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扰伯格曼演员表

导演:Jane Magnusson
日期:2014-01-30
热度:3

他是大师中的大师,经典中的经典,瑞典世界级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唯有柏格曼,能让拉斯冯提尔为之气结、令李安如此崇敬。镜头跟随迈克尔哈内克、阿利安卓、克莱儿德尼等当代名导的脚步,深入法罗岛探访柏格曼故居,解开大师创作之谜。为何如此多名导深受柏格曼启发?他的作品有何独特魅力?本片空前集结世界影坛之光分享柏格曼初体验,佐以经典片花与珍贵花絮,为观众层层剥开这位以通俗剧起家的影像工作者,如何蜕变成光影思想家的心灵秘境。

导演(1)
演员(26)
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瑞典新锐导演。2008年,凭借影片《生人勿进》扬名影坛,获得过各种电影节大大小小的奖项。2011年,根据著名英国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所著同名小说改编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广受关注。
伍迪·艾伦,美国电影导演、戏剧和电影剧作家,电影演员、爵士乐单簧管演奏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犹太人家庭。原名艾伦·斯图尔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时代就为广播电台写笑话,为电视台写娱乐节目,后在纽约大学求学。  1961年,艾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厅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深受欢迎。他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是1965年的《风流绅士》,他本人参加了演出。这部剧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男女们,以偷情排遣他们生活的无聊。196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狱记》,揶揄了三十年代强盗片中的英雄,颇受学生的欢迎。1971年他自己编导并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讽刺政客行径的喜剧片。《性爱宝典》(1972,即《性欲奇谭》),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题材,全片由七个性问题组成。1973年的《傻瓜大闹科学城》也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表现现代人对未来的科学不知所措,讽刺机械破坏了文明。1975年的《爱与死》,讽刺了知识界熟悉而关心的事物,获得了西柏林电影节的特别奖。1977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并获该年度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四项大奖。1979年拍摄的《曼哈顿》,描写纽约这个大都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关系),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虚孤独人而产生缺乏安全感的现象,获得纽约电影评论最佳导演奖和第三十三届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  伍迪·艾伦写作的主题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为,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其讽刺对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电影、电视、犹太人习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环境,他的那种“内行人笑话”的幽默感,将无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国本国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欢迎,在非英语国家则有所隔阂。挑剔的法国人称他为“美国电影界惟一的知识分子”。  伍迪·艾伦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产量稳定的同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影迷们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贤伉俪》,1993年的《曼哈顿神秘谋杀》,1995年的《无敌爱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说我爱你》,1999年的《甜蜜与卑微》,2000年的《暴发户》,2002年的《好莱坞式结局》等。2005年,他转变风格,导演了惊悚题材的《赛末点》,好评如潮,2006年他与斯嘉丽·约翰逊再次合作了《独家新闻》。2007年又与伊万·麦克格雷格和柯林·法瑞尔合作了犯罪题材的《卡珊德拉之梦》,2008年再次回归两性话题,与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丽贝卡·豪尔三位美女和西班牙实力男星哈维尔·巴登合作了《午夜巴塞罗那》。
