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寨烽火演员表

导演:林农
日期:1957-01-01
热度:2

祖国西南边境,风景美丽,物产丰饶。但这里地势险要,居民情况非常复杂,住在高山上的景颇人,过去长期受国民党的统治和压迫,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解放后,边境匪军大部分被我解放军消灭,剩下的残匪利用特务对兄弟民族进行造谣、挑拨、放毒等破坏活动,使我边防军开展兄弟民族地区工作遇到许多困难。边防军某连为团结景颇族人民,发展生产,提出兴修高山湖水闸引水开田计划,但在群众讨论大会上,铁匠戈当(匪军派遣的特务)唆使一向痛恨汉人的青年梅普山官的儿子多隆出来阻挠,修筑水闸的计划遂遭失败。多隆的儿子爱姗患病,指导员派李医生前往医治,戈当想乘隙毒死爱姗,移祸给李先生,破坏我部队与景颇族间的关系。爱姗中毒后,戈当竭力唆使多隆反对边防军,于是多隆纠集群众,冲向营房,要李医生偿命。指导员为避免双方冲突,制止战士向人群射击,力劝多隆不要中坏人诡计,多隆哪里能信,正在紧张之际,梅普山官赶来,这场风波才暂告缓和。戈当阴谋未逞,又和多隆密议,要在森林中暗杀李医生。愤慨之下的多隆劫走了李医生,待指导员与梅普山官赶来,多隆早已跃上悬崖,梅普山官无奈之下,一箭射中马蹄,多隆见势不好,弃下李医生渡河投敌去了。爱姗被李医生救活了,梅普山官不胜感激,当即与指导员泡酒起誓:愿共修水闸。多隆过河后,被匪兵捉去,匪团长乘机与多隆结拜兄弟,答应为他全家报仇。又遣多隆回寨与戈当联系,里应外合,进攻我边防军。多隆潜回家乡,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半路上巧遇他的妻子,才知爱姗得救,两人不禁悲喜交加。指导员发现多隆回寨,并没有逮捕他,只劝多隆悔改前非,和大家一起共度幸福生活。多隆被边防军的真诚感动,表示要再过河去,剿灭匪军,戴罪立功。哪知多隆回寨后的活动都被在一旁监视的戈当看在眼里,戈当怕放走了多隆,对他们的整个活动不利,决定先炸水闸,并捏造说:多隆被边防军打死在河边,企图借此诱骗梅普山官过河。戈当的诡计很快被梅普山官识破,梅普竭力拒绝过河,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搏斗。这时,远远地传来众人的声音,戈当穷凶极恶,一面将梅普山官击伤,一面自己准备渡河逃脱。但群众与边防军已逼近河边,人多势众将戈当逮住。拂晓,数百匪兵由多隆带路来偷袭,此时我军早已密布罗网,经一场激烈战斗,残匪终于被我边防军全部消灭在河中。土炮声中,我边防军与景颇人共庆高山湖水闸建成典礼,梅普山官全家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多隆与玛诺载歌载舞,感谢救命恩人毛主席、共产党,愿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下去。

