汉明妃》、《大英节烈》、《十三妹》、《乾坤福寿镜》、《貂蝉》、《红楼二尤》、《拾玉镯》等。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出生于北京市,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侯宝林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相声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原理、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撰写和与人合作写了《相声表演艺术》、《曲艺概论》、《相声溯源》、《戏剧杂谈》、《醉酒》等专著。他还注重培养年轻演员,当前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不少都是他的学生。例如:马季、郝爱民、师胜杰。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因病逝世。
陶金,中国早期表演艺术家、编导。青年时代,陶金曾在北平精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书法。1934年,18岁的陶金同时报考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和阎哲吾在济南主办的戏剧训练班,结果均被录取。他选择了学习话剧艺术这条路。1935年,陶金回北平参加了唐槐秋的中国旅行话剧团。同年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旅行公演《茶花女》、《雷雨》、《日出》、《复活》等话剧。1936年,陶金和“中旅”的同行章曼苹结婚,这期间,他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揭露国民党政治腐败、特务横行的黑暗统治。作品发表在茅盾主编的《申报》副刊上。这件事吓坏了团长唐槐秋,生怕连累剧团,便劝陶金退出“中旅”。同年陶金进入电影界,加入大一影片公司,第一次拍片就当上了《黄浦江边》的主角。后来又主演了《女同学》。  1937年,他又主演了影片《杨柳村》。之后,他退出了“天一”,加入了上海业余实验剧团。“八-一三”事变后,他加入了上海救亡演剧第四队,赶赴后方,从事宣传抗日的话剧演出。他参加了《春寒》、《芳草天涯》、《蜕变》、《日出》等话剧的演出。《新官上任》是他和妻子章曼苹在重庆合演的,轰动了山城。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陶金从上海辗转到武汉,最后抵达重庆。他与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一起参加了“中制”。此后,陆续拍摄了《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日本间谍》、《还我故乡》等抗战题材的影片。  抗战胜利后,陶金回到上海,加入昆仑影片公司。1947年,受史东山和蔡楚生邀请,他先后主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两部影片。  拍完这两部影片,他转入国泰影片公司。1948年与舒绣文合演了《凶手》。他的表演又得到好评。随后他去香港,加入永华影片公司。1948年他在“永华”主演了《国魂》、《山河泪》、《火葬》、《海誓》4部影片。在《火葬》中,他的演技又获得了高度赞扬。1949年主演了“长城”的《血海仇》,接着导演了《诗礼之家》。  全国解放后,陶金从香港回到上海。曾在大光明影业公司导演周玻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和平鸽》。1954年,陶金参加了影片《宋景诗》的拍摄,成功地塑造了宋景诗的亲密战友--骁勇剽悍的农民革命领袖杨殿乙的形象,受到观众的称赞。此后,陶金专门从事导演工作。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导演了《十五贯》、《护士日记》、《苗家儿女》、《二度梅》、《齐球将》、《斗鲨》等影片。其中,他导演的戏曲片独具特色,颇有新意,深受观众的喜爱。  1981年春,陶金主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美国展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许多美国电影工作者和文化界人士激动地向这位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影星表示祝贺。在美国期间,他并没有忘记为促进国内的制片事业做贡献。他和水华节省生活费,把节余下来的美元购买录像机和8部影片的录像带,带回国内,赠送给文化部。同年,陶金导演了影片《两姊妹》。  陶金为人诚恳,生活简朴节俭。三四十年代,社会上流行穿西装,而他的西装是在旧货摊上买的。他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不计较个人名利,不喜欢出入交际场所。除剧本外,他对别的不发生兴趣。他对所演的角色,所导的影片,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顾也鲁(1916年9月1日—2009年12月23日),原名顾念椿,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吕舍镇,中国内地演员。