韦斯·安德森,美国著名导演。母亲曾是位考古学家,父亲在广告领域工作。他曾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哲学专业,在那段结识了后来出演其多部作品的欧文·威尔逊。两人合作的一部短片引起了制片人詹姆斯·L·布鲁克斯的兴趣,在他的帮助下得以参展圣丹斯电影节并最终拍摄成正式长片,这就是安德森的处女作《瓶装火箭》。  安德森是一位全才型的导演,通常还会参与到自己作品的编剧、摄影以及配乐等各个细节,奉献出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他的第二部影片《青春年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评论界称其能够令人联想起让·雷诺阿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那些悲天悯人而又充满了智慧的作品,并看好韦斯·安德森未来成为美国影坛独树一帜的代表性导演,就连风格迥异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对他不吝赞美之词。  之后韦斯·安德森又凭借《特伦鲍姆一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网罗了几位大明星的本片也是他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然而在2004年的《水中生活》兴行失败之后,韦斯·安德森的个人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被指出作品的质量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妨碍韦斯·安德森在欣赏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影迷们心中的地位,2007年最新推出的《穿越大吉岭》也被称为是一部能令粉丝满意但没用太大突破的作品。  近年,他编剧和执导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改编自罗纳德·达尔的同名儿童书,使用定格动画技术拍摄,由乔治·克鲁尼、梅丽尔·斯特里普联袂献声主演。2012年最新执导的影片《月升王国》不仅入选主竞赛单元,而且荣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的殊荣。
佩尼拉·奥盖斯特,1958年2月13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已故瑞典大导演 英玛柏格曼御用女主角之一,自幼即开始舞台剧表演,焠炼出其深厚扎实、富涵底蕴的硬底演技。   在1992年由比尔·奥古斯特执导,柏格曼编剧,描写其亲身父母的爱情故事《The Best Intentions》 台译:《善意的背叛》里饰演柏格曼的母亲一角,凭借精湛演技一举摘下坎城影后,近年仍优游于舞台剧与电影演出,于瑞典有着几近国宝演员的重要地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导演。1939年,他出生于美国底特律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其父是位音乐指挥家兼作曲家。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他从小就对电影十分着迷,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学院戏剧系,在参加校内戏剧演出时,他几乎什么都能干。大学毕业后,科波拉进入加州电影学院专攻电影,其间,他应聘参加了好莱坞导演罗杰·考尔曼的摄制组,当了一名打杂工。  从加州电影学院毕业的科波拉起先充当的是编剧的角色。但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他的作品往往被人忽视、贬低。直到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PATTON》)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此后,科波拉又满怀热情地担任了导演的职务。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与美国观众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1972年,科波拉执导了影片《教父》(《The Godfather》),他有意识地去表现了美国黑手党的活动与美国政界、司法界的关系,而且还从同情的视角去表现了这些黑社会人物的“人性”。他们并不是一般影片中常见的那种杀气腾腾的恶霸歹徒,而是同样重视家庭伦理的“严父”和“富有责任心”的“有志青年”。这种新的构思使美国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特别是影片宣传的那种奋斗精神与美国社会一贯提倡的“美国精神”十分契合,在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1974年,科波拉又执导了《对话》(《The Conversation》)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公众当时出现的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那种惶惶不安情绪。影片广受好评,再次显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导演才华。同年,科波拉还导演了《教父》续集(《The Godfather Part Ⅱ》),该片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六项大奖。  《教父》和《对话》使科波拉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商业成就,他更是踌躇满志,希望超过好莱坞历史上那些威名赫赫的电影巨头。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他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了。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可是,命运不济,此片推出后,评论界一片死寂,他们看不懂科波拉想要说明什么,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曾经斯待过的热情。