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女儿演员表

导演:林农
日期:1958-01-01
热度:4

女共产党员玉梅死里逃生,又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幸亏马家辉妻子帮助,玉梅才脱离了危险。她独身一人上东山去找党的组织,半道上遇见了秀英和惠珍。三位坚强的女共产党员自发地成立了党小组,由玉梅当组长,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不久,通讯员小程到玉梅处来取党小组为游击队准备的给养,被敌人包围。为掩护小程,玉梅挺身而出,英勇就义。

导演(1)
林农(1919—2002)四川省南充县人,中国导演。其导演的《甲午风云》、《西安事变》等影片深入人心。  林农(原名粟多泽),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38年9月奔赴革命圣地延 安参加革命。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戏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校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钦差大臣》、《日出》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东北文工团,后来调到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 林农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中任副导演。先后拍摄了《小姑贤》、《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党的女儿》、《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艳阳天》、《金光大道》、《闯王旗》、《大渡河》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林农的导演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精细,并善于发掘演员。李默然、王晓棠、达奇等著名演员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银幕。  除导演作外,林农还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西安事变》等。
演员(20)
陈戈,中国老一辈电影演员。1932年蜀光中学毕业后,思想逐步开化的他对家庭安排的封建婚姻极为不满,于是愤而离家。先考入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期间对四川的文明戏(即话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参加了中共领导下的成都剧人协社、国防剧社。七七事变后,他同吴雪、王赵湮等人组成四川旅外剧人抗战演剧队到农村宣传抗日,先后任代理队长、队长。  1940年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与同道们组建了延安青年剧院并出任演出部主任。几年间,演出了《塞上风云》、《渡黄河》、《铁甲列车》《抓壮丁》、《雷雨》、《伪君子》、《上海屋檐下》等剧,给广大军民带来了启迪和欢笑,鼓舞了斗志,因为他扮演的《抓壮丁》中的王保长和《雷雨》中的周朴园等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大受观众赞赏,并得到周恩来的亲口赞扬:演得好!演得好!  全国解放后,陈戈先后在北京电影局、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央广播文工团任编剧、导演、艺术指导、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
李林(1920—1992)电影演员。黑龙江巴彦人。1937年1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李林考入“满映”,1938年开始银幕生涯。抗战胜利以后,他在“中制”管辖下的“东影”工作,1946年在张瑞芳主演的《松花江上》中扮演一个凶狠残暴的日本工头,1948年2月来到北平,不久成为北影演员。 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内蒙人民的胜利》《钢铁战士》《虎穴追踪》《党的女儿》等。
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田华被选中扮演女主人公喜儿,由于舞台到银幕有一定距离,这又是她第一次登上银幕,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出色地完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获得影界内外的好评,她也因此片一举成名。1955年田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在校间,她从专家,老师那里吸取了很多表演方面的营养,并且在许多舞台剧中扮演角色,毕业后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这期间,她拍摄了《花好月圆》(1958)、《党的女儿》、《江山多娇》三部影片,以《党的女儿》最为著名。1959年田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四部影片,还参加了几部著名话剧的演出。之后,她又拍摄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以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等影片。田华的丈夫是同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工作的苏凡。苏凡是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舞美队队长,是开国大典天安门舞美设计的负责人。当时为了保密需要,苏凡并没把任务告诉新婚妻子田华,田华也不知道丈夫为何突然失踪,苏凡率领舞美队用了28天时间完成了天安门的装修和舞台布置,为开国大典立下汗马功劳。导演叶大鹰根据苏凡和田华夫妇的故事创作了电影《天安门》,片中男主角田震英的原型就是苏凡,但苏凡为人谦逊,交代叶大鹰不要在剧中用他的真名。田华在2010年江阴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终身成就奖”荣誉奖杯。