1934年,在吼声剧社排演独幕话剧《压迫》,这是他第一次登上舞台。1938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情天血泪》。1943年,在爱情电影《渔家女》中饰演学生崔时俊。1950年,主演剧情电影《小二黑结婚》。1956年,出演古装剧情电影《李时珍》。1961年,出演谍战电影《51号兵站》。1964年,出演剧情电影《血碑》。1975年,主演剧情电影《难忘的战斗》。1981年,在剧情电影《子夜》中饰演银行总经理杜竹斋。1989年,出版回忆录《艺海沧桑五十年》。1993年,主演儿童剧《欢乐家庭》。1996年,由其创作的回忆录《影坛艺友悲欢录》出版。2003年,出版回忆录《上海滩从影记》。2005年6月,顾也鲁被上海影评人协会评选为上海16名优秀电影人之一;同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顾也鲁“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2009年12月23日凌晨四时三十分,顾也鲁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龙华医院逝世,享年93岁。
孙景璐(1923年03月22日-1989年),原名孙肇新,原籍上海,我国著名电影演员。
张立德,1939年2月出生于辽宁营口,国家纳米科学首席科学家,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立德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研究。
魏喜奎(1926—1996),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天津市蓟县,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奉调大鼓和北京曲剧演员。诞辰:1926年8月19日,农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艺、曲剧的头面人物,又精通京剧、评剧、歌曲又擅丹青。她融乐亭大鼓、奉天大鼓、辽宁大鼓的曲韵精华为一体,创成奉调大鼓,为曲坛增添了一个新曲种,可谓功深艺博。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代表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箭杆河边》、《方珍珠》、《泪血樱花》等。
高占非(1904年11月16日-1969年12月26日),即高执欧,著名演员。他一生出演了近百部影片,为早期的电影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从小就喜爱戏剧、电影,尤其擅长皮簧。家里不准他学艺术,被迫进入了保定军官学校,当过吴佩孚部下的秘书。后来他离开了军校,到上海去投靠同学。经亲友的引荐,进入明星公司当临时演员。从此开始了他坎坷的演艺生涯。
郭启儒(1900年-1969年),出生于北京市,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捧逗俱佳,台风潇洒,沉着稳健,趣味文雅。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郭启儒出身贫苦,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焦德海、张寿臣、于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先农市场、东安市场、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当时他常演的相声段子有《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说:“那时候,甭管什么活,许我不使,不许我不会。”
孙景路,我国著名电影演员。 孙景路走上文艺道路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仅仅是因为她在念书时,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她夺得了第一名,从此孙景路爱上了文艺,立志长大后当个演员。终于在1938年,她进入中国旅行剧团,从此翻开了她艺术生命的第一页。  1939年赴香港,任大地影片公司和中华艺术剧团演员,得到欧阳予倩正规严格的训练。 1939年恰好影片《孤岛天堂》正在拍摄,蔡楚生邀她演一个舞女。第一次登上银幕。1940年起在上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艺华剧团、中中剧团、联艺剧团、中国剧团等话剧团体主演《日出》《原野》《武则天》《大雷雨》等数十部话剧;同时在国华、金星等影片公司摄制的《红杏出墙记》《国色天香》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47年在香港大中华、永华、大光明等影业公司演出《风雪夜归人》《国魂》等影片。  解放后,从香港回国,进入上影厂演员剧团。并于1955年在上海戏剧学院由苏联专家列普卡夫斯卡娅举办的表演师资班旁听,进修,自己的表演也由此而得到提高。在此以后,拍摄过的影片有《乔老爷上轿》《魔术师的奇遇》等。在粉碎“四人帮”后,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她俩和他俩》《喜盈门》《苦果》等十余部影片和《喜上眉梢》《六岁大寿》等数部电视剧中扮演了角色。