该年度的奥斯卡奖角逐中,该片也榜上无名,这对欠下重债的科波拉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继《现代启示录》之后,科波拉为挽回损失,接连拍摄了《One From Heart》(1982)、《The Outsiders》(1983)、《Rumble Fish》(1983)、《The Cotton Club》(1984)、《Peggy Sue Got Matted》(1986)、《Gardens of Stone》(1987)、《The Man and His Dream》(1988)以及《New Youk Stories》(1989)等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近乎失败。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而几乎一蹶不振。但是,经历大劫的科波拉还是挺过了难关。1990年,《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Ⅲ》)的推出重新为科波拉赢得了昔日的殊荣。而此后的《Barm Stoker\'s Dracula》(1992) 与《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1994)亦同样使科波拉再显辉煌。最近,科波拉一改老路,拍摄了一部内蕴悲凉的喜剧片《杰克》(《JACK》1996)。对该片的执导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被隔离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使他在导演该片时更能融入自己的深切体会。影片以喜剧形式向人们阐述了珍惜光阴的生活理旨,受到了公众的一致好评。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北野武,1947年1月18日生于东京。明治大学工学部肄业,当过出租车司机、脱衣舞秀场的喜剧演员,1973年与兼子清组成对口相声团体《Two Beat》,活跃于电视及广播界,并以辛辣和黑色幽默受到欢迎,成为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的灵魂人物。  1981年开始参与电影以及电视剧的演出,1983年第一次作为电影演员出演著名导演大岛渚执导的影片《圣诞节快乐,劳伦斯先生!》。1989年他取代著名动作片导演深作欣二,自导自演了处女作《凶暴的男人》而一鸣惊人,该片囊括当年前日本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新秀奖,北野武出演的警察与冷血杀手对抗,让人过目难忘。之后的几部作品更奠定他成为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导演中坚力量的旗手。自1989年首次执导《凶暴的男人》以来,不断破坏“规范”电影文法与台词,造就了独具魅力的“削落美学”。这些以蓝色为基调的影像,让“北野蓝”驰名世界。据北野武自己说,蓝色的背景,一方面可以从情绪上表现出求生的艰难,另一方面,从表演艺术角度讲,也可以如白纸般衬托出人物的细微变化。1995年驾驶摩托车发生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1997年,在遭遇车祸惨剧后的第三年,北野武自导自演的《花火》问世。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北野武自身的影子,他对生命和自身的审视反省,跃然纸上。该片当仁不让的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及蒙特里尔影展最佳导演奖,世界各地媒体将他与黑泽明并列,甚至被誉为日本电影复兴的旗手。《花火》也成为日本电影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这是自1951黑泽明的《罗生门》,1958稻垣浩的《无法阿松的一生》获金狮奖以来相距39年第三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人。  2003年又是北野武最辉煌的一年,他把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盲侠第N次搬上了银幕,推出《座头市》。2004年北野武主演了崔洋一的《血与骨》,影片是在讲述着一个暴君式人物一生的浮沉。1920年一群逃难到日本大阪的朝鲜人的艰苦生活,北野武扮演的主人公金俊平是一个经受了各种磨难,却仍然性烈如火甚至非常残暴的男人。从多种侧面描画了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的挣扎与奋斗。身处他乡的朝鲜族人以及后裔,虽然生活的辛苦和环境的变迁都令他们疲惫,但是他们身上流着的血让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2005年和2007年,北野武相继推出旨在剖析自己创作心态的导演作品《双面北野武》和《导演万岁!》。  北野武在当代日本电影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样性的,他除去知名国际导演身份,也是名出色的演员,同时能胜任编剧和剪辑角色。在电视上,他对别人的电影百般挑剔,甚至把这些东西汇集成杂文出版。他的电影无法分类,包括动作片、黑帮片、青春片、时代剧、温情片、搞笑喜剧等等,2007年的新片更是要综合众多类型电影一起做番展示。
