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师

导演:安澜
地区:大陆 

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背景。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光辉时刻,生动塑造红军指战员在铁血征程中的英勇壮举。

倒序 在线播放
当前资源由电影网提供--在线播放,无需安装播放器
当前资源由爱奇艺提供--在线播放,无需安装播放器
2007
彭雪枫纵横江淮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挺进豫皖苏抗日前线。经毛泽东同志亲自点将,时任八路军少将参谋处长的彭雪枫将军将担此重任。当时,处于日军、国民党部队、地方武装割据控制之下的豫苏皖地区局势混乱民不聊生。彭雪枫率领三百多人的队伍进驻豫苏皖,受到地方武装和国民党部队的排挤不说,当地群众对彭雪枫率领的部队也不欢迎。如何立足豫苏皖,成了摆在彭雪枫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彭雪枫知难而进,很快就通过奇袭日军王集军需库的胜利,在豫苏皖群众心目中树起了新四军抗日救国的形象。奇袭日军军需库的胜利,加上彭雪枫在自办报纸《拂晓报》上的广泛宣传,广大豫皖苏人民和地方武装,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日军为防止彭雪枫队伍进一步壮大,对新四军根据地展开扫荡。立足未稳的新四军在日军的扫荡下,和地方武装头领谭育亭、国民党师长岳中夏一起掩护当地群众通过国民党防区顺利转移。日军的扫荡严重地打击了刚刚建立的根据地。彭雪枫不得不率领队伍转移到土地贫瘠、荒凉破败的庆阳店。春旱到来。面临断粮的危机,彭雪枫经过实地考察,带部队和群众挖渠筑坝推土造田。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彭雪枫的队伍在豫皖苏发展到两万余人。根据中央指示,彭雪枫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豫皖苏地区的日军展开决战。面对日军的先发制人,彭雪枫率领部队且战且退,引日军向我纵深开进。战斗正式打响后,彭雪枫兵分两路,一部向国民党岳中夏防区进发,转移至日军后方,另一部连夜行军至沙岭日军旅团军火库。军火库方面打响了,日军将领老谋深算,继续向彭雪枫所率领的薄弱正面部队发起猛攻。日军的战略意图让彭雪枫决定加强力量攻打沙岭军火库。在骑兵团的支援下,日军军火库守军节节败退,日军不得不派出大本营端城守军支援。此时,国民党师长岳中夏顶着各方压力大开防区大门,放彭雪枫部队通过。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得以从后方直捣空虚的端城。等日军主力赶回端城时,端城已变成一座空城。日军将领不得不低头认输。从此,彭雪枫的名字在豫皖苏让敌人闻风丧胆。
2023
潜龙道
20世纪30年代,沦陷中的东北某城。年轻的电工单忠祥(奇道饰)为照顾重病卧床的母亲(王丽媛饰),只能留在日寇占领区,然而在日军召开的围剿抗联庆功大会会场上,单忠祥却意外地发现姐姐已惨遭杀害。为报仇,单忠祥杀了出卖姐姐的叛徒宫喜顺,并留下了“龙大侠”的名字。日本宪兵司令赖川大怒,命令原在政治股的日本警视松本一郎(马卫军饰)驻扎在警署刑事股督导,限期破案。警长刘化勇(李洪涛饰)奉命协助松本一郎实施抓捕。为镇压占领区人们的反日情绪,警察署将松江小学校长郝龙彬屈打成招当做作案者处决,郝龙彬的妹妹郝美华(李欣凌饰)被人迷倒送进单忠祥的洞房。邻居二子的老婆遭日本兵侮辱上吊自杀。单忠祥帮助二子处理了身后事。二子托单忠祥和郝美华帮着照看女儿妮子,原来妮子正是刘化勇和单忠祥姐姐赵红曼失散了多年的亲生女儿。宪兵队严刑逼供,二子死不开口掩护刘化勇,终被敌人杀害。刘化勇为掩护单忠祥而不幸牺牲。单忠祥在为刘化勇报仇打死松本一郎时,挂上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横幅。并按照刘化勇生前的布置,炸毁了日军的军列。单忠祥机智地利用敌人的“特赦”大会,化装成楼上执勤的哨兵,在众目睽睽之下,挫败里渡边“真假李逵”的把戏。渡边恼羞成怒,遂把已经戒严的区域宣布为“急性传染病隔离区”,将所有孩子假借“注射疫苗”为借口集中到宪兵队。以孩子做为人质,要挟“龙大侠”投案。单忠祥大义凛然挺身而出,郝美华此时才知道,看似软弱的丈夫其实正像自己期盼的那样,骨子里是一名坚强的爱国志士。她恍如隔世般地看着单忠祥,为丈夫唱起了爱听的歌。
2009
郑和下西洋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马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  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开元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中兴,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  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  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