刘旭东,男,博士,教授。
郑敏,1914年2月出生,别名厚崑,回族,江苏南京人。1935年从艺,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后转到重庆,相继入上海影人剧团、中电剧团、中青剧社任演员。  1980年1月23日,病逝于上海。
王玉珍,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女主角韩英,并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红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1981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范雪朋(1908年8月31日-1974年4月2日),原名姚雄飞,女,江苏宜兴人。1926年出演处女作《娼门之子》,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代表作有《儿女英雄》、《啼笑因缘》等。1974年文革期间因肺癌逝世。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纪玉良,上海京剧院老生演员,原名纪云峰,曾用名纪应甫,祖籍北京。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幼酷爱京剧,中学时代向魏公陶学过《四郎探母》等戏,1936年拜马四立为师学老生,1937年下海正式搭班,在平、津、沪等地演出,边习艺边演出,期间向陈秀华、瑞德宝、张少甫等学艺。1940年与李玉茹、王金璐等中华戏校毕业生搭班赴沪,改名纪玉良。后又与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言慧珠、童芷苓等先后同台。1951年参加上海人民京剧团,为该团主演。1955年并入上海京剧院,1971年调到上海“五·七”京训班任教,1978年调回上海京剧院一团。
中国演员,1934年,进入艺华影业公司,在影片《黄金时代》中扮演角色。1935年,在新华影业公司拍摄的《新桃花扇》中扮演角色。后去香港,相继出演影片《灵肉之门》、《新人道》、《裸国风光》、《清宫秘史》、《国魂》等。1949年,在永华影业公司拍摄的《大凉山恩仇记》一片中扮演赵连长。
李明,1966年9月11日出生于新疆库尔勒,中国内地影视演员。1999年,李明凭借在《黄河绝恋》中对三炮一角的精彩扮演被冯小宁等几位导演看好,同时也被亿万观众记住。在《大宅门》、《举起手来》、《黄河绝恋》等多部作品中都有出彩表演。
朱云山:演员,曾经拍摄过的电影:武训传 (1950) .... 曹胖子 ;如此繁华 (1937) .... 厨子。
姜修,中国演员,20世纪30-50年代,参加演出影片近三十部。
香港演员、导演,生于北京。于上海高中毕业后,张铮前往香港发展。1952年加入长城影业公司,曾主演《鸣凤》、《雷雨》、《玫瑰岩》、《渔光恋》、《绝代佳人》、《血染少女心》、《英雄儿女》、《屈原》等影片。他是当时国语电影的全能演员,戏路甚广,能演绎的角色包括小生、帝王、少数民族、英雄豪杰等等。   其后,张铮开始参与编导等幕后工作,凭《新疆奇趣录》、《中国民族体育奇趣录》等几部“奇趣”纪录片打响名堂,获得“奇趣导演”称...
韩德荣(1919—1994),男,著名曲艺弦师。他出生于曲艺世家,其父韩永先为“拆唱八角鼓”的老艺人。韩德荣自幼便拜“鼓界大王”刘宝全为师,得到了刘宝全的悉心传授,后为刘宝全担任四胡伴奏,1935年,刘宝全在百代公司灌制了全套的《大西厢》唱片(共三张),便由年仅16岁的韩德荣担任四胡伴奏,此时他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造诣,刘宝全听过这套唱片后夸奖韩德荣为“小胡琴王”。后来由于刘宝全与弦师王文川分手,韩德荣为刘宝全担任三弦伴奏,直到刘先生谢世。刘宝全在国乐唱片公司灌制《刺汤勤》唱片、拍摄《别母乱箭》电影时,均由当时只有20岁的韩德荣担任三弦伴奏。  刘宝全去世以后,韩德荣长期与小黑姑娘、孙书筠等人合作。解放后在上海演出时,还参加了电影《方珍珠》的拍摄,这部影片也保留了韩德荣拉四胡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后来他加入了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主要为侯月秋、阎秋霞、周文如担任三弦伴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和侯月秋结婚后,针对侯月秋嗓音宽厚有余而高亢不足的特点,设计了很多新颖的唱腔,有的观众把侯月秋的演唱称之为“刘派侯腔”,其中韩德荣功不可没,“文革”后加入了主要由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原班人马组建的天津实验曲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