李安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高中原就读台南二中,后转学考进了台南第一志愿——台南一中(注:其父先后曾任两校校长)。对于读书,李安一点兴趣都没有,心里只想着当导演。大学考试落榜两次,后来准备专科考试,进了国立台湾艺专(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从此改变了李安的一生。  李安曾言,住在花莲的八年,乃其北上就读艺专前最快乐的一段学习岁月。十岁之前的李安在花莲曾就读于两所小学,接受的是美式开放教育;来到台南后,先后又就读于两所小学。面对语言习惯的不同,李安经历了第一次文化冲击。  少年李安的电影梦,缘起于创于民国50年(1961年)的台南市全美戏院。  李安曾说,读高中时,最爱到专播二轮片的“全美戏院”看电影,尤其是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电影,全美是他学生时代最常造访的地方。  李安于1979年赴美就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取得学士学位,后于1981年至纽约大学就读电影制作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  李安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学博士,现任纽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员。  2010年4月29日。李安为台湾慈善家菜贩陈树菊撰写时代杂志2010年百大英雄奖简介。  李安自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第一名毕业后,因未得拍片机会而在家当了6年“家庭主夫”,妻子工作赚钱,他负责带小孩、并且擅长烹饪。直到1991年,台湾的中央电影公司找他拍摄《推手》一片,方才一战成名。李安和侯孝贤一为学院出身,一为电影学徒,叙事形式也因而各分好莱坞与写实主义路线差异,但都是中央电影公司挖掘出的当代重要华人导演。  李安的电影贡献在于他既充分接受西方电影技巧,以隐约的批判观点来表达个人自由的追求,重新与传统华人文化展开对话。李安的电影具有浓厚现代感和生活感,与现今华人社会因经济巨变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更加吻合,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有非常细腻的体验。《理性与感性》呈现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风情。《断背山》描绘1960年代的美国西部牛仔之同性恋。这些电影都得到了西方影评界和观众的赞誉。更难能可贵的是,赞赏李安并非少数学院影评家,而是一般大众。2007年的导演作品《色,戒》同样是年度话题之作,获得了媒体和影评人的赞誉。2008年新作是《胡士托风波》,入围第62届戛纳影展主竞赛单元。
韦斯·克雷文(Wes Craven,1939年8月2日-2015年8月30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1972年,独立执导个人第一部长片《魔屋》,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74年,出演恐怖电影《It Happened in Hollywood》。1977年,执导恐怖电影《隔山有眼》。1981年,担任惊悚电影《停止呼吸》的导演。1984年,自编自导惊悚电影《猛鬼街》。1989年,执导恐怖电影《猛鬼电王》。1991年,执导恐怖电影《阶梯下的恶魔》。1995年,担任恐怖电影《魔鬼特区》的制片人。1997年,凭借恐怖悬疑电影《惊声尖叫》入围第23届土星奖-最佳导演奖。2000年,执导恐怖悬疑电影《惊声尖叫3》。2005年,执导的恐怖电影《红眼航班》获得第8届青少年选择奖最佳悬疑电影奖。2006年,监制的恐怖惊悚电影《隔山有眼》在美国上映。2011年,执导恐怖电影《惊声尖叫4》。2015年8月30日,在洛杉矶的家中,因脑癌最终不治去世,享年76岁。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塑造过的所有角色中,最著名的当属《教父2》中年轻的唐·科莱昂和《愤怒的公牛》中的拳击手杰克·拉莫塔,他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则是《出租汽车司机》中“你在跟我讲话?”凭借马丁·斯科塞斯1973年影片《穷街陋巷》一举成名的德尼罗,既可以扮演心狠手辣的黑帮分子,又能在《午夜狂奔》、《摇尾狗》、《老大靠边闪》和《拜见岳父岳母》等喜剧中尽现搞笑天份。  1943年8月,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纽约一个艺术家家庭,两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生活在格林威治村。16岁高中毕业后他跟着路瑟·詹姆斯(Luther James)和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学习表演,参演了几部外百老汇剧,1965年在法国影片《Trois chambres à Manhattan》中饰演一个小角色,60年代后期他在《帅气逃兵》、《嗨,妈妈》、《婚礼舞会》等影片中担任主演。进入70年代,德尼罗的事业开始绽放异彩,出演了《血腥妈妈》、《我的子弹会转弯》和《天生大赢家》等影片后,与马丁·斯科塞斯首度合作的《穷街陋巷》为他赢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此后他又凭借《战鼓轻悄》获得奥斯卡提名,1974年的《教父2》让他如愿捧得奥斯卡影帝桂冠,两年后的《出租汽车司机》更是好评如潮,获得多项最佳男演员奖。此后他的主要作品有《愤怒的公牛》、《不可触犯》、《午夜狂奔》、《我们不是天使》、《盗亦有道》、《疯狗马子》等。1993年他首执导棒,自导自演了《布鲁克斯故事》。2003年罗伯特·德尼罗被美国电影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以表彰他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
克莱尔·丹尼斯是法国众多女导演中的佼佼者。她从小在非洲生活,这段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她先后在杜尚·马卡维耶夫的《甜蜜电影》、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上空的天使》、吉姆·贾木许的《Down By Law》中担任助理导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其影片也显示出她受到文德斯对音乐的精彩运用以及贾木许的极简主义的影响。 1988年,丹尼斯推出了处女作《巧克力》,影片颇具自传性,描叙一位年轻的法国女人回到她曾度...