导演(1)
林农(1919—2002)四川省南充县人,中国导演。其导演的《甲午风云》、《西安事变》等影片深入人心。  林农(原名粟多泽),191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1938年9月奔赴革命圣地延 安参加革命。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戏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校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钦差大臣》、《日出》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东北文工团,后来调到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 林农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讲师,解放后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中任副导演。先后拍摄了《小姑贤》、《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党的女儿》、《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艳阳天》、《金光大道》、《闯王旗》、《大渡河》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林农的导演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精细,并善于发掘演员。李默然、王晓棠、达奇等著名演员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银幕。  除导演作外,林农还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西安事变》等。
演员(9)
达奇,原名齐福君,1934年3月18日出生在吉林省阜丰山下怀德县,电影演员、制片人,导演。1953年,达奇进入哈尔滨铁路文工团(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前身)成为专业话剧演员。1956年达奇凭借出演《边寨烽火》获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青年艺术家奖。1961年,达奇正式从铁路文工团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专业电影演员。1979年,达奇主演的彩色故事片《吉鸿昌》(上、下集)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被评为最佳故事片之一。1990年,因在古装剧《封神榜》中饰演纣王一角而获得关注。1990年以后,达奇定居澳洲,并为大洋洲文联副主席。
王晓棠(1934—):女,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担任中共第十四大代表、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副主席、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少将军衔。  王晓棠,原籍江苏南京。1934年1月4日生于河南开封,幼年时代随父母迁居重庆。因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拜师学唱京剧。初中时已学会“铁弓缘”、“惊梦”等许多唱腔。1948年举家迁居杭州。次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中专,继续自学京剧。1952年参军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京剧团,次年调入总政话剧团。1958年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文革”中受冲击,复员到林场劳动6年,1975年平反。1984年起任导演。198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92年9月起任厂长,后兼任党委书记,1998年8月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少将。 王晓棠,第一次登上银幕是1955年拍摄的《神秘的旅伴》一片,片中扮演一个黎族姑娘,传神的眼睛,奔放的热情,感染了观众,成为观众较为喜爱的电影演员。随后在《边寨烽火》一片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玛诺,1958年获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60年代初又成功地塑造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性格不同的金环、银环姐妹俩,再次显示她高超的表演技巧。还出演过的影片《海鹰》、《碧空雄师》、《鄂尔多斯风暴》、《英雄虎胆》,其中以不多的篇幅,塑造了具有性格气质的人物,展现出她的较强的塑造力。后又导演和编剧多部作品。 王晓棠出身于京剧演员,她在银幕上的表演保留了京剧演员眼睛的表现力强的长处,又要适应电影表演的生活化,对表演加以抑制,收敛,赋予充实的内心活动,使眼睛会说话,可又不过火,走样。曾有人称她是“全能演员”,因为她除能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而且还会说地道的河南、杭州、四川、河北等地方言。周总理看过她用四川话演出的单人谐剧《卖电影票》,为之捧腹不止。可见她的艺术才华是何等的博学多才。
庞学勤(1929年5月4日—20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中国内地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6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边寨烽火》。1959年,主演剧情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62年,庞学勤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1965年,主演剧情电影《烈火中永生》。1971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团长。1984年,主演剧情电影《花园街五号》。1991年,主演剧情电影《追赶太阳的人们》。2014年,庞学勤获得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10月12日上午,庞学勤在珠海逝世,享年86岁。
刘惠明,1929年生,电影演员。黑龙江绥化人。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任佳木斯鲁艺文工二团演员。1948年任沈阳鲁艺实验剧团演员。1951年任长影演员。1981年任北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丰收》《边寨烽火》《兵临城下》等。(http://www.cfs-cn.com/Item/838.aspx)
李壬林(1913~1983)河北安新李庄子村人。1931年任农村小学教员,“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救国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转入八路军。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演员、戏剧队队长、副社长,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平原和山区,多次参加战斗并进行战地宣传鼓动及战勤工作,深入游击区、敌占区为配合大部队作战和开辟新区而进行政治攻势的演出。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历任戏剧队队长、话剧团副团长、总团办公室主任。1973年调任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副政委。1979年回总政文工团任办公室主任。  曾参演多部话剧、歌剧、电影,有话剧《日出》、《把眼光放远一点》、《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井冈山》、《红缨枪》等。其中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饰联络员,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汇演表演二等奖。参加演出的歌剧主要有《王秀鸾》、《血泪仇》、《白毛女》、《刘胡兰》等。在电影《白毛女》中饰穆仁志、《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伪军司令高大成、《秘密图纸》中饰特务叶长谦等。离休前后,仍参加和关心《冀中革命文艺斗争史》的编写组织工作。  1983年12月逝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按照李壬林遗言,将其骨灰洒在白洋淀。
周文彬(1907—1981)电影演员。上海人。1937年涉足演艺界。1951年任上海大光明二厂特约演员、汉口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话剧队演员。1953年任东影演员。表演代表作品有故事片《英雄儿女》《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http://www.cfs-cn.com/Item/802.aspx)
高平,原名高顺先,1917年生于河北丰南。中学毕业后,为生活所迫流落到东北地区的高平,在伪满齐齐哈尔铁路局工务段做杂工和事务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高平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4月,高平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同年10月改任齐齐哈尔铁路文工团演员。期间曾演出过《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1947年任东北文工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2月易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代理过长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先后拍摄过电影《光芒万丈》、《赵一曼》、《卫国保家》、《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土地》、《怒海轻骑》、《党的女儿》、《古刹钟声》、《患难之交》、《两家人》、《山村会计》等十余部影片。尽管作为配角,高平所饰演的经典反面角色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最早的一批电影演员,也是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演员之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高平在1950年被评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2年被评为东影厂级模范工作者;1959年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红旗手”。195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高平向组织上隐瞒了他曾经在1945年参加过国民党并担任过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的历史,经知情人揭发和组织调查核实后,1964年8月25日,高平因隐瞒历史被开除党籍,并受到行政降级的处分。1965年8月12日,高平去世,年仅48岁。