张凤翔,1928年生于河北省涉县,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调入北影任演员,参加了《吕梁英雄传》的拍摄。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后于1956年调入长影剧团任演员。先后在《上甘岭》、《虎穴追踪》、《试航》、《青云曲》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58年进上海戏剧学院编导进修班学习,回厂后做导演。1974年调入峨影,先后执导了《三进山城》、《春潮急》、《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玉色蝴蝶》、《杜鹃啼血》、《天堂之门》等影片。
夏佩杰,黑龙江宁安县人。她是浦克原配夫人。夫妇俩解放前都是“满映”演员,夏有“活泼美人”之称,浦也有“永远青年”雅号。说起资历,夏比浦还要“老”,她是满映第一期训练班演员,浦是三期。夏从影前是哈尔滨电车售票员,而浦是沈阳一家商店学徒。1939年“活泼美人”和“永远青年”结成夫妻。  1950年夏佩杰到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任形体教员。教课的同时演过《鬼神不灵》、《走向新中国》等影片。1956年和浦克一起回到长影,演过《芦笙恋歌》、《寂静的山林》、《地下尖兵》、《党的女儿》、《三年早知道》、《太阳刚刚出山》、《换了人间》、《彰霞》、《艳阳天》、《雁鸣湖畔》、《悬崖》、《红孩子》、《路考》、《勿忘我》、《雨后》、《大小伙子》等影片。
孟宪英,女,1929年1月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文学编辑。1951年由北京燕京大学考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到1955年在北影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调入长影演员剧团。曾在《党的女儿》(饰桂英)、《笑逐颜开》(饰刘大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饰贵有嫂)、《地下尖兵》(饰沙太太)等影片里担任重要角色。其间还曾在长春电影学院担任教师。1965年调厂总编室任编辑。1979年又回到北影,在文学部担任编辑。在《中国的小皇帝》(饰张奶奶)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先后与人合作改编了《向阳院的故事》,编辑了《包氏父子》、《笨人王老大》、《木屋》、《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 《弟弟在等我》、《送爸爸》、《林巧稚》、《郑板桥》等数十部影视片,其中《弟弟在等我》和《送爸爸》分别获得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及国庆展播优秀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
李萌,1932年生,电影演员。上海人。1950年任上影演员。1953年任北影演员。1955年任长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马兰花开》《党的女儿》《花园街五号》等。(http://www.cfs-cn.com/Item/849.aspx)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王春英,1932年生于黑龙江省。1948年6月,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三期训练班。1949年毕业后留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科当演员,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的摄制,在其中饰演只有几个镜头和一句“组长:你太累了,你歇一会儿吧,我们都学会了!”台词的电炉工乙。东北电影制片厂从黑龙江迁往吉林,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后,王春英继续当演员。曾在《船厂追踪》、《三年早知道》、《英雄司机》、《复试》、《康庄大道》、《寻爱记》、《马兰花开》、《特快列车》、《冰山上的来客》、《五朵金花》、《前哨》、《徐秋影案件》、《悬崖》、《党的女儿》、《国庆十点钟》、《达吉和她的父亲》、《艳阳天》等数十部影片中饰演配角。其中《三年早知道》中的青年农民虎子,《康庄大道》中的青年突击队长小炮,《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边防军侦察员卡拉,《党的女儿》中的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小程,《五朵金花》中的炼钢技师小杨,是他塑造的众多人物中较为成功的作品。“文革”中他遭受冲击,并受到不公正待遇。1990年代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日渐衰落,王春英到北京开了家民族传统工艺公司,靠经营工艺品谋生。2005年2月17日逝世,享年73岁。
杜凤霞(1929--2000年)是梁音原配夫人,出生于辽宁鞍山一个工人之家。1948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银幕上第一次亮相是《中华儿女》中扮演一名抗联战士,1950年拍《卫国保家》中与梁音相识。在银幕上扮演的大都是配角或龙套角色,如《白毛女》、《结婚》、《一件提案》、《朝霞》等有她演出身影。演出过不少舞台剧,如《罗汉钱》、《霓虹灯下的哨兵》、《红旗谱》、《海上公园》、《于无声处》、《报春花》等,同时还参加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陈翔,生于1932年,北京人。1951年调入东影演员科任演员,曾在《党的女儿》、《海上神鹰》、《英雄儿女》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1978年调离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