1967年2月10日,劳拉出生在一个电影家庭,父亲是布鲁斯·邓恩,母亲是黛安·拉德,年幼时的劳拉就曾到过片场,甚至得到过几个小角色。劳拉两岁时,父母离婚,劳拉由此同父亲失散多年。长大些的劳拉在家庭熏陶下决定投身表演,像其他美国60年代反对传统文化的青年人的子女一样,劳拉对东方神秘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情有独钟,她被那些守旧的同学们视作怪物,而且她在10岁之前就长到了1米78,麻杆般的身材和小船似的脚丫成为同学们的笑柄,劳拉只好把李·斯特拉斯伯格戏剧学院当作自己的避难所。  劳拉第一次的可喜表现是在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小狐狸》当中,随后在《平稳的对话》中成功扮演了春心萌动的15岁少女康妮,首次获得独立精神奖提名。接着,劳拉出演了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和《我心狂野》,其中的《蓝丝绒》让她再度被独立精神奖提名。1991年,劳拉主演了自己的代表作《野姑娘罗丝》,赢得奥斯卡提名。之后,她陆续出演了多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如《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3》、以及圣丹斯获奖影片《爱不再回来》等。
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著名的导演和编剧。他是在电影氛围中长大的,母亲是一位德国演员,父亲是一位奥地利导演。他最初从事的是话剧导演工作,后来在 70-80年代创作和执导了很多电视电影,曾凭借《人性三部曲》入选“十五位导演奖”。 他通常集编导于一身。 1989年他首次自编自导了影片《第七大陆》,1992年又执导了《荧光血影》(Banny\'s video),获得了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剧本。1997年他又自编自导了影片《大快人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影片被提名最佳剧本。  2000年他再次自编自导了影片《未知密码》(Le code inconnu),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2001年他又带来了影片《钢琴教师》(La Pianiste),这部有些惊世骇俗的影片更是引发了轰动,在各大电影奖项中频频获奖,并且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2005年他自编自导的影片《隐藏摄像机》使他终于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2007年,他在美国翻拍了旧作《大快人心》(即《趣味游戏美国版》),虽然这种自我致敬并未获得大多数人的赞美,但是哈内克似乎乐在其中。2009年哈内克与爱将苏珊娜·罗莎合作的战争片《白丝带》,最终问鼎第6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2012年,迈克尔·哈内克凭借影片《爱》再度摘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霍利·亨特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小时候一直在辽阔的牧场里长大。田原旷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开朗的性格。早在幼年时期,她的父母就注重开发她的天  赋,于是她得以在一部影片中饰演了海伦·凯勒(Helen Keller)这个角色,不过这一时期的她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霍利前往匹滋堡的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学习戏剧并获得了学位。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霍利来到纽约寻求事业上的发展。霍利在贝思·亨利的一系列南方哥特式作品中出演了角色,其中包括《心之罪》(Crimes of the Heart)和《爆竹皇后》(The Miss Firecracker Contest)。1982年,霍利又来到了洛杉矶,首度在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执导的《宝贝梦惊魂》(Raising Arizona)中出任主角,据说当初片中的角色正是为她构思的。1987年,她因在詹姆斯·L·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执导的《广播新闻》(Broadcast News)中饰演了电视台新闻制作人简·克雷格(Jane Craig)的角色而名声大噪,从此她迈上了一个明星的成长之路。片中她将那位古板、脆弱、可笑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女记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这是她演艺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她开始真正走向舞台的中央。1993年,霍利主演了《钢琴课》(The Piano),在片中成功饰演了一位新西兰农场主的哑巴少妇,通过对眼神及肢体语言的刻画,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强化了电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并从此蜚声国际影坛。1995年,霍利改变风格,与动作片明星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合作出演惊险片《叠影谋杀案》中,片中她饰演一个走出恐惧的阴影,面对现实,并与凶手作斗争的心理学家。之后她又出演了朱迪·福斯特导演的《冤家一族》等几部影片。2003年霍利主演了《芳龄十三》(Thirteen),这是一部真实得令你不得不信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姑娘陷于毒品、性和暴力而不能自拔的故事。她也因出演此片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 Carnegie Mellon大学戏剧系毕业。15岁登上美国纽约的舞台,1981年在《The Burning》中获得一个小角色而进入影坛,1987年以《抚养亚利桑那》成为主角,稍后以《收播新闻》成为纽约、洛杉矶、全美影评人协会以及柏林影展影后。1993年以《钢琴师和她的情人》获得坎城影展以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1963年生于墨西哥城,曾是墨西哥电台的著名DJ。1990年从事广告拍摄,并成立个人制片公司Zeta Films,尝试向导演转型。在寻求剧本的过程中结识编剧吉勒莫·阿里加,两人意趣相投,开始筹备一个关于墨西哥城的短片集剧本。历时3年,易稿36次之后,只有三个片段保留下来,就是日后《爱情是狗娘》的雏形。  《爱情是狗娘》为冈萨雷斯带来了一个新导演的无上荣誉,也因此形成了他的固定制作班底。2003年推出全英文对白的三段式影片《21克》,同样备受好评,并入围威尼斯正式竞赛单元,男女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和娜奥米·沃茨则分获威尼斯影帝和影后。2006年的作品《巴别塔》,与前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结构和主题,并有强大的全明星阵容,因此一露面便获得了广泛关注,于各大影展上斩获颇丰。
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曾任特技演员,对讲笑话亦特别擅长。1973年编导处女作《Schlock》,是以大猩猩肆虐南加州为题材的恐怖喜剧。五年后执导《动物屋》,捧红了胖子谐星约翰布鲁奇。其后两人再合作《福禄双霸天》,商业上大获成功。在八十年代拍了一些广受欢迎的喜剧,包括《你整我,我整你》和《来去美国》,恐怖喜剧《美国狼人在伦敦》也影响深远。近年也拍摄了不少电视剧,并且参加一些影片的演出。
Mona Malm是一名演员,代表作品有《婚礼之后》、《耶路撒冷》等。
亚历山大·佩恩不仅是好莱坞颇有成就的导演,还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剧作家。亚历山大·佩恩在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界颇引人注目。他将尖锐的社会讽刺融入轻快的喜剧中,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往往是举重若轻的,富有强烈的幽默感。他给美国的喜剧创作带来了一股清风,显示了喜剧也具有表现严肃主题的可能。  1992年,亚历山大·佩恩执导了他的处女作《Inside Out》,这是一部描述爱情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影片。影片推出后,好莱坞电影圈反映平平。4年之后,他再度出手,导演了《公民鲁丝》一片,佩恩以一种不计后果的勇气和甚至有些刻毒的嘲讽对堕胎这一事件上的双方都进行了挖苦——在这场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执中,个体生命是最终被忽视和被牺牲的。尽管喜剧元素有些夸张过火,但佩恩犀利敏锐的社会讽刺和出色的幽默感却在影片中初露峥嵘。  1999年,佩恩与剧作家吉姆·泰勒联手,合作创作并独立导演了《选举》一片。三年后的《选举》真正彰显了佩恩的实力,技巧上更为成熟。在青春剧泛滥的好莱坞,这部同样发生在中学校园的影片一反此类型电影中充斥的虚伪浪漫和恶俗搞笑元素,以其率直冷静的讽刺和对当代美国青少年生活实质的准确捕捉独树一帜。以略微夸张的手法对黑暗的政治内幕进行了无情的攻击,将微妙的影射埋藏在风趣欢快的高中校园生活中,以小见大地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作出了批判反思。佩恩因此片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佩恩与吉姆·泰勒合作,写出了展现退休鳏夫孤独生活的电影剧本《关于施密特》。一举获得多项电影奖的提名,并最终捧走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本这尊小金人。2004年,佩恩拍摄了内涵深邃的《杯酒人生》。2006年,他与数位知名电影人联手拍摄了《巴黎,我爱你》,2007年又成了喜剧《我盛大的同志婚礼》的编剧。佩恩的导演新作是《三岔路口》。
曾经出现在50个国家的500种杂志封面的名模,是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与女星英格丽·褒曼之女。1971年她从罗马服装设计学院毕业后移民美国,先为意大利的电视台当特派员和翻译达三年,然后展开模特生涯,不久成为身价最高的模特,又演出了不少的意大利电影和电视。  直到1985年,因为参演《飞越苏联》White Nights,1985而正式打入美国影坛,次年在《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大胆演出更轰动一时,自此成为好莱坞的一员,曾与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有过四年的婚姻,与《蓝丝绒》的导演大卫·林奇、演员加里·奥德曼都有过交往。
马丁·斯科西斯的双亲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移民至纽约后,在皇后区生下马丁。斯科塞斯从小在纽约的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区成长,影响到他未来的创作生涯。 斯科塞斯念布朗克斯区的 Cardinal Hays School 中学,然后在1960年进入知名的纽约大学念电影系。1966年斯科塞斯拿到电影硕士,在1968年到1970年之间斯科塞斯留在纽约大学电影系任教。在这段期间,斯科塞斯曾经在1969年担任传奇演唱会伍兹塔克(Woodstock)的纪录片助理导演。  1974年弗朗西斯·科波拉介绍斯科塞斯进入华纳兄弟片厂,斯科塞斯得以执导他的第一部好莱坞剧情片《大篷車博莎》(Boxcar Bertha)。  1976年斯科塞斯以《出租车司机》夺下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的一句台词“在跟我说话吗?你在跟我说话吗?你真的在跟我说话吗?”(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成为知名经典台词。  1980年斯科塞斯再找来男演员劳伯·狄尼洛增肥演出拳击名将 Jack La Motta的故事《愤怒的公牛》,为劳伯·狄尼洛拿下一座1981年美国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1988年斯科塞斯改编希腊作家尼可斯·卡山札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成同名电影,影片引起轩然大波,全世界基督教团体扬言抵制。位在法国巴黎的圣米歇(Saint-Michel)戏院因上映《基督的最后诱惑》遭人割破银幕并纵火。  1990年参演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饰演荷兰画家梵高。  1997年美国电影学会颁AFI终身成就奖给斯科塞斯。  1998年斯科塞斯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当年虽将金棕榈奖颁给希腊导演泰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远的一天》,但最惊人的影像莫过于当评审团大奖颁给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时,罗伯托·贝尼尼先是在舞台上向斯科塞斯下跪,然后再抱起斯科塞斯转一圈的动人画面。  2006年的影片《无间行者》乃翻拍自香港《无间道》系列之第一部,并令其得到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0年1月18日,马丁·斯科塞斯荣获第67届美国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马丁·斯科西斯在进行剧情长片的同时,也拍了几部跟意大利移民、意大利新写实主义、音乐(爵士乐、蓝调)的纪录片。
1937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国的诺萨布兰,先后进入西哈特普尔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电影与舞台设计。毕业后曾自费往纽约拍摄纪录片,60年代任英国BBC电视广告片场影设计和导演,并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制片公司,拍摄了大量广告。70年代他曾是欧洲商业电视片领域最富创造力的人。涉足影坛的雷德利·斯科特很快成了70年代最有希望的导演之一,1977年他导演第一部剧情长片的《决斗的人》是一部真实再现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在戛纳电...
托马斯·温特伯格,丹麦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曾是丹麦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入学学生,而且表现出色,学生时期作品即在多个短片影展、多伦多影展得奖,甚至还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他的长片处女作《最伟大的英雄》共获得丹麦电影奖三项大奖。而他和拉斯·冯·提尔带头起草的“Dogme95宣言”更成为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运动运动,由其他率先拍摄编号第一号Dogme电影《家族庆典》更是轰动国际,先在戛纳拿下评审团大奖,接着又得到欧洲电影奖年度最佳新导演,美国独立精神奖以及纽约、洛杉矶两大影评人协会则颁予最佳外语片肯定,这部片更在他的祖国丹麦创下入围7项全数得奖的光荣纪录。  之后温特伯格为丹麦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实验性质的Dogme电视电影《D-dag》。然而,怀揣更大野心拍摄的两部英语片《一切为了爱》以及《亲爱的温迪》,虽然都不乏闪光之处,但均未能取得预想成功,备受打击的温特伯格回到丹麦。直到2008年他才推出了新作《荣归故里》,该片在挪威电影节上摘得观众奖。此外,温特伯格还经常和摇滚乐队合作,为著名乐队Metallica和Blur拍摄过录音带。
拉斯·冯·提尔,丹麦著名导演,1956年4月30日出生在丹麦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第一台8厘米摄影机是祖母买给他的生日礼物,由父母亲提供的自由生长空间,成就了他对影像诠释的无限可能。  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的拉斯冯提尔,曾以大学时代的作品《梦幻夜曲》(Nocturne)和《影像多面向》(ImagesofaRelief),分别获得1981与1982年慕尼黑影展的最佳影片奖。1984年他拍摄了首部剧情长片《犯罪分子》(Forbrydelsens element),与后来的《瘟疫》(Epidemic)、《欧洲特快车》(Europa)并称为“欧洲三部曲”。1995年他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签署了“dogma95”宣言,他们所要传达的目标是对现代电影的一种反叛,在拍摄电影时要遵守手持摄影机、不打光、现场收音等规则,他依此教条拍摄了《白痴》(TheIdiots),该片和《破浪》(BreakingtheWaves)、《在黑暗中舞蹈》(DancerintheDark)并称为“良心三部曲”。
张艺谋,1950年4月2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1984年在电影《一个和八个》中首次担任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夺三座影帝。1987年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摄影师走向演员,最后走向导演生涯。1987年至1999年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令其在国内外屡获电影奖项,并三次提名奥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奖。2002年后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曾任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总导演,获得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央视主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提名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2013年,执导电影《归来》。2014年,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主宣传片总导演。2015年,筹拍好莱坞电影《长城》。2016年,担任中国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总导演。2017年执导动作电影《影》,凭借该片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2019年5月26号,张艺谋参加儿子张壹男毕业典礼。
克莱尔·丹尼斯是法国众多女导演中的佼佼者。她从小在非洲生活,这段经历成为她日后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她先后在杜尚·马卡维耶夫的《甜蜜电影》、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上空的天使》、吉姆·贾木许的《Down By Law》中担任助理导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其影片也显示出她受到文德斯对音乐的精彩运用以及贾木许的极简主义的影响。  1988年,丹尼斯推出了处女作《巧克力》,影片颇具自传性,描叙一位年轻的法国女人回到她曾度过童年时代的西非,回忆起往昔的岁月。50年代法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特风光在缓慢的节奏中逐渐铺开,而迷人表象之后的则是丹尼斯对殖民地内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的尖锐质疑,她以女性的敏锐探讨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发展平等关系的可能,从个体的角度对殖民主义提出了控诉,从而实现了个人记忆与社会反思的融合。影片入选当年度《电影手册》十佳,并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好评。  1990年的《无恐无惧》延续了丹尼斯的“非洲情结”,表现一对以斗鸡为生的非洲兄弟在法国的生活,影片尽管在艺术上体现了她导演技巧上的进一步成熟,但其中对斗鸡活动残酷的描写却招致不少人的非议,不过这并未妨碍影片在恺撒奖评选中得到青睐。而丹尼斯本人则认为此片给了她全新的感觉,令她重新认识自我,是她的拍片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前的《巧克力》不过是它的预演。  1994年是丹尼斯的辉煌之年,她的两部作品《难以入眠》和《美国佬滚回家》均入选《电影手册》十佳,一时间风光无限。前者依旧将目光投注于外来移民,根据一起社会新闻案件将来自立陶宛的移民与音乐家、易装舞者的命运通过一个轰动巴黎的非裔连环杀手联系到了一起。影片实际上仍然谴责了社会中普遍的排外心理和种族歧视,但对和解表现出更加深沉的绝望。影片风格简练含蓄,奇异而动人,更有评论称其具有戈达尔的风范。后者则是丹尼斯应电视台的邀请参与一个名为“那个时代的男孩女孩”的青春电影拍摄计划,影片较她以前的作品轻松活泼,在娓娓道来的青春往事中轻巧地融入了丹尼斯对美国文化冲击法国这一现象的思考。  丹尼斯延用《美国佬滚回家》的演员阵容拍摄了透视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影片《不知不觉爱上你》,从风格到主题都颇似加拿大导演阿托姆·伊格杨的作品,只是丹尼斯表现出了少有的感染力和热情。  2000年曾在北京上海放映丹尼斯的影片《军中禁恋》,这部作品完全颠倒了世界电影中男性与女性之间普遍的窥视与被窥视的位置关系,毫不掩饰自己对健美的男性身体的迷恋,军营生活的场景被表现成了男子肉体的影像芭蕾。难怪有人称她简直是在非洲上演一场卡尔文·克莱因的模特秀。在军事训练的教条、荣誉和绝对服从下浮动的暧昧情欲张力,于蛮荒世界中更显蒙昧而迷幻。  克莱尔·丹尼斯通过一系列的作品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对移民、种族、殖民等问题的持续关注,极简主义的省略手法,含蓄间接甚至有些模糊的叙事,对画面感的追求,以及她特有的制造情色诱惑力的方式——不是直白的表现,而是依赖叙述过程中逐渐渗透出的饱满而暧昧的情欲张力。同时她从编剧、摄影、配乐到演员都确立了自己的一套班子,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阿涅斯·高达,作为少有的女摄影师,她在与丹尼斯合作的七部影片以及《两极天使》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并以《军中禁恋》精美的影像赢得了多个电影奖。  这部影片的拍摄动因源自丹尼斯本人儿童时代做过的一个恶梦,她称“这是一部关于恐怖的现实片,而不是采用娱乐性的手法”,她对恐怖片感兴趣的是“伤口、撕裂的肉”,但并不希望将其拍成通俗片。不过影片中大量血腥暴力的镜头显然引起了巨大争议,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由于有两名观众当场晕倒,而中断了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